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由器接口及路由配置.doc_第1页
路由器接口及路由配置.doc_第2页
路由器接口及路由配置.doc_第3页
路由器接口及路由配置.doc_第4页
路由器接口及路由配置.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验一 小型局域网的设计、安装及调试(第1章参考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网络组建的实际过程;(2)熟悉局域网安装步骤;(3)掌握网络系统的调试。二、实验环境某公司拥有10台计算机,需要连网,实现网络办公。其中有Windows2000 Professional计算机5台,Windows NT计算机2台,Windows 98计算机3台,分理分部图如下:三、实验要求(1)使用双绞线实现物理连接。(2)各计算机实现100M到桌面。四、实验步骤(一)实现计算机物理连接1.各计算机要求实现100M到桌面 也就是每台计算机都要独享100M带宽,所以,网络设备选择神州数码16口10M/100M自适应交换机,选用10M/100M自适应网卡。2.为每台计算机安装网卡(1)确保有以下几种工具:一把十字形螺丝刀、一根接地的导线和一个接地的小垫子防止内部元器件静电放电。同时还要有足够的工作空间来操作。(2)切断计算机的电源(3)打开机箱。机箱有几种不同的固定方式,最新式的电脑用四枚或六枚十字形螺钉把挡板固定在后面板上,但也有其他的方式。卸下所有必需卸掉的螺钉,移开机箱。(4)由于10/100M自适应网络都为PCI总线,所以应将网络接口卡安装在计算机的主板上的PCI插槽。选择一个插槽安装网络接口卡,并移掉计算机后面板上该插槽的金属挡板。(5)把网络接口卡竖起,使其插接头与插槽垂直对应,插入插槽,用力按下网络接口卡使其与插槽结合牢固。如果插入正确的话,即使左右摇晃,它也不会松动。如果插得不牢固的话,有可能会造成连接问题。(6)网络接口卡边缘处的金属托架应该固定在先前插槽的金属挡板的位置。用一枚十字形螺钉固定好网络接口卡。(7)检查是否弄松了计算机内的其它线缆或板卡,是否把螺钉或金属碎片遗留在计算机内。(8)重新盖上机箱盖,并把第3中取下的螺钉拧上。3.安装网卡驱动程序(1)重新启动计算机。(2)只要你未禁止即插即用功能,Windows 2000将会自动检测到新硬件。一旦检测出网络接口卡,系统就会提示你选择正确的驱动程序。(3)选择“搜索适用于我的设备的驱动程序(推荐)”,单击“下一步”。(4)选择“指定位置”,单击“下一步”。(5)指定驱动程序文件所在位置,如F:DRIVERS(6)如系统找到驱动程序,系统会提示所找到驱动程序文件名及位置。单击“下一步”(7)系统自动安装驱动程序,单击“完成”。4.根据地理分布图,可知交换机的最佳放置位置如实验图1-2,因为计算机到达该位置的距离最短。根据每台计算机达到交换机的实际距离制作双绞线。注意该距离并非直线距离,因为布线时我们应使线缆尽量隐蔽,应绕墙连接。5.双绞线制作:按照EIA568B标准制作直通线,将计算机与交换机相连。(二)实现软件(逻辑)连接为Windows 2000计算机添加协议,其它操作系统添加协议方法与其大致相同。同种协议在计算机间可以通信。考虑网络中Windows2000以前版本的计算机,在系统上安装NetBEUI协议和(或)TCP/IP协议。1. 安装NetBEUI协议(1) 以管理员的身份登录到计算机上。(2) 右击“网上邻居”图标,然后选中“属性”。网络与拨号连接窗口打开。(3) 右击“本地连接”图标,然后选中“属性”。(4) 在“本地连接属性”对话框中,单击“安装”按钮。(5) 在“选择网络组件类型”对话框,单击“协议”,点击“添加”。(6) 在网络协议列表中,选中NetBEUI,然后选中“确定”。2. 安装TCP/IP协议(1) 右击“网上邻居”,单击属性。(2) 右击“本地连接”单击属性。(3) 在本地连接属性框中,选择TCP/IP协议,单击属性。(4) 在Internet协议(TCP/IP)属性框中,选择“使用下面的IP地址”项。在输入框中输入IP地址和子网掩码。例如:将计算机IP设置至0区段。(5) 利用Ping命令检测网络连通情况。实验二 交换机连接和基础配置(第四章参考实验一)一、实验目的(1)了解交换机配置的基本方法;(2)掌握对交换机恢复出场设置方法;(3)掌握交换机配置文件的上传下载。二、实验环境本实验将使用神州数码的交换机DCS-3526或DCS-3726完成配置。