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建筑之间关联在中国建筑史的体现.doc_第1页
经济与建筑之间关联在中国建筑史的体现.doc_第2页
经济与建筑之间关联在中国建筑史的体现.doc_第3页
经济与建筑之间关联在中国建筑史的体现.doc_第4页
经济与建筑之间关联在中国建筑史的体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1,建筑的最基本的功能2,建筑经济观念的变化3,建筑材料的广阔市场和丰厚获利刺激了中国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这一方面的投资4,中国建筑施工水平的提高5,新兴的建筑部门的发展状况和速度效益6,现代主义建筑逐渐在中国推广发展经济与建筑之间的关联在中国建筑史的体现 摘要: 近代建筑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引发了中国经济领域的变化。近代建筑的传播使近代经济观念发生了变化,由传统的视建筑为消费而限制建筑发展的观念转化为视建筑为重要产业 要积极发展的思想。同时,近代建筑的传播促进了经济部门和营造业的变化,一些新的行业产生,传统营造业也向近代建筑企业过渡,在对外贸易中,进出口的商品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关键词: 近代建筑 近代经济 经济观念 营造业建筑的一项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解决人们“住”的问题,它必须凭借一定的空间、材料,通过人们的劳动才能建立起来,以达到供人们居住使用的目的。因此,与音乐戏剧、绘画书法、雕刻塑造、文学等艺术类型相比,建筑具有非常显著的物质性与实用性特征。这种特征使建筑与社会经济的关系的密切程度要远远大于其它艺术类型,对社会经济的作用也要大于其他艺术类型,成为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作为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种产业部门,建筑一直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等重要方面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它是对材料需要极多的产业,适度的发展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一旦失当,就会引发一些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据历史记载,不少中国封建王朝覆灭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大兴土木,营建荒淫享乐之所。如秦之阿房宫、隋之东都洛阳、北宋之艮岳,都消耗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及人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既削弱国力,又招致万民怨恨,从而使修建它们的统治者走向灭亡。清朝前期,尤其是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好大喜功,在穷兵黩武的同时,又大兴土木,修建了一系列宫殿、陵寝、庙宇、园林,将自其祖康熙帝以来苦心积蓄的财富挥霍殆尽,使清朝走完了盛世,慢慢滑向衰败。因此,长期以来,中国传统思想对建筑活动尤其是规模较大的建筑活动,是采取比较慎重的态度的。“论语重农时而戒改作,诗美鼓弗兴,春秋讥兴筑”,1(p.873)都反映了对大兴土木的反对态度。在清朝前期,人们还是较为尊崇这种思想观念。李渔主张:“土 木之事,最忌奢靡。匪特庶民之家当崇俭朴,即王公大人亦当以此为尚。盖居室之制,贵精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2汤鹏也主张:“宫阙毋崇,苑囿毋广,饮膳毋珍,服饰毋艳,宝玉毋奇,图画毋工,田猎毋骋,祭祀毋杂。如是则财有常入,用无旁出。”又认为:“室美伤材,枯苑之门”。