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最全)_第1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最全)_第2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最全)_第3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最全)_第4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最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二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品味学习文章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2把握本文叙事写景井然有序的特点。【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2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题目的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从到”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百草园,绍兴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鲁迅读书的地方。2走进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导学过程】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菜畦( ) 桑葚( ) 油蛉( ) 蟋蟀( ) 斑蝥( ) 缠络( )臃肿( ) 珊瑚( ) 攒成( ) 收敛( ) 脑髓( ) 鉴赏( )觅食( ) 罕至( ) 竹筛( ) 秕谷( ) 渊博( ) 鼎沸( ) 倜傥( ) 书塾( ) 宿儒( ) 蝉蜕( ) 拗( ) 窦( )锡箔( ) 和蔼( ) 厥( ) 淋漓( ) 叵( ) 确凿( )二、合作探究: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2全文作者回忆了童年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朗读全文后谈谈你对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看法。可用“ 的百草园”;“ 的三味书屋”的形式说出来。并从文章中找出你的理由。3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4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5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文中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5过渡段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7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表现了封建教育的哪些局限?8鲁迅希望有什么样的儿童教育?9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A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B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C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第二课时【导学过程】一、课内语段阅读:阅读“不必说碧绿的菜畦,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1这段文字描写景物,其中详写什么?略写什么?2这段文字从多角度进行描写,分别按提示各找一个例句。 写视觉的:写听觉的:写味觉的: 3文段开头的两个“不必说”有什么表达作用?4说说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5文中对拔何首乌根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试从“我”的心理和百草园对“我”的影响两方面加以回答。)6“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运用这种手法再续写两个句子。7从本段文字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写景的方法?8作者写这一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总结反思】二、爸爸的花儿落了(二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2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3弄清记叙文的要素及线索【重点难点】1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2弄清记叙文的要素及线索【知识链接】走进作者: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台湾作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窗,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等。【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根据拼音写汉字。衣jn( ) 懒du( ) dn( )子 l( )歌 叮zh( ) 徘hui( )zh( )栏 恐j( ) 花p( ) 玉zn( )花 p( )公英2填空。 (1)本文选自小说 ,作者 ,台湾作家。(2)“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个题目语带双关,含义丰富,既指 ,又指,还包含有的意思。文中关于“迟到”的回忆属于记叙中的 (记叙顺序)。3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么样的人?(2)“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3)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第二课时【导学过程】一、小组合作,探究以下内容1对爸爸逼“我”去上学的回忆表明了爸爸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2毕业典礼后“我”回家时见到了怎样的情景?这情景预示着什么呢? 3“我”是不是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4我为什么要赶着回家“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 文中类似这样的伏笔还有哪些?5听了老高的话,知道爸爸去世的消息,我为什么“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6文章标题“爸爸的花儿落了”用得好不好,为什么?二、精读精炼:阅读“有一天,下大雨是她教我跳舞的。”完成以下习题1请写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起因: 经过: 结果: 2写人的方法很多,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本文作者采用什么方法写爸爸?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到爸爸身上的什么特点? 3你觉得文段中哪个字词句段写的好?请用“我觉得因为”的句式,把你的阅读感受表达出来。 4你认为爸爸的教育方法对不对呢?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5成长中的你,对于长大怀有的是向往之情还是惧怕之心呢?并说说理由。【总结反思】三 丑小鸭(二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安徒生的生平,理解丑小鸭的形象就是作者的自我写照。2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梗概,叙述主要情节3揣摩语言,体味童话的艺术魅力,了解童话的特点。【重点难点】2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梗概,叙述主要情节3揣摩语言,体味童话的艺术魅力,了解童话的特点。【知识链接】1安徒生(18051875),丹麦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皇帝的新装夜莺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等均为脍炙人口的名篇。2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其语言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多采用夸张、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编织奇异的情节。【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 1记住以下生字词讪( )笑 吐绶( )鸡 篱笆( )( ) 灯芯( )草 铰( )链 迸( )出 沼( )泽地 嫉妒( )( ) 木屐( )飕飕( )弥( )漫 2本文作者安徒生是 (国家)著名的童话作家,童话作品丑小鸭是他的自我写照,除此之外,我还读过他还写的和等童话故事。3分角色朗读课文,试复述课文。4说说丑小鸭遭到哪些歧视和打击?