第九章实证研究 - 黑龙江大学外语教学研究部.doc_第1页
第九章实证研究 - 黑龙江大学外语教学研究部.doc_第2页
第九章实证研究 - 黑龙江大学外语教学研究部.doc_第3页
第九章实证研究 - 黑龙江大学外语教学研究部.doc_第4页
第九章实证研究 - 黑龙江大学外语教学研究部.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 实证研究9.1 数据收集 本次数据收集主要以问卷形式进行。问卷调查在黑龙江大学进行,调查对象分为三组:第一组为2008年入学新生; 第二组为2006年入学,现正在修读大学英语跨文化课程的大三学生;第三组为2008年入学,经过自主学习能力培训的大一新生。第一组发放问卷301份;第二组150份;第三组308份。但由于本次问卷调查内容较为广泛,需要调查对象填写的相关内容较多,部分学生存在个别项目落填的现象。因此,本次问卷调查第一组共收回有效问卷126份;第二组共91份;第三组共163份。所有数据都采用SPSS14.0进行统计分析,以保证数据分析结果的科学有效性。9.2 数据分析9.2.1 组别确定9.2.1.1 实验组与对比组的确定 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在于检验自主学习能力培训的效用。因此在大一新生中选取实验组和对比组学生。其中实验组入学后接受自主学习能力培训的大一学生;对比组不接受自主学习能力培训的大一学生。实验组与对比组的确定以新生入学大学英语分级成绩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初步调查结果为参照标准,在确保学生院系来源多样化的前提下,将两组数据用SPSS14.0进行检验,以确保两组学生在成绩和自主学习能力在实验前不存在显著差异,为后续试验提供科学的基础。成绩T检验结果如下Table 1&2:Table 1Table 2从Table 1 中我们可以看到对比组人数为301人,实验组为308人。对比组平均成绩为57.1718;实验组为57.1260, 成绩略低于对比组。Table 2中 Levine齐性方差检验表明变量显著性概率为0.474,大于0.05,说明对比组和实验组在成绩变量上的方差是相等的。 Sig.(2-tailed) 栏中显著性概率为0.915,此值远远大于0.05的显著水平,表明实验组与对比组在入学分级考试中成绩不存在显著差异,而且在平均值差值95%置信区间含有0,再次验证对比组和实验组的成绩差异不具有显著性。说明两组学生入学成绩起点相似,接近于相同,符合实验中实验组和对比组的基本要求。自主学习能力初步调查结果如下:Table 3Table 3组别元认知学习策略自主学习能力动机自我效能对比组3.53.13.33.33.5实验组3.63.13.33.33.4从Table 3显示两组学生在学习策略、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机水平上是相同的,因而无需进一步检验,即而可确定二者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元认知和自我效能上二者略有不同,需进一步检验差异是否具有显著性,结果如下:Table 4&5 Table 4 Group Statistics 组别NMeanStd. DeviationStd. Error Mean元认知 对比组3013.5111.56797.05060 实验组3083.5632.52961.04148自我效能 对比组3013.4889.50044.04458 实验组3083.4147.48435.03794tTable 5 Independent Samples TestLevenes Test for Equality of Variancest-test for Equality of Means FSig.tSig. (2-tailed)Mean DifferenceStd. Error Difference95% Confidence Interval of the Difference LowerUpper元认知Equal variances assumed.945.332-.803.423-.05208.06485-.17971.07555 Equal variances not assumed -.796.427-.05208.06543-.18092.07676自我效能Equal variances assumed.011.9171.272.204.07416.05829-.04057.18890 Equal variances not assumed 1.267.206.07416.05854-.04110.18943Table 4&5 显示虽然实验组和对比组在元认知和自我效能的均值上存在细微差异,但两个变量差异的显著性概率均大于0.05,而且在平均值差值95%置信区间含有0,证明这种差异是不显著的,因此,可以确定这两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初始状态符合作为实验组和对比组的基本要求。各变量值相似或基本相同。9.2.1.2 参考组的确定设置参考组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在未经任何外因干预的情况下,经过大学英语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及其相关因素的总体状况。因此,本组学生为2006年9月入学,现就读大三,入学之初未经过自主学习的系统培训,目前已经修完两年大学英语全部课程,开始学习跨文化交际课程。在此组学生的选择上,我们尽量做到覆盖院系多样化,所学英语教材多样化,以使数据统计结果具有较强的代表性。9.2.2 影响自主学习能力的因素分析自从2004年教育部颁发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来,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焦点,研究者纷纷出书立著,从各角度论述自主学习,尤其是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成为了研究的热点。我校自2004年成为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示范点单位以来,一直致力于探索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切入点和途径,寻求影响自主学习能力的可操控因素,着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了有效地确定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切入点,我们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各相关因素进行了多维地统计分析,从而设计适合我校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以下则是我们对学习成绩与自主学习能力及影响自主学习能力因素的分析结果。