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岁幼儿隔代教养现状的个案分析.docx_第1页
0~3岁幼儿隔代教养现状的个案分析.docx_第2页
0~3岁幼儿隔代教养现状的个案分析.docx_第3页
0~3岁幼儿隔代教养现状的个案分析.docx_第4页
0~3岁幼儿隔代教养现状的个案分析.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3岁幼儿隔代教养现状的个案分析一、国外隔代教养方面的独特研究在西方社会,传统上祖父母的作用更多定位于与孙辈们娱乐而没有太多的责任。1但自上个世纪90年后,随着代理父母(surrogate parents,即孩子的父母因为各种原因不能照顾孩子,祖父母替代父母担当孩子的日常照顾者或法定的监护人)增多,祖辈对孙辈的教养引起广泛关注,并成为研究的热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与国内研究不同的方面:1、隔代教养家庭的区分(1)从家庭结构的分类来划分第一类型是以祖父母为主的家庭型,即由祖父母担负整个家庭的重任,又可分为五类。第二类型则以孙子女之父母为主的家庭类型,可分为四类,见下图。(2)从祖父母对孙子女的权利义务关系划分这个维度可分为三类:祖父母仅负责孙子女白天的照顾责任;祖父母扮演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者;祖父母合法保护孙子女者,这种类型又可分为三类:祖父母获得保护身份;祖父母成为孙子女合法的监护人;祖父母领养孙子女。一般而言,越是后者的祖父母,其对孙子女承担更多的角度和责任。结构示意图可见下表:2(3)从隔代教养家庭包含的范围分类分为广义和狭义的隔代教养家庭。广义的隔代教养家庭泛指祖父母任何一方或双方与孙子女有共处的时间,承担任何教养责任的;狭义的隔代教养家庭(Skipped generation families),指孙子女的父母完全放弃担负孩子的教养责任,家庭中仅祖父母与孙子女同住,而孩子的父母几乎不出现,祖父母完全承担孙子女的全部责任。美国学者倾向于以祖父母为一家之主的角度来划分隔代教养家庭,即从狭义隔代教养家庭的角度来研究隔代教养。国内关于隔代教养家庭的研究很少,但从相关文献可见,基本上是从广义隔代教养家庭的角度入手来研究隔代教养;在隔代教养家庭结构方面,二种类型并存,并没有像国外研究中明确地区分为二种类型。2、隔代教养对祖辈身心影响的研究隔代教养对祖辈身心方面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是目前国外隔代教养研究的焦点之一,这种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祖辈的经济、身心健康、婚姻质量和社会生活等方面。Carol M Musil,Muayyad Ahmad(2002)所做的对比研究表明,担当代理父母的祖辈对自身健康评估更差;Strawbridge等人(1997)研究中发现,担当代理父母的祖辈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更差,在躯体活动方面受到更多的限制。3有少量研究表明:祖辈担任教养孙辈的重任对其健康并没有太大影响,独居、寡居祖辈和担当隔代教养的祖辈在健康上几乎没有差异。另有少数研究表明:担当代理父母对祖父母也会产生积极影响,如在照顾孙辈中,祖辈又一次体验到当父母的感觉,摆脱孤独,增加自我价值感、归属感等。为了减轻担当代理父母的祖辈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所受到的各种负面影响,国外学者做了一些研究,45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出台相应的公共服务制度与政策、为祖父母提供经济资助、生理与心理咨询等能有效缓解隔代教养对祖辈的消极影响。而国内不太重视隔代教养对祖辈身心影响的研究,目前这方面的文献并不多见。3、祖孙关系及其功能祖孙关系及其功能的研究也是近年来的一个热点。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方面,范围涉及祖孙关系的概念构成、祖孙关系的特征和模式、祖孙关系分类等几个方面。研究中孙子女年龄多处于学龄期或成年期,很少有婴幼儿与祖父母关系及这种祖孙关系对幼儿发展功能方面的研究。