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大学 TCPIP实验2模版.doc_第1页
电子科技大学 TCPIP实验2模版.doc_第2页
电子科技大学 TCPIP实验2模版.doc_第3页
电子科技大学 TCPIP实验2模版.doc_第4页
电子科技大学 TCPIP实验2模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子科技大学实验报告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日期: 实验项目名称:实验2:排错工具Ping和Trace 报告评分:教师签字:一、实验原理“PING”这个名字源于声纳定位操作。PING程序的目的是测试另一台主机是否可达,它发送ICMP回送请求报文给被测主机,并等待返回的ICMP回送应答或差错报告报文。ICMP协议(RFC 792)是IP协议的辅助协议,提供差错报告和查询机制。一台主机的可达性不仅取决于IP层是否可达,还取决于使用的高层协议及端口号。仅当被测主机可达时,PING程序才能收到返回的ICMP回送应答报文,并能测出到该主机的往返时间。如果被测主机不可达,PING程序会收到一些ICMP差错报告报文,甚至收不到任何返回信息。根据ICMP差错报告报文的类型可粗略判定主机不可达的原因。不同的物理网络具有不同的最大传送单元(MTU)值,因此可能需要对IP分组进行分片操作使其能够通过这些物理网络。当IP分组被分片时,需要修改分组头中的标志、分片偏移和总长度值,其余各字段将被复制到所有分片中。已经分片的IP分组在遇到具有更小MTU的网络时还会被再次分片。TTL字段是由发送端初始设置在IP分组首部中的一个8 bit字段,不同操作系统上的不同应用程序指定的TTL初始值不同。路由器在转发每个IP分组时需要将该分组的TTL值减1或减去该分组在路由器中停留的秒数。由于大多数路由器转发IP分组的时延都小于1秒钟,因此TTL最终成为一个跳站计数器,即分组每经过一台路由器其TTL值被减1。TTL字段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分组在选路时被无休止的转发。当路由器收到一份需转发的IP分组时,如果该分组的TTL值为1,路由器则丢弃该分组,并向分组源发送一份ICMP的TTL超时报文。TRACE程序使用IP分组首部的TTL字段(生存时间)和ICMP报文,让使用者可以看到IP分组从一台主机传到另一台主机所经过的路由。TRACE程序首先发送一份TTL值为1的IP分组给目的主机,处理该IP分组的第1个路由器即会返回一份以自己的IP地址为源的携带有ICMP超时报文的IP分组,这样TRACE程序就得到了该路径中第1个路由器的IP地址。然后,TRACE程序发送一份TTL值为2的IP分组,同样又可获得该路径中第2个路由器的IP地址。TRACE程序不断增加所发送IP分组的TTL值直至IP分组到达目的主机,即可获得到目的主机所经过的每一个路由器地址。但是,IP分组的目的主机不处理该分组的TTL值,即使收到TTL值为1的IP分组也不会丢弃该分组并产生一份ICMP超时报文。因此,TRACE程序必须判断IP分组是否已到达目的主机,不同操作系统上的TRACE程序的判断方法不同。目前通常有两种实现方法:一种是利用“端口不可达”的ICMP差错报文,另一种则是使用ICMP回送请求和回送应答报文。在前一种方法中,TRACE程序发给目的主机的IP分组中携带的是一份UDP数据报,该UDP数据报的目的端口是一个目的主机上任一应用程序都不可能使用的UDP端口(通常大于30000)。当该IP分组到达目的主机时,目的主机的UDP模块会产生一份“端口不可达”的ICMP差错报文返回给TRACE程序。这样,TRACE程序即可根据收到的ICMP报文是超时还是端口不可达来判断何时结束。在后一种方法中,TRACE程序发给目的主机的IP分组中携带的是ICMP回送请求报文。当该IP分组到达目的主机时,目的主机即会返回一份ICMP回送应答报文给TRACE程序。这样,TRACE程序即可根据收到的ICMP报文是超时还是回送应答来判断何时结束。二、实验目的1、了解网络连通性测试的方法和工作原理2、了解网络路径跟踪的方法和工作原理3、掌握MTU的概念和IP分片操作4、掌握IP分组生存时间(TTL)的含义和作用5、掌握路由表的作用和路由查找算法三、实验内容PC2PC3R1R2F0/0F0/0Ethernet1(VMnet1)Ethernet2(VMnet2)R1 F0/0 = 54/24R2 F0/0 = 54/24 R1R4间4个IP子网掩码均为/30PC2 = /24PC3 = /24 PC4 = /24(未开机)R4R3子网A子网BBW=100MMTU=1500BW=2MMTU=800BW=100MMTU=1500BW=64KMTU=800MTU=1500MTU=1500PC4F0/1F0/0S1/1S1/0S1/0F0/1F0/0S1/0实验拓扑中VMware虚拟机PC2、PC3和PC4(未开机)分别位于由提供集线器功能的虚拟网卡VMnet1和VMnet2模拟实现的两个以太网Ethernet1和Ethernet2中,这两个以太网对应的IP子网A和子网B分别连在Dynamips软件模拟实现的路由器R1和R2的F0/0接口上。R1和R2经由Dynamips软件模拟实现的路由器R3和R4互联,R1、R2、R3和R4之间运行OSPF路由协议,没有缺省路由。实验者在PC2上使用通信测试命令(ping)和路径跟踪命令(tracert),结合Dynamips软件的分组捕获功能以及Wireshark软件的捕获分组查看功能,测试子网A、B之间的连通性和通信路径,考察IP地址和分组长度对网络间通信的影响以及IP分组生存时间(TTL)对网络间IP分组交付的影响,体会ICMP协议的差错报告机制,理解并掌握PING和TRACE的工作原理和操作命令。四、实验器材(设备、元器件)一台PC机五、实验步骤1、依次启动VMware Workstation中TCPIP组内的虚拟机PC2和PC3。