9.2.2.1 成绩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一个理念的提出与其被普遍接受还有一定的距离。如何使学习者认识到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性,正确认识自主学习尤为重要。目前对于大多数学习者来说,学习的阶段性目标仍然是取得好成绩,这样的学习者通常会担心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过程会影响自己的学习成绩。对于这种现象,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成绩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关系,从而接受自主学习,正确认识自主学习。因此我们对英语学习成绩与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如下Table 6&7:Table 6Table 7 Table 6 和 Table 7 中 入学成绩=大学英语入学成绩;AV=英语自主学习能力。从相关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英语入学成绩和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密切相关,相关系数为0.117,说明英语成绩与自主学习能力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显著水平达到0.05. 也就是说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越强他的英语学习成绩就越高,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正确认识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过程,明确地认识到随着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其成绩也会相应地提高,而出现相反情况的可能性极小。9.2.2.2 性别、年龄、地域、英语学习的起始年龄与自主学习能力 性别、年龄、地域和英语学习起始年龄虽然是稳定的不可改变的因素,但对其进行详细分析却能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针对性。数据统计结果如下Table 8: Table 8从Table 8相关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果:性别、地域的南北和英语学习的起始年龄与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而学习者的年龄和生源的城乡状况却与自主学习能力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即随着学习者年龄的增长其英语学习的自主性明显下降,相关系数为-0.102,显著水平为0.05;从生源的城乡状况来看,二者同样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134, 显著水平为0.001, 两个变量不相关的可能性极小,从统计结果看,城市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明显低于乡村的学生。为了进一步证明统计结果的科学性,我们对城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了T检验,以确认二者差异的显著性。结果如下Table 9&10:Table 9Table 10从Table9得知,被试中来自城市的学生共272人,乡村的108人。自主学习能力得分分别为3.2721 和3.3954,来自乡村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分高于城市生源。Table 10的统计结果显示:Levine齐性方差检验表明变量的显著性概率为0.360,大于0.05,城乡两组在变量自主学习能力上的方差相等。双尾t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009,小于0.05,而且在平均值差值95%置信区间不含有0,再次说明城乡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乡村学生明显优于城市学生。9.2.2.3 学习策略、元认知、动机、自我效能及其他因素与自主学习能力为了进一步探寻影响自主学习能力的因素,寻求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切入点,我们对学生进行了全方面的问卷调查,以期寻找到对自主学习能力形成至关重要的可操控性因素,以此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利用SPSS14.0对问卷所有信息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寻求对自主学习能力形成贡献最大的因素。结果如下:Table 11,12,13&14Table 11Table 12Table 13Table 14参加回归分析的变量共11个,分别为地域南北、城乡,英语学习起始年龄、学习英语的年限、周课下学习英语的时间、任课教师性别、英语能力、元认知、英语学习策略、12习动机和自我效能。多个变量进入回归模型的顺序依次为:学习策略、元认知、自我效能、生源城乡状况、周课下学习英语的时间和学习动机。在Table 12中t值均大于2或小于2,说明所有进入回归模型的变量都是有用的预测变量。从Table 13中得知各变量与自主学习能力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模型1(学习策略)到模型6(英语学习动机)的联合复相关系数为0.726, R2 决定系数为0.527,也就是说这六个变量联合能够解释“自主学习能力”52.7%的方差。