在这些打击面前,丑小鸭抱什么态度,有什么追求?5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6简要概括它在各个地方所发生的故事。大家是怎样对待它的?丑小鸭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生活的?请联系具体的语句来回答。 二、思考讨论:1你知道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原因是什么吗?在文找出相应的语句并分析关键句子: 2有人说,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是它是自己追求和努力的结果;有人说,他如果不被善良而又软弱的鸭妈妈赶走,就是最初生活的地方,也会变成白天鹅。你同意哪种看法呢? 3你学了这篇文章一定有话说吧,请试图谈一谈。对小鸭子说 对鸭妈妈说 对猎狗和小鸟说 对同学说对老师说 三、合作探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文字的含义,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 我要飞向他们,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可是他们会把我弄死的,因为我是这样丑,居然敢接近他们。不过这没有什么关系!这比被人们打死,被鸭子咬,被鸡群啄,被看管养鸭场的那个女佣人踢和在冬天受苦要好得多!于是他飞到水里,向这些美丽的天鹅游去。这些动物看到他,马上就竖起羽毛向他游来。请你们弄死我吧! 这只可怜的小鸭说。他把头低低地垂到水上,只等着一死。 ” 丑小鸭为什么拼死也要飞向高贵的天鹅? 2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试阐释这句话的意思。 3他感到非常难为情。他把头藏到翅膀里面,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感到太幸福了,但他一点也不骄傲,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不会骄傲的。 大家赞美丑小鸭,丑小鸭为什么感到难为情?“一颗好的心”是指什么样的心?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理解丑小鸭形象的现实意义,学会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导学过程】一、研读课文,思考问题:阅读“要是只讲他在这严冬所受的困苦和灾难,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回答下列问题:1第一段中写丑小鸭“认出这些美丽的动物”时,为什么“心里感到一种说不出的难过”?2丑小鸭为什么拼死也要飞向美丽的天鹅?3画出选文第二段中描写自然环境的语句,并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4选文最后画横线的句子充满哲理,请说说你的理解。5丑小鸭的形象有什么现实意义?四 诗两首(二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2理解象征与比喻的区别。3背诵诗歌。【重点难点】1理解诗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2理解象征与比喻的区别。【知识链接】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朗读诗歌,划分朗读节拍。二、结合体验,研讨问题1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2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3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4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持己见。5仿句练习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 ,不要 。第二课时(学习未选择的路)【学习目标】 1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3了解一点关于象征的知识。 【重点难点】1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2对于象征的理解。 【知识链接】 关于作者: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 1读准下列字音:弗( ) 涉( )足 伫( )立 萋萋( ) 幽寂( ) 绵( ) 2 理解诗意 ()请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2)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3)全诗共5小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4)诗中第二节,诗人说另外一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为什么又说它“显得更诱人,更美丽”?(5)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6)这首诗蕴涵了怎样的人生哲理?二、按要求默写。1写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勇于面对现实、拥抱苦难的诗句。_。2写出未选择的路一诗中表现了“我”对已选择的路的无怨无悔的诗句。_。【总结反思】 五 伤仲永(二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重点难点】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知识链接】1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 一。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2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读准下列字音音隶( ) 扳( ) 谒( ) 邑( ) 矣( ) 泯( ) 称( ) 卒( ) 焉( ) 耶( )2掌握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 奇: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 父利其然也 利:3识记重点词语世隶耕 隶: 未尝识书具 尝:并自为其名 为: 指物作诗立就 就: 稍稍宾客其父 稍稍: 或以钱币求之 或: 环谒于邑人 环谒: 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泯然众人矣 泯然: 受之于天 受: 贤于材人远矣 贤 : 得为众人而已耶 得: 4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 之: 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 余闻之也久: 不能称前时之闻: 卒之为众人: 于: 环谒于邑人: 于舅家见之: 贤于材人远矣: 受于人者不至: 其: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稍稍宾客其父: 父利其然也: 三、整体感知,问题探究1在疏通文意及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4“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 5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6“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7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总结反思】五 伤仲永(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1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2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导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内容,自主完成以下练习:1解释加点的字。(1)未尝识书具( ) (2) 指物作诗立就( )(3)不能称前时之闻( ) (4)稍稍事言其父( )2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忽啼求之 B邑人奇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 D于舅家见之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4翻译下列句子。(1)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回答问题。(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6填空伤仲永的作者是 代的王安石,是杰出的 家、 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_”。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 7伤仲永的“伤”是“哀伤”之意,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作者“伤”的原因是什么?选择正确的一项 A他的父亲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把仲永的天赋当作获取利益的资本。B“宾客其父”“以钱币丐之”的庸俗作法。C仲永缺乏主见,盲目地按父亲的要求去做。D仲永由神童而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悲惨结局。 