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的用法.doc_第1页
文言虚词的用法.doc_第2页
文言虚词的用法.doc_第3页
文言虚词的用法.doc_第4页
文言虚词的用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于”的语法意义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环境等,译为:“从”、“到”、“在”。“从” 1.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2.夫鹓鶵发于南海 3.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4. 休祲降于天 5.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6.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7. 舜发于畎亩之中8. 虽然,受地于先王9.则其受于人者不至“到”1.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2.饮于河、渭3. 直通豫南,达于汉阴4. 仓鹰击于殿上5. 而飞于北海 6. 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7.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8.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9.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在”1.战于长勺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5.于厅事之东北角6.其一犬坐于前7.出没于鲸波万仞中8.骈死于槽枥之间9.欲信大义于天下10.信义著于四海11.相与步于中庭12。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1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14。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15。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16.货恶其弃于地也17。今有人于此18。于是鸱得腐鼠19。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2介绍动作行“让”为所涉及的对象,译为“跟”“给”“对” “向”“让”。 跟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2. 曹操比于袁绍 “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欲报之于陛下也“对”1.万钟于我何加焉2.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3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4万钟于我何加焉“向”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胡不见我于王 3。告之于帝“让”。 请广于君3介绍比较对象,一般用于形容词后。可译为“比” 1所欲有甚于生者 2。皆以美于徐公3贤于才人远矣4.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为”字的用法(一)动词wi“做”例:并自为其名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行拂乱其所为“作为、当作、成为” 例:弃其杖,化为邓林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以丛草为林 武陵人捕鱼为业 “认为” 例:孰为汝多知乎“是” 例: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天下为公中轩敞者为舱 (二)介词wi“替、给、向、对”例:愿为市鞍马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被”wi例:二虫尽为所吞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仅有敌船为火所焚(三)语气助词 夫子何命焉为“而 ”的用法“而”在文言里多用做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而且”、“又”、“和”,一般不译。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满井游记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 溪深而鱼肥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醉翁亭记 日出而林霏开 醉翁亭记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如: 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可是、但是、然而”等。如: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智子疑邻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之”的用法分类(一)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如:忘路之远近。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必译出。 其格式为:主语+之+谓语。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3.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公将鼓之。 怅恨久之。4宾语前置的标志。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如:孔子云:“何陋之有?” 5定语后置的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如:马之千里者(二)代词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如:彼竭我盈,故克之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事”、“那”、“那样”等。如:渔人甚异之(三)动词相当于“到”、“往”、“去” 等,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如:辍耕之垄上“则”在文言文中常做连词使用。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于是”就”便”“那么”等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出师表)不效则治臣之罪(出师表)然则北通巫峡(岳阳楼记)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表示转折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4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虚词“乎”的用法及含义类型一、 语气词。主要用法有六种类型: 表示疑问语气,“吗”“呢”。 表示反问语气,“吗”“呢”。表示赞美或感叹语气,“啊”“呀”“吧”。 表示测度、推测语气,“吧”“呢”。表示祈使语气,“吧”。 表示商榷语气,“吧”。1.表示疑问语气,“吗”“呢”。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其名为鹓鸱,子知之乎?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表示反问语气,“吗”“呢”。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然,胡不已乎? 孰为汝多知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3.表示赞美或感叹语气,“啊”“呀”“吧”“呢”。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4.表示测度、推测语气,“吧”“呢”。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5.祈使语气,“吧”。由,诲女知之乎! 然足下卜之鬼乎?6.表示商榷语气,“吗”。将军岂愿见乎? 等死,死国可乎?二、介词,“于” 。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 屠惧,投以骨(狼)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 (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说新语三则) 然 (一)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如: 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谓为信然。(隆中对)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如: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然志犹未已。(隆中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