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导读读书笔记.doc_第1页
国学导读读书笔记.doc_第2页
国学导读读书笔记.doc_第3页
国学导读读书笔记.doc_第4页
国学导读读书笔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书笔记之国学导读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斯如是,对我这样一个脑力系统久日积郁而显然运行缓慢的人来说,在经历过某段散漫且百味杂陈的知识学习之后,适当的反应反应是极其有必要的。且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能够在这样的日子找出一段闲暇的时光细细思考点什么,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享受。近日读台湾人士刘兆佑等编著的国学导读一书,原本狭隘的一无是处的知识结构更是得梳理梳理了,且作此文,意皆于此。国学导读此书一看便知,是编著者针对国学初涉者的所编的入门读物。此书本知识普及类读物,自然不如三国史记等书使人大开胃口,也无如婉约朦胧似清照志摩使人肝肠寸断至废寝忘食,但此书乃米面杂粮,读来营养健康,欲知三国何为三国,诗经何谓诗经,此书确然不错。 全书总五篇,概说其一,经史子集各一。想来此书意欲向读者透漏何者国学所为,何者经史子集各所谓极其研治品读诸法。 首篇概说,分为国学的名义极其内涵、研治国学的方法、研治国学的资料、研治国学所需修读的基本学科四章综述。国学的名义及内涵一章,笔者介绍“国学”一词各意,概其为我国固有之学术。至于国学内涵,笔者提到自隋书经籍志提出以来世代沿用并为我们所知的经史子集一种,也提到自民国以来国立北平图书馆出版的国学论文索引中的索引名称一种,分别为:总论、群经、语言文字学、考古学、史学、地学、诸子学、文学、科学、政治法律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宗教学、音乐、艺术、图书目录等十七种分法。笔者提出,后者更能反映国学内涵。对于此说,我并不是很赞同。且认为此分法有现代科学教育知识碎片化趋向。这让我想到目前中国高校的国学教育,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唯一的几所大学设有国学此一专业名目,也都是挂靠在诸如哲学院等等门下,其他的一些大学如复旦大学只是把国学教育作为本科生通识教育的某个阶段教学而已,不过像北大清华复旦之类的老牌大学并不是没有国学,而是分设在了历史、文学、哲学等的各个院系专业,如考古、图书目录等,大概和上面提到的两种国学内涵的看法有关系吧。某且以为,碎片化的知识专业设置所培养的碎片化的人才和思维必是承载不了浓厚的中国文化,故武大、人大所选的培养方案必定优于北大复旦。当然,从今日科学化的思维模式来看,后者必是更优,但即将到来的必是一个合二为一的时代,而不是一分为二。只是一点薄见。研治国学的方法一章,作者提出熟读基本要籍、明了学术的发展途径诸法,且要求具备天文历法、虫鱼鸟兽文化等基本的文化知识,而且要善于使用工具书。至于熟读基本要籍一事,四库全书提要中著录书目三千四外加存录书目六千八已然过万,此皆中国古代要书,想必穷尽毕生也不能读完,更何况其书方及古代书籍十之一二。所以,诸书皆阅已然不可能,我们可根据具体的时代个人择取。于此,梁任公国学必读书极其读法、胡适之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陈鈡凡治国学书目等几位国学大家早已为我们设置好书单,只是因为每一学者所擅长与兴趣不同,所列书目也是迥然不同,像胡适之与梁任公还因为两人书单不同而撰文专作。其中旨趣,自是微妙。除此之外,张之洞曾为四川经学院学生所著书目答问一书,也是初学者书目参考。如想见证一下真正的所谓博大精深,莫过于清乾隆时期江南才子纪晓岚等编撰的四库全书了,定能一睹我国古代学术之恢宏。当然,这些对于今日的我,都好似高端,就这些书目本身我就得先去了解了解个大半天,真可谓是前路艰险了。如若真的克服这些,一个人钻进恢弘的中国古人学术,接着就是第二个问题了,作者说,应明确每一学术发展的途径,包括每一学科的发展,如诗的发展,还要明白前人已做出的成绩,以免于穷途重走,最好是还能清楚的的把握好时间和人物线索,了解时代,了解时代中的人,了解时代中的人与人之间以及与他们的时代之间的关系,终而了解这一切所构成的已然消失的美丽而又永远的存在。在这些学习中,还要去准备和掌握有关中国古代的动植物的知识、深奥难懂的天文学的知识、以及透漏着深厚的封建色彩的避讳的知识等等。如常常被文人用的28星宿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要学会用工具书。