多数研究焦点仅限于祖孙关系中的一方面,集中于祖孙间互动、情感方面的实验性研究很少,纵向研究也几乎不存在。缺少对不同文化环境下、不同背景下的祖孙关系及其功能的研究。国内心理学角度祖孙关系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基本上没有对学龄前儿童祖孙关系的研究。二、隔代教养的有利因素国内学者对隔代教养有利因素的看法较为一致,主要有下面几点6 7:1、祖辈家长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孙辈身上,一方面能减轻父母的负担、促进家庭关系和谐、发展良好的祖孙关系并建立祖孙间的安全感,另一方面成为孙子女与其父母的沟通桥梁。2、祖辈家长有抚养孩子的实际经验,对孩子在不同年龄段出现的问题,处理起来比父母容易。3、祖辈家长在社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这些正是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和有效处理孩子教育问题的宝贵财富。4、大家庭人际关系过于复杂,而核心家庭人际关系又过于简单,使孩子在家庭社会中无法领会到全部复杂的人际关系。而由祖父母和双亲共同组成的家庭教育力量能兼顾大、小家庭之长,去两者之短,能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5、老人有较平和、宽容的心态,他们对孙辈的要求不像父辈那么高,可以缓解孩子的压力,使他们在宽松、和谐环境中成长。三、隔代教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陈丽欣等人(1999,2000)研究发现隔代教养的正面影响力相当少,而负面的影响力却很大8。1、隔代教养的误区9 10(1)祖辈在教育孙辈过程中以经验代替科学,垄断对孙辈的教育权。祖辈与父辈所创造的教育环境不一样,孩子比较容易形成两面人格;(2)祖辈世界观隔代传播,易导致孩子与时代脱节;(3)容易导致亲子隔阂,一方面祖辈与父辈因教育方式不一致产生隔阂,另一方面祖辈对孙辈的过分宠爱和父母对子女的严加管教,会使亲子之间产生隔阂;(4)祖辈常把孙辈封闭在小环境中,限制多于引导,孩子的主动交往意识弱。有调查发现:隔代抚养家庭中孩子主动找小朋友玩耍的只有9,非隔代抚养家庭的孩子则达24。2、祖辈家长教育方式的误区11 12 13(1)溺爱式。其表现为:事事包办;百依百顺;纵容护短;物质刺激。(2)撒手式。一些祖辈认为“树大自然直”,对孩子教育采取放任自流,不负责任。(3)虐待式。3、隔代教养对儿童身心发展的负面影响国外学术界重视隔代教养对祖辈家长身心影响的研究,而国内学者重视隔代教养对儿童身心发展影响的研究。(1)祖辈过度迁就助长了儿童任性执拗的性格14 15。有调查结果表明,外出务工者的子女由于隔代教养,容易产生如任性、倔强、自私、冷漠,忧郁多疑、自我为中心等不良性格。另有调查结果表明,单亲家庭和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家庭子女由于隔代教养,缺乏亲情关爱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容易产生如任性、倔强、自私、冷漠,忧郁多疑、自我为中心等不良性格。16 17(2)祖辈的越俎代庖削弱了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18(3)祖辈的观念滞后影响孩子创新意识的发展。(4)祖辈的教育不科学阻碍了儿童的优秀品质形成。李炎(2003)、刘沛洲(2004)调查表明19”隔代教育”下的儿童,难以接受批评,集体观念淡薄,缺乏责任心,以自我为中心等。(5)隔代教养阻滞儿童智能的培养开发。祖辈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如少言寡语、爱静不爱动,影响儿童语言表达能力和探索能力发展。(6)隔代教养有违儿童营养的科学与平衡。据某幼儿园调查2021,由祖辈直接管教的孩子,大约有72%的人不同程度地吃营养补品,忽视五谷杂粮,蔬菜水果,而导致儿童缺铁性贫血、缺钙、维生素等,引起记忆力减退,智力下降等。