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上册23 每逢佳节倍思亲_第1页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上册23 每逢佳节倍思亲_第2页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上册23 每逢佳节倍思亲_第3页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上册23 每逢佳节倍思亲_第4页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上册23 每逢佳节倍思亲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 年级语文学科集体备课中心发言材料课 题: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周次: 第 十六 周 中心发言人: 肖薇 等第: 一、 教材解读: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课文采用“文包诗”的形式,它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使一股浓浓的亲情溢于纸面。文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简要介绍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缘由。唐代诗人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两年之后的重阳节,看到了家家户户登高游玩、欢度节日的情景,王维思绪万千,提笔写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借以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平白如话的语句,贴近生活的故事,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为学生理解诗句、感悟意境、体验情感作好了铺垫。第二部分则是王维真情流露而写下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用词自然却又极为凝练,诗的首句用“独”字领起,凝聚了诗人客游他乡的孤独冷寂心情;下缀两个“异”字,更加深了这种孤独感。独自漂泊他乡,加上旅途凄苦,思亲之情油然而生。“每逢佳节倍思亲”正是这种心情的坦露。这种摆脱不掉的思乡之情一旦到了佳节这个触发点,诗人怀亲思乡的感情再也控制不住,只得任其奔涌,从肺腑间吟出了“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千古名句。值得一提的是诗人运用了“反衬法”,恰当地引用重阳节登高这一古俗,诗人由思念亲人,想到亲人思念自己,兄弟对他的想念之切之深之真,更反衬出诗人对兄弟的真挚怀念。而且,诗人用携手登高遍插茱萸嬉笑之乐反衬自己的孤独凄苦之悲,的确,情事依旧而兄弟两分,天各一方,他们怎能不怀念滞留在外的亲人而黯然神伤呢?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堪为思亲佳作,如今,每逢佳节,出门在外的游子就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这首诗,“每逢佳节倍思亲”也成了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千古名句。 在教学时,在必要的讲解“山东”是华山以东,以及古代重阳节的习俗是登高饮酒赏菊之外,我始终让学生通过想象体会诗人的孤独凄苦之感,想象扶老携幼登高游玩的兴高采烈,想象诗人王维复杂的内心世界,通过朗读感悟诗人的思亲之情,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与诗人王维达到心灵的共鸣,从而透彻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认识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意思,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能说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能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4、让学生在读文悟诗中,感受到古诗文的魅力。教学重难点: 1、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2、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课件。二、教学设计及其设计意图:整体思路:从题目入手引出诗句,由读猜诗句的意思产生疑问,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通过让学生将自己的解释和文本的解释进行对照,进一步加深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和积累,让诗文在自然结合中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贯穿主线“思亲”:了解为何而“思亲”体会为何而“倍思亲”品悟“思亲”之情感受“思亲”之心。设计意图:(一)、绕课题质疑课题常常是课文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因此,对课文题目质疑问难往往是打开理解课文的“窗户”。抓住课题中重点词语“思亲”质疑问难,是训练学生见题思考的能力,通过对“思亲”的质疑,学生能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形式,同时也抓住了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为什么思亲?”和“怎样思亲?”是理解全文,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关键,具有“牵动”全文的作用。教师只要抓住这两个问题,就能顺利地开展本课的阅读教学。(二)、抓好词练说“运用从模仿开始”。针对第二段好词多的特点,让学生多读后找出好词,引导学生练说。这样,课文规范的语言就会逐渐成为学生的语言的一部分,学生也在自己的语言实践中加深了对词的理解。同时还能使学生体会出诗人思念亲人的感情在此佳节更加浓烈了。(三)、创情境激情1、在教学第三段前,先让学生静听一分钟音乐,能感染学生,诱发学生的情感,再声情并茂地范读,能引生入境,使学生与诗人共鸣:共思、共忧、共吟,有利于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2、在指导学生背诵古诗时,教师创设一定的情景氛围,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天地,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一种学习的激情,产生主动参与的愿望,从而增强自我的学习意识。(四)、扣文解诗意在整堂课的设计中,诗与文有机结合,相互对照。让学生在文的环境中解诗意,降低了学诗的难度,有助于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和感情,使学生印象深刻,记忆牢固。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时候有许多节日,有的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像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古代一位诗人在重阳节思念亲人而写诗的事情。 二、揭示课题,解题: 板书课题:23、每逢佳节倍思亲 解释题意。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简介王维 王维(公元)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后迁局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 三、初读课文。 轻声自读课文,读顺课文。 检查自学效果。 ()出示生字卡片。 ()指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节等方面辨明读音。 ()抽生字卡片让学生读生字词。 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 指导要点: 逢:半包围结构。注意内部的结构。 佳:由画写成。右部是两个“土”叠加,不是中间一“竖”到底。 倍: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右上下两端齐平。 插:笔写成。右部的笔顺为:“撇、横、竖、撇、竖、横、横折、横、横”,末“横”左连“竖”笔,右连“横折”部,且让“折”部末端下露些。 忆:左部“竖心旁”笔顺是“点、点、竖”。 异:需注意上半部分。 五、作业: 朗读课文。 读抄词语。 第二课时一、读题质疑1、师: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王维是唐代一位大诗人,他写过一首有名的诗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用人们最熟悉的一句作为课题。2、生读课题。师:课文是紧紧围绕哪个词来写的?(思亲)3、过渡:诗人为什么会思念亲人?又是怎样思念亲人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二、读中解疑(一)讲读第一、二自然段1、师:诗人为什么会思念家乡的亲人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从中找出四个原因。2、学生讨论交流:(投影逐条出示)(1)15岁那年,他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京城长安。(2)时光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已经两年了。(3)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4)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3、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4、师: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离家已有两年了,恰逢重阳节到了,家家户户欢度节日,可王维独自一人,感到孤单、寂寞,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请同学们齐读第一、二自然段,把这种感情读出来。(二)读第三、四自然段过渡:王维主要思念了哪些亲人?又想起了哪些事?请听录音朗读。1、讨论交流。2、教师讲述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登高时,将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消灾避邪。3、师:其实王维还想了很多很多,但书上没有全部写出来,而是用了一个标点符号省略号来表示的。(投影出示带有省略号的两句句子)4、读句子,小组讨论:王维还会想些什么?兄弟们还会说些什么?各小组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句来说说。5、师:诗人王维既想到了过去,又想到了现在;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王维此时的心情可以用书上哪句话来表达呢?请读第四自然段。6、读第四自然段,找出“王维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指导感情朗读。7、师:于是他提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教师范读引出全诗。8、配上插图,指导看图,朗读古诗。9、结合前面的课文内容请同学说说全诗的意思。先同桌练说,再交流。10、感情朗读第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