古代的工具书又分为书目(如各代正史里面的经籍志或艺文志)、索引(如四书索引十三经索引等)、字典词典、传记类资料、年鉴年表、地理参考资料、法规统计、名录手册等等。其中字典词典又分为普通字词典、专科字词典、专书字词典、百科全书类书。当然,不能全赖工具。除此之外,我们也是充分的努力,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设立了众多学科,所需修读的有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版本学、目录学等科目,这些科目目前对我,甚是高大上。读罢第一篇,我是着实休息了良久。想想一个东西,既需要熟读那么多书,还要了解那么多莫须有的东西,还需要了解已然消失那么久的那些人的生活、还要查查看看的、闭上眼睛就是浩如烟海的古籍、再闭上眼睛还是浩如烟海的古籍。那种感觉,就像是一个被判了死刑的囚犯。不过,对于从来都是以过程为导向的自己,似乎这些都不是问题。我很庆幸,国学带给我的阳性打败了阴暗面。尤其是到后面。接下来就是按照我们所熟知的经史子集的顺序的介绍。先是经部,作者先是用一章的词句介绍了经部概况,然后是易经尚书诗经“三礼”(周礼仪礼礼记)春秋三传(公羊传穀梁传左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即“十三经”各予一章就其基本情况编述。 二月初九 经,许慎说文解字解“经,织纵丝也。”段玉裁注“织纵丝谓之经,必先有经,而后有纬。是故三纲、无常、六艺,谓之天地常经。”刚开始,经只有六部,是庄子天下以及司马迁在史记之中提出的,分别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只是这六部经书,有两种排列顺序。一种是今文家所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也就是今天为我们大多数人所熟知的顺序。一种是古文家所提倡的易书诗礼乐春秋。今文家是以六部经书各自的深浅程度为顺序由浅而深,古文家则是以六部书各自的成书时间由早到晚分布的。像近人蒋伯潜所说的那样,六部经书本身的次第并非特别重要,只是由于历史上,尤其是在汉朝今古文家之间的争论比较厉害,所以这也就成了经学历史上的一个问题。在这六部经书中,乐经虽是名列其中,不过自古便无此书,大家又开始争论了,有人说是因为秦始皇焚书时给烧了,有人则说,其它的都能保存下来,它怎么就不能,况且就算原书被焚,其它的典籍里面怎么就不用用它里面的句子呢?应该是古时的诗经大都是民间歌谣,需要和着音乐常,乐经估计是乐谱吧,总之,乐是没有了,留给后人的只是一串徒劳的争论。所以,“六经”实则五部,再到后来,有“五经”“六经”“七经”“九经”“十经”“十二经”直说,直到最后数字没有突破13,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春秋左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部部分本非经的经典成功入围,并称为“十三经”,所谓十三经注疏就是后人对这十三本经典的权威解读,注者,对原文的释义,疏者,对注的解释。南宋光宗绍熙年间已经出现合刊本的十三经注疏,其注和疏大都采用历代最权威的,如孔子后人孔安国,汉朝大师郑玄等。前面我们已提到过今古文家的问题,这就涉及到经学发展历史上的流派和朝代发展问题。 经学在春秋战国时代是产生期,春秋时代,已有人对诗书礼乐开始了学习,当然这与我们所熟知的伟大的教育家孔老夫子有着莫大的关系,关于孔子与六经的关系,今古文家也都是各持己见,今文家认为六经是孔子托古制而作,而古文家则认为六经只是史料,只是被孔子整理了一番而已。但无论如何,孔子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到了战国时代,孔子的学生将经学分化为了两派,一派是子思和孟轲,是传道一派,也开出后代的宋学,他们尊德性。另一派则是荀子一派,他是传经之儒,主张道问学,开出后世汉学一派。孟子的“性善说”“民为贵”等思想影响深远,而荀子则特别注重礼乐。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焚书坑儒,儒学受到毁灭性的打击,但是想光靠权威统治天下的王朝经过短短的两世就已经结束了它的使命,汉武帝则独尊儒术,经学在经过一段沉闷之后,再次辉煌起来,在这段时期,不管是中央政府,还是学者个人,都对经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助推作用,如出现董仲舒等经学大家,在和平统一的年代,最适合学术思想的繁荣和沉淀。以至后来的今古文学家的四次争议。直到东汉末的郑玄,注编群经,其造诣俨然掩盖了今古文学家的范围,所以,他使得时代纷争的今古文之争悄然结束。