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第十二单元第27讲3443686.doc_第1页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第十二单元第27讲3443686.doc_第2页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第十二单元第27讲3443686.doc_第3页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第十二单元第27讲3443686.doc_第4页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第十二单元第27讲3443686.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第 27 讲讲 宋明理学与明清之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际活活跃跃的儒家思想的儒家思想 训练训练与与测试测试 限时限时 45 分钟 满分分钟 满分 60 分分 一 选择题一 选择题 每小题每小题 3 分 共分 共 36 分分 1 下图墓砖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下图墓砖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 民族融合的发展 民族融合的发展 B 宋代佛教取代儒学占据思想统治地位 宋代佛教取代儒学占据思想统治地位 C 社会安定 人民安居乐业 社会安定 人民安居乐业 D 宋代 宋代 三教合一三教合一 潮流盛行潮流盛行 答案答案 D 2 2012 苏州高三名校联考苏州高三名校联考 朱熹在重新肯定儒家的基本学说时 也同时朱熹在重新肯定儒家的基本学说时 也同时 带给了儒家学说新的转变带给了儒家学说新的转变 它使儒学有了整体 和谐的发展 赋予了儒学一个它使儒学有了整体 和谐的发展 赋予了儒学一个 新的面貌 新的面貌 这里的这里的 儒学一个新的面貌儒学一个新的面貌 主要是指主要是指 A 从佛教与道教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 从佛教与道教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 B 糅合了道家 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 糅合了道家 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 C 更多地汲取了佛学中禅宗的思想 更多地汲取了佛学中禅宗的思想 D 提出了 提出了 天下为主 君为客天下为主 君为客 的民主思想的民主思想 解析解析 魏晋南北朝以来 儒 佛 道三教在彼此反复辩驳中吸纳 渗透 儒魏晋南北朝以来 儒 佛 道三教在彼此反复辩驳中吸纳 渗透 儒 学受佛 道哲学影响 不断丰富 学受佛 道哲学影响 不断丰富 答案答案 C 3 2013 南京调研南京调研 曾被康熙帝称为曾被康熙帝称为 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 开愚蒙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 开愚蒙 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 其著作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儒学思想家是 其著作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儒学思想家是 2 答案答案 C 4 传统文化强调人要奋发有为 勇于担当 下列名句中体现出强烈的社会 传统文化强调人要奋发有为 勇于担当 下列名句中体现出强烈的社会 责任感的有责任感的有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位卑位卑 未敢忘忧国未敢忘忧国 天下兴亡 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天下兴亡 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A B C D 解析解析 体现的是个人修养 并未含有社会责任感的内涵 故带体现的是个人修养 并未含有社会责任感的内涵 故带 的排除 的排除 则则答案答案为为 C 答案答案 C 5 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 庙前佛幡随风而动 方丈以此考问众徒 甲徒曰 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 庙前佛幡随风而动 方丈以此考问众徒 甲徒曰 风催幡动 风催幡动 乙徒曰 乙徒曰 幡何动 分明是你心动 心动才有幡动 幡何动 分明是你心动 心动才有幡动 下面的思下面的思 想与乙徒相近的是想与乙徒相近的是 A 万物皆只有一个理 万物皆只有一个理 B 有理而后有气 有理而后有气 C 宇宙便是吾心 宇宙便是吾心 D 父子君臣 天下之定理 父子君臣 天下之定理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 题干中乙徒的观点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 题干中乙徒的观点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宇宙便是吾心宇宙便是吾心 强调了强调了 心心 是宇宙的本源 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理学是宇宙的本源 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理学 是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因此 是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因此 A B D 三项都不正确 三项都不正确 答案答案 C 6 钱乘旦 钱乘旦 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 中这样评价理学 中这样评价理学 它的丰富性与普它的丰富性与普 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 中国既是天下中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 中国既是天下中 心 并有着辉煌的 