(7)隔代教养是问题儿童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有关资料显示22,目前国内六成以上的失足青少年与隔代祖辈的育孙不当有关,许多犯罪的青少年就是在隔代老人百般“呵护”的情况下,一步步走入犯罪深渊的;社会上早就开始流行这样的观点:隔代教育,是误人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因为被祖辈带大的孩子成为“问题少年”的概率极大。在研究青少年网络成瘾综合症时,重庆师范大学心理学专家刘东刚副教授更指出,这种网络成瘾综合症在隔代教育或有家庭暴力的家庭中呈高发状态。(8)易引起家庭冲突从而影响孩子成长。23祖辈和父辈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孩子会敏锐地感觉到,并对其情感产生不良影响,易使他们产生挫折感和不安全感,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国外研究表明,隔代教养对儿童情绪、情感和行为产生不利影响。Kleiner, Hertzog与Targ(1999)认为隔代教养的女孩易有情感与情绪的问题;Golbert-Glen等人(1998)则指出隔代教养的儿童易有焦虑、不安全的情感问题,也较易产生发展迟缓及行为分裂问题;Child Behavior Checklist,Dubowitz及同事发现,有26%隔代教养儿童有着行为问题,较一般儿童高出10%之多。Kleiner,Hertaog与Targ(1999)研究认为隔代教养中男孩最易有行为失序的问题;Golbert-Glen等人(1998)指出隔代教养儿童较易有注意力不集中现象。24国外研究更多把儿童在隔代教养中产生的问题归因于隔代教养的成因,从其成因中分析儿童在隔代教养中产生的问题,而国内研究侧重于从祖辈对孙辈的教育中寻找隔代教育的不足及儿童发展中的不足。4、隔代教养存在问题的原因(1)祖辈家长的素质不高。李洪曾(2004)25调查表明:祖辈家长的家庭教育总体水平的平均值低于父母的家庭教育水平,两者的差别在统计上有显著性意义。许多祖辈对现代社会人才标准和要求缺乏了解,凭陈旧思想观念与过时套路来教育孙辈,在教育过程中以经验代替科学,导致隔代教养质量下降。(2)有些祖辈出于补偿心理,一味满足孙辈要求而导致对孙辈的溺爱;许多祖辈担心对孙辈管严会使家庭失和,因而对孙辈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有的祖辈家长认为孙子(女)年龄小,毛病小,树大自然直,对其错误采取忽视态度。因此,隔代教养中出现了溺爱、重养轻教育的现象。26 27四、隔代教养的成因分析在美国,祖父母成为孙辈日常照顾者或法定的监护人,与联邦政府和各州出台的鼓励亲属照看儿童的法律和政策有关,但主要原因还是社会问题及家庭问题。Pinson-Millburn(1996)研究表明,祖父母成为代理父母的原因有儿童的父母去世、吸毒、入狱、酗酒、离婚、家庭暴力、家庭性侵犯、爱滋病、儿童虐待、少女妈妈、以及父母的精神疾病和贫穷等因素。28 29国内隔代教养的形成因素也愈趋复杂。其一,年轻的父母由于就业、进修、求学、经商等原因无暇照顾、教育幼儿。而我国03岁的儿童抚育机构还未健全,幼儿园也不能很好满足家长的需要,于是祖父母就承担起辅助双亲甚至是替代双亲教育孩子的责任。其二,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老人都较愿意帮助子女照顾孩子,有的甚至把这作为自己的义务,并在照顾孙辈的过程中获得快乐。30此外一些台湾学者31(王钟和、郭俊豪,1998;陈丽欣、翁福元、许维素、林志忠,2000年3月;翁福元,2000;梁雅舒,2003年9月)分析,祖父母承担亲职角色是因为孙子女的父母离婚、丧偶、或遗弃、滥用药物、情绪或精神异常、或是爱滋病、戒毒、入狱服刑等等,使其无法教养自己的子女,祖父母则被选择来替代父母照顾孙子女的工作。这和国外尤其是美国部分学者有关隔代教养形成的成因分析大体相同。五、祖辈主要教养人的主要特点国外的研究表明:祖父母良好婚姻状况与祖父母照顾孙辈的时间与质量呈高相关;没有伴侣的祖父母则不大参与孙辈的活动,受过大学教育的祖父母更乐于照看孙辈,更多地与孙辈共同娱乐;此外,父母与祖父母的关系越好,祖父母越乐意提供对孙辈的支持和照顾。32国内学者李洪曾(2004)对上海作为儿童主要教养人的祖辈家长的研究结果表明:331、祖辈成为主要教养人的家庭因素有下面七个:(1)家庭人数的多少;(2)亲子间共处的程度;(3)家庭的社会地位;(4)家庭人均月收入;(5)父母与子女的同住情况;(6)家庭的结构类型和(7)家庭的文化氛围。