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串讲.doc_第1页
训诂学串讲.doc_第2页
训诂学串讲.doc_第3页
训诂学串讲.doc_第4页
训诂学串讲.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异言 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2道形貌 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3注释工作 用现代易知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古代难知难懂的文献语言。注释工作通常是随文释义的4纂集工作 一种有目的的字、词、义的类聚工作;一是为了集中使用某些材料而编纂;二是集中某些材料之外,还要通过编纂来证实某种理论。 5考证工作 考释和证明的合称。考释是指找出已经作出的训释的原始依据;证明是提出有力的证据。6训诂原理 从训诂工作和训诂材料中总结出的文献词义理论。7训诂 用语言来解释语言的工作与材料。8训诂学 以前代训诂材料和前人的训诂工作为研究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门科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科学。9再度注释 所谓再度注释,指的是针对汉代的经注,再作进一步的解释。10史记三家注 在南朝宋徐广史记音义的基础上,裴骃作了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作史记索隐,张守节撰史记正义。后人将三书合刊,称为史记三家注。11朱熹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值得称道的经学训诂大家。以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影响最大。朱熹十分注重字句本身的训诂,他主张以训诂说经,强调前人的注疏不可废废弃,同时他的训诂简洁明了,可读性强。12顾炎武 开清代朴学风气之先、奠定清代学术基础的卓越学者。他崇尚汉学的求实,反对宋明理学的空虚,治学提倡实事求是,重博征、贵创新、求致用,开启了优良的治学风气。他将考据学与经学、文学结合起来,通过正文字、审音声、明训诂来研究经史。同时,他特别重视古音学,主张以古音求古义。他的著作有:日知录音学五书韵补正等。13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一个以考据为治学主要内容的学派。主张将义理与考核相结合,以考核为手段去通晓文章、寻求义理。乾嘉学派推崇汉代经说,遵循汉代经学研究,重视名物训诂、典章制度的传统。代表人物有:戴震、段玉裁、王念孙。14戴震 清代皖派的开山祖师,段玉裁、王念孙的老师。认为学术有义理、文章、考核三类,主张将义理与考核相结合,以考核为手段去通晓文章、寻求义理。将文字、音韵、训诂三者结合起来,提出了从文献语言出发,形、音、义互求的训诂方法,影响和支配着以后的整个考据学界,奠定了语言文字学的基础。他的著作有:方言疏证孟子字义疏证等。15段玉裁 段玉裁是清代戴震的学生,其说文解字注文学最高成就,形、音、义互证,相得益彰。他定古韵十七部,使审音、考字、训义互为发明。完善了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等一套术语,揭示了一字数义的原因。创立了“统语”与“析言”之别,将训诂中的同源字与假借字和注音字区别开来,并有意识地联系同源字,从同源系列中考求词义。他的著作有:六书音匀表诗经小学周礼汉读考等。16高邮王氏父子 王念孙是戴是清代戴震的学生。王氏的学术成就表现在:“就古音以求古义,引伸触类,不限形体”。对汉语复音词的内部语义构成作了深入分析,揭示了“凡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的本质特征。归纳与演绎相结合,揭示了许多修辞条例和语法规律。他们的著作有:王念孙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经传释词。17章太炎 近代国学大师,具有深厚的小学、经学和史学根底。为中国语言文字学的独立和理论建设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对训诂方法的总结,对词义引申、词语派生、文字变易等规律的揭示,在训诂学史上具有重大影响。他的著作有:国故论衡小学答问新方言文始等。18黄侃 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学生。继承并发展了章太炎的学术路论,提出了训诂学的方法,建立系统的训诂学理论,使其真正独立为一门学科。影响至今。他构拟了第一部训诂学讲义训诂学讲词(包括“训诂述略”和“十种小学根柢书”两部分)是一部初具规模的训诂教材,开创了现代训诂学。他的著作有:尔雅音训说文笺识四种文字声韵训诂笔记。 19传注 对原文进行解释,同时把作者的意思传达给读者,以字为基本单位进行训释。代表:毛亨毛诗诂训传、郑玄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合成三礼注)、颜师古汉书注。20章句类注释 章句是离章辨句的意思。以句子为基本训释单位,把字词的注释融嵌进句子的直译之中,进而达到对章旨的探讨。代表:王逸楚辞章句、赵歧孟子章句、朱熹大学章句、中庸章句。21义疏类注释 即疏通其义,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既注释典籍原文又解释这些典籍中前人的传注。代表:皇侃论语义疏,孔颖达五经正义。22集解类注释 博采众家之长,汇集各家对同一部典籍的注释,间下己意而成。