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 那么中国之外的心 并有着辉煌的 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 那么中国之外的 夷务夷务 就不在中就不在中 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 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 由此可见理学由此可见理学 3 A 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B 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C 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D 内容丰富 探索世界本原 内容丰富 探索世界本原 解析解析 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 说明理学博大精深 对外国事务称说明理学博大精深 对外国事务称 为为 夷务夷务 体现了中国统治者鄙视外务 说明其封闭性 体现了中国统治者鄙视外务 说明其封闭性 B 项正确 项正确 A 项中的项中的 排斥排斥 一切思想一切思想 表述过于绝对 且不能体现表述过于绝对 且不能体现 穷尽世界一切真理穷尽世界一切真理 C 项项 中的中的 概括概括 所有自然规律所有自然规律 表述绝对 且不能体现与表述绝对 且不能体现与 夷务夷务 有关系 有关系 D 项项 中中 探索世界本原探索世界本原 之说与材料关系不大 之说与材料关系不大 答案答案 B 7 2012 盐城检测盐城检测 下图是宋理宗为朱熹宗族题词的圣旨及朱熹画像 朱熹下图是宋理宗为朱熹宗族题词的圣旨及朱熹画像 朱熹 获此殊荣是因为获此殊荣是因为 A 朱熹创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 朱熹创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 B 朱熹完善了儒学的教育观念 朱熹完善了儒学的教育观念 C 朱熹的理论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朱熹的理论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D 朱熹的理论富含科学哲理 朱熹的理论富含科学哲理 解析解析 A 项错在项错在 心学理论心学理论 D 项错在项错在 富含科学哲理富含科学哲理 B C 项相比 项相比 C 项是受统治者推崇的根源 项是受统治者推崇的根源 答案答案 C 8 论语论语 颜渊颜渊 曰 曰 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曰克己复礼 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曰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 天下归仁焉 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 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 仁者 本心之全德 克 胜也 己 仁者 本心之全德 克 胜也 己 谓身之私欲也 复 反也 礼者 天理之节文也 谓身之私欲也 复 反也 礼者 天理之节文也 这就把这就把 克己复礼克己复礼 解释为解释为 A 人伦者 天理也人伦者 天理也 B 存天理 灭人欲存天理 灭人欲 4 C 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真理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真理 D 心外无物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心外无理 解析解析 将将 己己 解释为解释为 私欲私欲 将 将 礼礼 解释为解释为 天理天理 克己复礼克己复礼 便便 可解释为可解释为 存天理 灭人欲存天理 灭人欲 这应该是朱熹对 这应该是朱熹对 克己复礼克己复礼 的解释 的解释 B 项正确 项正确 A 项不是材料的主要意思 项不是材料的主要意思 C D 两项与材料无关 两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答案 B 9 2012 唐山一模唐山一模 李贽被称为李贽被称为 明代第一思想犯明代第一思想犯 他的著作中有 他的著作中有 焚书焚书 续焚书续焚书 之所以这样命名 是因为他认为这些著作将来一定会被焚毁 这主 之所以这样命名 是因为他认为这些著作将来一定会被焚毁 这主 要是由于书中要是由于书中 A 对正统思想进行了大胆批判 对正统思想进行了大胆批判 B 反对盲从孔子 反对盲从孔子 C 提出绝假纯真的 提出绝假纯真的 童心说童心说 D 认为 认为 理理 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中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中 解析解析 A B C D 四项均为李贽的思想观点 但是 真正威胁到专制统四项均为李贽的思想观点 但是 真正威胁到专制统 治的是治的是 A 项 项 答案答案 A 10 2013 汕头调研汕头调研 君子之为学 以明道也 以救世也 徒以诗文而已 君子之为学 以明道也 以救世也 徒以诗文而已 所谓雕虫篆刻 亦何益哉 所谓雕虫篆刻 亦何益哉 与此文观点相符的是与此文观点相符的是 A 孟子的 孟子的 仁政仁政 B 黄宗羲的 黄宗羲的 人民为主人民为主 C 王阳明的 王阳明的 心学心学 D 顾炎武的 顾炎武的 经世致用经世致用 答案答案 D 11 2011 江苏江苏 明朝张瀚称 明朝张瀚称 善为国者 令有无相济 农末适均 则百工善为国者 令有无相济 农末适均 则百工 之事 皆足为农资 而不为农病 顾低昂轻重之权 在入主操之尔 之事 皆足为农资 而不为农病 顾低昂轻重之权 在入主操之尔 这段话反这段话反 映的经济主张是映的经济主张是 A 农业仅赖百工 农业仅赖百工 B 百工亦为本业 百工亦为本业 C 农工比重适当 农工比重适当 D 农工任其消长 农工任其消长 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信息的获取能力 解答时首先要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信息的获取能力 解答时首先要 明确在古代中国明确在古代中国 末业末业 之工商业 材料之工商业 材料 农末适均 则百工之事 皆足为农资 农末适均 则百工之事 皆足为农资 5 而不为农病而不为农病 