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朝是朱元璋建立的统一王朝。 其一,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我国历史上的专制主义政治过得高度发展,君主权威扩大了,政治机构表现出高度集权的特征。 其二,这时封建社会进入后期,商品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其三,土地更加集中,农民失去土地和逃亡流散,因而阶级矛盾更加深化了。 其四,国际环境变得复杂起来,西方殖民主义来到东方,并且对我国进行侵扰活动 前期,从洪武到宣德(13681435)七十年间为前期。这时期明朝国力强盛。明太祖利用元末农民起义造成的有利条件,指定许多制度设施,建立比较稳固的中央集权,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阶级矛盾也相对缓和。明成祖即位以后,迁都北京,加强对漠北和东北地区控制,并且派遣郑和下西洋,促进与周边国家甚至非洲地区的往来。 中期,从正统到隆庆(14361572),社会还算比较稳定,但是社会矛盾逐步激化,出现宦官干政情况,内阁权力扩大,政治渐趋衰败,多次发生流民起义。但经济上继续发展,并且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后期,从万历到崇祯(15731644),各种社会矛盾激化起来,土地高度集中,政治极端腐败,党政异常激烈。 张居正改革并没有挽救明朝危机。最后爆发农民起义,而东北地区女真族强大起来,威胁到边防。明朝处在内忧外患之中。崇祯时期面对内忧外患,束手无策,最后明朝统治被推翻。 有关明史资料极为丰富,其中最基本史料是明实录、明史、明史纪事本末、国榷明通鉴、明会典等。 最有名的就是吴晗朱元璋传,其他如中国人大编纂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集,傅衣凌明史新编,顾诚南明史,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南炳文、汤纲明史(上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991年);孟森明清史讲义,王天有明代国家机器研究等 。第一节 明朝前期的政治与经济 一、专制主义政治的高度发展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鉴于元代权力分散,中央与地方矛盾不断加深,制定政策和设施,把专制主义集权发展到顶峰。先后对中央和地方机构进行调整,以保证各项制度的实施。明太祖朱元璋1、中央机构 明太祖实录卷129:“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都督府以统天下之兵政,御史台以振朝廷之纪纲”。中书省设置左右丞相(正一品)、左右丞等官,下设六部。六部设尚书(正三品)、侍郎(正四品)。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杀丞相胡惟庸,又借胡惟庸之狱,废除中书省和丞相。朱元璋还将“不立丞相”写进皇明祖训,“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需立丞相。臣下敢有设立者,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明会典卷二吏部一皇明祖训。) 从此不设宰相成为定制,延续一千五百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了。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明初废除丞相是皇权政治空前强化的集中表现。 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后,六部分理全国政务。朱元璋将六部长官由正三品提高为正二品,提高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地位,直接由皇帝指挥,“权不专于一司,事不留于壅蔽”。 除户部外,每部下设四清吏司,吏部为六部之首,主管文官的考核和任免,因执掌人事大权,在六部中权势最重。户部主管土地、户口、赋役、俸饷、粮仓、铸钱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征收赋税,事务繁忙,按十三行省建制设立十三个清吏司,分管一省之事 。 明初设置大都督府节制天下军马,大都督为最高军事长官。大都督府统领全国都司、卫所军队。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在罢中书省、废丞相制同时,也废除大都督府,“分大都督府为五,而征调隶于兵部”,(明史卷七十二职官志一)分设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 五军都督府互不统辖,分别管理京师及各地卫所和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司掌管一省的军政,率其卫所隶于五军都督府。兵部“掌天下武卫官军选授、简练之政令”,但兵部尚书有调兵权,不能直接统率军队。 