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伴随着国家时局的动荡分裂,经学也进入了分裂时期,先是郑学与王学之争,接着估计是因为战争、佛教什么的影响经学开始进入玄理化时期,后来还出现经学的南北对立。然而,天下大事,分久必合,经学亦然,到了隋唐时期,经学又迎来了一个平稳辉煌期,先是南北合流,可是这次是北归于南。然后是在朝廷的带领下,群经文字的整理,像五经正义与经典释文两部都是唐朝文字整理的重要作品,前者是官修的图书,后者则是陆德明的纯属个人作品,相对而言,后者评价高。隋唐的经学,可以说是完成了“定于一”的使命。不过,历史在这时候可能要拐弯了。宋代,这又是一个不一样的时代。宋朝的经学开始呈现疑经改经、说经义理化的倾向,也呈现除了像二程、朱子等经学大家。至于元明两代,经学一直都是在朱熹的笼罩下发展。后来到了清代,经学倾向于考据什么的现象皆是盛行。元明清的经学发展,实在是学力有限,困于行,不得其意。只能暂且止于此地了。接下来就是分章介绍以下十三经了,首先是易经。周易系辞传云:“易者,象也”。说文解字引“纬书说”云:“日月为易,象阴阳也”。据后人介绍和研读,此“易”大概有三个意思:简易、不易、变易。易经由周易易经易传三部分构成,周易应该是最原初的,由八卦和重卦构成,八卦相传为伏羲所画,重卦的作者有四种说法,分别为伏羲、神农、夏禹、文王。易经由爻辞与卦辞两部分构成,关于其作者,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爻辞、卦辞皆为文王所作,一种是卦辞为文王所作,爻辞为周公所作。易传,是对周易易传的注释,共十篇,即十翼,“翼”有附翼、辅佐之意,相传为孔子所作,后人多有疑惑。十翼分别为彖辞上下、象辞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关于易的第一部分,原本有三,分别为连山归藏周易,前两者已佚。周易一书,历来为各派各家研究之重,在我国历史上每个朝代也都会有各种易学经典与大师,据四库全书提要,总有两派六说。易之价值,更是不用多说,它是我国哲学之源头,更对我国古史、科学、文学等都产生了广大影响。其次是尚书,尚书可以说是我国古代一部史书,古代帝王言行,史官必记,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此种记录,便是尚书,尚书之所载,上至尧舜,下至于秦。尚书分为今文尚书古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三种。今文尚书传自伏生,共29篇,用汉隶写成。古文尚书用秦时大篆(蝌蚪文)写成,45篇,藏于孔壁。伪古文尚书有两个版本,一为西汉张所伪102篇,已佚。一为东晋梅氏所伪,25篇,影响较大。至清阎氏写成古文尚书疏证方定其伪。今流传尚书58篇,按时代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按性质可分为典、谟、训、诰、誓、命。尚书一书,对研究我国古史、典制、风俗、宗教思想等颇有价值。此书是由孔子整理古史资料而成。诗经,诗经起源于民间歌谣。原有三千多篇,经孔子删定而成305篇。非一人一时一地之所作,绝大多数作者已不可考。诗经的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15国风,160首诗,大多为民间风土民情,男女恋情。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凡105首流行于中原,为当时王朝所崇尚之音乐。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凡40首,是用来祭告先祖和神明的。诗的写作手法主要是赋比兴。赋,就是直述。比,就是比喻。兴,就是触发。后来有了三家诗和毛诗,三家诗分别是鲁诗(文帝,鲁人申培公)韩诗(文帝,燕人韩婴)齐诗(景帝,齐人)毛诗(毛亨,平帝)。三家诗大都皆亡,唯毛诗与韩诗外传现存。诗序分为大序小序,大序似总论,相传为子夏所作,小序每章一条,以史证诗,相传为东晋魏宏所作。“四始”分别为关雎文王鹿鸣清庙。“笙诗”是诗经中六篇有目无辞的诗。诗经之中的诗也有正变之风,正风就是使人变得光明正大,感情真实纯洁之风。变风就是王道衰微之时,礼仪废弛,讽刺执政者的作品。诗经对于我国古代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毛诗序中写道:“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礼记经解中也写道:“温柔淳厚,诗教也。”诗经与比它晚出现,且迥然不同的楚辞可以说是我国古代两大瑰宝,这个后面在谈到集部的时候还会说到。总之,诗经是不可替代的。 二月初九接下来就是“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礼”原是我国古代祭祀的一种仪式,后指社会上一切礼仪。