3(p.142、145)他们基本上都是将建筑看作是一种纯消耗行为,因此从政治角度出发,要求在建筑方面尽可能地节约,建筑风格形式力求简朴。这种对建筑业去奢就俭的思想,既包含对封建统治者穷奢极侈的不满,又有政治、道德、风俗习惯等因素在内,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农业文明的建筑经济观念。虽然这种建筑经济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对封建统治者的奢侈浮华起到了限制作用,但是在客观上对建筑经济的发展也存在不小的阻碍作用。到了近代,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改变,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性质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近代生产方式在中国出现并逐渐发生作用,在新的生产方式作用下,各种代表新生产力发展需要的近代工业、交通运输、商业、军事、学校教育以及近代市政设施等纷纷在中国产生,新的部门和行业的兴起自然而然地提出对适合自身特点的建筑的要求,各种新建筑成为社会的必需而被大量兴建。同时,各种近代政治、经济、文化设施的兴建日益与人们的生活发生较为密切的关系,使近代建筑逐步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生活中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使人们开始重新考虑建筑在经济中的地位,一些人开始强调建筑对于经济的重要性。康有为指出,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当中,除了住以外,其余部分可以作为消费部门看待,力求节俭,而建筑从整个经济角度看,应该大力发展。他说:“侈器宜尚,有益于公众也,在个人为侈,在公不得以为侈矣。若屋者,非一人一家之私物,而一国之公物也,以一人必不能久占者也。流通于国民之间,愈多愈侈,则流通之值愈多,民愈饶,国愈富,俗愈文明,所关至大矣。故欧、美人奖导之,美人月工所入,而屋租费其半,既盛宫室,又益卫生,花木扶疏绕其外,毡毯纱帘华其内,中人之宅,过吾公卿,岂故为奢侈而不知禁哉,诚以其可以积国富,即可裕民生故也。即或在个人勉强支持华屋,或稍苦之,而在一国之公债与文明,实大利矣。既国民之公利,则非侈矣。吾国人不知此新法,徒泥于尚俭之义,以饮食衣服一例并视之,以茅屋土阶为美,故吾国人苦如牛宫马磨,屋亦等于马厩牛栏,徒令外人诮为野蛮,此知一人之私德,而不知公众富美之义也,故国富民生无藉也。欲求富美文明,奖民美屋为上,美器次之,衣服为下,若饮食则为奢侈,宜厉禁之,国民明乎此义,则富源有基矣。”4(pp.786787)虽然他的观点还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但是至少他已经比较清楚地反映了一些人开始接受西方经济学的思想,将建筑从纯消费的范畴中分离出来,不失为一种进步。蔡元培对建筑的奢侈与俭朴的问题也发表了看法,他认为应该对此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凡是有利于人民生活的不得称之为奢。他说:“世界文明进步,无非以向时少数人所独享者,普及于人人而已。即就建筑布置而论,最讲究者,为学堂、博物馆、公园,皆为人人可至之地,亦一证也”,“至于交通便而装饰品多,乃以装饰普及于人民,非欲个人穷奢极侈也。” (p.301)孙中山先生在他的著作和演讲当中,也经常积极主张发展近代建筑业,用近代方便舒适的建筑来取代旧的不适用的建筑,改善人民生活,并希望通过建筑来繁荣城市,带动经济的发展,从而提高地价,为实现其民生主义创造条件。这些见解都反映了在近代建筑的影响下人们的建筑经济观念的变化,对近代建筑业的发展又起到促进作用。建筑是由各种各样的建筑材料建造而成的,而且随着建筑的发展建筑材料的内容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与发展。近代建筑的大量兴建,对经济最直接的影响是对新型建材的极大需求,带动了与之关系密切的建材工业的发展,使中国近代的建材工业无论在数量上、种类上,还是在生产水平上都比传统封建的手工业建材加工生产有了重大的发展变化。这种发展变化表现为建筑材料尤其是新型建筑材料生产的专业化、机械化。