二、迁移阅读诗词改字 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黄鲁直诗:“归燕略无三月事,高蝉正用一枝鸣。”“用”字初曰“抱”。又改曰“占”,曰“在”,曰“带”,曰“要”,至“用”字始定。予闻钱伸仲大夫如此。8解释下面加点的字。旋改为“满”( ) 凡如是( )始定为“绿”( ) 凡如是十许字(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2)吴中士人家藏其草。 10王荆公即 我国 朝人,著名的 、 。11为什么“绿”字比其它字好?请作简单分析。 四、合作探究赏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感悟本文笔墨凝练、言简意赅的效果。【总结反思】六 黄河颂(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光未然和音乐家冼星海的相关资料。2识记诗中生字、生词。3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重点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知识链接】1走进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2作品介绍: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洗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3背景知识: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就是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斗争,激发起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诗人光未然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发出了要向它学习的誓言。【导学过程】一、过关预习1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气魄( ) 哺育( ) 山巅( ) 澎湃( ) 劈开( ) 狂澜( ) 屏障( )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澎湃 狂澜 屏障 哺育 九曲连环 2、 自主学习 (一)自由诵读,初步品味歌词中的语言。1 自由诵读黄河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2酝酿感情,自由节选文中几句或一节诵读。3自我评价,品味课文中的语言。(二)诗歌的朗诵要点1怎样才能更好地朗诵好一首诗? 2再次自由朗诵,体会朗诵要点。三、整体感知诗歌语言,理解诗歌内容。1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2这首诗的一、三节很明显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的着眼点完全相同吗?第一节重点落在“”上。 第三节重点落在“”上。3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总领全文,应该是哪个字?4“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默读第二节,思考: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四、拓展延伸1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些诗直白抒情,风格豪迈,有些诗则委婉含蓄。你认为这首诗属于哪一种?为什么?你还能从学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2再次朗读: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齐读诗歌,共同赞颂黄河,歌颂伟大的中华民族!五、课后练习1根据你平时的积累,写出三个关于黄河的著名诗句,并标明作者及出处。 2和黄河有关的俗语、谚语、名言很多,请你写出其中的一条,并简要介绍相关的故事。 【总结反思】 六 黄河颂(两课时)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 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感知诗的内涵,合作探究诗歌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感情。2 激发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为中华之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自信心。 【学习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 学生自由朗诵课文,小组朗诵展示,推荐课堂朗诵展示。2、 合作探究:在大量朗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并展示。1诗人从那三个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2诗句“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中“望”字,把它换成“看”字好不好?为什么?3.“啊!黄河!”在文中多次出现,所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4为什么说黄河是“摇篮”,是“屏障”?5学习这首诗有什么现实意义?三、精读精练:阅读全诗,回答完成下列各题。1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他借黄河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它表现出我们的民族精神。”一句,你认为“民族精神”是指一种什么精神?3这首诗歌写道:“有多少英雄故事,在你身边扮演?”你知道在历史上,在黄河畔有哪些民族英雄?请简述其事迹。4“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的含义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七 最后一课(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作品的时代背景 。2了解小说的常识。 3熟读课文并整体感知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学习重、难点】分析小弗朗士的性格特点,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体会心理活动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知识链接】一、走进作者。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二、文学常识。1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2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3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和环境。4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5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6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7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导学过程】1、 自主学习。1掌握重点字的字形和读音,同时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整理在下面: xun( )闹 ch( ) 异o( )悔qdo( )( )gng( ) 住 钥匙( )踱( ) 郝叟( )( ) 督学( )2理解词义。诧异: 祈祷:宛转: 懊悔:二、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课文。1通读全文,完成填空。第一部分,从“ ”到“ ”。这一部分描述了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作者以简洁的笔触,交待了故事的 和弗郎士的 ,同时为情节的发展作了巧妙的铺垫。第二部分,从“ ”到“ ”。是小说的中心部分,主要写弗郎士和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 。按情节发展,又可以把这部分分为三层。第三部分,从“ ”到小说结尾。写 。2读课文,想一想,小弗朗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2) 初识人物。1初识小弗郞士,他是一个_的孩子;课堂上的小弗郎士是一个_的孩子。2小说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描写小弗郎士?3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4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七 最后一课(两课时)【学习目标】1分析韩麦尔先生的性格特点,学习本文运用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等手法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2在分析人物的基础上,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强烈的爱国情感。3体会本文细节描写,对比、反复等手法来表现人物,反映主题的写法。