代表:何晏论语集解,王先谦荀子集解庄子集解,孙诒让墨子间诂。23征引类注释 以钩稽故实、征引出处的形式来探明文献中的词语源流,并将说解语义与阐明文意的训释目的融于其中。征引形成一种体例,自李善文选注始。24音义类注释 注释以辨音释义为本,兼及文字形体的解说和校勘。代表: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玄应一切经音义、慧林一切经音义。25互文 指并列的两个词组或对偶句子中相应位置上的两个词或词组互为补充、互相发明的修辞方法。26连文 是表达中由于某种需要而连用相关词语的一种修辞方法。27变文 行文中运用同实异名关系改变用词的一种方法,变文的使用出于不同的表达需要。28尔雅 尔雅是最早的一部按事类编排的同训词典,大约在战国时期开始辑录,经过较长时间的递增相益,汉初才完备。是一部由儒家门徒缀辑古代故训而成的专书,是一种义书,按事类分为十九篇。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解释一般词语,后十六篇解释各种名物。尔雅突破了随文释义的局限,开创了词典式工具书的先例,被奉为训诂之祖。 广雅和广雅疏证广雅系三国魏人张揖所著,它的性质与尔雅完全相同,分类也相同。它增益尔雅所未备,故书名广雅。清人王念孙作广雅疏证,“就古音以求古义,引伸触类,不限形体”,探求词源,申明转语,纠正古训,博考证失。 此书是清儒训估学研究最高水平的集中体现者。经传释词清人王引之所作,是一部专门解释经传中虚词含义和用法的著作。本书收字160,按声母编排,论述严密、精确,例证翔实、可靠,在词义和语法上多有发明。 马氏文通的作者是清末的马建忠。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谈论语法的专著。它仿照西洋语法,来分析汉语的词汇和结构,具有开创之功。 新方言是近人章太炎(章炳麟)所作。此书搜集方俗异语八百余条,根据声韵的转变的规律,以古语证今语,以今语通古语,在学术上有极高价值。 词诠是近人杨树达所作。此书是在刘淇、王引之、马建忠等人研究虚词和文法的基础上写成的。作者收集了五百多个古汉语虚词,按注音字母的顺序排列,对每个词的每一种用法一一标明词类,诠释意义,引例证明。全书脉络清楚,系统性很强,是一部很有实用价值的参考书。敦煌变文字义通释是今人蒋礼鸿所作。全书收集了380条敦煌变文中难懂的字词加以解释,很有实用价值。29方言 方言(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西汉扬雄著,是一种义书。全书按事类分为十三卷,同条语词采用“义”的系联标准。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方言学著作,反映了汉代全国各地错综复杂的方言情况,具有很高的语言学价值。30释名 释名东汉刘熙著,分为二十七篇,是一部用声训方法推求名源的专书,也是我国第一部语源学专书,是一种义书。释名不同于一般的训释书,它不满足于简单的解释词义,而是要解释词语音义的来源。31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全书合叙目共十五篇,分列五百四十部,每部建立一个部首,是一种形书。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书,以“六书”为理论指导,以周秦书面语言为对象,对汉代所能见到的古文字从形、音、义三方面作了综合性的研究。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是借以解读文献语言的训诂专著。32经籍纂诂 经籍纂诂清代阮元撰集,汇辑古书中的文字训释编排而成的训诂书,属集合贮存型训诂纂集专书。全书按照佩文韵府分韵编字,佩文韵府所没有的字就根据广韵或集韵增补。卷次按佩文韵府分一韵为一卷,共一百零六卷,别有补遗一百零六卷,分附于正编每卷之后。全书所辑录的文字训释都是唐以前的经传子史的注释和唐以前的训诂书、字书、韵书、音义书中所有的。这部书搜罗极为丰富,在字的训释之外,还兼顾到经传的异文,字的假借和古文异体,这些都列于每字之末。33发疑 发疑是产生词义考证的动因,考证的特点是因疑而发的,是有针对性的。34取证 将能够说明结论的证据搜集起来,编排起来,以证明结论的可靠,称作取证。取证是考证的最主要工作。考证的证据分主证与旁证两种。与结论相关而可以直接证明结论的例证是主证,与结论虽不直接相关,但经过推论或比较,对导引出结论有积极作用或决定性作用的例证,是为旁证。35 释理 在使用证据证明结论时,必须讲述证据的可靠性和阐明证据与结论的关系,这个过程叫释理。释理是考证的重要组成部分。释理包括释语理与释事理两类。释语理是对语言规律的阐明。释事理是对思维逻辑、历史事实和文化背景的阐释。36重文 异体字互换的声符也可以确定为音同音近。37 异文 同一文献的不同版本以及文献的本文与该书在他书的引文用字的差异,及同一个词在不同文献中或同一文献中不同地方的用字差异。38 声训 一般是同源词互释,即使是错误的声训,也仅仅是训释训释词与被训释词之间没有同源关系,声音却总是相同或相近的。39 字 记录词的符号,是形、音、义的结合体。40 词 语言中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意义单位,是音与义的结合体。41 义 义指词义,即词所负载的客观内容。42 训 训指训释,即对词义这一客观内容的人为表述。43 形训 分析字形,与字形相贴切的意义训释叫形训,形训表明汉字依义造字的意图,一般是说明本义的。44 声训 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一般是解释词源,也可以说明假借。45 义训 是不专门利用字形字音,直接从意义上解释词语的方法。46本字 字形所能反映的,又能从文献用例中得到证实的某一义项的字称为本字。47 本义 字形所能反映的,又能从文献用例中得到证实的某一义项称为字的本义。48笔意 指能够体现原始造字意图的字形。