(注:不开启PC4)2、启动Dynamips Server,然后运行,在Dynagen窗口中提示符“=”后依次输入以下命令启动路由器R1、R2、R3和R4:= start R1= start R2= start R3= start R43、在PC2上使用“route print”命令查看并记录该主机的路由表。4、在PC2的cmd窗口键入“ping”命令,查看并记录选项-n、-l、-f的含义和功能。然后在PC2上ping PC3的IP地址确保整个实验网络运行正常。5、在Dynagen窗口中提示符“=”后依次输入以下命令捕获子网A和子网B中的分组:= capture R1 f0/0 aping.cap= capture R2 f0/0 bping.cap6、在PC2上使用-n选项ping PC3的IP地址,记录ping回应信息。7、在PC2上使用-n和-l选项ping PC3的IP地址,记录ping回应信息。8、在PC2上使用-n、-l和-f选项ping PC3的IP地址,记录ping回应信息。9、在PC2上ping未开机的PC4,记录ping回应信息。10、在PC2上ping ,记录ping回应信息。11、在Dynagen窗口中提示符“=”后依次输入以下命令重新捕获子网A和子网B的分组:= no capture R1 f0/0= no capture R2 f0/0= capture R1 f0/0 atrace.cap= capture R2 f0/0 btrace.cap12、在PC2上trace PC3的IP地址,记录trace回应信息。13、在Dynagen窗口中提示符“=”后依次输入以下命令停止捕获子网A和子网B中的分组:= no capture R1 f0/0= no capture R2 f0/014、用Wireshark软件查看并分析捕获的分组文件(aping.cap、bping.cap、atrace.cap、btrace.cap)中的ping和trace通信分组,查看过滤条件为“to = 1”(在Wireshark主窗口界面“过滤工具栏”的“Filter:”域中输入)。15、实验结束后,按照以下步骤关闭实验软件、上传实验数据、还原实验环境:(1)在Dynagen窗口中提示符“=”后依次输入以下命令关闭Dynagen窗口,然后再关闭Dynamips Server窗口:= stop /all= exit(2)依次关闭PC2和PC3,再关闭VMware窗口;(3)运行所在目录下的“reset.bat”文件。六、实验数据及结果分析1、按照显示顺序记录步骤3中PC2的路由表信息:No.Network DestinationNetmaskGateway1234567Default Gateway:【分析】1) 请按照网关(gateway)地址分类分析主机路由表中每条路由表项的网关地址的特征,路由的目的地,以及所采取的分组交付方式。直接交付的路由表项:No.Network DestinationNetmaskGateway12345间接交付的路由表项:No.Network DestinationNetmaskGateway122) 本实验中PC2将使用哪条路由发送对目的主机的ping报文?Network DestinationNetmaskGateway2、记录步骤4中PC2上显示的PING命令选项-n、-l、-f的含义。 3、记录步骤6中PC2上的ping命令回应信息,并按分组的捕获顺序记录该步骤在子网A和子网B上捕获的ICMP报文信息:Ping命令PING回应信息ping -n 1 子网IP分组首部ICMP报文首部TTL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TypeCode报文类型AB【分析】解释PING命令回应信息中的bytes、time和TTL参数的含义。4、记录步骤7中PC2上的ping命令回应信息,并按分组的捕获顺序记录该步骤在子网A和子网B上捕获的ICMP报文的IP分组头信息:Ping命令PING回应信息ping -n 1 -l 1500 子网IP分组首部总长度标识不分片还有分片分片偏移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AB【分析】1) PC2发出的IP分组(源IP地址PC2,目的IP地址PC3)在子网A和子网B上分别有几个分片?这些分片分别是由实验拓扑中的哪些设备划分的?为什么要划分这些分片?这些分片的重组操作将由实验拓扑中的哪台设备进行? 2) PC3发出的IP分组(源IP地址PC3,目的IP地址PC2)在子网A和子网B上分别有几个分片?这些分片分别是由实验拓扑中的哪些设备划分的?为什么要划分这些分片?这些分片的重组操作将由实验拓扑中的哪台设备进行?3) 在分片重组操作中,应根据分片首部中的什么信息判断收到的分片属于哪个IP分组?属于同一IP分组的分片需按照分片首部中的什么信息进行重组?5、记录步骤8中PC2上的ping命令回应信息。步骤Ping命令PING回应信息8【分析】本步骤中是否捕获到PC2发送或接收的报文?结合PING回应信息解释其原因。6、记录步骤9中PC2上的ping命令回应信息。步骤Ping命令PING回应信息8【分析】1) 本步骤中是否捕获到PC2发送或接收的报文?结合PING回应信息解释其原因。2) 在ping时如果收到“Request timed out.”信息,是否能确定目的主机一定未开机响应或一定没有可达的路由?为什么?7、记录步骤10中PC2上的ping命令回应信息,并按分组的捕获顺序记录该步骤在子网A上捕获的ICMP报文信息:Ping命令PING回应信息IP分组首部ICMP报文首部ICMP差错报文的数据标识源IP地址TypeCode标识源IP地址-【分析】请指出步骤9和步骤10中目的主机可达性的差异之处,并解释其差异产生的原因。8、记录步骤12中主机上输入的TRACE命令及其回应信息,并按分组的捕获顺序记录子网IP分组首部ICMP报文首部TTL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TypeCode报文类型AB【分析】1) TRACE程序根据什么报文中的什么信息获得每一跳路由器的IP地址?2) TRACE程序在跟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