时至今日,关于“礼”与“法”的问题,确实是一项巨大的学术命题,也是一项艰深的现实命题。周礼,所载的是国家的制度,其作者各说纷纭,约成书于战国。分六官所写,配合以天地春夏秋冬六部,分别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冬官已佚,后人以考工记补之,考工记是我国第一部记述百工管理及制作技术之专书。此六官推演出后代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仪礼,记载世俗的礼仪,分8种,即古代冠、昏、丧、祭、射、乡、朝、聘8种礼仪。礼记,记载礼的抽象道理,为孔门弟子极其所学者所论述礼的文字。戴德85篇,为大戴礼记,戴圣49篇,为小戴礼记,即今所通用。礼记是三本当中最重要的一本,可以说是各种重要文献的汇编,如大学中庸等皆出自此篇。三者并无纲目区别,但其性质却不同,礼记价值远在周礼仪礼之上,因为制度等会随着时间空间而变化,但道理不会。接下来就是春秋三传,要弄清楚春秋三传,先得弄清春秋,春秋乃孔子所撰,是一部记载了各国政事的鲁国史书,分年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14年,二百四十二年之事。孟子载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又云:“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可见春秋是一部怎样的书。孔子于书中正名分、寓贬褒,拨乱世而反其正。春秋三传是后人对春秋学习和注解,分别为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为周末齐人公羊高所作,优点在与解经,缺点则在于忽视实事。春秋穀梁传为鲁人穀梁赤所作,亦在解经,但不及公羊传丰富。左传,亦称左氏春秋、春秋内传,传为鲁国太守左丘明所作。自隐公元年至哀公27年,比春秋多出13年的历史。“三传”对春秋的解读是不同的:左传重在史实,所谓“记载之传”,公羊传穀梁传则重在义例,所谓“训诂之传”。接下来就是论语,这是儒家最重要的一部经典,因为在今年暑假的时候业已对论语有过深刻的体会以及下一阶段会将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作为学习对象,对于此书上所讲,略看了一番,不再加习。孟子一书,虽未有像论语一番的经历,但几经翻阅,目前不甚学习,所以,也暂且不论,下阶段也将会专门学习。孝经是一部很重要的经典,皆在一个字:“孝”。还记得有个老师说:“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与其他经典特别不同的是孝经有着严格的以内容为核心展开结构体系。之前度过一点,很可惜,没有读完,更不敢谈体会,像此种书,必是得读个十遍百遍的,其结构内容业已不重要。所以,不再赘述。尔雅一书,是古人为解经而编,相当于专书字典,在十三经中,可以说价值是最小的,不过它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字书,开了中国训诂和类书的先例。以上这些就是经部的大体情况,由于学力是在不行,只能于群峰间徒步跋涉,时缓时快的。很艰难的,把经部这部分再次温习了一边。总结总结,其实就是几本书而已,当然书后面那些数不尽的故事和不变的道理还得慢慢修进。接下来就是史部介绍了。历史,从来都是一面镜子,古人也这么说,所以,治史之人必是不仅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更是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未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史书,但它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系统的史书。真正正“史”之名的路是漫长的,自梁阮孝绪的七录将历史分为十二中,至晋荀氏将群书分为四部,史为丙部,史书可以说是脱离经书真正存在。至东晋元帝时,李充造四部书目,经史子集的顺序方定。关于史书的分类,隋书经籍志将其分为13类,纪晓岚将其分为15类,唐人刘知几将其分为两部六家,至梁启超将其分为纪传、编年、记事本末、政书四体,才有今日之分法。刘知几于史通中,认为史家当具备“三长”,即史才、史学、史识。后清朝张学成于文史通义一书中外加“史德”一项,总为史家“四长”。所谓“文人之文,惟患其不己出,史家之文,惟患其己出”。总之,中国是一个重史的国家。前面已经提到,史书的分类问题,下面就纪传体、编年体、政书、纪事本末、国别体史书、史评与史论、目录八种予以介绍,其中前四种为最重要者。第一种,纪传。纪传始于史迁,且自史迁后,各代正史,皆用纪传。