49笔势 指经过演变趋向符号化,从而看不出原始造字意图的字形。50造意 造意是指字的造形意图51 实义 实义是由造意中反映出来,在实际中应用的词义。52系源 在根词不确定的情况下,归纳和系联同源派生词叫作系源。53 推源 从同源词中确定根词与源词,推寻词义来源的工作叫推源。 54句读:我国古代文章断句的符号和方法的名称,相当于今天标点符号的作用。 55断章取义:此赋诗不泥其本义,而借古人的话说自己的意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56连类并称:指两个字或次的义类相因而牵连之,但所指只取其中一词之义。 57反义词对举:则是连用词义对立,矛盾的两个词,但只强调矛盾的一个方面。 58章句:汉代注释家解释古书体例,往往在解释词义之外,再串计文章大意,这种解说方法叫章句。 59以形说义:是指通过字形的分析,来了解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即体现在造字意图中的基本词义。 80义疏:义疏即疏通其义的意思。隋书经籍书所载六朝的义疏很多。流传到今天的只有论语义疏。清郝懿行有尔雅义疏。 81音义。辨音的书叫音,释义的书叫义。合起来叫音义。音义本以辨音释义为本,但也往往从事校勘。如:陆德明有尚书音义、周易音义等十四部,合起来称经典释义。可见释文是音义的别名。 82章句。注疏名称之一。唐李善注:“章句谓离章辨句,委曲支派也。”它和传、解、诂、训、注等最大区别是:章句“委曲支派,繁琐说细”,而其它则“要约明畅”。如:楚辞章句、孟子章句。 83衍文校勘学术语,指古书传抄过程中多出来的文字,而这些字本是原文中没有的。翻译题1国语召公谏厉王弥谤: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翻译:卫王发怒,找来卫巫,让他去侦探诽谤国王的人。卫巫把自己侦探到的诽谤国王的人报告厉王,厉王就把批评的人杀掉。 2项脊轩志: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翻译:房子前壁开了四扇窗子,用围墙围住庭院,以便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 3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翻译:您老送燕后上车的时候,抱着她的脚为她哭泣,为她的远嫁而悲伤,确实是爱怜她。4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翻译: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有好衣服穿,有肉吃,年轻人没有挨饿的,挨冻的,(能把国家治理成这样)而不实行王道的,还没有这种情况。 5过秦论: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翻译:然而陈涉只是个用破瓮作窗户、用草绳作门枢的穷人,是个地位低下的农奴,是个正在发配边疆的罪人。 6梦游天姥吟留别: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翻译:熊在咆哮,龙在吼鸣,岩泉在震响,它们的声音使深林战栗,让高山惊动。 7烛之武退秦师: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翻译:如果灭亡郑国对您秦国有好处,那我岂敢半夜三更跑来麻烦您?请您不要帮晋国灭郑国,这样对您对郑国都有好处。 8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 翻译:伯夷、叔齐虽然是贤德之人,但实际上是在得到孔子的颂扬后,声名才更加显扬;颜渊虽然好学,但也要追随在贤者之后,德行才更加突出。而一般的隐士,他们的德行虽然有的跟伯夷差不多,却由于没有好的机遇,大都名声被淹没而不能称扬于世,真是可悲呀! 9论语八佾: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翻译: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东西可去争抢,如果一定说有的话,那就是比赛射箭的时候吧。但也会相互作揖礼让后登台,下场后还要互相敬酒。这种“争”也显示出君子的风度。” 10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翻译:你怎么还能理解我的意图?如果只活到60岁的话,你的坟墓上的树也该有两手合抱那粗了! 11左传,僖公四年: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翻译:楚齐距离极远,就连马牛风逸的小事都连及不上,我君绝对料想不出你们派兵伐楚的缘故。 12邶风,柏舟: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译:并不是我没有酒去遨游用以忘忧。 13大雅,常武:王命卿士,南仲太祖。译:周王在太庙任命南仲为元帅。 14召南,行露篇:厌yi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毛传:“岂不,言有是也。”译:路上那潮湿的露水使人厌恶,只有那些早夜而行的人,才会满身沾上这种可厌的露水。用以比喻,“没有失礼就不畏强暴”。 15小雅,棠棣:原隰裒矣,兄弟求矣。翻译:原,隰虽然是人们聚集的场所,但人们所求的是兄弟。 16小雅,吉日漆沮之从,天子之所。翻译:从漆沮哪里驱赶禽兽,把禽兽赶到天子的猎场去。 17汉书,路温舒传上奏畏却,则锻炼而周内之。翻译:周内是织文绣花的意思,就是说吏治者在上奏狱辞时,还怕上面批不准,就像冶金那样对狱辞加以千锤百炼,又像织绸那样细叶密线地加以弥缝。 