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称明代“兵部掌兵政,而统军旅专征伐则归之五军都督府。兵部有出兵之令而无掌兵之权,五军有统兵之权而无出兵之令。” 互相牵制。 都察院为最高监察机构,长官为左右都御史,其下按十三省建制设立十三道监察御史,共110人。都御史与六部尚书平行,合称七卿,有弹劾和建言大权;监察御史虽然只有正七品,但在京可以弹劾王公大臣;在外可以巡察州县,称作巡按,代表天子出巡,大事上奏,小事可以直接裁决。 朱元璋又按照六部建制,设立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共五十多人,这六科是独立办事,其职责是稽查六部事务,六部有违失,可以驳正。给事中与监察御史合称为“科道官”。给事中权力有三项,一是封驳权,诏令、政务有不当,可以驳回重议;二是劾奏权,可以弹劾违法犯罪官员;三是论事权,朝政有失,可以直接上疏匡正。 大理寺是最高司法机构,主管复审大案要案,平反冤狱,长官大为大理寺卿。凡刑部、大理寺审理案件,须移送到大理寺复审,听候指驳。 通政司是明代创设的,主管一切奏章、封驳和臣民申诉等事。长官为通政使(正三品)。朱元璋认为政务如同流水,应该使它畅通,下情能够上达,所以给新设机构取名通政院。2、地方机构 明初在各地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设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等官员。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但习惯上仍然称作“省”、“行省”。布政司职权则限于民政和财政,到宣宗宣德三年(1428年),全国设有十三布政司,即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江西、湖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 此外,明成祖时期1406年设置交趾布政司,管辖今越南北部地区,到1428年撤销。除十三布政司外,南京应天府、北京顺天府周围地区,由朝廷直接管辖,称作南直隶、北直隶,或者称作南京、北京,相当于元代的“腹里” 。 布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从二品),又设左右参政(从三品)、左右参议(从四品)均无定员。布政使俗称藩司、藩台,主管一省民政、财政,实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参政、参议分管各道事务,道是监察区,并非行政区。 各省还设提刑按察司(臬司、按司)、都指挥使司(都司),合称“三司”。按察司掌司法和监察,设按察使一人(正三品)又有副使、佥事,均无定员,按察使不仅主管刑狱,也有弹劾之权,副使、佥事分管各道敬爱南岔。 都司掌管一省军事,设都指挥使(正二品)一人,同知二人,佥事二人。都指挥使地位高于布政使、按察使,号称“二品大帅” 明代行省图 边疆地区不设布政司、按察司,仅设都司。如西藏地区设置乌斯藏都司(清称卫藏),四川西部地区设置朵甘都司(清代称西康),东北地区有努尔干都司、山东行都司等机构。 三司平行机构,不相统属,各自与中央各部发生联系,布政司主要是户部、吏部,按察司主要是刑部、都察院,都司主要是兵部、五军都督府。 三司分权而治,可以起到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但是各省事务之间互相关联,有时需要协调处理,所以到明中期以后,朝廷派遣部院大臣出任总督、巡抚,用来协调各司关系,处理重大事务。这些总督、巡抚并非官员,而是一种临时差遣,但后来逐渐成为固定的官员。 行省以下有道的设置,但道只是监察区域,不是行政区划。主要有分守道和分巡道。布政司官员左右参政、参议分理各道钱粮的区域,称作分守道,全国共有60道;按察司佐官副使、佥事分理各道刑名的区域,称作分巡道,分守、分巡的区域不尽相同,全国有69分巡道。 行省以下行政机构为府,全国159府。府设知府、同知、通判、推官等。在两京地区,各府之上不设布政司,直接听命于六部,所以称作直隶,其中应天、顺天两府长官为府尹。 府下为县,有1171县,设知县、丞、主簿等官员。另外还有州的建置。全国有234州,州分为直隶州(隶于布政司)和散州(隶属府)。直隶州相当于府,散州地位同于县。州设知州(从五品)、同知、通判等官员。 3、卫所制度 明史卷九十兵志二:朱元璋称吴王时,“革诸将袭元旧制枢密、平章、元帅、总管、万户诸官号,而核其所部兵五千人为指挥,千人为千户,百人为百户,五十人为总旗,十人为小旗”。 洪武七年(1374年)定制,以5600人为一卫,设指挥使;每卫下辖五个千户所,每千户所为1120人,长官为千户,管辖十个百户所;每个百户所112人,长官为百户。百户所下有总旗二,每总旗50人;每总旗下有五小旗,各有10人。卫所隶属都指挥使司,都司又隶属五军都督府。 洪武二十五年,卫所兵有120余万,永乐以后增加到270余万。洪武二十六年,全国共计都司十七,留守司一,内外卫三百二十九,守御千户所六十五。永乐(14031424)以后,卫所之数屡有增改。 其中边疆地区都司如奴儿干、乌斯藏、朵甘卫都司兼领地方行政。明代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分统于各处都指挥使司。京师地区卫所最多。 