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话师作文“尊重”所引出的话题.doc_第1页
由话师作文“尊重”所引出的话题.doc_第2页
由话师作文“尊重”所引出的话题.doc_第3页
由话师作文“尊重”所引出的话题.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叙事研究用“尊重”架起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 由话题作文“尊重”所引出的思考成都石室联合中学语文组 桂礼强又一届初三学生即将离校,回忆和学生朝夕相处的日子,我们都忘不了秋雨绵绵的九月初进校门时陌生的笑容,忘不了阳春三月共同收获五彩缤纷的喜悦,也不会忘记我们正在步入中考前的夏日炎炎的紧张气氛然而,正当我暗自为自己的些许成绩而得意时,却从学生作文中获得一些令人感到不安的信息。那是一次中考模拟题的作文训练,要求以“尊重”作为话题来写作文。好些学生都直面现实,写到自己就读的这所重点中学里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的话题。其中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班上的学习委员)倪图(化名)在作文中写到:在XX联中这样的优秀学校,美德也许是理所应当的。但是我对尊重却只有一种模糊的概念,也许是无形之中产生的。同学对老师的尊重本是天经地义的。但是一些同学不尊重老师的劳动,一些同学甚至讥笑老师的长相、穿着。这是一种对老师的极端的不尊重。那么,老师对待学生呢? 老师对同学的尊重,我不知道有没有必要。老师作为我们的上帝,他统治着我们在学校的行为。我们都得听他的。但老师有时要我们按照他的思路,让我们帮他做某件事,似乎忘记了说一个“请”字。但我们也只有执行。我们有时犯了错,他不找我们谈,却偏要找在百忙当中的父母谈,仿佛我们所犯的错误与我们自己无关。这一切看似无关大局,但的确,我们之间缺少尊重。尽管这篇习作的文字并不优美,但我依然被这种大胆真诚的直白所震动,与此同时,也重新对我们貌似民主的教学和管理产生了深深的反思。应该说,这篇习作所言的现象具有普遍性。在文中的直白也许有班主任的言行,也许少不了科任老师的影子。站在教育者的角度有很多理由可以阐释,然而始终不能回避的是作为教育者应有的责任。由此我想起一个关于马卡连柯的故事。工学团的谢苗卡拉邦诺夫有偷盗行为。一次,他从工学团逃走又跑了回来。该如何教育谢苗呢?有一天,马卡连柯派谢苗进城取钱。开始,谢苗怀疑地看着马卡连柯,马卡连柯很诚恳、平静,并且把自己的手枪交给了谢苗。谢苗被深深地感动了。他的自尊和自信被唤醒了,终于弃旧图新,成了马卡连柯学校的一名教师。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如果有人问我:我怎样才能以简单的公式概括我的教育经验的本质时,我就回答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教学是心灵的艺术,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毫无疑问,为人师者要真正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确实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心理学家和教育先行者们已经对此作了较为精辟的论述。正如马卡连柯所言,“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确实是至理名言。当然,毋庸讳言,面对日益变化的教育对象,了解他们的心声是尊重的前提。为了真正达到了解学生的目的,找到更好的沟通方法。我利用语文课的便利,举行了一次“学会尊重”为主题的讨论活动。热烈讨论结束后,我让学生采取无记名的形式填写了下面这张调查表。(附表格)关于“尊重”话题的调查表问 题回 答备注你所感受到的不受尊重的行为你自己对别人不尊重的行为你觉得怎样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你觉得应当怎样尊重别人(补充其它问题)我发出表格121张(两个班),收回121张。经过精心统计,结果显示,来自家庭中父母的打骂以及来自老师(尤其是班主任)的批评占据了第一个问题的主要回答。同时,在表格中第三个问题的回答中几乎表述着一个观点:尊重别人,是获得别人尊重的前提。有的学生还提出了获得别人尊重的独特过程:了解记住理解尊重。之后,我把统计的结果对学生作了公布,并借机把一些名人间尊重的故事和名人名言同学生作了交流,也把自己经历(包括发生在本班师生之间)的故事作了一些说明,以获得师生之间的彼此理解。这次讨论和调查,虽然离真正解决问题还有较远的路途,但是令我感到高兴的是,师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自由畅快的吐露自己的心声,也许这本身就是立体而生动的“彼此尊重”。 