18战国策,齐策: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翻译:马棚里的马都装在外面了,在阶下充满了载歌载舞的美女 19卫风,伯兮:“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翻译:下雨吧!下雨吧!可是云彩里又钻出明亮耀眼的太阳。20庸风,帝冻“朝剂于西,崇朝其雨。”意思说:“一清早西边升起了虹,今天整个早晨都要下雨吧!”这是用在句中的例子。21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意思是说:“夜里什么时候啦?是中夜。” 22广雅疏证 序:“窃以诂训之旨本于声音,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虽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贯。譬如振裘必提共领,举网必挈其纲,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 翻译: 我个人认为训诂的旨意,是从声音起源的。所以有声音相同而字形相异,声音相近而意义相同的情况。虽然有时候(把文字)按照类别聚合,按照群体划分,其实它们也是有共同的线索的。譬如拦抖动皮衣必定要堤起它的领子, 举起渔网必定要抓住它的纲绳。所以说:“基本确立了,而后道德才能产生”(引论语 ),“知道天下深远的道理,就不可错乱了”(引易 系辞文)。 23文心雕龙 章句并加简略评论。“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亦送末之常科据事似闲,在用实切巧者迴运弥缝文体将令数句之外得一字之助矣。” 翻译:“夫、惟、盖、故”这四个字,是用在句子开头的发语词;“之、而、于、以”这四个字,是用在句子中间的虚词;“乎、哉、矣、也”这四个字,是惯常用在句子末尾的。从表达实在意义来看,这些字好象是句子里闲散无用的字;可是在语言的具体运用上,这些字有切实的作用。善于写文章的人,巧妙地运用这些虚词,可以使文稿结构显得严密,使文章在句子实词之外,得到虚词的助力。 训诂分析题1诗经唐风山有枢:“子有廷内,弗洒弗扫。”毛传:“洒,灑也”。试分析毛传训释词与被训释词之间的关系。答:说文水部:“洒,涤也。从水,西声。古文以为灑扫字。”说文多次用“洒”的本义为训,应读同今“洗”字。说文又有“灑”字,是散水于地之义。可见“洒”用作“灑”,是本有其字的通假,所以毛亨认为有解释的必要。2谓之、曰、为 “曰”“谓之”“为”解释词义,大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作”,通常在属中求别,兼含同义词的辨析。“曰”“谓之”“为”的训释常隐含着同义词的辨析,隐含的内容可以参见同书的训释或纂集类的训诂专著。 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毛传:上曰衣,下曰裳。 原文中衣、裳同时出现,注释可以辨析、比较。 诗经邶风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毛传:南风谓之凯风。 诗经邶风凯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毛传:南风谓之凯风。 同样隐含着同义词辨析的内容。3谓 用“谓”解释词义,多为词义的具体指向。可能是特定语言环境中的词语的特殊义、灵活义,也可能是具体所指的人或事。 汉书循吏传: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 颜师古注:胜谓以威力克而杀之,安谓以德化抚而安之。 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何晏集解:马(融)曰:“子者,男子之统称,谓孔子也。”训诂术语“谓”与“谓之”在用法上有什么不同?举例说明。 这个术语的用法与上组相同,不同的是上组术语是被释词在解释词后,而它是被释词在前,如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谓,这个术语主要用来说明被释词在句中特指某一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此指”。 左传僖公三十年:“君尝为晋君赐矣。”杜注:“晋君谓惠公也。” 离骚:“ 美人之迟暮。”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 有时也用于以狭义释广义,以具体释抽象,以共名释别名。如: 使用这个术语时,总是被释词放在前面,训释词放在后面,其位置正好与“谓之”相反。论语阳货:“君子学道则爱人。”孔安国注:“道谓礼乐也。” 左传隐公元年:“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杜预注:“厚将谓土地扩大。”礼记曲礼:“君无故玉不去身。”孔颖达疏:“玉谓佩也。” 有时候,古人也偶尔用“谓”来辨析同义词。 诗经邶风谷风:“既然生既然春,比予于毒。”毛传:“生谓财业也,育谓长老也。” “谓”还可用来串讲句意,说明语句的言外之意。相当于现代汉语“说(的是)。”诗经小雅伐林“出自幽谷,迁于乔木”。郑玄笺 :“谓FJF乡(响)FJJ时之鸟,出从深谷,今移处高木。”置正好与“曰”、“为”、“谓之”相反。4使用训诂术语“犹”一般是什么情况? 犹,主要用来解词,使用这个术语,其用法有五 (1)解释同义词近义词。相当于“就是。” 诗小雅四月:“冬日烈烈。”郑 笺:“烈烈犹栗烈也。” (2)用引申义来解释本字释词和被释不是同一含义,只是某一方面词义相当,或引申可能,即段玉裁所说的“义隔而通之”可译为“某相当于某 。 ” 左传庄公十年曹刿 请见,其乡人曰:“又何间 焉 ?杜注 :“间犹与也。”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赵歧注:爻“老犹敬也,幼犹爱也。”