明太祖定都南京,集全国卫所军精锐于京师。遇兵事以京军为主力,抽调各地卫所军为辅。洪武中南京有四十八卫。永乐迁都北京后,都城置于国防前线,成为全国的军事中心,增为七十二卫,并定制立京军三大营,有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 明史卷二百五十一蒋德璟传 :“文皇帝(明成祖)设京卫七十二,计军四十万。畿内八府,军二十八万。又有中都、大宁、山东、河南班军十六万。春秋入京操演,深得居重驭轻势。” 明代实行军户制和屯田制度。军士世袭,单独编制户籍,称作军户。全国军户约二百万,世代当兵。军队任务是出征、防守、屯田。各地卫所都要屯田,以提供军粮。军对大体依靠屯田解决开支,所以明太祖自夸“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4、法律制度 1373年,明太祖命刑部尚书刘惟谦制定大明律,1397年正式颁行。大明律是明朝主要法律形式,是依据唐律及明初实际情况制定的,共有七律(名例、六部)三十卷460条,内容以五服、五刑、十恶、八议条目为中心。五刑除死、流、徒、杖、笞吾等,五刑之外,又有凌迟、刺字、充军等刑,为巩固君主权威,大明律专设“奸党”条目,用来惩治朝臣结党弄权。 朱元璋亲自编写大诰三编,共236条,罗列明初以来用严刑处置的种种大案要案,用来威慑大臣。这些案件多是法外用刑。朱元璋要求军民人等熟读大诰,洪武年间,经常使用严刑处理功臣和官吏犯法事件。其中“胡惟庸之狱”、“蓝玉之狱”处死人数达四万五千人,包括韩国公李善长在内都被诛灭三族,开国功臣几乎被一网打尽。 朱元璋实行廷杖制度,对官员动辄施以廷杖。朱元璋侄子朱文正因触犯朱元璋,被廷杖打死。后来明武宗想到江南巡游,对140名劝阻官员施行廷杖,当场打死11人;明世宗追封生父兴献王为帝,遭到朝臣激烈反对,134人受到杖责,其中16人被打死 。 明朝还设立特务机构。洪武十五年,设置锦衣卫,其前身是拱卫司,担当皇帝侍卫和仪仗等事,所以又称仪鸾司,不具备侦查缉捕、防奸防盗的特务性质。改为锦衣卫后,添设专门的法庭和监狱,其职位由侍卫天子扩大到伺察缉捕“盗贼奸宄”,“缉访谋逆、妖言、大奸恶”。 洪武二十年,朱元璋看到锦衣卫种种不法活动,就撤销锦衣卫,规定今后一切刑狱归三法司。但后来明成祖继位,又恢复锦衣卫;永乐十八年又添设东厂;成化十三年,宪宗设立西厂;武宗时期设置内行厂。 这些特务机构合称“厂卫”,虽然后来西厂、内行厂被撤销,但锦衣卫、东厂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 5、科举制度 明代继续施行科举制度。1371年开始施行,三年一次。参加科举考试的必须是府、县学校的生员,即秀才;私塾学校子弟经府县考试合格,亦称秀才。 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秀才每三年赴省城参加布政司主持的考试,称乡试,录取者称举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年各省举人赴京参加会试,由礼部主持。会试第一名称作会元。录取者再经皇帝亲试,称作殿试。录取者称进士,第一名称作状元。进士又分为三个等级,称三甲。一甲三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科举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作为只能根据朱熹四书集注议论,形式上必须采用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这样考生不能自由发挥,这样后果虽然选拔不少文化人士,但也束缚人们的思想,实际上成为控制思想的一种手段 。 通过这些措施,明太祖调整政权结构,把各项权力集中到帝王手中,又通过严刑峻法和思想钳制,有效地巩固皇权。明代皇权又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二、靖难之役与明政权的进一步巩固 1、靖难之役 明太祖又以宋元两代皇室孤立,宗室衰弱,乃分封诸王。除长子朱标被册立为太子外,从洪武三年到二十四年,先后分封二十三个儿子和一个从孙为王,分驻全国各个军事要地。 明太祖称,“天下之大,必树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分镇诸国。朕非私其子,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 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一,洪武三年条。) 藩王主要职责是“屏藩皇室,磐石社稷”。 诸侯王可向朝廷索取奸臣,甚至领兵“靖难”。皇明祖训规定:“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领兵诛讨,以清君侧。” 各王府设亲王护卫指挥使司,掌握一定的军队。特别守边九王(塞王),统领边将,其中燕王朱棣、宁王朱权拥兵最多。燕王镇守北平(元大都、今北京),宁王朱权镇大宁(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 1398年,明太祖病死,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改年号为建文(13991402),是为建文帝。