使用一台交换机和一台PC机,把PC机的串口和交换机的Console口用专用的Console线缆连接,把PC机的网卡口和交换机的某个某一个普通的网口用普通的网线相连,构建成如下的小型拓扑:三、实验要求(1)掌握如何使用Console口对交换机进行配置;(2)掌握如何使用Telnet方式对交换机进行配置;(3)掌握交换机恢复出厂设置的方法;(4)掌握利用TFTP服务器进行配置文件的上传下载;四、实验步骤(一)使用Console口对交换机进行配置。1.用Console 线连接PC机的串口和交换机的 Console口;2.在Windows下通过超级终端配置交换机;(参见4.8.2带外管理)3.交换机加电开机,此时在超级终端中按一下“回车”键,将会看到交换机的提示字幕,表示已经进入交换机,此时已经可以对交换机进行配置。(二)掌握如何使用Telnet方式对交换机进行配置1.在超级终端中给交换机设置IP地址2.在交换机设置授权Telnet用户;3.配置PC机的IP地址4.在主机上执行“ping ”命令,应该显示ping通;若不通,则需要查明原因。5.在DOS命令行下或者运行对话框中键入“telnet ”6接着在Telnet配置界面上输入正确的登录名和口令,Telnet用户就可以成功的进入到交换机的CLI配置界面。(三)掌握交换机恢复出厂设置的方法1.在超级终端中执行下DCS-3525和DCS-3726的一些命令。(四)掌握利用TFTP服务器进行配置文件的上传下载1.在PC机中安装TFTP服务器软件;(参见4.8.4TFTP服务器-配置文件上传下载)2.保证TFTP服务器与交换机是互相互通,采用“ping”命令;3.开启TFTP服务器;4.在超级终端中执行文件下载命令,5.在超级终端中执行文件上传命令,6.系统正常启动,表示上传文件成功。实验三 VLAN配置基础(第4章参考实验二)一、实验目的掌握二层交换机VLAN的划分方法,熟悉交换机的调度界面。二、实验环境本实验将使用神州数码的交换机DCS-3526或DCS-3726S完成配置。使用一台交交机和两台PC机,还交其中PC1作为控制终端,使用Ccnsole口配置方式;另外:使用两根网线分别将PC1和PC2连接到交换机的RJ-45接口上,构建成如下拓扑:三、实验要求用PC1作为控制台终端,通过交换机的Console口登录交换机,(也可给交换机先配置一个和控制台终端在同一个网段的IP地址,使用telnet方式进行配置)在交换机上划分两个基于端口听VLAN:VLAN100,VLAN200。使得VLAN100的成员能够互相访问,VLAN200的成员能够互相访问;VLAN100和VLAN200成员之间不能互相访问。PC1和PC2的网络设置为:PC1、PC2接在VLAN100的成员端口16上,两台PC互相可以PING通;PC1、PC2接在VLAN成员端口712上,两台PC互相可以PING通;接在VLAN100的成员端口16上,PC2接在VLAN200的成员端口712上,则互相PING不通。若实验结果和理论相符,则本实验完成。四、实验步骤(一)使用DCS-3526(二)使用DCS-3726S(三)使用DCS-3926S同DCS-3526(四)使用DCS-3628S1、登录交换机,如下图所示2、进入备配置主菜单,如下图所示:3、进入设备控制主菜单:4、选择802.1IQ VLANport Configration.,开始配置PVID5、配置完成PVID后,在设备配置主菜单下选择802.1IQ VLANport Configration.,查看VLAN成员的分配。6、确认后退出设备配置主菜单实验四 跨交换机VLAN配置 (第4章参考实验三)一、实验目的 (1)了解IEEE802.1q的实现方法,掌握跨二层交换机相同VLAN间通信的调试方法; (2)了解DCS-3526交换机接口的trunk 模式和access模式; (3)了解DCS-3726交换机的tagged 端口和untagged端口的区别。二、实验环境本实验使用神州数码的交换机DCS-3526或DCS-3726S完成配置。使用两台DCS-3526交换机或者两台DCS-3726S交换机,并且需要两台PC机。将其中PC1作为控制台终端,使用Console口配置方式连接到交换机1;PC2作为控制台终端,使用Console口配置方式连接到交换机2。将交换机1和交换机2用反序线缆连接。用网线分别将PC1和PC2连接到交换机的RJ-45接口上,构建成如下拓扑:三、实验要求两台交换机通过端口1级联,在交换机1上划分VLAN100、VLAN200,在交换机1上也可划分VLAN100、VLAN200。