焦循正义:“老无敬训,幼无爱训,犹云犹敬犹爱。犹 “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用来解释词义时,主要是沟通词的相关含义和古今变化。 汉书陈胜项籍传:良与俱见沛公,因伯自解与羽。 颜师古注:自解,犹今言分疏也。 颜师古用当时(即唐代)的语言解释汉代的语言。5之言 “之言”的主要作用是以音义相通词作为训释词,从而沟通两词的同源关系。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肆献祼享先王 郑玄注:祼之言灌,灌以欎鬯,谓始献尸求神时也。 “祼”和“灌”同源词,音义相通。 周礼春官大宗伯:蔽芾甘裳,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裳,勿翦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裳,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郑玄笺:拜之言拔也。“之言”在这里是指出“拜”为“拔”的假借字,不过也没有超出通过语音线索寻求语义的功能。“之言”、“之为言”这种训诂术语的主要功用是什么? 之言、之为言这两个术语主要是用一个音同音近的词来解释被释词,目的是探求语源或说明通假。如: ( 1)、用同源词解释词义 左传闵公二年:“以朝夕视君膳 者也。“孔颖达疏:“郑玄笺膳夫注云:膳之言善也,今时美物曰珍 膳。是膳 者,美食之名。” 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 2)、用同音近的说明被释词的语源 礼记明堂位:“灭子皋 门、雉门。”郑 玄注:“皋 之言高也。 尔雅释训:“鬼之言归也” ( 3)、用本字解释借字。例如: 诗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拜。”郑玄笺 :“拜之言拔也。” 上例“拜”与“拔”,“弗”与“祓”古音相近,每前一个是借字,后一个是本字。“之为言”也有只释其义,与音无关,如:谷梁传昭公二十二年:“乱之为言,事未有所成也。古注中使用“辞也”、“词也”这种术语时,一般是用来说明什么的?举例说明。 这组词是用来指明被释词是虚词。如: 诗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毛传:“思,辞也。” 左传成公二年:“国将若之何;谁居?”杜预注:“居,辞也。” 九歌云中君:“ 赛谁留 中注。”王逸注:“蹇,词也。” 礼记祭义:“齐齐乎其敬也,愉愉乎其忠也,勿勿诸其 飨也。”孔疏:“其,皆语助也。” 论语阳货:“小子,何莫学夫诗?”皇侃疏:“夫,语助。” 诗大雅文王:“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孔颖达疏:“思,语辞,不为义。”6貌 “貌”在训诂中用来表示事物的某种形态,有描写的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样子”。被训释词主要为形容词,其中大部分是叠音词或联绵词。 周礼齐风载驱:汶水汤汤,行人彭彭。毛传:汤汤,大貌。彭彭,多貌。“貌”、“之貌”这种训诂术语的主要功用是什么?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使用“貌”时,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如诗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朱熹注:“沃若,润泽貌。” 楚辞离骚:“老冉冉 其将至兮。”王注:“冉冉,行貌。7国语召公谏厉王弥谤:“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注:“以告:按照(卫巫)的报告。以,按照,依据。”这样的注解对吗?为什么?答:这样的注解不对。作注者的意思是“以告”为介宾结构作“则杀之”的状语。但“则”作为连词没有连接介宾状语的用法,把“以告则杀之”看作单句不符合汉语语法。其实这应该是个复句,前后分句的主语并不相同,意思是:巫把自己侦探到的谤王者告知厉王,厉王就把谤者杀死。“以”虽然是介词,但介绍的对象不是“告”,而是省略的“谤者”。8项脊轩志:“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注:“垣墙周庭,以当南日院子周围砌上墙,用(北墙)挡着南边射来的日光。垣墙,名词作动词,砌上垣墙。垣,矮墙,也泛指墙。”这样的注解对吗?为什么?答:这样的注解不对。依注释,“垣墙”是动词砌上垣墙,“周”是名词周围,“庭”是名词院子,那么对应原句连起来就是“砌上垣墙周围院子”,虽可意会,但不成辞例,不合语法。其实,“垣墙”仍然是名词,句中作状语,“周”为动词,围绕之义。全句的意思是:用围墙围住庭院,以便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9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注:“念悲其远也:惦念着她,为她远嫁而伤心。”这样的注解对吗?为什么?答:这样的注解不对。按照注释,原文应该表述为“念之,悲其远也”,这并非作者原意,也不合古人行文之法。其实“念”也是“悲”,古人习惯把两个意义相近的字连在一起使用,它们表达的是一个复合的整体意义,不能分别解释为两种不同的含义。这里的“念悲”就是“悲伤”的意思,人还没离开,也不到“惦念”的时候。全句的意思是:您老送燕后上车的时候,抱着她的脚为她哭泣,为她的远嫁而悲伤,确实是爱怜她。10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注:“王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这样的注解好吗?