建文帝以兵部侍郎齐泰辅政,任之为尚书;以东宫伴读、翰林撰修黄子澄为太常卿,同参军国事。鉴于诸王“各拥重兵”,( 明太宗实录卷一)虎视眈眈,在尚书齐泰、太常卿黄子澄建议下,采取削藩以根除祸患。当年八月,废周王橚为庶人,迁徙到云南。翌年四月,废代王桂为庶人,幽禁大同;废齐王榑为庶人,囚于京师;湘王柏闻变自焚而死。六月,又废岷王楩为庶人,徙置漳州。随即准备对燕王朱棣采取措施。 建文帝、黄子澄明成祖朱棣 建文元年七月,燕王发兵靖难,指责齐泰、黄子澄为奸臣,违背祖宗法制,自称起兵为靖难。史称靖难之役。这时朱元璋功臣宿将已被消灭殆尽,只剩下长兴侯耿炳文,年老体衰,率军北伐,很快北打败;又改用李景隆指挥,同样大败而归。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王渡江攻占南京。改建文四年为洪武三十五年。随后即位称帝,改年号为永乐(14031424),是为明成祖。 建文帝下落不明。一种说法,在宫中自焚而死;另一种说法,从宫中地道中逃出,后来削发为僧,在云贵地区活动,明英宗时接回宫中 。郑和下西洋的一个原因,就是寻找建文帝。 燕王朱棣即位以后,一方面惩治削藩大臣,齐泰、黄子澄、方孝儒等被诛灭九族,前后被杀者达一万多人;另一方面他本人是以藩王夺取政权的,地位的转变必然引起观念和政治决策的转变。同样采取削藩政策,削夺塞王兵权,迁移到内地,宁王朱权迁移到南昌,齐王、谷王北废为庶人,取消诸王护卫。 为彻底杜绝藩王势力的危害,明成祖、仁宗、宣宗时期一再加强对宗藩的监视、约束和限制,形成了所谓“藩禁”。明代还在凤阳修建名为“高墙”的监狱,用来囚禁犯禁的宗室,而且被囚禁的宗室常有数百人。 从此诸王势力大为削弱,军政大权集中在皇帝手中。 2、设置内阁 丞相废除以后,事无巨细均由皇帝处理。据载朱元璋每天都要处理二百件奏章、四百件事。(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二十五。)不仅“劳神太过”而难以做到,失误率也会大大增加,势必需要有人襄助侍从,以备顾问。 洪武十五年仿宋制设置华盖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殿阁大学士,翰林编修、检讨、讲读之官充任,“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大学士帮助批阅奏章、起草和处理政务、备顾问。 到明成祖时期,开始让殿阁大学士参与机务,但不置僚属,秉承皇帝意志办事,一切军政由皇帝裁决后而行,即“批答出自御笔”。这些大学士在内廷办事,常侍天子于殿阁之下,人们避宰相之名,就称之为“内阁”。 最初内阁成员不过正五品,地位不高,仅在皇帝左右,参与机要事务,也不能压制其他机构。到仁宗、宣宗时期,皇帝日益倚重内阁,往往以尚书入阁兼大学士,一般大学士通过兼官、加官提升品级,地位越来越高,加上接近皇帝、参与机务,其权势越亦接近汉唐宰辅。 内阁主要职事,一是备咨询,即皇帝决策时,向内阁咨询,内阁援引古今,提出方案,参与议政;二是票拟,亦即替皇帝起草章奏的批文,“内阁以票拟为责”,( 明史卷二百六十四宋师襄传。)“祖制以票拟归阁臣”。(明史卷二百七十五张慎言传)一般章奏在皇帝裁定批示之前,由内阁先行在章奏上附一小票,用墨笔替皇帝草拟批文,皇帝同意后用红笔圈阅照发,如有不同意见,用红笔改批,称批红,也称作朱批。 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 票拟有御前票拟和阁中票拟之分。御前票拟是皇帝与阁臣面议,有阁臣拟定批语,皇帝当即批红。如皇帝不上朝,又不召阁臣面议,阁臣即在文渊阁拟议,票本进呈,是为阁中票拟。从此票拟和批红就成为明朝议政和决策的主要形式。明朝后期皇帝如世宗、神宗二十余年不上朝,但不等于不理政,主要是通过票拟和批红形式来掌握最高权力的。 明中期以后,作为协助皇帝理政的阁臣,分为首辅、次辅,次辅对于首辅,唯唯诺诺而已,有些内阁首辅并不安于议政,总想把权力伸展到执行领域。同样六部也向议政方面扩大自己的权力范围。 迨至世宗嘉靖中期,内阁权力更超越以前,“夏言、严嵩迭用事,遂赫然为真宰相,历制六卿矣”。( 明史卷七十二职官志二) 万历初年首辅张居正更是独断专行,其权力并不在汉唐时期宰相之下。明史宰辅年表:“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 但在制度设计上,内阁仍然是备顾问性质,决策权仍然操于皇帝之手。 洪武元年,明军攻占大都(西方文献称“汗八里”),改名北平府。这时蒙古军退出中原,但仍然威胁明朝边防。明太祖先用功臣,后改以塞王守边。明成祖削藩以后,不得不重新考虑边防问题,既不愿委大将守边,更不愿藩王镇边以重蹈靖难之覆辙。最后选择迁都。 一来北平是他的“龙兴之地”;二来与其地理优势有关。北平“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海,南俯中原,沃壤千里,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诚帝王万世之都”( 明太宗实录卷182,永乐十四年)。三是地近北面边防,正可以居重御轻,直接加强对边防的防守。 永乐元年(1403年),定北平为北京,建顺天府,随后疏浚和整修大运河,保证南方物资能够运送到北方。四年,筹建北京宫殿,并重新改造北京城。十八年工程竣工。次年,定都北京,改称京师,以南京为留都。 迁都北京,有利于边防,对于经营东北和抵御蒙古贵族侵扰,促进边疆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 。