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doc_第1页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doc_第2页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 南海中学 杨维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我将从教材分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这五个方面来具体阐述对本节课的理解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课时的内容。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系统学完氧气之后,又要系统认识的另一种重要气体。二氧化碳气体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无论吸入的新鲜空气还是呼出的气体中都含有二氧化碳,生物课也学过它的某些知识,学生对二氧化碳有着一些零散的认识,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进行新旧知识间的梳理,并用所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碳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意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有关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使他们掌握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亲自动手实验,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逐步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和对化学知识的探究欲望。3.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2)难点: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二说教法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教法上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问题讨论法和讲解法等。三说学法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现代的教学,应以发现为重点,确实帮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怎样学习”。结合本节课的特点及所设计的教学方法,我力求指导学生掌握以下两种学习方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准备实验,分组讨论,使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主动参与到知识的构建之中,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发展能力。四说教学过程本节课我设计了5个环节来完成我的整个教学,分别为: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引导探究,突出重点;课堂小结,深化重点;知识迁移,巩固新知;课堂练习,强化新知。1.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投影:猜一种物质:她营造了烟雾缭绕的仙境;她驱散了炎炎夏日的暑气;她她奋不顾 身扑向烈火;她给大地蓬勃生机。是什么呢?学生踊跃回答后,肯定学生的回答,引入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物质二氧化碳板书二氧化碳(投影)设计意图:用猜谜语的方法来引入新课,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习兴趣。2. 引导探究,突出重点(1) 物理性质的探究a.探色、态、味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已学过的化学知识谈谈所知道的二氧化碳是怎样的,学生交流讨论后进一步提问:“同学们所认识的二氧化碳是不是这样的呢?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大家想不想学?”(学生兴趣高涨)演示实验一 教师展示一集气瓶二氧化碳,引导学生观察,包括颜色、状态、气味, 强调闻气体气味的方法,学生观察后给出,根据学生的回答追问:“颜色、状态、气味属于二氧化碳的什么性质?”从而引出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学习。板书 物理性质 无色、气体、无味 课件展示 b.探密度设问:二氧化碳还有那些物理性质呢?请大家先来看一个趣味小实验杠杆失衡演示实验二 在一根小木条的两端各系上一个大小相同的一次性饮水杯,在木条的中间部位系上一根细线,把它系在铁架台上,使之保持平横,把事先收集好的二氧化碳倒入其中一个纸杯,指引学生观察并描述现象后得出结论。倒入二氧化碳的纸杯明显下沉,小木条失去平衡,即得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板书 空气 课件展示 投影意大利“死狗洞”的故事,加深对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密度大的理解。 c.探溶解性演示实验三 打开一瓶汽水,要求学生观察现象并描述。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打开汽水瓶盖会有气体产生,气体是什么?又体现了气体的什么性质?从而加深对溶解性的理解。接着想一个盛有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倒入1/3体积的水,立即盖紧瓶盖振荡,学生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由塑料瓶变瘪这一现象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属于物理变化。学生熟读课本118页第一段加深对二氧化碳溶解性的理解。板书 能溶于水 课件展示(完成学案探究新知相应部分) 设计意图:利用实验探究得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并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并把化学知识引入生活实际、打开学生思路,培养学生观察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2) 化学性质的探究a.探是否支持燃烧设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大家还记得是怎样验满的吗?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又问:“为什么能用燃着的木条验满呢,说明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我们能不能用现有的实验工具验证这一性质呢?”学生踊跃回答。学生实验一:引导学生利用桌上预先准备好的实验用具(烧杯、蜡烛、火柴、一集气瓶二氧化碳、阶梯铁片)分组实验,设计实验方案验证二氧化碳是否支持燃烧。指导学生实验,最后通过向燃着的阶梯蜡烛中倒入二氧化碳气体,蜡烛由下至上依次熄灭,说明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物理性质是密度比空气大,化学性质是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设问:二氧化碳是否支持燃烧属于其性质哪一方面?从而引出化学性质的学习。板书 化学性质 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课件展示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方案,实验 探究,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形 成科学探究的方法。b.探与水的反应设问:二氧化碳与水只是简单地相溶吗?我们喝的雪碧等饮料为什么统称为“碳酸饮料”?演示实验四 向学生介绍一种新的溶液紫色石蕊溶液,石蕊是一种植物色素,呈紫色,溶解在蒸馏水中所得到的溶液,叫做紫色石蕊溶液,遇酸变为红色。向加水后变瘪的二氧化碳瓶中滴入紫色石蕊溶液,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由溶液变红现象提问:“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了?”(副板书)(1)水(2)二氧化碳气体(3)(引导)它们都可能是使石蕊变色的原因,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怎样逐个进行验证呢?(提问)如何验证是不是水使石蕊变红?(评价)很好。实际上石蕊溶液中已经有水了,石蕊溶液呈紫色,就证明了水不能使石蕊变红。(再问)如何验证是不是二氧化碳气体使石蕊变红?(引导)要想证明是不是二氧化碳气体使石蕊变红色,就不能有水出现。石蕊溶液中有水,怎样使石蕊溶液无水呢?演示实验五(边讲解边演示)用四张预先喷有紫色石蕊并晾干的滤纸代替紫色石蕊花,分别进行如下实验(1)喷上稀醋酸、(2)喷水、(3)将滤纸直接放入二氧化碳瓶中、(4)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瓶中(引导)由此可推知,使石蕊变红的应该是?(另一种物质)这种物质从何而来?(二氧化碳气体与水反应生成的新物质碳酸碳酸能使石蕊变红色。所以汽水又被称之为“碳酸饮料”)板书 能与水反应:CO2+H2O=H2CO3 将(4)实验中变红的滤纸拿出放入试管中,并对其加热,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即碳酸不稳定,受热时二氧化碳逸出,所以红色石蕊又变成紫色。 板书碳酸不稳定H2CO3 = CO2+H2O 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利用对比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得出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新物质碳酸,体现 化学学习的科学性与严谨性。c.探与石灰水反应(过渡)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已经了解了二氧化碳气体的很多性质,请同学们猜想,怎样检验它?如何操作?引导:要求学生联系生物中学习过的知识,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思考怎样用现有实验工具:澄清石灰水、导管、试管来检验二氧化碳。学生实验二 展示澄清的石灰水,取适量倒入烧杯中,学生上台,利用导管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此方法即为检验二氧化碳的常用方法。板书CO2能与石灰水反应: Ca(OH)2+CO2=CaCO3+H2O课件展示 完成学案化学性质相关的内容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建立学科知识间联系,并通过学生实验提高其动手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3.课堂小结,深化重点本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请同学们谈一谈!通过学生的回答,完善板书,形成知识网络设计意图:深化学习重点,培养学生总结、表达的能力。4.知识迁移,巩固新知1. 打开一瓶汽水,有气泡冒出,怎样检验就是二氧化碳。2. 能否利用常见的生活用品,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密度大。3. 用石灰(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粉刷墙壁,墙壁先变湿后变干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理论联系生活,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5课堂练习,强化新知 给学生3分钟时间读记这节课的知识点,特别强调3个化学符号表达式书写,引导学生迅速完成学案上巩固练习部分并核对,最后学生完成学案上习题后当堂上交。设计意图:通过读记和练习,帮助学生强化本节课知识,并做到堂堂清。板书设计 无色、气体、无味 物理性质 空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