两台交换机的VLAN划分方法依下表所示:两台交换机VLAN100上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访问,VLAN200上的成员可以互相访问:VLAN100和VLAN200之间不能互相访问。PC1和PC2的网络设置为:PC1接在交换机1的VLAN100成员端口,PC2接在交换机2的VLAN100成员端口,两台PC能够互相PING通对方;PC1接在交换机1的VLAN200成员端口,PC2接在交换机2的VLAN200成员端口,两台PC能够互相PING通对方;PC1接在交换机1的VLAN100成员端口,PC2接在交换机2的VLAN200成员端口,两台PC不能不能够互相PING通对方;PC1接在交换机1的VLAN200成员端口,PC2接在交换机2的VLAN100成员端口,两台PC不能够互相PING通对方。本实验完成。四、实验步骤(一)使用DCS3526(二)使用DCS3726S交换机1和交换机2的配置相同:(三)使用DCS3926S同DCS3526(四)使用DCS3628S1.进入设备控制主菜单。2.配置PVID。3.进入设备控制主菜单,静态地设置VLAN成员。4.进入设备控制主菜单,查看VLAN成员。6.退出设备控制主菜单。7.退出主菜单。实验五 路由器配置方法实验(第6章参考实验一)一、实验目的(1)认识路由器的常用接口;(2)熟悉路由器的常规配置方法;(3)熟悉路由器的各种配置模式;(4)认识路由器的硬件构成。二、实验要求(1)使用console端口实现对路由器的管理;(2)使用telnet方式登录路由器进行管理。三、实验环境PC机一台、DCR1720路由器一台、1720配置线缆一条、交叉双绞线一根。实验拓扑图如下:四、实验步骤(一)控制台连接(1)在windows 下运行HyperTerminal程序,如下图所示。(2)为建立的超级终端连接取名字。(3)选择所使用的端口号:(4)设置端口性如下图所示(5)回车后将会出现下图所示界面,表示已经进入到路由器可以进行配置。(二)Telnet连接(1)配置路由器的局域网端口,参见教材6.5.7。(2)配置路由器telnet用户名、密码。(3)配置主机地址,参见教材6.5.8。(4)在PC机中使用PING命令验证连通性。(5)PC中使用Telnet命令连接(6)实验完成。实验六 路由器文件的维护(第6章参考实验二)一、实验目的(1)熟悉路由器中系统文件的名称和保存位置;(2)熟悉路由器配置文件的名称和保存位置;(3)熟悉路由器的文件查看命令;(4)熟悉路由器的文件上传和下载操作。二、实验要求(1)熟练使用各种TFTP服务器程序;(2)使用dir命令查看当前文件保存情况;(3)使用copy命令将:路由器系统文件保存到TFTP服务器上,路由器配置文件保存到TFTP服务器上,路由器升级的系统文件从TFTP服务器上载到路由器FLASH中,路由器备份的配置文件从TFTP服务器恢复到路由器NVRAM中。三、实验环境实验拓扑同实验七,但对PC机的要求有:具备com口,网卡接口,并且安装有TFTP服务程序,本实验使用3CDeamon作为TFTP服务器运行程序。四、实验步骤(1)3CDeamon THTP服务器程序的使用3CDeamon 安装好之后,在安装目录下启动可执行文件3CDaemon.exe, 如:programFiles3CDaemon3CDaemon.exe,则启动后可得到如下界面: 此时,服务程序已经启动,并显示正在使用作为TFTP服务器的IP地址,等待文件的上传和下载的命令。 (2)使用dir命令查看当前文件保存情况 在路由器中使用dir命令查看当前文件的保存情况: 如上显示的情况表示在当前存储器中存放了两个文件一个是.bin 文件一个是map文件,其中.bin是进行启动的操作系统文件,.map是一个映像文件,也是系统文件的一部分。(3)使用copy命令对中由器文件进行上传和下载配置中由器与PC连接的接口地址为,如下命令,参考教材6.5.7描述:在路由器中或者PC中验证网络连通性:使用copy命令将保存在flash中的操作系统文件和映像文件备份到TFTP服务器中此时在TFTP服务器的界面上可以看到如下,我们注意到它的字节数不停变化,并且后面的描述告诉我们它将文件保存到了当前用户的我的文档中。这个目录是可以改变的。如下图所示:更改到合适存放的目录中即可。打开存放目录可以看到有刚才创建的文件。同样,我们进行配置文件的保存和备份。使用write命令保存当前的配置文件到NVRAM中。使用dir命令查看当前配置文件。使用show config命令查看当前配置文件的内容。使用copy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