【重点难点】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学习法国人民热爱祖国,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从而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发奋学习,不断进步。【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韩麦尔先生是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之一。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感人形象的?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描写,并做相应的批注。2请以“我从中读出韩麦尔先生是个的人。”这样的句式概括你读后的感悟。二、合作探究。(一)课文主要通过哪些描写来刻画韩麦尔先生。(二)小说运用了生动的细节描写,运用了对比、反复的手法来表现人物,反映主题。试完成下列各题。1如作者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叫,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又如韩麦尔的那顶“锈边的小黑丝帽”,郝叟老头的那本“初级读本”,和那副横放在书上面的大眼镜。还有作品中前后两次出现的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黑板上书写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这些都属于( )描写,作用是: 2课文将平时上课和最后一课作了( ),将小弗郎士感情的前后变化作了( ),这样写的目的是: 3作者渲染“最后一课”的庄严、悲壮的气氛,渲染弗郎士在上学的路上和到校以后的见闻,层层深入地描写了一系列不平常的景象。作用是: 。4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3) 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棗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1)这段话采用了哪种修辞方法?(2)这段话有什么深刻含义?三、精读精练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我的朋友们啊,”他说_“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_“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_“散学了,你们走吧。”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祈祷( )( ) 惨白( ) 哽住( )2在_里填上恰当的标点。3选段开头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作用?_4“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加粗词“忽然”表明了什么?_5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有无数的话要说,但是他哽住了,说不下去了,是因为( )A时间太少了,满肚的话时无从说起。B他要离开他教的学生,心情难过。C想到课一结束,他就要离开这生活了四十年的地方,心中有说不出的惆怅。D最后一课即将结束,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留恋与失望、痛苦与悲愤到了极点,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6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7文中“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含义是什么?8常见的破折号的用法有以下几种: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语音延长 C表示意思的递进 D表示语意的转折。判断下列两句中的破折号是哪种用法。(1)“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 )(2)“散学了,你们走吧。” ( )八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2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重点难点】 1积累佳句。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李大钊:李大钊是我们熟悉的一位革命先驱者,字守常,河北乐亭人,是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24岁时留学日本,参加过讨伐袁世凯运动,27岁回国,担任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和陈独秀一起编进步刊物新青年,以后又领导了“五四”运动。1927年被反动军阀张作霖杀害,年仅38岁。李大钊的小品散文有一种惊世骇俗,气冲霄汉,坎镗的神韵,是他进行推翻旧世界的洪迈精神的反映,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就是一篇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充满乐观精神的雄文。2课文背景: 此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1923年,发生了中国历史上一件惨案“二七”惨案,当时,有一部分五四运动期间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又陷于迷惘之中,他们有一腔爱国热血,却看不到中国的希望,不知所措地叹息、彷徨,而李大钊等革命先驱者则已找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已经全身心地投入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之中,李大钊正是在这件事后写下了这篇文章的。在这篇文章中,李大钊告诉人们,不要为面前的困难吓倒,有困难,但更有希望;与困难作斗争,趣味无穷。他企望动员更多的人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使救国的事业变成全民的事业。全文不满500字,但内容丰富,激情澎湃。【导学过程】一、字词积累。1根据拼音写词语或者给汉字注音。一xi_千里 丛山di_岭险jn_ 阻y_逼xi_ qq_ _奇趣横_生_ 浊_流滚滚2解释词语。雄健: 逼狭:崎岖: 一泻万里:阻抑: 回环曲折:亦复如是: 3仿照“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冲过去的。”造一个比喻句。二、自主学习,整体把握。1、说说本文各段的段意。2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三、合作探究。1怎样理解“艰难的国运”?2怎样理解文中“雄健”的含义?3.“雄健的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4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5这篇文章第二、三两段都说到两种境界,语意的重点在哪一方面?第三段同第二段相比,语意的重点又有什么不同?四、积累。我国古代诗歌中有不少抒发爱国主义情怀的名篇佳句,请写出你最欣赏的名句至少三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明喜欢的理由。 五、课外练笔。仿写课文第三段。把“旅行”改成其他比喻,并学习“有时有时”“愈愈”的句式。八 艰难的国运与胸健的国民【学习目标】1在朗读品味中感受比喻的妙用。2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学习重点】揣摩文章浩荡雄奇之语言及比喻中蕴涵的哲理。【导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识 文中说“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目前的艰难境界,哪能阻抑我们生命的前进?”请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谈谈当时中华民族的“崎岖险阻”“艰难境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二、自主学习:请联系课后练习二,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和作用。 长江大河扬子江、黄河 浩浩荡荡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曲折回徊,崎岖险阻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浊流滚滚,一泻万里三、精读精练。 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 )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 )万里。有时流到很( )的境界,两岸丛山( ),绝壁断崖,江河流于其间,回环曲折,极其险峻。民族生命的进程,其经历亦复如是。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坦荡平原,有时是崎岖险路。老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 。在这一段道路上,实在亦有一种奇绝壮绝的景致,使我们经过这段道路的人,感到一种壮美的趣味。但这种壮美的趣味,没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够感觉到的。我们的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