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I )卷 .doc_第1页
语文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I )卷 .doc_第2页
语文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I )卷 .doc_第3页
语文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I )卷 .doc_第4页
语文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I )卷 .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I )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2题;共4分)1. (2分)下面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我们走进他的房间,就可以看到布置得很 , 主人的品味很高。(2)这些假古画得相当好,几乎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真是令人惊讶。(3)在铁的事实面前,他毕露 , 我们也终于可以看清他的本来面目。A . 讲求 仿照 原形B . 讲究 仿制 原形C . 讲究仿制 原型D . 讲求仿照原型2. (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居里夫人艰辛地在简陋的工作室里经过漫长地研究,后来就在那里发现了镭。B . 考生在考场上奋力答题,而场外的老师和家长无时无刻都在焦急地等待着。C . 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我们每个华夏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D . 在交融与冲突并存的文化环境中,能否用东方雕塑语言来表达个性精神,恰恰是中国当代雕塑所欠缺的。二、 句子默写 (共1题;共10分)3. (10分)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诗词默写填空。(1)黄鹤一去不复返,_。(崔颢黄鹤楼) (2)_,松枝一何劲。(刘祯赠从弟) (3)李白渡荆门送别中“_,_”两句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表现了长江壮阔的景色。 (4)乱花渐欲迷人眼,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_,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6)把王维的使至塞上默写完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_,_。_,_。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三、 字词书写 (共1题;共5分)4. (5分)根据拼音写汉字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zo_热了,使tin_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她只顾使出浑身xi_数,来讲述着印度古代的优美的诗歌故事。一种幽暗的光弥mn_在窗际。我们也学他的口头chn_喊他。四、 语言表达 (共1题;共3分)5. (3分)仿照下面例句,再写一个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山间的清泉,你何必与遥远的大海比浩瀚呢?你自有你的清纯。路边的小草,你何必与伟岸的大树比挺拔呢?你自有你的执着。_,_?_。五、 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36分)6. (9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解释文中加横线词的意义:说:_省:_罔:_(2)请写出选文中的成语:_。 (3)上面选文中哪一句是说明了学思结合是最有效的读书方法? 7. (27分)文言文阅读,完成文后各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本文作者是_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_(填人名)。(2)解释下列词语在本文中的意思。交通:妻子:(3)由桃花源记诞生了一条成语是什么?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什么?(4)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封建社会中人们心中的理想社会?(5)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6)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印象中的作者是怎样一个人?六、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50分)8. (20分)阅读雪白,完成下列各题。雪 白王开岭叫人感念和思痛的东西愈来愈多了。比如雪。在我的印象里,雪是世界上最辽阔最庄严最富有诗意和神性的覆盖物。拿什么更美好的形容它呢?它已被拿去形容世间所有美的意境了。童年时,我的心里溢满了雪。比大地上的棉花多得多。那时候,大地依然贫穷,贫穷的孩子常常想:要是地里的雪全变成棉花该多好呵如今,我们身上有的是厚厚的棉花了,而大地,却失去了那洁白的相濡以沫的覆护。那时候,一个冬天常常有好几场惊心动魄的大雪。有时连续着,不舍昼夜地下;天凛地冽,银装素裹。夜晚白得耀眼,像火把节,像过节,很令人鼓舞和感动。不知如今的孩子会不会问:真有那么多的雪吗?是真的。雪不仅多,而且美。记得当时班里有个家境很穷的女生,又瘦又黑,像棵细细的老也长不大的豆芽儿,一次作文课上她灵机一动把雪比喻成了“雪花膏”(雪花膏:20世纪七八十年代流行的化妆品),她说:“那天夜里,我看见天上飘起了雪花膏”,她念的时候同学们全笑了,连戴眼镜的老师也哧哧笑了,说她是“异想天开”。女生趴在水泥桌上(当时课桌是用水泥板搭的)呜呜哭出了声不久,她因家贫便辍了学。许多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记起了这件事。我猛然发现那个“雪花膏”的比喻其实是多么生动而富有诗意啊!雪。雪花膏的雪。女孩儿的雪。在我所有见过的比喻中,这是最珍贵最难忘的一个。也是最伤感的一个。要知道当时穷人家的女儿是用不起雪花膏的。美丽得如泣如诉的雪花膏。不知从何时起,有个声音问:我们的雪呢?我们曾经有过的,现在却没有了。比如雪。我们有了无数的雪花膏,甚至有了比雪花膏还雪花膏的雪花膏,可我们的雪呢?那“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雪呢?