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经后血脂异常的中医药认识及防治思路_第1页
绝经后血脂异常的中医药认识及防治思路_第2页
绝经后血脂异常的中医药认识及防治思路_第3页
绝经后血脂异常的中医药认识及防治思路_第4页
绝经后血脂异常的中医药认识及防治思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经后血脂异常的中医药认识及防治思路 绝经后血脂异常的中医药认识及防治思路聂广宁,刘建,黄旭春,王磊,杨洪艳,王小云摘要绝经后血脂异常发生率明显增加,早期干预血脂异常,可以减少或延缓绝经后心血管疾病。 目前有部分临床及实验研究显示了中医药防治该病的疗效,但研究数量和质量均有待提高。 在下一步研究中,应着重个方面,首先开展绝经后血脂异常的证候流行病学及基于代谢组学证候本质的研究;其次基于中医药对于更年期症状的有效性和症状与绝经后心血管疾病发生的相关性,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评价中医药治疗绝经相关症状从而改善血脂代谢的疗效;最终要完善顶层设计,开展大样本高质量的长期随访研究以提供中医药防治绝经后血脂异常的有力证据。 关键词血脂异常;绝经;中医药;心血管疾病;综述绝经对脂肪分布、脂代谢均产生负面影响,绝经后血脂异常()发生率明显增加,且随着绝经年限延长而增加,绝经年血脂异常发病率达,年升至。 而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研究提示,的心肌梗死与其相关,且女性相关性较男性更强(值分别为和)。 心血管疾病是当今威胁女性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占美国女性死亡原因的,也是中国女性死亡的首位原因。 同时绝经也是的独立危险因素。 研究显示,与同龄未绝经女性相比,已绝经女性的发生率增加倍。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绝经后人群越来越庞大,年中国已有逾亿女性处于岁,且女性的时光将在绝经后期度过。 早期干预的高危因素,控制血脂异常,以有效延缓或减少绝经后的发生,对于提高女性生活质量、延长生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以雌激素补充为核心的绝经激素疗法(,)是目前绝经相关疾病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改善更年期症状。 有研究显示通过改善血脂、糖代谢、血管功能等可能对有预防和改善作用。 但在不同研究中结论并不一致,年发表的分析认为,激素疗法可能增加了心血管事件、静脉血栓和中风的发生率。 目前认为不同研究结论的差异可能主要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基金项目();广东省高水平大学中西医结合重点学科建设专项资助()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广州)通讯作者王小云,引用信息聂广宁,刘建,黄旭春,等绝经后血脂异常的中医药认识及防治思路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与开始应用的窗口期有关,若非窗口期(年龄大于岁或者绝经大于年)应用,风险增加更明显。 故在绝经相关疾病的指南中,并不推荐用于绝经后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且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禁用于有乳腺癌、血栓等病史的病人。 故有必要寻求更为安全有效的防治绝经后血脂异常的药物。 中医药长期以来在国内应用于更年期综合征的治疗,其疗效已经得到认可,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对于绝经后女性生活质量的重视,目前关于中医药对于绝经后血脂异常的防治也愈加重视,相关研究也日渐增多,本研究进行了相关探讨。 绝经后血脂异常中医药认识肾虚“形坏”所致基于既往人类平均寿命所限,对于绝经后血脂异常,中医学并无过多论述。 但关于绝经的认识却由来已久,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论述“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形坏而无子”,指出“四九”之年,肾气不足,天癸衰竭,月经不至,这其中病理改变源头主要责之于肾虚,最终导致生育功能终止而“无子”并“形坏”。 笔者认为,“形坏”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在肾虚基础上脏腑功能失调;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绝经后两大疾病的“形坏”,一则是绝经后血脂异常,女性开始出现腹部肥胖,腰臀比下降,原有女性的特有形态遭到了破坏;二则是骨质下降,骨质疏松发生率增加,出现了身材逐渐变矮或者身痛行走体态改变。 由此可见,绝经后疾病发病本源也源于肾虚。 现代医家对此也多有论述,如有临床研究显示,肾虚病人血脂异常更明显,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更高,因而提出补肾培本法防治血脂异常。 肾虚日久,渐出现虚实夹杂,因肾主水,肾虚则津液代谢失调,水湿不化,痰浊内生;肾阴不足则津枯血燥,肾阳亏虚则血行不利,导致瘀血内生,最终瘀血痰浊交结。 且肾为五脏之本,肾气不足,累及后天,脾气亏虚,运化失调,也容易痰湿内生;肝肾同源,肾虚则可能累及肝阴血不足,疏泄不利,瘀血内生。 总之,绝经后血脂异常以肾虚为本,累及肝脾,痰浊瘀血阻滞的浊实为标,虚实夹杂,导致“形坏”而失调。 绝经后血脂异常中医药治疗状况针对本病发病机制,临证治疗补虚化浊为主治疗,补虚包括补肾健脾养肝,化浊包括利湿化痰,活血化瘀。 目前有临床和实验研究显示中医药对于绝经后血脂异常的疗效。 如王清霞研究显示,芪仙调脂汤能够缓解脾肾阳虚为主型绝经后早期病人脂质代谢异常症状,调节血脂水平,改善生活质量。 