在这方面,就像西方人最早将近代建筑形式带到中国一样,近代建材的机器加工生产也是由外国人首先在中国创立的。19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外国在华租界的迅速扩大,带动了租界的建筑发展,对建筑原材料的需求越来越大。市场的需求,直接推动了建材加工生产的兴盛。早期机器建材加工生产企业的分布相对集中,除少数企业外,绝大多数都集中在上海,其中又以英资企业占据绝对优势。1865年,英商创办的上海砖瓦锯木厂(Shang-hai Brick & Saw Mill Co.),是当时一个较大的企业。在1867年,因亏损而转手时,资本已超过10万两。6(p.221)祥泰木行这个工厂是上海的英籍犹太财阀沙逊洋行所办,规模较大,拥有完整的新式机器设备,厂址设在杨树浦路,占地173亩,每日可生产7万英尺的木材,常年雇佣着400余名中国工人。外商还经营水泥和玻璃制造业,1889年,外商创立青州水泥公司,资本25万元,年产量5.4万桶,全年盈利八、九万元。上海洋灰公司创立于1891年,因租界筑路等近代建筑活动的需要,获利丰厚。另外外商还在上海建立了两个玻璃制造厂,较大的一个是上海玻璃公司(Shanghai Glass WorksCompany),成立于1882年,主要出资者是平和洋行。据统计,1895年之前,外国一共在华建立10个木材、水泥、玻璃等建筑材料工业企业。6(p.67)这些在华投资建材工业的外国资本家为了保证自己的高额利润,对中国同行实行了技术封锁。例如“德商宝记洋行在厦门设有制瓦厂,厂内设备如制瓦机、印模等都是从德国运来的。每块水泥瓦的成本只需几分钱,售价一角多,获利倍蓰。因为机件并不复杂,制造很简易,怕中国人依样仿制,拒绝参观。”7(p.153)大量国家财富的流失,引起了不少中国近代有识之士的重视,他们不断强烈呼吁创办中国人自己的建材工业,堵塞漏卮。如陈炽在续富国策中积极主张发展中国建材生产,增加人民收入,为政府开辟财源。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在其劝学篇中也指出:“水泥(西人名塞门得土,华名红毛泥)、火砖(以中国观音土和砖屑烧成之)、火柴、火油、洋毡、洋纸、洋蜡、洋糖、洋碱、洋钉,质贱用多而易制造者也,事事仰给外人,而岁耗无算矣。”8(农工商第九)对包括建筑材料在内的产品大量依赖进口,造成国家利权外溢,忧虑颇深。这个问题同样也得到革命党人的重视,他们发表了不少兴办民族建材工业的呼吁。革命派代表人物黄兴在就发展实业问题,回答上海民国日报记者提问时,积极主张发展中国的建筑材料工业,并表示愿意亲自投入兴办行列。他说:“其实建筑之品,土木之属,陶冶之资,金铁之属,苟吾侪能出其艰忍聪明以事之,罔有不济,此亦仆今后所自勉也。”9(p.453)孙中山在其著作、演讲、信函当中,也多次主张发展民族建材工业,以服务于其建国方案。各个阶级、派别的领袖人物以及一大批有识之士的推动,对中国民族建材工业的起步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建材工业的发展。同时,另一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建筑材料的广阔市场和丰厚获利,在很大程度上也刺激了中国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这一方面的投资,一些官办的和民办的建材企业纷纷在中国大地上出现。在这些近代建材工业部门中,水泥行业的发展较快,在中国近代工业中占据一席之地。中国的水泥工业起步较晚,1886年,以唐廷枢为首的中国商人创办的附设于开平煤矿的官商合办唐山细棉土厂,开创了中国民族水泥工业的先河。但由于所用的原料粘土必须从很远的广东运来,烧出的水泥价高质次,加之经营不善,不久便将股本亏赔殆尽,被迫宣告倒闭。进入20世纪以后,中国国内公路、铁路、工用民用建筑的兴建达到一个高潮,广阔的市场需求使中国水泥行业又开始复苏。1907年,启新洋灰公司在原唐山细棉土厂的基础之上改组重建,为水泥行业的兴起带了头。接着,1910年在湖北大冶建立大冶水泥厂,几经改组,成为华新洋灰公司。民国以后,由于国内水泥的需要量激增,各地纷纷建立水泥厂,如1920年在上海龙华设立上海水泥厂,1921年在南京附近的龙潭建立中国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这些水泥工厂绝大多数采用机械化生产,已经完全不同于原来的手工业建筑材料的生产方法。