纪传,就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二十四史为纪传的主要史书: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或加新元史、清史稿为二十六史。纪传体史书的体例皆源于司马迁之史记,有本纪、世家、表、书、列传。本纪主要是记载帝王天子的篇章,以编年为体,有年代可考者,以年记事,无者,以代记事。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的篇章,后又称为“载记”。表,以时间为中心,编类同一性质的大事,概历史人物数不胜数,人格一传,不胜其传,故用“表”统系年代、世系、人物。书,书以类为纲,记载国家的大政大法。又称“志”“考”。列传,记人物、民族及外国。可分为单传、合传、类传、附传。纪传体的史书主要是二十六史,外加清史及连横所作台湾通史。于此二十六史中,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尤当注意。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司马迁著,是我国第一部记载上自传说中的皇帝,下至汉武帝时期的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的总集。司马迁,字字长,西汉夏阳人。年十岁诵读古文,师从孔安国古文尚书,董仲舒公羊传,因此,其整个思想以儒家为中心。年轻时,行遍大江南北,其父司马谈,有著史书之宏愿,未成,予以迁。迁因李陵案于三十八岁处以腐刑,忍辱负重,任太史令至五十,史记初稿乃作,后又校勘,凡二十余载。汉宣帝时,迁外孙杨恽祖公之于众,方流行。颇多遗漏处,后人补之。史记含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实为我国世上独一无二开创性奇迹。诸多註家中,唯三家注影响最大,分别为史记集解(南宋裴氏)史记索引(唐司马贞)史记正义(唐张守节)。历来各朝各代论著史记者为数众多,足见其影响。史记之优在于资料参古酌今,考辩翔实,体例创新完善、叙事灵活,且脉脉相承,富有系统,贬褒善恶,不避权贵,富有批判性,又文笔生动,逸气纵横,富于文学。顾炎武评价说“自古史书兵事地形之详,未有过此也。太史公胸中固有一天下大势,非后代书生知所能几也。”司马迁的史记是敢为人先,具有开创意义的著作,它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不仅仅是在史学文学上、更是对历来中国人观念传统的一种培养,真是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史家良才,非吾辈小人轻易谈言。汉书,又称前汉书,东汉班固著,是我国第一部断代体纪传体史书。班固,字孟坚,生于时代贵族家庭,其父班彪,致力续史迁史记,固乃续其志而为汉书,前后费时二十五年,受牵连入狱,终年61岁,死后,其妹班昭续其书后马氏又续。其书上起于高祖元年,下止于王莽之诛,经历十二世,凡二百三十年历史。一百篇,八十余万言,本纪十二,表八,志十,列传十七。其著书目的就是补史记之不足,因此,大体承袭史记之体例,略有变化,改“书”为“志”,合“世家”“列传”为“列传”一门。其它对于惠帝、项羽、王莽几人的处理也各不同,反应两人思想之迥异,新创地理志等,其所创汉书艺文志的出现,使“史志目录”正式在正史中开始编录,即在正史中编辑政府所藏的书目,艺文志成为我国目录学的开山之祖。且其书不光在文学上有较高的造诣,而且在使文学脱离经学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历来对于汉书和史记的评价众多,把两者放在一起对比的也不在少数,概史记是“成一家之言”的富于独创性的私书,而汉书则是受诏而作,成为“追述公德,附会权宠”的官书。当然,这种评价显现并不是公正的。继这两部史书之后,最具影响的史书就是南北朝时宋宣城太守范晔所作的后汉书了,范晔,出身儒学世家,晔承其家学,“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后因参与起义,被杀。其人性情暴躁,恃才傲物,唯以文才为上。著有后汉书汉书赞百官阶次等。后汉书传世者共百二十卷,包括本纪十篇、列传八十、志八篇。其中志八篇为梁代刘昭取司马彪续后汉书而成。论赞为范晔书中精华所在。其书大多概参考与原本的“三史”之一后汉刘珍所作的东观汉纪,不过自唐开元始,由后汉书代替了东观汉纪,与史记汉书合称为“三史”。并外加即将要论述的晋陈寿的三国志合称古代的“四史”。陈寿,四川人,作三国志,凡六十五卷,乃魏蜀吴三志并列,包括魏书四纪、二十六传、共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书以三国并列,为其首创。