为什么?答:这条注释不能算错。但“为王”究竟是称王、做王还是达到王道、实行王道?“使天下百姓归顺”是“王”本身的含义还是言外之意?表述欠缺。而实际上,梁惠王此时已经是王,所以这里谈论的不是当不当王的问题,而是怎样实行王道的问题。他们谈话的的主题是王道,“然而不王者”的“王”就是上下文“王道之始也”的“王道”,因此应该解释为“王,指王道。用作动词,实行王道。全句的意思是: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有好衣服穿,有肉吃,年轻人没有挨饿的,挨冻的,(能把国家治理成这样)而不实行王道的,还没有这种情况。11贾谊过秦论: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注:“瓮牖绳枢以破瓮作窗户,以草绳系户枢。形容家里穷。”这样的注解对吗?为什么?答:这样的注解不对。依照注释,破瓮是作窗户的材料,而草绳却是系户枢的工具,两句的语意结构关系不一致。其实“瓮牖”与“绳枢”结构相同,语意关系一致。“瓮”和“绳”都是表示原料的定语。全句的意思是:然而陈涉只是个用破瓮作窗户、用绳子作门枢的穷人,是个地位低下的农奴,是个正在发配边疆的罪人。1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注:“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像雷鸣般的声音,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之间。殷,这里用做动词,震动。”这样注解对吗,为什么?答:这样的注解不对。依照注释,殷,这里用做动词,震动。”但“像雷鸣般的声音”不知所出,跟原文对应不上。“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之间”也似是而非,不合常理。且下句的主语不知所云。其实,这里的“殷岩泉”只是句法上错综变化了一下,语意结构跟“熊咆”“龙吟”是一致的,当讲成“岩泉殷”,他们共同构成全句的主语部分。“岩泉”返指岩间之泉,是“殷”的主语。这样全句就结构整齐,语意顺畅了。全句的意思是:熊在咆哮,龙在吼鸣,岩泉在震响,它们的声音使深林战栗,让层巅(高山)惊动。13烛之武退秦师:“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注:“敢以烦执事可以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这是客气的说法。执事,对对方的敬称。”这样注解对吗,为什么?答:这样的注解不对。依照注释,大凡讲“麻烦”谁,都是指说话者把自己的某件施加给别人的情况。而“亡郑这件事”却不是烛之武自己一方的事,怎么会说拿这事来麻烦秦件呢?不合情理。其实,这里给秦伯添麻烦的不是“亡郑这件事”,而是人家好好地正要“亡郑”,烛之武却“夜缒而出,见秦伯”,打搅了人家的正常秩序,影响了秦伯的休息,这才可以说麻烦。全句的意思是:如果灭亡郑国对您秦国有好处,那我岂敢半夜三更跑来麻烦您?请您不要帮晋国灭郑国,这样对您对郑国都有好处。14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注:“王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这样的注解好吗?为什么?答:这条注释不能算错。但“为王”究竟是称王、做王还是达到王道、实行王道?“使天下百姓归顺”是“王”本身的含义还是言外之意?表述欠缺。而实际上,梁惠王此时已经是王,所以这里谈论的不是当不当王的问题,而是怎样实行王道的问题。他们谈话的的主题是王道,“然而不王者”的“王”就是上下文“王道之始也”的“王道”,因此应该解释为“王,指王道。用作动词,实行王道。全句的意思是: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有好衣服穿,有肉吃,年轻人没有挨饿的,挨冻的,(能把国家治理成这样)而不实行王道的,还没有这种情况。15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这句话按“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句读对吗?为什么?答:这样的句读不对。按这种句读,“将类”解释为“种类”的“类”,便断作“若此类”,意思是像这样一类人。其实,“类”在古文中属下读,意思是“大抵”。全句的意思是:夷、叔齐虽然是贤德之人,但实际上是在得到孔子的颂扬后,声名才更加显扬;颜渊虽然好学,但也要追随在贤者之后,德行才更加突出。而一般的隐士,他们的德行虽然有的跟伯夷差不多,却由于没有好的机遇,大都名声被淹没而不能称扬于世,真是可悲呀!16论语八佾:“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如何断句?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注:论语中凡言“必也”都是放在否定性语意之后,“必也”是对前文否字。17诗经周南兔罝:“肃肃兔罝。”毛传:“肃肃,敬也。”郑笺同。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肃、宿古通用,少牢馈食礼郑注“宿读为肃”是也。肃亦训缩,豳诗“九月肃霜”。毛传“肃,缩也”是也,肃肃盖缩缩之假借。通俗文:“物不申曰缩。”兔罝本结绳为之,言其结绳之状则为缩缩。缩缩为兔罝结绳之状,犹赳赳为武夫勇武之貌也。尔雅释器:“纟句谓之救,律谓之分。”王观察云:尔雅系二者于释罗网之后,盖罗网之属。律当作率,说文:“率,捕鸟毕也。”“毕,田网也”。今按,王说是也。救之言纠结也,分之言纷乱也,与此诗肃肃为兔罝状义相近。传笺俱训肃肃为敬,似非诗义。试分析马瑞辰考证的方法和材料。答:他用了因声求义的方法,“肃”“缩”同音。