如中国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其生产设备“有比较完整的轧石、磨碎、运输、装桶机械”。10(p.14)中国水泥工业的发展,不但供应了本国水泥的需要,而且其产品还销往南洋一带,在产品质量方面,有些指数甚至优于英国同类产品,这些都标志着中国水泥工业的重大进步。与此同时,其他建材行业如砖瓦、玻璃的生产也比以前有了重大进步,一些玻璃厂和机器砖瓦厂纷纷在国内建立。青岛的中国石公司是石料开采及加工开发较早、规模最大的企业,该公司对开采的崂山花岗石及长石、大理石进行机械加工生产,用作砌墙面石及装饰构件。1904年在山东博山成立的博山玻璃公司,是中国最早的近代玻璃工业企业。在1895-1913年间,中国国内开业的建筑材料企业中仅水泥、砖瓦、玻璃企业就有25家,总资本额680万元,占整个工业行业投资总数的5.57%。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世界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而无暇东顾,给了饱受倾轧的中国民族资本一个十分宝贵的喘息机会。在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兴起。大批近代民族企业的建立,又促进了建筑材料工业的发展,在民族经济快速发展之下,民族建材企业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1912年以后,中国的玻璃工业得到较大发展。北京的玻璃业,“数年以来欧战之故,德比两国货物不来,获利颇厚”,不少工厂虽然规模较小,生产水平不高,但是由于市场需求较大仍然获利很多。11上海1920年后拥有玻璃厂100多家,产品除平板玻璃、花纹玻璃外,还能生产铅丝玻璃、耐热耐腐玻璃、屋顶玻璃砖、玻璃地板砖等等。一些中等城市也出现了近代建材企业,1910年前后全国主要城市几乎都设有机器砖瓦厂,此时进一步向中小城市扩散。如营口在1913年“本埠有两大工厂:一造烟厂,一造玻璃厂。”12(p.132)1912年至1927年11月间,据北洋政府农商部批准注册的工商企业共1650家次,其中经营建筑和房地产的企业有23家(北京7家,上海5家,天津2家,沈阳、吉林、大同、湖南、开封等9家),直接为建筑工程服务的木厂、砖瓦厂、石灰厂、水泥制品厂、玻璃厂等建材工业企业43家。建筑厂、建材厂合计66家,占注册企业数的4%。由于建筑业有较为迅速的发展,使相关企业发展也很快。如聂云台、钱新文在上海经营的泰山砖瓦股份有限公司,1921年8月注册资本为5万元,到次年9月注册时增资为100万元,发展速度相当惊人。13(p.217)虽然这些工业部门在中国近代经济中的地位还不是很高,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中看到近代建筑发展带来了建材行业的一个前所未有的飞跃。近代建筑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它促进了中国营造业的发展壮大以及近代化。中国传统建筑施工有着悠久的历史,曾经建造了许许多多辉煌的建筑,从现存的很多古建筑如万里长城、故宫、十三陵等当中,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出中国建筑施工技术在近代以前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的高度,表现出极强的组织和管理能力。但是,中国的传统建筑施工方式,除了较大的皇家或官府工程外,一般性的建筑都是由个体或小集体来完成,完全采用手工劳动的方式进行施工,建筑分工相对较弱,生产能力比较有限。而且,在中国建筑工匠中存在的一些代表小生产者的经营形式特点的组织形式及其生产经营方式,既降低了劳动生产效率,限制了施工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生产的组织管理,故与近代建筑的要求相去甚远。比如北京的建筑业劳动者,“瓦匠分大小工两种:大工是专做正活,如墁砖、安瓦、砌墙、抹灰等事。小工专做下手活,如煮灰、挑水、抬土、合泥、送砖、运瓦、填线刷浆等事。一清早起来,先得上口子,(就是日日都去的那个茶馆叫作口子,)会齐了伙伴一同走去做活。做到晌午吃饭,回来又做活,直到三点多钟的时候,那瓦匠照例歇一回茶歇。