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以宜宾市为例.doc_第1页
浅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以宜宾市为例.doc_第2页
浅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以宜宾市为例.doc_第3页
浅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以宜宾市为例.doc_第4页
浅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以宜宾市为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以宜宾市为例 浅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以宜宾市为例 摘要:历史文化名城都是在我国某历史时期有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或交通方面的独特地位和重大影响,至今仍具有一定城市规模,并保存着具有重要传统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考价值的文物、建筑和遗址的城市。但随着城市化的高速进程,如何在保持文化特色的前提下,将旧城保护与新城建设协调统一,已成为制约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的重要难题。本文以宜宾市为例,分析当前形势下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问题。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 宜宾 保护正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 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也就是说,历史文化名城都是在我国某历史时期有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或交通方面的独特地位和重大影响,至今仍具有一定城市规模,并保存着具有重要传统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考价值的文物、建筑和遗址的城市。从1982年2月批准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的24座城市起,到1986年第二批的38座城市,到1994年第三批的37座城市,再到陆续增补的12座城市,截至2010年底,中国已有了111座“历史文化名城”。但随着城市化的高速进程,如何在保持文化特色的前提下,将旧城保护与新城建设协调统一,已成为制约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的重要难题。下面,我们以四川省宜宾市为例,分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问题。一、基本情况(一)概况宜宾市地处金沙江与岷江汇合处,滚滚长江由此东流入海,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城”之称,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且独具特色。宜宾市是1986年得到国家承认的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长江上游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自古居于巴、滇、蜀、夜郎等部族王国往还的要塞之地。这里在秦汉时已是中原王朝向南推进的咽喉要隘,为“五尺道”、“南夷道”、“西南丝绸之路”的起点,至明清时已被誉为“西南半壁古戎州”。自汉至今,宜宾已有两千余年的城市建设史。旧城发展演化 民国三十二年宜宾城地图(二)旧城分析宜宾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重点是具有两千多年建成史且文物古迹相对集中的旧城区。1独特的古城格局明代古城奠定了宜宾旧城区的格局,城郭接近正方形,街道布局为传统街坊式,众多纵横交错的街道形成“棋盘式格局”。干道均向江岸延伸,使水陆交通相互衔接。截止目前,古城棋盘式格局和轮廓犹存,民居风貌尚存少部分。2富有地域特色的建筑风格宜宾传统建筑以川南民居为主,多为清朝中晚期至解放前建造,民居多为青砖、青瓦、砖木结构的老式瓦房,穿斗式结构,门楣多由花砖砌成,雕工精细,颇具艺术价值。3,三江分隔,三山对峙,三塔鼎立的山水组团城市格局丰富的水系,优美的自然景观构成了宜宾优越的自然环境,岷江和金沙江汇合于宜宾旧城合江门,万里长江从此开始,滚滚东流而去,宜宾城市由于三江分隔而自然形成了组团式布局结构,景色优美的河流水系成为宜宾城市主要的自然环境资源,也是宜宾城市的特色之一。宜宾城市的四周有翠屏山、白塔山、七星山三山对峙。翠屏山郁郁葱葱,催科山峻峭挺拔,七星山云遮雾绕,自然环境非常优越,形成了宜宾城市的绿色生态屏障,构成了宜宾城市的多彩多姿的天际轮廓线。而黑塔、白塔、旧州塔三塔鼎立,相互观望,形成了宜宾城市独特的景观视线。4丰富的文物古迹全市有各类文物点1000多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0处,其类别主要有遗址、墓葬、建筑、石刻等,在中心城区有27处。灿烂的文物古迹是宜宾历史文化名城的精华之所在,是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二、保护情况宜宾市在97年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即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进行了专题分析,并明确了宜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主题特色为:“历史长河、山水城塔交相辉映;五粮魔水、古今中外异彩纷呈”。规划要求按“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进行保护,保护重点放在“一片二线三点”上,同时保护整体空间环境;对文物古迹分成三级进行保护。同时,规划提出了五条保护措施:一是积极疏散旧城人口;二是占用文物古迹的单位或个人,必须安排搬迁;三是对文物古迹的保护、维修,应保持原有风貌;四是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五是提高市民的保护意识。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旧城开发建设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之间之间的难以取舍,造成了时而开发、时而保护的混乱局面。(一)建设性破坏,导致历史风貌、传统文化特色的丧失。