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历史形态课件 人民版.ppt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历史形态课件 人民版.ppt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历史形态课件 人民版.ppt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历史形态课件 人民版.ppt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历史形态课件 人民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一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 郡国并行制 1 概况 汉朝建立后 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 在地方上推行 汉初在地方上分封诸侯王 从而形成 郡 国 并存的局面 2 结果 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 七国之乱 基础上 颁布 削弱王国势力 3 影响 消除割据势力 巩固 大一统 政体 郡县 推恩令 制 2 三省六部制 1 内容 唐代 中央设 和 三省 同时尚书省设 六部 2 特点 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相权实际上有所分散 3 作用 分散了相权 加强了皇权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3 选官制度 1 世官制 官职限定在 内 由贵胄子弟继承 2 察举制 含义 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 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实施 汉武帝曾下诏策试贤良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 为基础选官 评价 从考选方式和程序上 都体现出封闭性特征 贵族范围 九品官人 法 3 九品中正制 实施时间 魏晋南北朝时期 内容 地方行政部门设置 中正 对当地人物的德行进行评定 区别高下列为九等 中正 所评定的品级 成为授官的依据 依据 门第出身 4 科举制 实施 隋唐之后成为历朝主要的选官制度 明清时期演变为八股取士 实质 通过考试选官的制度 是一种将知识分子引入 且被最高掌权者控制的制度 评价a 破除了 垄断官场的情形 b 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和 提高了行政效率 c 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d 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 有一定的合理性 统治集 团 世家大族 文化素养 4 行省制度 1 创立 元代创立的以 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 2 内容 全国分设十个行省 另有中书省直辖的 腹里 管辖的西藏和四川 青海部分地区 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 军政要务需呈报 行省官员还要定期觐见皇帝 向皇帝述职 中央以监察机构对行省官员进行监督 同时还采取 等形式加以控制 行中书省 宣政院 中书省 枢密院 省官互迁 3 影响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对于 特别是调整好 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制度为明清所沿用 成为今天我国省制的开端 加强中央集权 中央和地方 问题1 有人认为唐初的三省六部制是一种 皇权下的民主 你如何理解这一观点 提示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并不是民主的体现 它是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 所谓的 民主 是指三省之间 分工明确 相互牵制 以防止大臣专权 并且由于唐太宗鉴于隋亡的教训 善于纳谏 增添了这一制度的 民主色彩 但是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拟政令 门下省仅有封驳权 没有裁决权 三省长官都必须绝对听命于皇帝 这一制度仍然是君主专制制度 因此 它只是一种 皇权下的民主 问题2 元朝行省制是对郡县制的否定 这种说法正确吗 提示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行省制并不是对郡县制的否定 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 反映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进一步发展完善 二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 内阁制的形成 1 原因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 六部 导致政务集于皇帝一身 2 设立 明成祖朱棣设立 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 3 特点 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 始终不是 正式的行政机构 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并且受到司礼监太监的牵制 4 影响 君主专制加强 宦官参政 妨碍阁权 甚至控制内阁 是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 直接隶属于皇帝 内阁制 助理机构 中央一级 2 军机处的设立 1 设立 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 设立军机房 后改名为军机处 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务 后来由单纯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 2 地位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 3 特点 均由皇帝钦定 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机构简单 人员精干 有官而无吏 地处内廷 外界干扰少 办事效率高 决策 明显 4 影响 进一步加强了 也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 雍正 中枢机构 军机大臣 封闭性 君主专制制度 问题1 宰相制度的废除 究竟有何利弊 提示 历史上宰相是皇帝的主要助手 其权力主要有两项 一是参谋最高决策权 决断权在皇帝 一是总领最高行政权 因此 宰相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并执行 一方面起到辅佐皇帝治国的作用 一方面对皇权又具有制约作用 废除宰相制度对加强皇权有利 对防止权臣专权有利 但废除宰相造成皇权过于集中 在 人治 的封建时代 当皇帝无能或不理朝政时就会造成皇权旁落 出现太监乱政 宦官专权 等现象 此其弊也 问题2 有人认为清朝军机大臣位高权重 就是以前的丞相 你同意这一观点吗 提示 不同意 丞相制度在明代已经被废除 军机大臣并非行使丞相职权 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中枢机构 其主要职责是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其结果是进一步把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 秦汉时期建立的皇帝制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等 开创了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唐代的三省六部制的设置 有力地加强了君权 抑制了相权 使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制度得以进一步加强 中国古代在加强专制主义的同时 也十分注重防治地方分裂势力 加强中央集权 尤其是元朝的行省制度 为后世地方行政区划奠定了基础 明清时期采取 内阁制 设立军机处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空前强化 给中国近代社会的文明转型带来巨大影响 主题1中国古代专制皇权的加强 材料一 长庆元年正月 以前检校大理少卿 驸马都尉刘士泾为太仆卿 给事中韦弘景 薛存庆封还诏书 上谕之曰 士泾父昌有边功 久为少列十余年 又以尚云安公主 朕欲加恩 