偶尔碰上一回,那可是怎样的情景啊稀稀落落粉针或粉末状的碎厘笾鲑老人凋谢的白须,给风一击,给地面轻轻一震,盟趟殒了。这哪里是雪?分明是雪的骸,是死去的雪。衰败的迹象即这个时候显露的。我留意到了冬日的憔悴,地温的爬升,空气的浮躁,河流、树木和鸟的稀少从前不是这样子的。地球上,已很难留得住雪了。我感到了不安,感到了冬天背后那双忧郁哀怨的眼睛,那些威胁它的莫名的危险我开始了怀念,怀念那些已经流逝和几要逝去的东西,比如重年,雪,自然和本色(选自青年博览2014年4月上半月刊,有删改)(1)文章第段写道“叫人感念和思痛的东西愈来愈多了”,通读全文,说说“感念”和“思痛”的“东西”分别指什么。(2)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第段画波浪线的句子。(3)第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4)如何理解第段画直线句子的含义。9. (25分)(2013江西)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云中谁寄锦书来朱铁志电脑的普及,使文字书写急剧退场。用惯了纸笔的中老年人,还在挣扎着试图挽住书写的臂膀。而年轻一代,已然习惯了无纸化的生存。提笔忘字,渐成常态;书法之美,只在少数书家手中流连。在手机和电子信箱越来越便捷的当下社会,能够收到一封手写的信件已是一种幸运,能够收到一封文辞淳美朴实、书法俊逸洒脱的书信,简直就是一种奢望。传统尺牍信札中所包涵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似乎正渐行渐远,使即使不算老派的中年人,也不免感到一丝惆怅。我算幸运的,因工作和个人写作的关系,使我常常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熟悉或不熟悉的朋友的来信,其中不乏理论大家和文学名家的信札。有的文白间杂,言近旨远;有的雅淡平和,娓娓道来;有的词锋犀利,一语中的;有的嘘寒问暖,饱含温情。信封和信札抬头、落款的书写,无不十分讲究,不论是称谓的选择,还是书写工具的使用,都能看出文字的背后所蕴含的学养功底和书写者的气质风神。与此同时,我也收到大量别样的来信,其中尤以来自报刊者居多。有的在我名字之后不再有任何称谓,迹近被通缉;有的信封书写七扭八歪,偌大的天地间几行纠缠在一起的米粒小字,仿佛捆绑的螃蟹。至于行文的直白浅陋、甚至粗暴无礼,也是不时要面对的无奈现实。翻看老一辈学者作家的书信,“先生”“足下”“斧正”“雅教”“拜辞”等敬语谦辞随处可见,浸润在字里行间的那份优雅和谦和,透露出长期文明熏陶下谦谦君子所特有的从容和自信,正是“尺牍书疏,千里面目”,“虽则不面,其若面焉”。而今,传统的书信文明似乎已成远去的雅乐,只能在杂乱无章的信息洪流中若有若无地存在,只能在先人的收藏中依稀可辨。而在新潮的“穿越剧”中,别人的父亲成了“家父”,自己的爸爸却变为“令尊”。经过“反右”“文革”等文化浩劫,中年以下的朋友旧学功底无从谈起,新学修养也难尽如人意。粗鄙文化盛行,庸俗观念当道,肉麻成有趣,流氓成英雄。听一听身边人的谈吐,看一看手边的报刊,文明含量几许、文化水准若何,相信大家会有自己的判断。至于网络语言,新则新矣,有的甚至不乏有趣,但说到底,无非是一种缺乏文化含量的戏说而已。文化的发展繁荣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省,而自觉自省的前提,是对传统文化基本的认知和积累。胸无点墨,何以自觉?就像黄牛,肚子里没有青草,拿什么反刍?网络时代,点击率成了判断标准和不二法门,而在杂多的信息当中飞来飞去的眼球,其实并未收获几多真知。网络人的头脑,基本是杂乱信息的跑马场。缺乏这种自觉的所谓知识分子,充其量不过是“知道分子”而已。毛笔、宣纸作为文字书写主要载体的时代或许已经过去,但文明的传承不能因此中断。为什么直到今天我们依然怀念前秦散文、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为什么我们常常默念诸子百家、孔孟老庄?因为我们的血管中流淌着优秀传统文化的血液,对前辈思想家、文学家的传世之作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样一种祈愿和情怀,寄托着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美好理想和对优雅文化的无限怀想。剪不断,理还乱。要用中国语言、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理论体系和话语系统来解读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秘密,解开中国道路的内在密码,要想在市场经济的冷酷背景下保留一份温暖的人文情怀,不能靠午夜梦回、撕扯自己的头发冥思苦想,不能指望查阅文件、对比口径找寻思想捷径。唯有继承传统、不忘经典,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才能发现博大精深的优美存在,才能触发自己愚钝很久的灵感和才华,找到通向世界、与各种文明有效对话的渠道和钥匙。(选自人民日报2012.6.25,有删改)(1)作者为什么说在当下社会收到文辞淳美朴实、书法俊逸洒脱的书信是“一种奢望”?(2)分别概括作者收到的两类来信的特征。(3)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下面句子。传统的书信文明似乎已成远去的雅乐。网络人的头脑,基本是杂乱信息的跑马场。(4)作者指出“找到通向世界、与各种文明有效对话的渠道和钥匙”“唯有继承传统、不忘经典”,我们该如何把这一观点运用到学习生活中去?试从三个方面具体说说。(5)“云中谁寄锦书来”,这一文题寄托了作者内心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文概括。10. (5分)名著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括号里的提示填空。经典名著不乏奇人,他们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施耐庵(_)(填作品名)中花荣射箭技术令人赞叹,罗曼罗兰名人传中_(填人名)雕刻艺术举世闻名,冯骥才(俗世奇人)中苏七块_(填人物本领)堪称绝活。(2)人,常常在行走中获得人生的意义,小王子离开了自己的星球,简爱曾离开桑菲尔德庄园。请你选择“小王子”或“简爱”,写出他(她)离开的原因及行走对其人生的意义。我选择_,_七、 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11. (5分)写作。生活中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忍不住”,有时忍不住欢笑,有时忍不住落泪,有时忍不住赞扬,有时忍不住后悔,有时忍不住好奇,有时忍不住思念请以忍不住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注意: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不得抄袭。第 12 页 共 1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