4、经营东北 东北地区主要居住着女真各部,还有蒙古等民族。1387年,元辽阳行省丞相纳哈出投降,明朝设置辽东都司,用以控制东北地区。 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在黑龙江口的特林设置努尔干卫。永乐七年,又在特林设置努尔干都司,下辖卫所机构,进行军政合一的统治方式。永乐后期,东北地区设置184卫。英宗年间,裁撤努尔干都司,但各地卫所机构仍存,万历年间东北地区设置384卫。 明多次派人巡视东北地区,并设置驿站。这是继元朝之后,又对东北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三、明初的经济政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明朝建立后,便着手恢复社会经济。朱元璋曾说:“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如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 1、恢复经济措施 (1)限制奴婢的使用 经过元末社会动荡,许多奴婢获得人身自由。“驱口”名称在明初已经消失。明初规定,出贵族、官僚之家外,禁止使用奴婢。大明律卷四明确规定,“庶民之家,存养奴婢者,杖一百,即放从良。” (2)鼓励开垦荒地,进行屯田 明初实行军屯,各地卫所“量留军士守城,余悉令屯田”。(明太祖实录卷56)。 同时鼓励农民垦荒。洪武元年八月,“令州郡人民先因兵燹遗下田土,他人开垦成熟者,听为己业”。(续文献通考卷2)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规定,“凡二十年以后新垦田地,不论多寡,俱不起科”。(明太祖实录卷243) (3)严惩贪污。 明太祖十分重视整肃贪污。洪武二年,告诫大臣:“尝思昔在民间时,见州县官吏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疾苦,视之漠然,心实恨之,故今严法禁,但遇官吏贪污蠹毒吾民者,罪之不恕。”(明太祖实录卷38) 对于贪污,使用重刑。廿二史札记卷33云,“明祖严于吏治,凡守令贪酷者,许民赴京陈诉,赃至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曹”。通过严惩贪污,扭转社会风气,发展生产 。2、户籍制度 地方基层实行里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赤峰环保投资有限公司招聘3人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详解1套
- 2025年智能制造的工业自动化智能化
- 2025年智能音箱的智能家居控制中心
- 2025年海洋能发电技术设备市场供需与竞争格局报告
- 2025广西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消防救援大队招录3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1套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广东深圳市宝安区鹏晖中英文学校急聘生物教师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有一套)
- 2025年江西省省直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笔试违纪违规处理意见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
- 2025年长春急救中心公开招聘编外聘用制工作人员(10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年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首峰中学招聘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有完整答案详解
- 2025河南洛阳市西工区第一批招聘公益性岗位人员100名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
- 月子中心财务管理制度范本
- 婴幼儿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养育要点
- 大一统视阈下的边疆治理
- 2020ESPEN专家建议:围手术期营养管理
- 《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 学校健康食堂学生营养餐带量食谱
- 中西医结合导论第一章中西医结合导论
- JJF 1108-2012石油螺纹工作量规校准规范
- 校园监控维护记录表
- 小学语文人教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 2020牛津译林版高中英语新教材选修第一册全册课文翻译及单词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