制官敕下 制命始行 旧唐书 卷十六 穆宗纪 探究1 结合材料分析唐代三省体制的特点和影响 提示 1 特点 集体宰相制 分工明确 相互牵制 2 影响 使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 提高了行政效率 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三分相权 有利于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加强皇权 各部职责明晰 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 材料二大学士叶向高言 我朝阁臣 只备思顾问之职 原非宰相 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 皆上窃君上之威灵 下侵六曹之职掌 终以取祸 臣备员六年 百凡皆奉圣断 分毫不敢欺负 部务尽听主者 分毫不敢与闻 明神宗实录 万历四十年十一月乙未条 探究2 从材料一 二来看 皇权和相权矛盾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内阁制与宰相制有何区别 提示 1 趋势 皇权不断加强 相权不断削弱 直至被废除 2 区别 在宰相制下 宰相被赋予了决策大权 其地位十分巩固 对皇权有制约作用 在内阁制下 阁臣只是皇帝的侍从 主要为咨询功能 并无决策权 不可能制约皇权 反而有利于加强皇权 互动探究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有怎样的关系 提示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逐渐摆脱血缘宗亲关系的束缚 开始走向考试选拔贤能的道路 科举制的发明 扩大了专制主义统治的社会基础 有利于选拔高素质的官员队伍 稳定社会秩序 因此 古代选官制度的不断变革 本身就是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产物 反过来 也促进了这一制度的完善和加强 一 中国古代各朝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二 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具体表现1 政治上极端强化君主专制 如特务统治 大兴文字狱等都暴露了社会走向衰落的迹象 2 经济上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在孕育之中 但是明清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的统治措施 严重压抑了新生产关系的成长 3 文化上时代呼唤新的文化内容 但是八股取士严重压抑着人们的思想和科技的发展 近代中国在文化上逐步落后于西方 4 国际关系上面临着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挑战 统治者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来躲避变革的世界 备选要点 中国古代产生 君 相 矛盾的原因君相矛盾产生的原因 有两种观点 1 君相矛盾权欲说 认为丞相 位高权重 构成了对君权的威胁 于是产生了君相矛盾 君权则致力于削弱相权以强化君权 2 君相矛盾行政差异说 中国古代王朝的宰相都是帝王的政治助手 也是政府的行政首脑 在执政过程中 因为决策与行政的倾向和方式不同 君相难免产生矛盾 主题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 材料一建元元年 公元前140年 冬十月 诏丞相 御史 列侯 中二千石 二千石 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元光元年 公元前134年 冬十一月 初令郡国举孝 廉各一人 班固 汉书 卷六 武帝纪 探究1 材料体现了怎样的选官制度 有何积极影响 提示 察举制 积极影响 举荐的标准是德行 才能 而非全靠家世 它冲破了先秦贵族血缘世袭制 拓宽了选官渠道 使西汉武帝时人才济济 是汉武帝时期鼎盛局面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材料二秦汉以后 公族虽更而世族尚不全革 九品中正之弊 至于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世族 至宋明而始变其辙焉 虽所以教之未尽其道 而其用人之制 则三代私而后世公也 魏源 默觚下 治篇九 探究2 根据材料指出汉至唐选官标准有何变化 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提示 1 变化 西汉 才能与品德 声望 魏晋 门第出身 唐朝 才能 考试成绩 2 实质 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 加强中央集权 互动探究 材料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 衙门任职 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 伏尔泰材料中伏尔泰评价的是中国古代的哪一政治制度 你是否同意他对这一制度的评价 提示 1 科举制 2 同意 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以考试选官的方式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官员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不同意 这一制度虽然扩大了专制政府统治的社会基础 但还是有很多人被排除在科举考试的门外 而且到了伏尔泰生活的年代 科举考试已经采取八股取士的方式 被选拔出来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 这一制度已经严重束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 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过程及特点1 过程 世官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2 特点 1 选官依据 由血缘宗亲 到德行才能 门第出身 再到学识才干 2 选官方式 由世袭 到察访推荐 再到考试选官 3 影响 逐渐打破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 统治基础逐步扩大 中央集权得以逐渐加强 备选要点 各朝代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1 从隋朝开始 各朝科举考试科目都在不断变化 隋文帝仅有策问 隋炀帝开考进士科 唐朝考试科目很多 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 经义 进士 明法 法律 明字 文字 明算 算学 到明朝只设进士一科 清袭明制 但也开过特制 特别科 如博学鸿词科 翻译科 经济科等 2 科举除了特制科目外 明经 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 考试形式在各个朝代也有不同 唐朝主要有墨义 口试 帖经 策问 诗赋等 宋朝主要是经义 策问 诗赋等 到明代只有经义一门了 1 墨义 就是围绕经义及注释所出的简单问答题 2 帖经 有如现代试卷的填空与默写 考官从经书中选取一页 摘其中一行印在试卷上 根据这一行文字 考生要填写出与之相联系的上下文 3 策问 即议论 依据考官提出的有关经义或政事问题 考生发表见解 提出对策 4 诗赋 唐高宗永隆二年 681年 开始诗赋考试 5 经义 是围绕经书义理展开的议论 如果说策问还有考生发挥的余地 经义便已经无所谓个人的思想 考生惟朝廷指定的 圣贤书 是遵 自宋朝开始 经义取代帖经 墨义 而明朝就干脆专考经义 高频点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与强化1 2011 江苏单科 t2 右图所示为 唐书 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 由此可见 唐代科举制 a 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 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 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 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解析 选d 科举制的设立使贫寒子弟获得了参与政治的机会 从而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故a c不符合题意 科举制是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 与九品中正制完全不符 故b有误 图片反映出科举制已经兼顾士族子弟 寒素子弟和小姓子弟等多个阶层 但士族子弟比重仍然最大 表明其还不完善 故答案为d 2 2011 江苏单科 