在三国志成书之前,魏吴两国已先有史书,外加谯周所作蜀本纪,皆成为陈寿作后汉书的基本依据。不过,后汉书的价值远远超于这些书。三国志的特点是,在整本书中,以魏为正统,与朱熹等后来所作的史以蜀汉为正统显然不一,这关乎到中国古代三统、即政权的合法性问题,但不管如何,以陈寿晋国人的身份和其所处的时代,据以基本的历史事实,以魏国为正统显然是符合常道的,像司马迁、朱熹等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而独成一家的史家显然是少数的。三国志后来的注记之中,以南朝宋文帝命裴松之所作的注为最善。除了以上所述的“四史”之外,纪传体史书还有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新元史(中华民国袔氏所作)清史稿清史台湾通史(连横所作)。这大概就是纪传体史书的概况,总结总结就是以史迁为首创的奇迹般史书影响了中国史书的一系列编撰,这其中绝大多数皆为官修正史,除少数的为一些才子佳人私修之外。接下来就是第二大史书题材编年的介绍了。刚开始介绍纪传体的时候,已写过史迁开纪传之体,实际上,编年体的史书历史更早。刘知几言:丘明传春秋,子长著史记,载笔之体,由斯备矣。由是观之,开编年体史书的是前面的经部之中提到过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的春秋左传。顾名思义,编年体的史书,就是按年岁顺序编写史书的体裁,分为一代的编年史书和历代的编年史书。编年体的史书主要有春秋左传竹书纪年汉纪后汉纪资治通鉴等。春秋,我国第一部古代史籍,愿为鲁国国史,经孔子修订,而为春秋,春秋者,年岁也。包括春秋三传前面经部已经温习过,不再做温习。竹书纪年,因写于竹简且以编年为体而得名,晋时发现于战国古墓,不过两宋以来,此书已佚,经朱熹等,仅余部分。颇具历史价值。汉纪,东汉荀悦撰,是将汉书中传志表的资料“撮要举凡、存其大体”,并以左传体裁写成。后汉纪东晋袁宏撰,仿汉纪。资治通鉴,宋司马光所撰。司马光,字君实,山西人,自1066年至1084年历史,历史十九年完书。共计二百九十四卷,目录三十卷,考异三十卷。记载的是从战国时期(BC403年)至五代末年(AC959年)的历史,凡113主,1362年的历史。其书作于宋朝,一方面经过长时间的分裂战乱,国家刚刚进入统一,文化等各方面进入稳定的发展时期。另一方面,自史迁作史记之后,历代皆有断代史,无通史,遂著此书。不过,与史记不同的不仅在于此书为编年体的体裁,更在于此书带有强烈的政治目的,“善可为传,恶可为戒”,宣扬以“仁”“诚”为王道之本的政治哲学,主要为人臣所览,可以说是一本帝王教科书。所以此书便产生了其不可避免的优劣性,其优点是对于历史上各朝各代的政治生活、典章制度等一目了然,且语言平实,富有文学性。缺点则是因为其为一部政治性书籍,对于经济、文学等等社会的其它方面几乎一概忽略,其实,这些都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不过这也反映了作者的史观、思想和观点,所以且认为并存在什么优劣而言。资治通鉴一书,不管是从史书体裁还是撰文角度等方面,是即史迁之后的又一次创新,继他之后,也出现很多史家模仿其书而作。接下来的编年史书有续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在这些书中,以朱熹所作通鉴纲目为要,此书乃朱熹撰写,其门人赵师渊助编而成。此书为纲目体,为朱熹所创,以大字为纲要,称纲,仿自春秋。小字叙事称目,模仿左传。此书记事,以蜀汉为正统。接下来就是第三本史书体裁-纪事本末。此体裁始于北宋,是一种以事迹为中心、以年月顺序为基础,详述一事本末的撰修史书的方法。其优点是避免了编年体与纪传体的缺点,不过在史料方面价值不高。几本重要的纪事本末的史书如下通鉴纪事本末左传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三藩纪事本末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西夏纪事本末清史纪事本末绎史左传事纬等。通鉴纪事本末,宋袁枢所撰。“枢常喜诵司马光资治通鉴,苦其浩博,乃区别其事而贯通之,号通鉴纪事本末”。四库全书提要赞其“经纬明晰,节目详具,前后始末,一目了然,遂使纪传,编年贯通为一,实前古之所未见也。”其书成后,后人仿其书而作“九朝纪事本末”。接下来就是政书体了。隋书经籍志将政事分为旧事、仪注、刑注三部分,到四库全书将其合为一门政书,斯有政书。政书最重要的书籍有合称为“九通”的“正三通”“续三通”“清三通”。“正三通”是唐人杜佑所撰通典,宋郑樵所撰通志以及元马瑞临所撰文献通考。通典,全书叙述了上至传说中的唐虞,下至唐代天宝之末的历代制度,全书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等8门,全书二百卷,礼典占了一半,全书重在古代典章制度和社会经济发展等的叙述。