2、祖辈主要教养人的特点有如下十个:(1)年龄大但并非年老体弱;(2)男性祖辈多于女性祖辈、祖父母多于外祖父母;(3)学历层次稍低;(4)专业技术职称稍高;(5)社会地位并不很低;(6)个人年收入低;(7)业余活动忙家务的多,忙事业的少、辅导孩子功课的少;(8)有一部分并不每天与孙辈在一起;(9)外地流动人口稍多;(10)党员比率稍高。3、祖辈主要教养人的教育观念比较传统,起主导作用的传统观念和外来的新思想的交织,其教育观念中有“看不到儿童是会变化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有“重结果轻过程”的实用主义思潮,有“急功近利”的资本主义狭隘眼光,有“目标是坚定的,途径可以多样”的现实主义态度。李洪曾的研究被试是上海市中小学生和在园幼儿的祖辈家长,其研究结果对0-3岁儿童的祖辈家长缺乏代表性。国内家长教育观念的研究集中在父辈的教育观念,涉及祖辈家长的教育观念的研究很少。辛宏伟的硕士论文34“甘肃省农村03岁儿童家庭教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中涉及祖辈家长和父辈家长教育观念比较,但祖辈家长的教育观念主要来自对父辈的访谈,而非祖辈家长本人的陈述。其研究重点是展示农村0-3儿童家庭教养的现状,主要是父辈教养的现状,而非隔代教养的现状。目前对0-3岁儿童隔代教养以及0-3岁儿童祖辈家长的教育观念的专门研究还很少。六、隔代教养的研究方法、内容和被试在隔代教养的研究方法上,国外主要采用祖父母的自我报告法、对祖父母的电话访问、半结构化的访谈和深度访谈以及对联邦政府的有关数据进行的分析,很少有对这些祖辈家长的生活及其教养孙子女的现状进行直接观察,记录分析这种教养对孙子女发展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用得很少,可能与西方的文化背景有关(在西方,家庭生活被看作私人领地而不希望被外人涉入)。国内隔代教养的研究以描述为主,偶尔有问卷调查,缺乏方法综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监护”的研究颇多,其研究方法多样,如调查法、访谈法和座谈法等,但被试基本上是学龄儿童及其祖辈家长。从被试的选取上,国内外隔代教养的研究基本以3岁以上儿童及其祖辈家长为主。研究内容上,国内重视隔代教养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而国外的研究则侧重于隔代教养对祖辈家长的身心影响,而很少关注这种教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七、0-3岁儿童隔代教养的现状最近二十年间,在美国,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参与孙辈的生活和教育:351、与孙辈生活在一起;2、合法监护照顾孙辈;3、常规地照看孙辈。据估计,在美国有5%10%的18岁以下儿童与他们的祖父母生活在一起。调查表明36:10.9%的祖辈抚养孙辈至少六个月以上。自上个世纪90年代后,祖辈对孙辈的教养在国外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并成为研究的热点。在国内,03岁儿童家庭抚养中祖辈家长占据重要地位。新闻周刊2004年报道,一项关于“隔代教育”的全国范围调查结果显示:37中国近一半的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的。上海市对03岁儿童抚养方式的调查显示,与祖辈家长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家庭共占73%,有祖辈家长参与儿童抚养的共占84.6%。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形成,祖辈承担对孙辈的家庭教育正成为很多家庭的教育特色。中国是现今世界上为数不多普遍存在着隔代教育的国家,其隔代教育比例之高,当居世界前列。随着隔代教养诸多问题的暴露,提高0-3岁儿童隔代教养质量的实践探索工作正在进行。虽然探索形式不同,但基本上都是以社区为依托,以学前教育机构为中心,来提高祖辈家长的教育能力。