本家得给他们沏一大壶茶,大家喝茶抽烟。歇个四五十分钟的工夫,又去干活,一直到落太阳才能收工。其实那瓦匠奋力干活的很少,反正干一天有一天的工钱,他总给雇主耗工夫,北京人叫这样的行动为摆工。要是图工程速成的,最好是把那活全交给瓦匠,要他多少日交活,总可办到。本家用不着去监工,这叫做包工,但包工的工程每多草率,想要结实细致很难。”14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以及各种包含在其中的低效拖沓的习惯,与追求最大限度剩余价值驱动之下的近代高效、集约的生产模式的矛盾与不协调。另外,传统的封建行帮式建筑生产行业,造成了不必要的行业分隔,也是与近代建筑生产要求的各部门的综合协作很不适应的。就以建筑业比较发达的上海为例,进入近代社会很长一段时间,上海的建筑工匠也严格地分为本帮、红帮,“造华人屋宇者谓之本帮,造洋人房屋者谓之红帮,判若鸿沟,不能逾越。”15除了两帮各有经营范围,不得超出自己的范围从事其他帮派的业务以外,即使是同一帮派之中,各个经营个体,也不能随意扩大自己的经营规模,任意收徒,否则,就会招致十分严厉的处罚。这些状况对中国建筑营造业的发展都是十分不适合,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中国建筑营造水平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对这种新建筑与旧生产方式之间的不适应,体会较多较早的自然是最早在中国兴建近代建筑的一些外国来华的官员、商人和教士。尽管早期传入中国的近代建筑还比较简陋,但是中国建筑工匠对这种迥异于传统 建筑的结构形式的建筑仍然十分陌生。一位英国传教士描述道:“1850年4月1日,为筹建新堂事,已烦劳数月,因本地工匠不谙西式建筑,须亲自规画。我侪来华,非为营造事也,因情势不得不然,遂凭记忆之力,草绘图样,鸠工仿造。”16这当中既有传教士对自己不得已的任务的抱怨,又使我们能够比较清楚地看到,中国传统建筑生产方式不能较快理解近代建筑的真实状况的展示。随着近代建筑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兴建,并且逐步取代传统建筑在中国的主导地位,新型的建筑无论在施工技术上,还是在施工组织上都对营造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来低效、分散的营造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建筑的大规模、多工种协作的要求,因此,在客观需要的驱动之下,中国的营造界自愿与不自愿地发生变革,以适应建筑发展的形势需要。建筑主要类型的变化,也引起了传统营造业结构的变化,原来的小生产模式渐渐在近代建筑的冲击之下走向破裂与重组。表现最突出的是,原来行业分割明显、山头林立的营造界,慢慢走向联合,出现多工种的组合。这种情况尤以上海营造界比较典型。为适应建筑市场的需要,上海的“鲁班殿”摈弃地域之见,于1868年宣布:“不论上海、宁绍各帮统归新殿”领导,17此举完全改变了上海开埠以来行业分割的状况。这样,以机械为生产工具多工种协作的近代营造厂的出现,顺应了建筑发展的形势,以较快的速度纷纷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出现。这些近代营造厂一开始基本都是外国人经营的,主要技术人员也以外国人为主。中国人自己的营造厂是以1880年杨斯盛在上海开设的杨瑞泰营造厂为开端,到1895年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组建的营造厂不断出现,承接各种建筑事务,逐步形成了近代意义上的建筑营造行业。在激烈的竞争过程中,中国的建筑队伍取得了在行业中的主导地位。据1946年的资料统计表明,截止到该年,上海有登记注册的大小营造厂929家,其中444家是在1928年至1937年10年间开设的,具有一定实力的甲等营造厂390家。18(pp.119120)外商营造厂只剩下一家,这唯一的一家营造厂是由白俄籍人赤金开设的谦耕营造厂,而且它在营造活动中也没有什么大的作为。18(pp.119120)这些近代营造厂的出现,是接受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实行专业分工的产物。