“续三通”是指清乾隆年间为上面三本政书作得续集,分别为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其书都是奉赦所撰,均由纪晓岚校订。除此之外,续文献通考还有明王氏版本。“清三通”是指清通典请通志清文献通考。除了以上纪传、编年、纪事本末、政书外,又一种体裁的史书就是国别体的史书,这种体裁的史书主要是基于两本书的国语战国策。国语,相传为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但存疑。全书共计二十一卷。记录了从周穆王十二年至周贞王十六年周、鲁、齐、晋、楚、吴、越几个国家的片段史事,内容片中记言,故有人称之为春秋外传。战国策,盖此书大抵为战国游士为人君谋策之言。全书三十三篇,为西汉刘向编订,并命名。记录了自周贞王十七年至始皇三十一年,凡二百四十五年间各国政事、外交方面的事。接下来就是史评与史论了,史评与史论这一史书体裁,一看就知道,大概就是评论史事和史书的专门著作,所以其出现是在大量的史家著作等的基础之上。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史学评论专篇,是南朝刘勰文心雕龙中的史传。第一个关于史学评论的专著,则是唐人刘知几的史通,其后又出现了章学诚的文史通义等。史通,唐刘知几,我国历史上首位史学批评家。史通全书20卷,49篇。把史书分为两部六家,反对文人修史,提出史家三长。史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史学评论的专著,也是第一部史学通论。其史学价值有二,一是全面系统的对唐以前的史籍进行了一次分析与评论,二是实录其书,斥责取笔。不过此书对于史书要求严格而苛刻。读通鉴论,王夫之,字而农,湖南衡阳人。共计三十卷,附叙论四篇。文史通义,章学诚,自1771年至1801年,历时三十年之久。此书包罗万象,皆在阐明“六经皆史,”力求提高史学的地位。最后一种史书的体裁便是目录,主要说一本书便是四库全书提要,此书是清乾隆38年下诏设馆开编的,至乾隆52年完书。在当时,叫做“稽古右文”。图书分为著录书和存目书,著录书3470种,存录书6819中,合起来大概一万多种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四大类下面又分有小类,小类下面又分子目,大类、小类前均有小序,子目后有按语,简要说明著作的源流和划分类目的理由。此书基本上包括了清乾隆以前的重要的书籍,元以前的更为完备。由纪晓岚总撰。至此,史部的大概情况业已温习完毕,有很多疏漏之处,待慢慢学习。接下来就是子部,子部大概有两部分,先是子部大概的范围、背景、内容、派别什么的,然后就是各家各流派主要代表人物和观点的介绍。子部,就是和诸子有关的东西,那么,何谓子?何来诸子?诸子何为?子,原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后来引申为一家之言,再到后来就是所谓的“九流十家”了。子部,就是以思想学说为主,繁杂旁多。诸子乃子部思想最初的开始,皆在春秋战国动乱的时代。关于诸子思想的渊源,从远的来看,可能源于原始的巫与史,就近的来看,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当时知识下流,源于当时的王官之学,还有一种是认为当时战乱频繁,诸子都是想要旧时之弊之人,当然还有一些人是折中者。关于这点,我并不了解多少,但我很是不明白一点为什么要这样思考呢,诸子思想不可能全是传自上古,也不可能是全部因于时事,这不是根本就不需要说明的问题吗,这种思考方式本身就渗透着知识碎片化、线性思维的倾向,这与这种哲学本身是有出入的。在很多问题上,似乎我们的答案都有这个倾向。说到这里,就是关于诸子的派别以及思想的一些东西了。诸子的派别,庄子天下曾分其为六家,荀子非十二子则分为十二说六家,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亦分为六家,至班固汉书艺文志则分其为九流十家,分别为: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关于诸子思想产生的原因,大概有很多作者列举的和那个时代有关的东西,不过,在我看来,还是曾经听过的那句话比较中肯,时至今日,世界依然没有走出中国的春秋和战国,我觉得这是一个相当有价值的话题,概与哲学、政治等等有着说不断的千丝万缕,不过且没有能力予以论述。从春秋战国时代到后世,诸子都在内分、外布、出入、旁罗等各种现象中发展衍生以至以诸子为体的中国哲学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以及思想体系,关于中国哲学的特质,书中分条叙述了几条,包括所谓”Phylosophy”一词与“道”的不同,暂且不论,概以今日之能力,无法读懂,记下来也无济于事。