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为贵》教学案_第1页
《民为贵》教学案_第2页
《民为贵》教学案_第3页
《民为贵》教学案_第4页
《民为贵》教学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为贵教学案 民为贵学案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大多数统治者都把自己看成是高高在上的人,把老百姓看成是受自己统治的。正是由于这种思想,老百姓成了受压迫、受剥削的对象。但是在几千年,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就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安居乐业,这一点在当时也是有积极意义的。纵观历史,凡是能够认识到这一点的统治者,他的统治就会太平,如唐朝的李世民。反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即使是今天,我们读论语孟子这样的著作,仍然会从中受到很大的启发和教育。一、结合注释,查阅工具书,掌握如下基础知识。1、为下列加红词语注音。稷_粢_桀_圹_谆_朝觐_(提示:j、chng、di、kung、zhn、jn)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通什么字。为丛驱爵者,鸇也_通_(提示:鸇通雀)3、解释下列加红词语的意思。(1)民为贵,社稷次之_(2)于传有之_(3)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_(4)残贼之人谓之一夫_(5)所欲与之聚之_(6)所恶勿施,尔也_(7)其何能淑_(8)谆谆然命之乎_(9)暴之于民而民受之_(10)使之主事而事治_(提示:(1)本指土神和谷神,后来代指国家(2)传记(3)残害(4)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5)为、替(6)如此、这样(7)善(8)耐心引导、恳切教诲的样子(9)显(10)治理得好)4、注意古今异义词。(1)牺牲今义是_古义是_(2)中国今义是_古义是_(提示:(1)今义是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古义是祭祀所用的生畜。(2)今义是指一个国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义是指中原)5、指明下列句子的句式则诸侯皆为之驱矣(提示:被动句,标志词是为字)二、疏通文意,注意下列重点语句的翻译。1、原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翻译:百姓是最重要的,国家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轻些。2、原文: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翻译:败坏仁的人叫贼,败坏义的人叫残;残、贼这样的人叫独夫。我只听说杀了独夫纣罢了,没听说臣杀君啊。3、原文: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翻译: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加给他们,如此罢了。人民归向于仁,如同水往下方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4、原文: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翻译:孟子说:仁德的言辞不如仁德的声望深入人心,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教育能获得民心。良好的政治,百姓害怕(违背)它;良好的教育,百姓乐于接受它。良好的政治能聚敛到百姓的财富,良好的教育能赢得民心的拥护。 三、内容分析。1、孟子是如何看民、社稷、君三者之间的关系的,这种思想有什么进步意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关于其进步意义,同学们可以搜集有关资料,多角度思考。2、从第二则内容中,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启发?一个人贵为天子,并不意味着他的统治、为所欲为就是合理的。天子贼害仁义,那他只不过是独夫而已,这样的人理应被诛灭。国君危害国家,臣民就可以推翻他。孟子在这一则内容中,强调了只有得民心者,才具备统治天下的合理性。 3、请同学们用原文回答舜得天下的原因。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4、根据文章的内容,回答如何才能够赢得民心。民之所欲为之聚之,民之所恶不要施之。5、老百姓最想要的是什么,最不想要的是什么?民之所欲莫过于仁,所恶莫过于不仁。6、结合文章的内容,体会一下孟子行文的特点。语言犀利,论述深刻,重点突出,层次清晰,善用比喻说理。四、问题探索。孟子提出民贵君轻诛一夫的思想,是具有其重大进步意义的,它的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这种思想在封建社会里能否实现,为什么?阅读训练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1、对下列词语中加红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礼不辞小让让:谦让 B、道芷阳间行间行:抄小路走 C、会其怒,不敢献会:正碰上 D、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督过:监督过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红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 B、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C、闻大王有意督过之/吾属今为之虏矣 D、公不胜杯杓,不能辞/大礼不辞小让 3、下列语句在文章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令张良留谢于是留下张良(向项王)道歉。 B、竖子不足与谋不值得与项羽这小子共谋大事。 C、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现在离去,(但)没有告辞,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D、大行不顾细谨做大事不必顾及细枝末节。 4、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刘邦为中途离席之事向陈平解释,遭到樊哙的指斥,他采纳了樊哙的意见。 B、张良以送礼为计加深项羽与范增二人的矛盾,成功的保护了刘邦逃离鸿门。 C、刘邦逃过鸿门宴一劫,全靠部下忠勇机智,否则方寸已乱的他必成阶下囚。 D、范增对项羽放虎归山,十分恼怒,他已经预感到刘邦会打败项羽一纺天下的。 5、结合文章的内容,解释选文第二段中出现的沐猴而冠。 _ 参考答案 1、 D 2、 C 3、 C 4、 D 5、 提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 民为贵学习目标:1、熟读成诵。2、讲解本文。3、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教学过程:一、导语:一个时期以来,个别为官者脱离群众,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贪污腐败,吃喝玩乐者有之;搞关系,找门子,升官发财者有之;违法违纪,公款赌博,大肆敛财者有之;不惜出卖国家利益,授受贿赂者有之;贪图享乐,生活糜烂者有之着实让老百姓深恶痛绝。也正是这些不良现象的存在一度令一些正直和善良的人们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担忧。大思想家荀子也说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可见,“以民为本”是何等重要。古代大思想家孟子提出仁政学说和一系列民本思想时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更是把“以民为本”的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二、熟读成诵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絜,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三、解释本文【注释】社稷:社,土神。稷:谷神。古代帝王或诸侯建国时,都要立坛祭祀“社”、“稷”,所以,“社稷”又作为国家的代称。丘:众。 牺牲: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 粢(zi):稷,粟米。粢盛既洁的意思是说,盛在祭器内的祭品已洁净了。【译文】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国君欢心的做大夫。国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祭品丰盛,祭品洁净,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神谷神。”四、讲解本文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为重要。尚书也说:“民惟邦本,本固君宁。”老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也就安宁。这一段是孟子民本思想最为典型,最为明确的体现,“民贵君轻”成为后世广泛流传的名言,一直为人们所引用。有必要提出的是,“民”是一个集合概念,“民”作为一个集合的整体是贵的,重于国君的,但“民”当中的每一个个体,普普通通的一介小民又怎么样呢?孟子这里没有说,也就很难说了。不过,就我们的了解来看,个体的小民是不可能与国君的重要性相抗衡的,不仅不能抗衡,而且还不知道要轻了多少倍哩。或许,孟子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也有所局限。其实,又何止是孟子有所局限,就是进化到两千多年后的民主时代,我们不也仍然在花大力气清除封建主义思想的严重影响和桎梏吗?五、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渊源久远,它的萌生可追溯到“五帝”与夏禹传说期,它最早发端于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成为系统完整的思想理论。孔孟儒家创立仁学,标志民本思想成熟阶段的到来。汉代以后民本思想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传统民本思想主要体现了对人的关注,重视民众作用和地位,治国之要在于富民、利民。传统民本思想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可借鉴的思想资源、伦理道德支撑与深层的精神定位和文化根基。 第一、“民本思想”在当时,是作为一种反对君主暴政的主张提出的。“民本思想”对于提高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稳定人民生活,发展生产,起到了有力地推动作用,这种思想无疑是进步的。 第二、在“民本思想”的发展史上有许多学者是为此做出贡献的。例如孔子、孟子、荀子、黄宗羲、顾炎武等。他们对“民本思想”有继承有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中国传统政治“民本思想”它是中华民族认识史上的宝贵成果。 第四、我们认为今天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对传统的“民本思想”的一个继承和划时代的发展。它们之间的相通之处在于“民贵君轻”、“民为邦德”、“天下为公”、“厚德载物”、“富之教之”等思想的真理性和人民性是相通的,因而也就发生了历史传承的关系。六、布置作业: 、如果你准备竞选班长,请你拟一份演讲稿,注意阐明自己自己的定位以及具体的班级管理措施、结合注释,查阅工具书,掌握如下基础知识。1、为下列加红词语注音。稷_粢_桀_圹_谆_朝觐_(提示:j、 chng、 di、 kung、 zhn、 jn)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通什么字。为丛驱爵者,鸇也_通_(提示:鸇通雀)3、解释下列加红词语的意思。(1)民为贵,社稷次之_ (2)于传有之_(3)贼仁者谓之贼,_ (4)残贼之人谓之一夫_(5)所欲与之聚之_ (6)所恶勿施,尔也_(7)其何能淑_ (8)谆谆然命之乎_(9)暴之于民而民受之_ (10)使之主事而事治_(提示:(1)本指土神和谷神,后来代指国家(2)传记(3)残害(4)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5)为、替(6)如此、这样(7)善(8)耐心引导、恳切教诲的样子(9)显(10)治理得好)4、注意古今异义词。(1)牺牲今义是_古义是_(2)中国今义是_古义是_(提示:(1)今义: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古义:祭祀所用的生畜。(2)今义:指一个国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义:指中原)5、指明下列句子的句式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提示:被动句,标志词是为字)、疏通文意,注意下列重点语句的翻译。1、原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翻译:百姓是最重要的,国家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轻些。2、原文: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翻译:败坏仁的人叫贼,败坏义的人叫残;残、贼这样的人叫独夫。我只听说杀了独夫纣罢了,没听说臣杀君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