它从建筑工匠的个体活动或小集体活动,走向多工种的、较大规模的专业协作,在建筑过程中,建筑设计与建筑施工实现分离,建筑设计中建筑师又与结构工程师实行了专业分工,施工过程中的现场管理与施工操作分开。在营造厂中,各工种更加专业化,在传统的水木作基础上,增加了扎铁、混凝土、磨汰石子、打桩、冷作、起重吊装等新工种。这些都是在生产方式上对传统建筑方式实行的重大变革,标志着中国建筑业跨入近代工业行列。近代营造厂的出现既提高了中国建筑施工水平,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建筑业的就业人数,产生了中国近代建筑工人队伍。据李达在中国产业革命概观一文中的统计,到1924年中国拥有建筑工人20万人,建筑手工业工人60万人。新兴的近代建筑工业的兴起,使在大中城市中,近代企业性质的营造厂逐步取代封建建筑行帮,成为建筑的主要承造者,在生产方面促进了中国建筑的近代化。当然,近代营造厂的兴起取代了旧有生产部门的主导地位,并不等于说传统的手工业建筑就陷于衰败。在近代工业的作用下,传统手工业建筑生产也被迫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一些简单的机械也开始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手工业建筑队伍表现出发展和分化并存的趋势。近代建筑的发展,还促进了中国建筑相关部门内部构成的变化,一些行业随着近代建筑的发展得以建立和发展壮大,而一些行业则因不符合近代建筑发展的需要而日见衰退。近代建筑以钢筋、水泥、石头、玻璃等为主要建筑材料,原来的木材、砖瓦的地位比以前有所降低。这样,在近代建筑发展后期,原来发展比较红火的锯木业已经不再是建筑的重要部门,出现了一定的萎缩状况。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不仅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而且对人们的生活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人们的风俗习惯发生了一些变化。“饮食起居,前此稍为富裕的人家,总唯恐不能表示十足的封建意味。于今则中产之家,也都模仿洋人的习惯,唯恐不能十足的洋化起来。前此家宅的客堂中,总以能挂极古的字画为上;现在则争着挂油画、摆风琴、悬照片。”19(p.121)配合着人们对近代生活的追求,近代建筑及室内装修、家具、铜铁业、玻璃业等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广州在20世纪30年代,一些新兴的建筑部门发展很快,经济效益极好。“铜铁业,该行营业范围,原颇狭小,惟年来以新式建筑,需用铜铁特多,故生意较前进步甚多,加以新开商店,如栏河梯手式柜等物,皆以铜铁为之,货物销途又因此而增多,故是年生意,亦颇旺盛,惟铜价稍高,成本略重,不又若他行获利之厚,全行生意尚称稳健。”“美术装修,该行亦为新兴事业之一,以前此种生意,系由油漆行兼做,最近数年,始有专行,因近日商店注重装饰华丽,无论大小商店,咸以装饰门面以广招徕,甚至一裁缝店之门面,亦装饰千数百金之多,而此种生意成本甚轻,取价极昂,故获利之厚,为各行冠,去年一岁之中,增加达十余家,而生意之旺,仍觉求过于供也。”“批荡业,该业为本市新兴事业之一,其原料不过士敏土白石颜料等物,价值均甚廉,但为人批荡墙脚或地面,每井动辄索价百数十元,因世风日趋奢侈,一般大商店及机关等,又非此不足以示壮观,故斯颇称发达,最初营业者仅有一、二家,迄今不过二、三年,已增至数十家,且兼制批荡制石桌石椅以酒店茶室或花园之需用者,总计全行各家无不大获厚利。”20(p.112、117、132133)近代建筑的发展,使中国对外贸易的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早期贸易中,棉纺织品、生活用品等的比例占绝对优势,玻璃、木材等建材只占极小一部分。随着近代建筑的发展,对钢铁、玻璃、水泥、木材、石料等建材的需求很大,而这些材料由于中国落后且薄弱的工业不能够完全生产和供应,再加上外国资本对华廉价的倾销政策,中国民族建材工业一直是排挤对象,不少民族企业因之倒闭。在抗日战争爆发以前,中国的建材行业除了少数部门能基本实现自给,很多仍然需要进口。据材料表明,当时中国的玻璃制品自给率为53.0%、炼瓦为92.3%、灰泥土类为98.3%、洋灰为83.3%、铁钢仅为5%,21还有一些建材如高级石材、五金、卫生陶磁等没有进行统计,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进口数量也不在少数。