t4 据 南台备要 记载 江浙省 调兵剿捕之际 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 若是一一咨禀 诚恐缓不及事 如今 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 不须咨禀 交他每 们 从便区处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 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b 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 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 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解析 选b a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来 也不符合行省制的特点 可以排除 元朝行省的行政长官完全由朝廷任命 权力受中央控制 故c d均有误 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 不须咨禀 交他每 们 从便区处 表明元代的江浙行省获得了 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 的紧急事务处置权 故答案为b 3 2010 江苏单科 t1 柳宗元 封建论 载 时有叛国而无叛郡 秦制之得 亦以明矣 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a 秦朝b 西汉c 南北朝d 唐朝 解析 选b 本题从柳宗元关于古代政治制度的观点切入 体现能力立意 考查学生提炼有效信息 辨别理解历史事实的能力 根据题干中 时有叛国而无叛郡 可知此 时 郡国并存 并且出现了王国反叛中央的问题 由此判断b正确 a c d三个时期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都不符合这两个史实 4 2010 江苏单科 t2 诗人左思在其 咏史 中沉郁悲歌 世胄蹑高位 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 由来非一朝 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 征辟制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 解析 选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炼有效信息 分析历史原因的能力 该诗揭示了 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世族 的社会不合理现象 由此判断 该制度以 门第 为主要标准 并且由来已久 根深蒂固 由此可以判断c正确 征辟制是汉代皇帝对某些德高望重 学识渊博的名人 不经官吏荐举 直接征召到朝廷为官的制度 察举制的主要标准是 孝廉 和 才能 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 所以a b d都不符合题意 5 2010 江苏单科 t3 元起朔方 固已崇尚释教 佛教 及得西域 世祖以地广而险远 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 乃郡县土番之地 设官分职 而领之于帝师 这里的 官 隶属于 a 宣政院b 中书省c 理藩院d 行中书省 解析 选a 材料提供了几个关键信息 元起朔方 和 郡县土番之地 即元朝加强了对吐蕃 西藏 地区的管理 元朝在中书省和行中书省之外 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 一是中书省直辖的 腹里 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 青海部分地区 由此判断a正确 元朝中书省是中央机构 理藩院是清朝管理少数民族的机构 行中书省不负责管理西藏 b c d都不正确 6 2012 江苏单科 t21 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 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 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 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 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科举之善 在能破朋党之私 前此选举 皆权在举之之人 士有应举之才 而举不之及 夫固无如之何 既可 科举 不能应试者 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 苟能应试 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 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 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渐渐地 这些考试 指科举 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 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 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 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 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 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 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 而且将其制度化 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 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式的 机会均等 的机制 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 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 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 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 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 据材料二 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 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3 据材料三 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解析 第 1 题 结合汉代和魏晋选官制的史实回答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的名称 结合材料一 科举之善 在能破朋党之私 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信息和教材中科举制的历史作用 从选官途径 官吏来源和参政素质等方面概括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第 2 题 结合材料二中 儒家正统观念 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从三方面概括回答 第 3 题 结合材料三中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 机会均等 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信息 从人才流动 选拔理念 人才激励三方面概括回答 答案 1 选官制度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进步性 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 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 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 扩大了官员的来源 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2 功能 加强中央集权 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正统 