说明张瀚认为农业和工商业比例适当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因此本题说明张瀚认为农业和工商业比例适当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因此本题 答案答案为为 C 项 项 答案答案 C 12 2013 莆田模拟莆田模拟 皇权专制的不断加强 是一千多年来封建社会发展的主皇权专制的不断加强 是一千多年来封建社会发展的主 流 从来没有哪一个时期引发如此的质疑声 在这一时期 限制君权 天下众治流 从来没有哪一个时期引发如此的质疑声 在这一时期 限制君权 天下众治 冲击着人们的灵魂 历史终于开始调转船头 材料中的冲击着人们的灵魂 历史终于开始调转船头 材料中的 历史调转船头历史调转船头 从根本从根本 上是指上是指 A 明清时期皇权走向削弱 明清时期皇权走向削弱 B 资本主义萌芽的诞生 资本主义萌芽的诞生 C 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开始动摇 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开始动摇 D 封建制度日趋衰落 封建制度日趋衰落 解析解析 明清时期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封建制度日益衰落 儒家思想的正统明清时期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封建制度日益衰落 儒家思想的正统 地位受到冲击 地位受到冲击 历史开始调转船头历史开始调转船头 而这一切变化从根源上说是出现了新的生 而这一切变化从根源上说是出现了新的生 产方式 即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产方式 即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答案答案 B 二 非选择题二 非选择题 第第 13 题题 11 分 第分 第 14 题题 13 分 共分 共 24 分分 13 阅读下列材料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材料一 惟天子受命于天 天下受命于天子 一国则受命于君 王者必受命惟天子受命于天 天下受命于天子 一国则受命于君 王者必受命 而后王 王者必改正朔 易服色 制礼乐 一统于天下 而后王 王者必改正朔 易服色 制礼乐 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董仲舒 春秋繁露春秋繁露 材料二材料二 父止于慈 子止于孝 君止于仁 臣止于敬 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父止于慈 子止于孝 君止于仁 臣止于敬 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 所 得其所则安 失其所则悖 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 非能为物作则也 惟止所 得其所则安 失其所则悖 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 非能为物作则也 惟止 之各于其所而已 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二程集 第三册第三册 周易程氏传周易程氏传 材料三材料三 穿衣吃饭 即是人伦物理 除却穿衣吃饭 无论物矣 穿衣吃饭 即是人伦物理 除却穿衣吃饭 无论物矣 李贽李贽 焚书焚书 夫私者 人之心也 人必有私 而后其心乃见 若无私 则无心欤 夫私者 人之心也 人必有私 而后其心乃见 若无私 则无心欤 追追 求物质享受乃是求物质享受乃是 秉赋之自然秉赋之自然 各从所好 各驰所长各从所好 各驰所长 李贽李贽 藏书藏书 6 请回答 请回答 1 概括材料一的思想主张 作者为什么会提出这一主张 概括材料一的思想主张 作者为什么会提出这一主张 3 分分 2 材料二宣扬的核心主张是什么 材料二宣扬的核心主张是什么 2 分分 作者提出这些主张的目的何在 作者提出这些主张的目的何在 1 分分 3 根据材料三 概括李贽的思想主张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根据材料三 概括李贽的思想主张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3 分分 4 上述材料反映的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具有怎样的特点 上述材料反映的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具有怎样的特点 2 分分 答案答案 1 君权神授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 大一统 适应国家统一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 大一统 适应国家统一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的需要 集权的需要 2 主张 主张 父子君臣 天下之定理父子君臣 天下之定理 或答宣扬封建纲常 封建道德规范或答宣扬封建纲常 封建道德规范 目的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合理性 目的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合理性 3 强调人的正当私欲 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 强调人的正当私欲 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 原因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原因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4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 不断趋时更新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 不断趋时更新 14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一 人之是非 初无定质 人之是非 初无定质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故未尝有是非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故未尝有是非 