在宜宾经济建设和城市化进程中,文物受到的冲击很大。许多传统古街道、文物古迹未能得到应有的保护,城市传统特色逐步丧失。如宜宾原有10 多处会馆,现仅存云南会馆和叙府会馆;原古建筑或古民居集中的冠英街只残存几十米,栈房街、光复街、交通街、走马街、麻线街等古街道拆除殆尽。(二)文物古迹的抢救工作有限。名城保护力度不够,管理措施有限,资金缺乏,许多文物古迹面临人为和自然的双重损坏,保存下来的文物古迹的顺利传承成了新问题,如魁星阁、百二河山坊、武庙和南岸王爷庙等。(三)名城保护技术、管理工作相对滞后。缺乏名城保护体系规划,如没有结合地方实际的有关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地下文物和古镇等分层次的保护规划,致使政策性引导和约束力不强。名城管理体制未能理顺,如主要日常工作或由规划建设牵头,或由文化部门牵头,由于缺少诸如宜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之类的领导机构,一些重大问题协调困难。(四)旧城疏导力度不够,环境非常拥挤。目前,在旧城不足150公顷的居住用地聚集着12。4万人口,人均居住用地面积仅有12平方米,不仅人口拥挤,而且居住环境差,急需大力改善。三、分析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做好协调统筹名城资源的发掘、保护、研究与利用,对于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紧迫性和长远战略性。 (一)转变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理念。目前,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与重视,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建设利用已经成为共识。但在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时,要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研究与建设并举”的理念, 遵循历史文化遗存自身的发展形式和规律,实现历史文化资源的永续利用,进而最大限度发挥其助推城市发展的经济作用。(二)抓住重点,强化保护。根据现状的实际情况及文化特点规划确定按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进行保护,名城的保护重点应放在“一片三点”以及“三塔”和“沿江风景线”上,即:一片:宜宾历史文化名城的合江门历史地段。三点:大观楼、真武山古建筑群、流杯池及其石刻。三塔:黑塔、白塔、旧州塔。沿江风景线:金沙江、岷江交汇处的沿江风景线。同时,加强对五粮液古窖池、翠屏书院、武庙、云南会馆等的保护。1合江门历史地段的保护合江门历史地段的保护应体现“万里长江第一城”的主题,把它建设成为古城第一风貌区,加强古城墙的保护,保护好已建成的市民广场和合江门标志,严格控制其它建筑的修建及格调,建筑高度控制为23层,尽量使新建筑与该地段文物古建筑相协调,突出古城风貌。冠英街古巷民居质朴、宁静、宜人,是旧城区保存较完好的历史文化街区,应保护好传统民宅及街区风貌,疏散居民,改善环境,保护传统民居风貌和街坊空间尺度,保护修整外观,更新改造内部,结合鼓楼街等形成以小吃、名土特产品,包括明代酒坊酒窖在内的名酒城等为主的集饮食、商业、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名城历史文化街区。2大观楼的保护大观楼古朴巍峨,高大壮丽,是古城宜宾的最高的古建筑,有西南第一楼之称,是宜宾的城市中心标志,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都很高。应开辟大观楼文化广场,在楼东面沿纵轴线南北各退50米,东西两岸各退30米,建筑高度控制为2-3层,拆除周围污染大观楼视觉环境的建筑,既有利于充分展示大观楼的雄姿,也为人口稠密的旧城中心提供了一个供居民活动的场所,大观楼第三层可作观景之用,其余各层作为宜宾市历代名人著作和书画收藏展示之用。3真武山古建筑群的保护依山就势建于真武山上的玄祖殿及真武山古建筑群系明代及清代道教建筑,是宜宾文物古建筑之精华,解放后曾拨款维修,现保存完好,红墙碧瓦,肃穆壮丽,现为宜宾市真武山古建筑群管理局管理,应严格保护好古建筑群及四周的山林,古建筑群周围100米,作为保护控制地带,严禁建设。4流杯池及其石刻的保护流杯池及其石刻都处于流杯池公园内,是宋代文物,应把山谷祠及砚台石等文物古迹一起全面进行规划,以改善流杯池及其文物所处的环境,处理好文物分区,使其与公园成为有机的整体。5三塔的保护三塔作为重点文物古迹保护点予以妥善保护,并划定一定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同时,结合城市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规划设计,开辟成为城市观赏性旅游点。6沿江风景线的保护金沙江和岷江汇合于宜宾,万里长江从此开始,沿江景观显得尤为重要,旧城区是历史文化风貌主要保护区,所以沿江建筑应注意与古城风貌保持协调,临江建筑层数一般宜以低层为主,纵深可适当加高。(三)疏导旧城,缓解压力。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增长、经济活动的拓展、城市规模的扩大、交通流量的增加,对已处于饱和状态的旧城构成巨大威胁,应加快推进行政中心搬迁等项目,将新建设和新功能引向城外新区,在城市总体布局上为保护文物古迹、历史地段, 尤其是为古城整体空间环境创造有利的先决条件。 (四)积极开展历史文化名城经济作用的研究。历史文化名城的形成是以经济为基础,而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又会带来文化的繁荣。同时,文化的日益发展,也会成为城市发展的经济推动力。因此,每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都有其传统的历史文化特色,如何因势利导地肯定特色、文化名城对城市发展的经济作用,并以战略的思维和长远的眼光加以研究,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参考文献:1 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宜宾市20102020城市总体规划2 阮仪三、王景慧、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年。3 阮仪三,我国的城市保护及其前景,建筑史论文集第15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4 陈平原“保护”才是“硬道理”关于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思路A文化广角5 邢 莉浅谈历史文化名城对城市发展的经济作用A经济师,2010(10):5660.6 徐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