讨论和调查之余,我总在思考这些“尊重”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老师:要时刻不忘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这一点他认为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如果我们都能把自己摆在学生的位置,体验学生的心理,想想自己过去当学生时也做过错事,也曾十分幼稚,想想自己受到老师批评时最希望老师怎样对待自己,我们就可以冷静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对待学生,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接受教育,教师也会进一步体会到学生的可教育性,进而更喜欢他们。 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它在本质上除了知识传递、道德培养外,就应该是对孩子权利的尊重。不明白这一点,任何苦心孤诣的教育都是失败的。他认为,“孩子有说话的权力”,“孩子有权得到公平”,“自尊的权力”,“机会均等的权力”,“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权力”等。应该说,培养孩子的自尊心,是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孩子文明、自治的必要条件,也是培养孩子有责任心、上进心、荣辱感的前提,还是孩子自我认识中最重要的一环。同时,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被信任的机会、被重视的机会、与他人平等的机会。每一个人都清楚,没有幼稚的思考,怎么会有成熟的思考;没有判断失误的经历,怎么会有正确的判断呢。因此,我没有简单地停留在讨论和公布调查结果的层面,而将思维的触角延伸到作文教学中去。我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再次修改或者重写“尊重”的话题作文。令我欣喜的是,学生在作文上不仅有话可说、文采飞扬,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对生活的理解认识更加成熟,作文中闪耀着思考的光芒;不仅仅看到一些不受尊重的表象,也能看到出现不受尊重的深层原因,作了一次较为深刻的自我教育。(学生修改例文两篇附后)附文一:寻人启事(王立舒)姓名:尊重性别:男女皆可年龄:不详身高:不详特点:此人为人正直、和蔼、彬彬有礼,善于欣赏他人,从不恶语伤人。洁身自好,自尊心强。仪表端庄,性情高雅,风度翩翩,曾受广大人民群众热爱。其在一次文化搬迁时不慎走失,渐被遗忘,后无人问津。但近些年来,越来越多人出现以下症状:第一种:眼神冷漠,看人视而不见,出口成“脏”。面部神经轻微抽搐成天嬉皮笑脸。行为举止不端不正。不知脸红因为其脸皮厚达百米,且红血球几乎为零。第二种:性格孤寂,朋友极少,因常被他人嘲讽而精神抑郁,面容枯黄憔悴,寡言少语,笑神经发达。颈椎前曲,因此不能抬头判断。现经医生诊断,此二者皆因身旁无尊重所致。现急切寻找尊重。请知情者速与本社联系,定有酬谢。联系人:千古文化社德女士联系电话:附文二“尊重”(尹扬添)计算机病毒大家并不陌生吧。可是,最近有一个大脑病毒在广大中学生中流行,这就是“抛弃尊重”。“抛弃尊重”病毒是很早就有的了,被感染者的表现对同学、老师不尊重。此病毒是通过修改大脑里的数据来达到目的地,感染此病毒,自我评估系统会受影响,使其算出来的自我价值高出真实价值倍以上,使感染者出现高傲、自大,从而出现连锁症状:不尊重他人。有一同学,通过正常评估系统算出来价值为较高,然而,父母在家中经常夸张的表扬,一味的呵护,使其参数数据库资料不全,导致自认为自己价值“极高”,而其他同学“小于自己的价值”。从这个例子来看,“抛弃尊重”病毒的易感人群是一些有自大倾向的人。那么怎样清除这个病毒呢。解决办法:修正价值评价系统,完整参数来源,改正计算公式。上一例的那位同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从同学老师那里得来的数据显示:他自我感觉太好,因此,适当降低了对自己的评价。原来他尊重程度的计算公式是y=(xx0)kx(x他人价值,x0自我价值),现在改为了y=xk,这样,只要是做了贡献的人,品德良好的人,他都会予以尊重。通过这些调整,他的个人价值(真实值)上升了n个百分点。他在同学们,老师的心目中变得更好了。看来,重视教学中学生出现的思想倾向,尤其对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加以分析,重新审视,探究解决的办法,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当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学生,把他们看成一个完整的人,一个经过教育可以转变的人,一个在不懈追求、不断进行自我完善的人,去掉成见,善意地期待他们的进步,并采取与期待相适应的教育方法,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做到严而有度,严而有方,用不同的期待公平对待每个学生,同时向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学生将会有意无意地向老师期待的方面转化。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样的道理,教而不思也会罔且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