探索的形式之一是创办隔代家长学校,如辽宁省辽阳市文圣区1998年创立了“隔代家长学校”,在国内产生一定影响,但这类隔代家长学校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多见;形式之二是幼儿园深入社区,送教上门。其中上海市嘉定区新成幼儿园的课题研究以“社区亲子指导角”为载体的祖辈家长指导模式,较为系统详尽,为其他地区提供一定的借鉴;上海市实验幼儿园的上门指导家庭早教服务,为家长提供保健护理、营养、早期教育等方面知识,很受欢迎。0-3岁儿童隔代教养是家庭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但国内的专门研究还很少,虽然李洪曾(2005)对祖辈主要教养人的主要特点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但其研究被试中0-3岁儿童的祖辈家长所占比例极小,其研究结果对0-3岁儿童的祖辈家长缺乏代表性。2003年出台的上海市0-3岁婴幼儿教养方案(试行)提出,家园共育,指导家长开展亲子游戏、亲子阅读等活动,也是针对“为不同月龄孩子的父母提供早期教养服务”,专门针对祖辈家长的研究和指导还不多见。总体来说,随着全社会对早期教育的重视,这一领域的研究将日益受到关注。(作者单位系吉林省白城师范学院)参考文献:13536Kathleen M Roe, Meredith Minkler.Grandparents Raising Grandchildren:Challenges and ResponsesJ.Generations,1999,22(4).25-32.224林志忠:美国隔代教育家庭现况及支持方案之分析J,中国家庭教育,2002(2).61-69.3赵梅、邓世英、郑日昌等:从祖父母到代理双亲,当代西方关于祖父母角色的研究综述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4).94-96.4Maximiliane E Szinovacz, Stanley Deviney, Maxine P Atkinson. Effects of Surrogate Parenting On Grandparents Well-beingJ.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B: Psychological Sciences and Social Sciences,1999,54B(6).376-389.5Waldrop D.P,Weber J.A.From Grandparent to Caregiver:The Stress and Satisfaction of Raising GrandchildrenJ.Families in Society, 2001(82):461-472.6李洪曾:隔代教育的利弊分析J,山东教育,2002年11月(下旬),42-43.72330沈卫华:论祖孙关系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湖州师范学院学报J,2001,23(5):82-878隔代养育好吗?当祖父母变保姆,摘自:http:/.tw/Life/issue006/parents.htm.9孙宏艳:隔代教育的五大误区J,少年儿童研究,2002(4). 30-33.101827李晴霞:试论幼儿教育中的隔代教养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2001(3).17-18.11朱智贤主编: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M,北京,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90,609.12余逸群:隔代教育de弊端J,健康,2001(1).25-26.13童春旺.隔代教养:未成年人犯罪不可忽视的家庭因素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4(1).43-45.14沈扣洪:从中学生的现状看隔代教育J,四川教育,2004(Z1).36.15黄艳梅:不可遗忘的角落农村“隔代监护”问题的研究J,教育导刊,2004年1月号(上半月),17-19.16胡佳清:家庭教育的真空谁来填补对单亲家庭、父母长期外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