钱宏图等认为肝肾阴虚是绝经女性血脂异常疾病的基本病机,滋养肝肾为主的益坤口服液可改善病人更年期临床症状,并可降低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 邓伟民等将例闭经年以上病人随机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 中药组口服补肾壮骨冲剂以补肾化瘀,西药组应用结合雌激素片安宫黄体酮治疗,治疗半年后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补肾壮骨冲剂能纠正绝经后女性的血脂紊乱。 在中医药对于绝经后血脂的动物实验方面,李书娟等研究补肾为主的经典方左归丸与右归丸对去卵巢大鼠脂质代谢的影响,共给药治疗周。 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左归丸与右归丸均可显著降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并能降低肝脏的脂肪含量。 费震宇等认为肾精不足为绝经后脂质代谢异常疾病的根本原因,运用补肾方探讨其对去势后伴有脂质代谢异常雌兔脂质及相关脂蛋白指标的干预作用,结果显示补肾方不但具有一定的调脂作用,还可调节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及其表达,从而预防内皮损伤及动脉斑块的形成。 加大中医药防治绝经后血脂异常研究的思路治病必求之于本,加强绝经后血脂异常中医证候本质研究辨证论治是中医药起效的核心,根据中医理论,绝经后血脂异常以肾虚为本,痰瘀互结浊实为标。 但目前尚缺乏对于该病证候的流行病学调查证据,也缺乏对于证候本质的微观认识。 故今后可以开展基于该病人群的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并进行随访,以客观评价其证候及从虚到虚实夹杂的演变过程。 同时由于中医证候与基因表达差异及基因多态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利用先进的试验方法和检测手段,深入研究证型的基因差异表达谱,并从功能基因组学的角度对相关基因的调控网络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绝经后血脂异常的证候实质。 从中医“治未病”着手,开展治疗更年期症状以防治绝经后血脂异常的研究目前有多项研究显示,更年期症状与绝经后风险有关,如有潮热出汗症状较无症状者增加倍的风险,更年期高发的抑郁症也证实与心血管疾病发病和病情加重密切相关。 而中医药对于更年期症状的改善疗效已经得到国内外认可,目前也有部分研究提示中医药在治疗更年期症状同时可以改善血脂水平,但总体而言,此类研究仍偏少,且多数为小样本研究,随访时间短,缺乏更高质量的研究证据。 完善顶层设计,提高研究质量,延长随访时间以确切评价中医药的疗效随着绝经年限的增加,血脂异常发生率和程度逐渐增加,而远期引起的心血管疾病一般发生在绝经后年。 故若观察远期疗效,必须有足够的干预和随访时间,其研究结果才有意义和值得推广,如德黑兰关于绝经后血脂血糖研究共随访了年。 基于目前中医药对于绝经后血脂异常研究的质量和数量均不高,应完善顶层设计,开展高质量、长期随访、大样本的临床研究,以客观评价中医药的临床疗效,进而推广应用,以有效防止绝经后血脂异常,从而减少或延缓绝经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赵立军,魏朝晖,孙亚绝经后女性血脂异常状况的分析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女医师工作委员会中国女性心血管疾病预防专家共识中华内科杂志,(),(),;,(),()郁琦,尚梦远绝经相关激素补充治疗现状实用妇产科杂志,(),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年月第卷第期,(),(),(),(),(),(),()杨瑞合“肾虚”与高脂血症发病关系的探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王清霞芪仙调脂汤联合生活方式干预对妇女绝经后脂代谢异常的临床观察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钱宏图,陈霞益坤口服液治疗肝肾阴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合并脂质代谢紊乱的临床观察湖北中医杂志,()邓伟民,黄海,曾东,等补肾壮骨冲剂对更年期综合征患者性激素及血脂的影响中医杂志,()李书娟,任艳玲,孙月娇左归丸与右归丸及其拆方对去卵巢大鼠脂质代谢的影响时珍国医国药,()费震宇,王文健,关明,等补肾方对去势高脂血症兔血脂及表达的作用复旦学报(医学版),(),(),()(本文郭怀印)运动神经元病所致吞咽障碍的症状管理苗鑫,张炜,畅雪丽,郭军红摘要运动神经元病()是一组累及上、下运动神经元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进展迅速,缺乏有效治疗。 大多数病人可于不同时期出现吞咽障碍,导致营养障碍、吸入性肺炎,是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现对病人吞咽功能系统评估和管理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运动神经元病;吞咽障碍;评估;症状管理;综述运动神经元病()是一种致命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特征表现为进行性的肌无力和肌萎缩。 病变累及延髓时,会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吞咽障碍,导致机体功能下降加速、营养障碍、脱水、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增加患病人群的死亡风险,此外还会导致病人频繁住院及家庭生活质量的降低。 因此,早期发现和准确监测延髓功能并进行系统的症状管理对确保最佳医疗山西医科大学(太原);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通讯作者郭军红,引用信息苗鑫,张炜,畅雪丽,等运动神经元病所致吞咽障碍的症状管理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管理、安全摄入、保护肺功能及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现就吞咽功能障碍机制、症状、评估工具及症状管理等方面进行综述。 病人吞咽障碍发生机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