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李白大谢体的五古纪游诗的字法论文.doc_第1页
试论李白大谢体的五古纪游诗的字法论文.doc_第2页
试论李白大谢体的五古纪游诗的字法论文.doc_第3页
试论李白大谢体的五古纪游诗的字法论文.doc_第4页
试论李白大谢体的五古纪游诗的字法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论李白大谢体的五古纪游诗的字法论文 所谓纪游诗,是以自然山水为表现对象,以记叙具体的山水游历为主要内容,渗透了山水审美意识的作品,包括传统的游览、行旅及部分宴游、送别之作,隶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山水诗。李白现存五十一首五古纪游诗中,明显受大谢影响的有二十六首。这些诗歌,无论制题方式、篇章结构、遣词造句都规模大谢,艺术独创性不明显,体现出时代的局限,形成复多变少的特色,这在以天马行空、不受拘束的李白创作中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特殊现象。 李白大谢体的五古纪游诗,景中有情,个性化的景物描写往往和结尾的抒情、议论水乳交融,无大谢写景和说理两橛的弊病,但在章法上尚未突破大谢从写景到说理的结构模式。句法方面,李白对大谢诗中积累的表现山水声色的各种艺术技巧,尤其是对偶和铺陈两个方面,也有着极为自觉的汲取:集中不少作品,几乎通篇采用大谢排偶句法,虽然多偶对排比,读来只觉清空一气,毫无板滞之病;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并序等诗还有意识地交错使用包含大量联绵词的顶真句式,使得顶真句营造出的贯通、畅达的感觉和双声、叠韵字所形成的生涩、阻塞感交错在一起,从而形成了大谢诗所没有的似连不连、似断非断的独特风貌。不过,最能体现李白大谢体的五古纪游诗复多变少特色的,还在句法方面,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具体的论述: 1.象形字:大谢山水诗受赋的影响,在模山范水时,往往有意识地选用山(或石)、水偏旁的字。这在修辞学上称为“联边”:“联边者,半字同文者也。状貌山川,古今同用。”(文心雕龙练字)山水诗中使用联边,可以使读者在了解诗歌具体内容之前就能在视觉上直观地感受到山、水的连绵起伏。如“岩峭岭稠迭,洲萦渚连绵”(谢灵运过始宁墅),就是用联边传达山岭的堆积起伏、密不透风之感,在视觉上造成显著的压力。 李白的五古纪游诗也善于运用“联边”的修辞来增强诗歌的视觉效果,如“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望黄鹤山)、“北渚既荡漾,东流自潺湲”(秋登巴陵望洞庭)。“联边”尤其是“山”偏旁的大量运用,容易导致文气阻滞,谢灵运的山水诗时有此病。李白的诗歌,倾向于连用“水”偏旁字,又注意用动词来疏通文气,读来往往如见山奔水注,势欲飞动,如“石头岩如虎踞,凌波欲过沧江去”(金陵歌送别范宣)、“西峰峥嵘喷流泉,横石蹙水波潺湲”(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从山形字过渡到水形字,石头城凌波欲渡之势可谓呼之欲出;尤其像“洪波汹涌山峥嵘,皎若丹丘隔海望赤城”(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烛照山水壁画歌)、“漾水向东去,漳流直南奔”(入彭蠡,经松门,观石镜,缅怀谢康乐,题诗书游览之志),连用四个以上的水边字,又不限于静态的刻画,水流奔涌的景象历历可见,可谓匠心独运;而像“淡荡沧洲云,飘飖紫霞想”(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这样飘逸轻灵的句子,则连诗人飞身轻举的愿望也如在目前。 山水之外,大谢在利用象形字描摹花草树木方面的诸多努力,李白也多所取法。谢灵运试图用象形字表现包含景物关系的画面,如“苹泛沈深,菰蒲冒清浅”(从斤竹涧越岭溪行)营造出水波荡漾、水草浮动的直观审美印象。李白“水色傲溟渤,川光秀菰蒲”(赠丹阳横山周处士惟长)一联,显然取法于此。此外如“蘭渚急,藐藐苔岭高”(石室山),六个字都是上下结构、带草头,直观上就有草木蒙笼其上的感觉,正为紧邻的“石室冠林陬”句中的“冠”字下一注脚,可见大谢的苦心经营。李白诗中亦时可见类似的表现手法,如“始向蓬莱看舞鹤,还过籼新莺”(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青听新莺百啭歌)、“枝枝相纠结,叶叶竞飘扬。