利用对文来比较互证。他还参照了其他书中的材料,用尔雅的材料。18阅读材料(“造舟于河”材料略)分析考证的步骤。答:对象:“造舟于河”中“造”的词义。 证据材料,一是声近义通方面的,“造”与“曹”声近义通,“曹”有并比、比次义;二是古代文献及其训释方面的。“造”、“次”一声之转,物的副次叫作“簉”,是比次义,“次”也有比次义。文献方面的证据,除了新考得的薛综东京赋注“造舟,以舟相比次为桥”等,就是引用孔颖达所举的训释等。 论证,综合诗经尔雅东京赋材料及孙炎等人的训释,加上 “曹”、“次”的音近义通的材料,用因声求义的方法,证知“造舟”的“造”是比次义。 19“读曰”、“读为”与“读若”、“读如”有什么不同? 读曰 、读为,用本字来说假借字的书共典:“播时百谷。”郑玄注:“时,读曰莳。” 诗卫风氓“隰则有泮”,郑笺:“泮读为畔。”有时“读为”也用于注音,类似“读若”。周礼春官大祝:“辨九拜,七曰奇拜。”杜子春注:“奇,读为奇偶之奇。”读若,读如,一般用于拟声注音说文“读”篆下段氏注云:“拟其音曰读,凡言读如,读若皆是也。”仪礼聘礼:“门外米三十车,车秉有五薮。”郑玄注:“薮,读若不数之数。”周礼考工记陶人:“庾实二觳。”郑注:“庾,读如请益与之庾之庾。”有时,“读如”也用于以本字释假借字。礼记儒行:“虽危,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礼记少仪:“齐齐皇皇”。郑玄注:“齐齐皇皇,读如归往之往。”这是古人使用术语不严密而产生的混乱情况。所以前人对“读若”的性质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说“读若”是拟音(段玉裁),一说“读若”是明假借(钱大昕),一说“读若”是既拟音又明假借。20“破字”等术语的用法。破字,也叫“读破”、“破读”、“改读”,易字,其作用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的,清王引之经义述闻引其父王念孙说:“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之,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故毛公诗传多易假借之字而训以本字,已开改读之先。至康成笺诗注礼,屡云某读为某,而假借之例大明。后人或病康成破字者,不知古字多假借也。”“破字”,“易字”有时也指改正形误的字,如破字,读破,还用来改变某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或词性的转变。通常是改变声调。21“浑言”、“析言”等术语的用法。浑言,又称通言,统言、散言、散文,与析言相对,训诂学中分析同义词的术语,浑统称说之意,用以说明同义词共同的意义,而不计较其细微差别。如:说文解字疒部:“病,疾加也。”“疾,病也。”段注:“析言之则病为疾加,浑言之则疾亦病也。”包咸注论语曰:“疾甚曰病。”浑言则“疾”、“病”意义相同。说文解字行部:“行,人之步趋也。”段注:“步,行也。趋,走也。二者一徐一疾,皆谓之析言,也叫“对文”、“对言”。同“浑言”相对。训诂学中分析同义词的术语。分析称说之意,用以辨析、说明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如说文走部:“走,趋也。”段注:“释名:徐行曰步,疾行日趋,疾趋曰走。此析言也。许浑言不别也。”论述题1“字”与“词”是训诂学的两个基本概念,它们的关系如何?答:“字”与“词”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 词是语言中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意义单位,是音与义的结合体。字与词是相互关联而彼此区别的两个概念,词是语义的运用单位,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在使用过程中,字词关系的对应表现得比较复杂。 字与词不是一一对应的。从一个汉字记录的语言单位来看,可以有种种现象。a.一个字记录一个单词(如水,山等);b.一个字记录多音词中的一个语素(如天下、社稷等);c.一个字记录多音语素中的一个音节(如犹豫、玲珑等);d.一个字记录两个单音词的组合(如“诸”是之于的合音词等)。 字与词的对应关系是可以变化的。语言文字的错综变化可能影响相对稳定的形音义关系。a.因词义引申渐远,分化为新词而文字未变,形成一字记录两词的现象(如朝,本义是早上,后引申为朝代等义);b.因文字假借而记录了不同的词,形成一字记录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的现象(如角,本义是兽角,假借为古代宫商角徵羽的角,也假借为角色的角;);c.因汉字在演变过程中产生大量异体字,形成多字记录一词的现象(如“哲”,有喆、悊、嚞等异体。);d.因词义引申或意义使用的范围不同产生文字孳乳现象,形成以不同的汉字记录音义相通的同源词的现象,这些汉字的形体或相关,或不相关(如遘媾篝溝購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字从冓者,谓若交积材也”)。2“义”与“训”是训诂学的两个基本概念,它们的关系如何?答:“义”与“训”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 义指词义即词所负载的客观内容;训指训释,即对词义这一客观内容的人为表述。人为表述的训释应该符合词义的客观内容,因而理论上它们可以统一。 但实际上,由于对词义的认识不足,训释可能无法准确地反映词义;又由于各人的条件不同,对同一词义可能得出不同的认识,从而作出不同的训释。因此实际训释通常不等于客观词义。 