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病.doc_第1页
再生障碍性贫血病.doc_第2页
再生障碍性贫血病.doc_第3页
再生障碍性贫血病.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自1996-1998):通过对1137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的临床观察表明,再障贫血不再是世界上不治之症。作者从临床实践出发,上不拘于古法,下不拘于成方,在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的基础上,另立创新,结合临床总结出治愈的五期疗法,治愈率87.33%,有效率96.39。临床说明了“古为今用,古今异轨”古方新病不相能的独特见解。人体在后天的造血器官不是骨髓,而是五脏六腑,而任何一种贫血都是脏腑造血功能被某种原因的病毒渗透性破坏后,使脏腑之间的生、克制化遭到破坏,阴阳失去了相对的平衡,化生和贮藏精气等脏腑功能失去了相对协调,而致气、血、津液的生成障碍,故各种血细胞不升或增生异常。本文作者在大量的临床的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人在后天的造血器官不是骨髓,而是五脏六腑。并科学大胆的提出了五脏六腑造血的观点,且根据这一观点制定了相应的五期治法。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均为住院患者,骨髓及骨髓活检符合1987年第四届全国再生障碍性贫血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137例病例:男659例,女478例,年龄最小4岁,最大71岁,病程最短11天,最长32年。入院时骨髓增生减低762例,重度减低216例,增生活跃159例。病程在一年以内的258例,1-5年的347例,6-10年的453例,11-20年的58例,21-32年的21例。血色素1-2g的126例,3-5g的788例,6-10g的223例。根治和基本治愈的993例,明显有效的103例,无效的24例,死亡的17例。治愈后存活时间最长的27年不复发。分期分型与疗法:阴虚型:约占再障患者的15%,绝大多数为青少年,表现为发热、出血、血象急速下降,病情危重。患者的脉象虚大、短数。治疗以滋阴清热、解毒凉血为主。用药:黑元参、黄柏、知母、麦冬等,并配合输血治疗。阳虚型:约占再障患者的25%,以青壮年为主。表现:头晕、恶心、厌食、心慌、乏力,但是出血不多。脉象沉细、微弱。治疗以补气助阳为主。用药:党参、黄芪、焦白术、云苓等。阴阳两虚型:约占再障患者的60%,而以50岁以上的居多。表现:头晕、心慌、乏力、食欲不佳、易感冒发烧、出血,脉象微弱。治疗以补气助阳、滋阴健脾为主。用药:党参、黄芪、云苓、白术、熟地、枸杞、五味子、金樱子、桑椹子当归等。对于阳虚型和阴阳两虚型的患者,其血红蛋白在5g/L以下者,药配合输血治疗。排清期:通过大小便排出致病毒素。此期采用具有滋阴清热、凉血止血等功效的药物。一般34个月可以基本控制。调治期:调节脏与脏、脏与腹、脏腑与髓之间的生、克、侮的相互转化关系,使其阴阳平衡,功能协调,脉络畅通,使根治再障的关键。此期采用以疏通脉络,清热解毒为主的药物,尽快恢复受损脏腑的功能,防止各种出血症状的再次发生。恢复期:经过上两期的治疗,患者体内的病毒已基本排除,脏腑之间生、克、侮的转化正常,功能逐步恢复。此期治疗以平补阴阳、补气健脾、生血为主。但是此期病情不稳定易复发。 生长期:改期各种血细胞快速回生,患者感觉不适症状基本消逝。血红蛋白在10g/L红细胞4.0103/L血小板8.0104/L以上,骨髓增生变为活跃。此时患者可以出院服药巩固,药物以补阳为主,需特别注意预防感冒。巩固期:各种血细胞恢复到了正常的范围,继续服中药3到5个月。疗效与分析:疗效:治愈和基本治愈的993例(87.33%)明显有效的103例(0.09%),无效24例(0.021%),死亡17例(0.01%)。治愈率87.33%,总有效率96.39%。分析治不愈的原因:(1)经济条件差。(2)再障合并症,如脑出血,化脓稽留热的患者。(3)环节期误认为以痊愈,不再坚持治疗的。(4)患者经过很多大医院的治疗无效而失去信心的。中医论点:祖国医学认为:再障属于“虚劳”“髓劳”“髓枯”范畴。髓:有脊髓,骨髓,脑髓之分这三者均属于肾中精气所化生。如素问阴阳应向大论说“肾生骨髓”又如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其充在骨”,都是说肾中精气充盈,才能充养骨髓。肾中精气又分“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它与生俱来,是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即是灵枢本神所说的“生之来谓之精”也就是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这时是髓生血。而后天人的血细胞生成靠五脏六腑吸收食物精华,经过生化互相正常协调转化来养生体内各器官,这些功能骨髓是不具备的。同样骨髓后天的生存也依附在五脏六腑吸收食物的精微来养生。所以称“肾为先天之本”。“后天之精”是指出生以后来源于摄入的饮食食物,通过脾胃运化功能而生成的水谷之精气,以及脏腑生理活动中化生的精气通过代谢平衡后的剩余部分,藏之于肾,故素问上克天真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也就是说,“先天之精”有赖于“后天之精”的不断培育和充养才能充分发挥其生理效应。郝相院长在大量的临床的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人在后天的造血器官不是骨髓,而是五脏六腑。并科学大胆的提出了五脏六腑造血的观点,且根据这一观点制定了相应的五期治法,使许多再障患者重获新生。整体观念(1)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由若干脏器和组织、器官所组成的。各个脏器组织或器官都有着不同的功能,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决定了机体的统一性。因而在生理上相互联系,以维持其生理活动上的协调平衡。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机体整体统一性的形成,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作用而实现的。整体观还体现于“阴平阳秘”和“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等理论,说明人体阴阳的制约,消长和转化,以维持相对的动态平衡。以及五行的相生相克,都是正常生理活动的基本条件。特别是“制则化”的理论,更进一步揭示脏腑的相反相成,克中有生,在维持机体生化不息,动态平衡中的重要意义。比如:脏与腑之间,脾与胃的关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两者关系是“脾为胃行其津液”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从而滋养全身,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主升,胃主降,相辅相成。脾气升则水谷之精微得以输布,胃气降,则水谷及其糟粕才得下行,故临证指南医案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胃属阳,脾属阴,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两脏燥湿相济,阴阳相合,方能完成饮食食物的转化过程。由于脏腑之间在生理上的相互联系因而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餮泄,浊气在上,则生嗔胀”这是对脾胃升降失常致病证的病理及临床表现的概括。(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类生存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相应地产生反应。故曰:“人与天地相应”(灵枢邪客)。比如说,人体气血津液的生成,它即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的产物,又离不开与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物质。例如:气的生成。人体的气,来源于禀受父母的先天之气、饮食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即水谷之精气,简称“谷气”)和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器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将三者结合起来而生成。“先天之精气”,必须依赖于水谷精气的充养,才能发挥其生理效应。所以灵枢五味说:“人受气于谷,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又如:血的生成。血,主要是由营气和津液所生成。营气和津液,都来自所摄入的饮食食物经脾和胃的消化吸收而生成的水谷精微。所以说,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灵枢决气所说的“中焦受气取计,变化而赤是谓血”。至于血液的生成过程,则又要通过营气和肺的作用,方能化成血。如灵枢营卫生会中说:“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泊,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环境与疾病:随着社会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大量污水,废气的排放,严重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使饮食物及空气中,混合成多种致病毒素,此毒素侵袭入人体后,破坏了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使脏腑阴阳失去了相对的平衡,以致造成“相生不济”、“相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