中巢双翡翠,上宿紫鸳鸯”(古意)、“树树花如雪,纷纷乱若丝”(望汉阳柳色寄王宰)等。谢灵运也用象形字来描摹动植物的形态,如“翬方雊,纤纤麦苗垂”(入东道路),不过还限于拟声,而李白的“玄猿绿罴,舔舕崟岌”(鸣皋歌送岑征君)则进一步发展到了拟形。 可见,对谢灵运利用象形字模山范水的努力,李白有着充分的自觉认识。和谢灵运相比,李白诗歌中刻意选用“山”、“石”为偏旁以刻画山岩形貌的用例并不集中,用字也较为平易;他更着力于对于水态的表现,这使得其山水诗的整体风貌呈现出一种流动的态势,更具亲和力;其山水诗的整体风貌也因此以自然见长,读来毫无刻画、做作之感。 2.拟声字:用拟声字描摹大自然的天籁,不但能产生逼真的听觉效果,而且还能产生直观的视觉效果。因为拟声字大多是形声字,其形旁往往就是其所拟对象,最能体现汉语见形思义的特点。谢灵运充分利用拟声字独特的听觉和视觉效果来描摹大自然的声色,也正是“谢诗经营而反于自然”(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的一个方面。如用“活活”拟水流声,“噭噭”拟猿猴叫声,“”拟鸟鸣声等等。 拟声字在李白的诗歌中也有广泛的运用。这些诗句或是直接取法大谢,如“凉风何萧萧,流水鸣活活”(江上寄元六林宗)、“月色何悠悠,清猿响啾啾”(自巴东舟行经瞿唐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或是远绍楚辞,如“豳谷稍稍振庭柯,泾水浩浩扬湍波”(豳歌行上新平长史兄粲)、“邈仙山之峻极兮,闻天籁之嘈嘈”(鸣皋歌送岑征君)、“潨奔溜闻,浩浩惊波转”(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其一)等等,无论在听觉上(拟声),还是在视觉上(联边),都能唤起读者的艺术想象。又如“涩滩鸣嘈嘈,两山足猿猱”(下泾县陵阳溪至涩滩),连边和拟声的效果综合在一起,从视觉上唤起水声嘈杂之感,在听觉上得到了有力的印证,有自然天成之妙。 3.双声、叠韵字:双声叠韵是汉语特有的表达,具有特殊的表现力。李重华贞一斋诗说云:“叠韵如两玉相扣,取其铿锵;双声如贯珠相联,取其婉转。”因为大量采用双声、叠韵字,形成了大谢独有的繁复、典丽的风格,这也是大谢体山水诗的显著特征之一。例如:“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曜。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七里濑)但由于其“琢字取异,用字必新”(采菽堂古诗抄卷十八)的审美倾向,谢灵运选用字词总是不避难字、僻字,像“威摧三山峭,汩两江驶”(游岭门山)这样的诗句,读来不免有艰涩滞重之感。 李白诗中也大量使用连绵字,尤其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诗:“眷然思永嘉,不惮海路赊。挂席历海峤,回瞻赤城霞。赤城渐微没,孤屿前峣兀。水续万古流,亭空千霜月。缙云川谷难,石门最可观。瀑布挂北斗,莫穷此水端。喷壁洒素雪,空蒙生昼寒。却思恶溪去,宁惧恶溪恶。咆哮七十滩,水石相喷薄。路创李北海,岩开谢康乐。松风和猿声,搜索连洞壑。径出梅花桥,双溪纳归潮。落帆金华岸,赤松若可招。沈约八咏楼,城西孤岧峣。岧峣四荒外,旷望群川会。云卷天地开,波连浙西大。乱流新安口,北指严光濑。钓台碧云中,邈与苍岭对。稍稍来吴都,徘徊上姑苏。烟绵横九疑,漭荡见五湖。”一段中连用“眷然”、“孤屿”等近二十个双声、叠韵字,较之大谢,可谓变本加厉。 不同于谢灵运的非对不发,李白诗往往散句单行;即使是对句,也不强求每字必对,使得诗歌的意象疏朗,文气流走。如上文所举“稍稍”一联,双声、叠韵两两成对,选字平易,用之无迹,不但避免了谢灵运诗歌用字艰涩的弊端,而且达到了“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文心雕龙声律)的效果。这样的例子李白集中甚多,如“萧条出世表,冥寂闭玄关”(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婵娟罗浮月,摇艳桂水云”(禅房怀友人岑伦南游罗浮、兼泛桂海,自春徂秋不返。仆旅江外,书情寄之),这里不一一列举。 但即使同样是双声、叠韵相对,李白、大谢所营造的境界却仍旧有大小之别,动静之分,例如“窈窕晴江转,参差远岫连”(李白送王孝廉觐省)、“侧径既窈窕,环洲亦玲珑”(谢灵运于南山往北山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