就洋松一项,仅上海一地在抗战之前每年输入约1950万元。这我们还可以从当时一些人的抱怨当中看出一二。郑观应指出,包括建材以及室内装饰材料物品在内的外国进口货物如:“电气灯、自来水、照相玻璃、大小镜片、铅、铜、铁、锡、煤斤、马口铁、洋木器、洋钟表、日规、寒暑表,一切玩好奇淫之具,种类殊繁,指不胜屈,此又杂物之凡为我害者也。以上各类皆行各口,销入内地。人家置备,弃旧翻新,耗我赀财,何可悉数?”22 孙伏园在叹息一些中国传统的食品很难寻觅的同时,又说:“衣食住各项的命运无不如此。你到上海木器铺去问,他们有没有一件木器,是用完全中国木料、中国的油漆,中国的铰炼做的?当然没有。木料是从斐列滨日本运来,漆是一擦便掉的,中国的锁钥无人中意,也只好改用洋锁了。最使你听了惊奇的是,如果你一旦驾鹤仙游了,棺材也非斐列滨日本的木材不办,龙游寿木的来源据说早已断绝了。”23说明在木材、油漆、五金方面中国国产的材料的缺乏和洋货的充斥。其实,国人对民族建材工业的大声疾呼和大力提倡背后,我们同样也可以体会到这样的一种客观存在的状况,中国的建材工业还很不充分,洋货正在扮演着中国建材市场供应的主角。这一点,我们从当时的西方在华人员的言论中,也可以得到比较清楚的认识。据英国驻华领事的报告,我们可以看到,金属、钟表、窗玻璃等货物的进口,有“广阔的发展余地”,窗玻璃已逐渐取代“中国窗纸的地位”,24(p.73、75)他们还将进口玻璃“裁成合于中国居民普通窗户的大小,从而节省用户剪裁及安装的费用”25(p.75),以促进在华的建材倾销。市场的普遍需求,而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滞后,使得在进口货物中建筑材料的种类很多,在进口总额当中的比重基本上是呈稳中有升的趋势。而且,在建筑材料的进口中,许多产品得到不平等条约的保护,可以免税进入中国市场。“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的海关税则,已经为了供应香港大兴土木,把砖瓦定为免税品。砖瓦属于建筑材料,既然这种建筑材料可以免税,那么其他建筑材料就应该免税。据此,外商便要求整船的木料免税;建筑需用灰泥,而灰泥是用石灰、水泥或石膏粉与砂加水混合而成的,所以石膏也应该享受免税的待遇。”26这种状况又进一步助长了外国建筑材料在中国市场上的泛滥,造成倾销之下中国民族建材工业举步维艰的情形。据统计,1915年由海关进口的外国水泥为701119担,1919年为1515189担,1920年为1751854担,1921年为2533918担,1922年为3178796担。27短短几年,外国水泥在中国的销售成倍增长。而且,以日本为首的外国水泥出口国甚至不惜采用赔本促销的手段在华销售水泥,例如,1930年日本最大的水泥厂浅野水泥公司的生产的浅野纸袋水泥在日本的销售价为每袋2.89规银两,加上运输来华的运费平均每袋需2.50两,这样在华应售价为5.39两,而出现在中国的该种水泥每袋仅为2.90两,27倾销意图十分明显。如此笨重不便运输水泥尚且不肯放弃,何况那些便于运输利润极高的钢铁、五金类的建材呢?外商的倾销,不能不说是给起步较晚实力较弱的中国建材工业施加了几乎无法承受的压力,不少建材最后的结局是外商一统天下,而中国建筑业在许多重要建材上只能仰仗外国供应。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国近代建筑风格的变化,其需要建材的成分也发生了变化,进口建材的内容也随之发生改变。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出现之前,中国进口的主要建筑材料为木材、水泥、玻璃、镀锌铁皮等等,结构钢铁、钢筋的进口量不大。但是,到了20世纪30年代,现代主义建筑逐步在中国推广,中国的建筑慢慢走向摩天化和摩登化以后,作为这种建筑的基本材料钢材、混凝土和建筑用玻璃等的需求量大大提高,而这些东西,尤其是高强度玻璃、结构钢材等,大多数是我国当时民族建材企业无法生产或者生产水平很低,因此需要进口的数量是很大的。1922年至1931年的十年间,“各种金属的进口量,特别是建筑用结构钢、钢筋、钢条和软钢条的进口量有显著的增加。这类金属都是由各建筑公司进口,他们在最近几年中业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