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3 借鉴价值 人才流动机制 客观公平理念 人才激励机制 高频点2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极端强化1 2012 江苏单科 t4 明成祖时 特简 选拔 解缙 胡广 杨荣等直文渊阁 参预机务 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 然其时 入内阁者皆编 检 讲读之官 不置官属 不得专制诸司 嘉靖以后 朝位班次 俱列六部之上 据此 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b 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 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 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解析 选d 具体分析如下 a 内阁不是选官制度 表述有误 排除 b 内阁始终是为皇帝服务的内侍机构 没有决策权 排除 c 朝位班次 俱列六部之上 并不能说明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排除 d 不置官属 不得专制诸司 表明其职能基本未变 正确 2 2012 广东文综 t14 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 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 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 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 据此可知 他主张 a 限制君权b 削弱相权c 实行君主立宪制d 废除三省六部制 解析 选a 题干所述的是相权与皇权的问题 题干中的 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 的假设是 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 的前提 说明事实上宰相制度被废除 君权加强 因此 他的主张应是限制君权 b排除 c d无从反映 故选a 3 2012 新课标全国文综 t29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 专制权稍薄弱 则有分裂 有分裂则有力征 有力征则有兼并 兼并多一次 则专制权高一度 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 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 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 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 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 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解析 选c 由题干主旨可以看出梁启超是说随着解决历史分裂问题 专制集权在不断加强 故c符合题意 a说法既不符合题干主旨 也不合乎历史事实 维系国家统一不一定非君主专制 b说法不合乎历史事实 选项本身是错误的 d说法也是错误的 小农经济是专制制度的经济基础 儒家思想是其思想基础 而不是武力夺权 故d错 1 2013 盐城模拟 东晋葛洪 抱朴子 审举篇 记载 灵 献之世 台阁失选用于上 州郡轻贡举于下 故时人语曰 举秀才 不知书 察孝廉 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这表明当时察举制 a 具有历史的进步性b 其弊端日益突出c 实质上是世官制的延续d 已发展为九品中正制 解析 选b 题干材料反映了当时 举荐的有才能的人 不 知书 举荐的孝顺廉洁的人 让他的父母住到别的地方去 所谓清高清白之士都像泥土一样污浊 所谓高官将领都像家禽一样胆小 这说明察举制弊端日益突出 a c不是材料反映的内容 材料反映的是东汉末年的察举制 故d可以排除 2 2013 淮安模拟 唐朝史学家刘知几认为 史实 史论 史识 是构成史学的 三要素 史实即历史事实 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 史识即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 分析史实 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 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中属于 史识 的是 a 三省 指的是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b 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六部 c 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 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d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解析 选d 根据对题干描述的理解a和b属于 史实 的范畴即是什么 c属于 史论 的范畴即评价作用 d属于 史识 的范畴即谈认识 3 2013 无锡模拟 阅读下表 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 上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 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 反复无常b 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c 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d 从秦朝到唐末君主专制不断得到强化 解析 选b 表格反映了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的变化 是中央和地方关系的演变 故d不符合题意 a c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来 表格实际反映了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分层决策演变中的矛盾与困局 4 2013 宿迁一模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说 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 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 军事 经济等各类事务 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 以供中央需要 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 中转站 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 行省制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b 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大c 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理d 行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 解析 选b 由材料中 这种职能的 中转站 可判断a c不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d不正确 由 负责处理境内政治 军事 经济等各类事务 可判断b正确 5 2013 南通模拟 黄宗羲说 有明之无善治 自高皇帝 明太祖 罢丞相始也 该论点实际上指出了在宰相制度下 a 不可能产生明君贤吏的局面b 容易形成极端君主专制c 宰相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d 政治腐败倾向更加严重 解析 选c 本题考查对明朝废丞相的理解 题干材料的意思是 从明朝开始就没有善治 也就是君主专制强化 原因是明太祖废丞相 所以反过来说明丞相制度对君主权力是有一定制约作用的 6 2013 太原模拟 史载 嘉庆十年 1805年 有个叫何元琅的御史 给皇帝上了一个 请酌改军机处名目 的奏折 理由是 军机处承办一切事务 与兵部之专司戍政者不同 似应更改名目 以纪偃 停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