接下来就各派各家简单的学习。儒家,顺阴阳,明教化也。游艺于六艺之中,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BC551BC497,名丘,字仲尼,鲁人。周游列国十又三年,干七十二君,道终不行。乃自卫反鲁,聚徒讲学,删诗,定礼,赞易,作春秋,为万世不朽之盛业。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贤人。他的人生哲学以人生为中心,注重现实,所学为六艺,涵养人格,修己安人。其所教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内容为文行忠信,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其政治哲学是,为政以德,施政有序,礼治为本。大学是儒家最具系统性的一篇文章,容儒家的人生哲学与政治哲学于一炉。中庸乃孔门传授之心法。孔子之后,又有孟子、荀子等人。孟子,名轲,字子輿,邹人。受业子思门人,卒成大儒。曾子、子思、孟子乃孔门传道一派,子游、子夏、荀子为传经一派。时天下杨墨之言盛行,孟子则持王道理论,游于梁、齐、宋、鲁、滕各国,不行,遂退而与万章之徒讲学,述仲尼之意,成孟子七篇。其所提出“性善说”“民为贵”等思想极其休养论等都颇具价值。荀子,名况,赵国人,持性恶说,其思想夹杂利论。以礼为中心,其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墨家,代表人物墨子,先学于儒,其思想以一字“利”为中心。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在韩非以前,还有一批法家的先驱,如管子、商鞅、慎到,申不害。管子,名夷吾,字仲,齐人。鲍叔牙荐管仲于桓公,任政于齐,桓公由是霸也。著有管子一书。商鞅,少好刑学之名,魏不能用,乃至于秦,秦孝公时,变法图强,秦大治,秦慧王车裂商君乃逝。慎到,申不害皆为法家之先驱,不细论。韩非子,“古今异俗,新政异备。如欲以宽缓之政,治急世之民,犹无轡策而御悍马。此不知之患也。”韩非持有唯物史观,主张变法,创新。史学家对法家的点评是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以尊王卑臣,而政治伦理得以建立。其虽倡导法治,但也是以礼治为本。对于国家社会,其治理办法见效快,效果明显。但其无仁爱,无教化,不别亲疏等也是其缺点。名家,名家思想在先秦诸子中颇为特殊,盖当时思想都尚实际,关心社会民生,以治世安民为己任你,而名家却注重知识论,以正名伦理、逻辑思辨、形而上为其思考对象,近似古希腊之诡辩哲学。代表人物有邓析、惠施、公孙龙等。 邓析,郑国大夫,与子产同时代,因“操两可之说,没无穷之辞”,荀子评价其为“好治怪说,玩奇辞”。惠子,名施,宋人,与庄子同时代,庄子称其为“以善辩为名”其说散见于庄子。庄子言其“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于心。”公孙龙子,赵人,少有辩才,好怪异之言。其说以“白马非马”“坚白石”最为有名。以上为名家。概其善于诡辩。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老子,名耳,姓李。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函谷关,令尹使其著书,遂成道德经五千言,不知所终。老子道法自然,其说高深精妙。暂不论。庄子,名周,宋之蒙人,著书十万余言,大都以寓言出之。有生有涯而知无涯与河伯之叹。诸子于此结束。接下来就是最后一部分集部。集部分为楚辞导读,别集,总集,诗文评论,诗学导读,词学导读,曲学导读几部分。由此结构可看出,集部就是关于诗词等的一部。楚辞别立,别集,总集,诗文评论别立,再增设诗词曲学导读。楚辞,概有两个意思,一为诗歌总集之名称,一为一早期南方诗歌的体裁。纯粹的南方韵文称“辞”,因屈原为楚辞早期最重要的人物,楚国人,乃名为楚辞。中国诗歌文学的发展,有两大源头,一为黄河流域的诗经,一为长江流域的楚辞,因诗经列于经部,不议。屈原是“楚辞体”的开山鼻祖,由他开风气,引来后来人的模仿,汉刘向编辑校订整理,以屈原、宋玉的作品为主,加上西汉文人的模仿,并名为楚辞。楚辞中作品有三类(姜亮夫),一是离骚九章远游卜居渔夫,这几篇事情大都可以考据,带有自传性。二是天问,为屈原学术造诣、批判精神的表现。三为九歌,是对民间祭祀、神曲的整理加工。楚辞在用词上喜用“兮”“些”“只”等字,增加文学色彩。楚辞形成有赖于南方当时还较为保守的迷信宗教带来的丰富的想象力,美妙的音乐,以及屈原本身人格特征里面特有的高洁等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