在实际的训诂材料中同训者未必同义,同义者未必同训,可见“义”跟“训”是两个东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训的范围不限于义,许多训释根本不是对词义的表述,如声训意在探源,文意训释有的是临时所指,有的是言外之意,有的是语用说明,有的是背景知识。这些注释可以叫“训”,但不是对词义客观内容的表述,因而不是“义”。3试详论语言文字中形、音、义三者的关系。 古汉语中,文字的形、音、义三者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段玉裁说:“古人之制字,有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音,因音以得其义。”(广雅疏证 序)段氏十分清楚地阐明了古人制字和学者考字的先后次序正好相反。黄侃先生也说:“小学分形、音、义三部 三者虽分,其实同依一体:视而可察者,形也;闻而可知者,声也;思而可得者,义也。有其一必有其二,譬如束芦,相依而往矣。三者之中,以声为最先,义次之,形为最后。”这些论述,对我们理解文字形、音、义三者的关系,极有启发指导作用。在训诂学中,总是通过对字形、字音的分析,来寻求字义的。 字形,是考求音义的唯一基础。这是由汉字的构造方法决定的。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汉字始于象形、指事;象形本于图画,指事本于符号,但“指事亦得谓之象形”(段玉裁语)。会意虽比合数文而成一形,但其中也有图形的意思,如“企”从人止(趾),也可认为是象人跂立之形。所以马叙伦先生说:“其实象形、指事、会意皆象形也。”这些字,我们必须通过字形而知其音、义。形声字虽有声旁和形旁之分,但二者皆来源于象形,所以也可从其声旁、形旁所从之字来推求它的音、义。假借字,更是就字形而知其音,就字音而求其本义的。 字音,是寻求字义的根本依据,也是为通 假字寻求本字、本义的根本途经。戴震说:“故训声音,相为表里。”王念孙说:“训诂之旨本于声音。”黄承吉说:“盖声起于义,义根于声。非声音不足以为训诂。”清儒在训诂学上的最大贡献,就是他们有意识地运用以声音通过训诂的方法,考订古音以求古义,打破文字形体的束缚,通过音读而寻找许多通假字的本字、本义的。 字义,是字形、字音赖以存在的先决条件,也是研究字形、字音的最终目的。文字的形成是首先有客观事物(字义),然后在口语上为它命名(字音),最后为语言中的这个词创造一个书面记录的符号(字形)。人们之所以发声写字,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表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是人类社会的义际工具,研究字形、字音的最终目的,也就是为了明字义。 总之,文字形、音、义三者是统一整体,密不可分。一些作品及价值试论述尔雅的内容及价值。尔雅中国最早的一部训解词义的书。汉书艺文志著录尔雅 3卷20篇。今本19篇。分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原无作者主名。汉代郑玄驳五经异义说:“某之闻也,尔雅者孔子门人所作,以释六艺之旨,盖不误也。”魏太和中博士张揖上广雅表,又以为周公著尔雅一篇,“今俗所传三篇,或言仲尼所增,或言子夏所益,或言叔孙通所补,或言沛郡梁父所考,皆解家所说,先师口传疑不能明也。”后人大都以为是秦汉间人所作,作者又非一人,当是学者采集训诂注释,递相增益而成。“尔雅”是近正的意思。汉末刘熙、释名说:“五方之言不同,皆以近正为主也。”唐初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也说:“尔,近也;雅,正也。言可近而取正也。”尔雅在东汉时就有刘歆、樊光、李巡几家注,魏时又有乐安孙炎注,都久已亡佚。现在所存最早的注本是郭璞注,凡 3卷。郭璞又有尔雅音义 2卷,今已不存。郭璞精究训诂,荟萃旧说,又补其疏略,以成一家言,所以流传不废,一直为人所重视。尔雅的价值:首先在于它为我国训诂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广雅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训诂书。三国魏时张揖撰。张揖字稚让,魏明帝太和中为博士。张揖在上广雅表里说,尔雅一书所集训诂还很不完备,所以把群书中文同义异,音转失读,八方殊语,庶物易名,不在尔雅的都详录品核,以著于篇。其意在增广尔雅,因此所释仍用尔雅旧目,自释诂、释言、释训以下,直至释兽、释畜凡19篇。其书搜集极广,举凡汉代以前经传的训诂,楚辞、汉赋的注释,以及汉代的字书、方言、说文解字等书的解说都兼括在内。为研究汉魏以前词汇和训诂的重要著作。释名是一本什么样的一本书? 训解词义的书。汉末刘熙作。释名这部书是从语言声音的角度来推求字义的由来的。刘熙在自序里说:“熙以为自古造化制器立象,有物以来,迄于近代,或典礼所制,或出自民庶,名号雅俗,各方多殊。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论叙指归,谓之释名,凡二十七篇。” 今本 27篇分为 8卷。 所释为天、地、山、水、丘、道、州国、形体、姿容、长幼、亲属、言语、饮食、采帛、首饰、衣服、宫室、床帐、书契、典艺、用器、乐器、兵、车、船、疾病、丧制。这代表刘熙对语词所表示的事物的一种分类。刘熙解释事物所以如此称名的缘由,完全从声音上去探索。如“日,实也”、“月,阙也”,这种解释已见于说文解字,但是刘熙要说出道理来,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他说:“日,实也,光明盛实也”;“月,阙也,满则复阙也”。全书都是这样考求语词音义之间的关系,说出缘由来。如说:“ 星,散也,列位布散也”;“春,蠢也,万物蠢然而生也”;“冬,终也,物终成也”;“彗星,光梢似彗也”;“身,伸也,可屈伸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