耳 耳 李贽李贽 藏书藏书 夫童心者 绝假纯真 最初一念之本也 若失却童真 便失却真心 失却真夫童心者 绝假纯真 最初一念之本也 若失却童真 便失却真心 失却真 心 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 全不复有初矣 心 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 全不复有初矣 故谓人有男女则可 谓见故谓人有男女则可 谓见 见 见识见 见识 有男女岂可乎 谓见有长短则可 谓男有男女岂可乎 谓见有长短则可 谓男 子之见尽长 女子之见尽短 又岂可乎 子之见尽长 女子之见尽短 又岂可乎 李贽李贽 焚书焚书 材料二材料二 后之人主 既得天下 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 子孙之不能保有也 后之人主 既得天下 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 子孙之不能保有也 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 然则其所谓法者 一家之法 而非天下之法也 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 然则其所谓法者 一家之法 而非天下之法也 即论即论 者谓有治人无治法 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者谓有治人无治法 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故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故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有明之无善治 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原夫作君之意 所以治天下也 天下有明之无善治 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原夫作君之意 所以治天下也 天下 不能一人而治 则设官以治之 是官者 分身之君也 不能一人而治 则设官以治之 是官者 分身之君也 使宰相不罢使宰相不罢 其主其主 亦有所畏而不敢不从也 亦有所畏而不敢不从也 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 天子亦遂不敢自为天子亦遂不敢自为 非是 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 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非是 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 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7 黄宗羲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材料三 16 17 世纪的中国 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 脆嫩 明清时期世纪的中国 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 脆嫩 明清时期 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 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 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 孟德斯鸠 卢梭们则孟德斯鸠 卢梭们则 拿出了拿出了 三权分立三权分立 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这表明 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这表明 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 18 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 历史范畴 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 后者则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历史范畴 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 后者则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 方克立主编张岱年 方克立主编 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概论 1 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 指出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 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 指出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 4 分分 2 根据材料二 指出黄宗羲针对当时的政治体制提出哪些政治主张 根据材料二 指出黄宗羲针对当时的政治体制提出哪些政治主张 2 分分 谈谈你对这些主张的认识 谈谈你对这些主张的认识 2 分分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 结合第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 结合第 2 问 回答为什么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问 回答为什么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 思想被称为思想被称为 中世纪末期的产物中世纪末期的产物 而欧洲启蒙思想则被称为 而欧洲启蒙思想则被称为 近代社会的宣言近代社会的宣言 书书 5 分分 解析解析 本题第本题第 1 2 问考查的是学生阅读材料提炼信息的能力 解题关键在问考查的是学生阅读材料提炼信息的能力 解题关键在 于要认真阅读材料 提炼出有效信息 解答第于要认真阅读材料 提炼出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