尤其是模型1(学习策略)可以解释“自主学习能力”41%的方差,结合Table 14 方差分析结果,模型1的回归平方和略小于残差的平方和,模型1可以解释因变量的一定量的方差,引入其他变量后回归平方和不断加大,从因变量城乡开始逐渐大于残差的平方和,说明回归模型中的六个变量能够很好地解释因变量自主学习能力的方差。从分析结果我们可以确定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可以从以上六个变量入手,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应用能力和元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生源是相对稳定不可改变的因素,但是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乡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明显高于城市学生,因此,可以通过分析原因, 采取具体措施,为学生创造条件提高自主性;而且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课下学习创造条件;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化学生的目标意识。9.2.3 实验组、对比组和参考组对比分析9.2.3.1 对比组和参考组对比分析 对比组为大一新生,参考组为未经任何自主学习干预的大三学生,比较两组的目的在于揭示在未加干预的情况下,经过两年的大学英语学习其自主学习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发展状况。结果如下表所示:Table 15:组别元认知学习策略自主学习能力动机自我效能对比组3.53.13.33.33.5参考组3.533.23.23.3 从上表中不难看出,对比组和参考组在元认知知识、学习策略、自主学习能力、动机和自我效能五个变量上的差异。两组在元认知知识上的成绩是相等的,在其他变量上,对比组的成绩均高于参考组。也就是说,经过两年大学学习的大三学生学习策略的应用状况、自主学习能力、动机的强度和自我效能上都不及大一新生。为了进一步验证差异的显著性,对结果进行了差异性检验,结果如下Table 16:Table 16Table 16 显示虽然对比组和参考组在变量学习策略、自主学习能力、动机和自我效能上存在差异,但二者在学习策略和动机上差异并不显著,显著性概率为0.078和0.290,均大于0.05的显著水平,而且在平均值差值95%置信区间均含有0,因此,两组均值不存在显著差异。二者在变量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效能上存在显著差异,显著性概率为0.021和0.006均小于0.05,因此差异显著性水平达到0.05, 在平均值差值95%置信区间均不含有0,再次说明差异的显著性。为了更好地解释这种现象,我们必须重新考虑与自主学习能力相关的各因素。在对影响自主学习能力的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中,我们发现先后进入回归模型的变量为:学习策略、元认知、自我效能、生源地、周学习英语时间和动机。其中学习策略、元认知和动机在Table 16中已经得到解释,两组同学在三个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那么,由于生源地是较为稳定的因素,这里我们不过多探讨,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周英语学习时间和自我效能两个变量上,Table 16显示,两组同学在自我效能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即对比组学生的自我效能明显高于参考组。这样需要证明的就是二者在周英语学习时间上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差异的显著性。其结果如下:Table 17&18Table 17Table 18 Table 17 的统计结果显示:对比组平均周英语学习时间为5.11小时;参考组为3.88小时。 结合Table 18, 我们发现,两组在周学习时间上存在显著差异,显著性概率为0.039,小于0.05,而且平均值差值95%置信区间均不含有0,证明二者在周课下学习英语所用的时间上确实存在显著差异,对比组周英语学习时间明显多于参考组,这也是二者在自主学习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的一个有力地解释。9.2.3.2 实验组和对比组对比分析实验组学生入学接受了为期一个月的自主学习能力集中培训,在前文的论述中已经提及我校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采用短期集中培训和长期嵌入式培养相结合的方式。短期期集中培训在于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长期嵌入式培养在于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现在只能检测短期集中培训的效果。以下是实验组和对比组自主学习能力各因素的基本状况。见:Table 19&20Table 19 Paired Samples StatisticsMeanStd. DeviationStd. Error Mean元认知对比组3.5111.56797.05060 实验组3.7000.43506.03876策略对比组3.0746.40198.03581 实验组3.0897.35050.03123自主学习对比组3.3365.44821.03993 实验组3.5079.44229.03940动机对比组3.2802.54802.04882 实验组3.3238.45139.04021自我效能对比组3.4889.50044.04458 实验组3.5016.44560.03970Table 20 Paired Samples TestPaired DifferencestSig. (2-tailed) MeanStd. DeviationStd. Error Mean95% Confidence Interval of the Difference LowerUpper Pair 1元认知-.18889.76118.06781-.32310-.05468-2.786.006Pair 2策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