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洞庭湖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办法.doc_第1页
论洞庭湖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办法.doc_第2页
论洞庭湖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办法.doc_第3页
论洞庭湖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办法.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洞庭湖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办法生命科学与环境学院 环境工程专业学号:14490113 姓名:杨影 摘要:作为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的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的关注。本文主要论述了洞庭湖的发展历史,分析了人类活动对洞庭湖发展造成的影响,总结了实现洞庭湖可持续发展的方法途径。关键词:洞庭湖;环境现状;治理方法正文作为第二大淡水湖的洞庭湖,各个地方来水,如松滋、藕池、调弦分泄长江, 汨罗江登小河流也汇入洞庭湖,经湖泊从城陵矶流进长江,水域环境复杂。洞庭湖区的生态环境一步步变差是由人口增多,资源被开发,环境被改变等问题导致的。 在这种情况下,洞庭湖面积缩小,调节周围生态环境的能力下降,洪涝灾害不断出现。专家们对洞庭湖考察探究,讨论和分析。贺建林 1 等专家指出洪涝灾害的加剧,以及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染是影响洞庭湖的关键所在。张人权2 等分析后指出:长江中游盆地已经被认为严重改变,成为半人工半自然的环境,近些年依然没有缓解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洞庭湖将可能变成纯过流行湖泊,很多重要分段将会高过地面,这将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显然,人类必须与环境共存,改造自然是人类发展的不二途径。人类只有将发展与环境保护恰当结合,自然资源的开发才能合理进行,水土资源的发展才能得以持续进行。1 洞庭湖生态环境现状1 .1 洞庭湖演变洞庭湖地区的地貌为碟形, 中间向下凹,旁边是丘陵.据考证,洞庭湖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又由大到小的过程.春秋战国时期.湘水与澧水同时汇入长江,而资、沅2水则在汇合处形成一个面积较小的洞庭湖地方后合流入江, 随即,由于长江洪水位升高, 洞庭湖后来发展壮大.公元222285 年, 荆江两处地方溃决, 洞庭湖在长江水的灌入下与青草湖相连,面积因此扩大。云梦大泽逐渐消亡后, 洞庭湖进一步扩大其面积。明清时候,荆江水位还在抬高,洞庭湖的发展到了历史巅峰,雍正年间洞庭湖达到历史最大面积。清末,湖水形成四口分流,泥沙进入洞庭湖后淤积在此,面积因此缩小,人工围垦更是让面积骤减,至今洞庭湖面积已不足三千平方千米。1 .2洪灾加剧洞庭湖目前出现的问题是频繁的洪水灾害,严峻的防洪形势来源于湖水的容量逐年变小,调节能力日益下降,同时,某些地方汛期时水位偏高,洞庭湖泄流能力不足,因此无论哪个地方来大水,都会在湖区形成高洪水位,并且持续不断。如1996年1998年、1999年和2002 年洪水.洞庭湖连年受到水灾的冲击,局面无法控制,湖中泥沙堆积,不能及时排除,这又导致水位上升,如此形成恶性循环,生态环境治理迫在眉睫。据统计,1949年以来的五十多年年中,有四十多年发生洪水灾害.1954年长江大水,3万余人因溺水,疾病不幸遇难;1996年,因水资源灾溃垸144个, 数百亿元在此次灾难中化为乌有,60多万人被困在防洪大堤,生活极其不便,长达数月之久。此外高水位持续时间也越来越长,由20世纪60年代的平均20 d,增加到20世纪80年代的31d,进入20 世纪90 年代达到60 d .1998 年洞庭湖水位达到29d,超过1954年历史最高洪水位,且水资源多次出现“小水大象及水洪峰遭遇后果更是难以设想.洞庭湖调节能力继续在下降,汛期调蓄量不得不增加,而湖水外排难度极高,洪水只进不出,损失逐年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其他环境问题也凸显出来。13涝、渍灾害加剧涝、渍灾害的加剧来源于多方面的原因,泥沙淤积在洞庭湖内无法排除,由此导致河床抬高,湖区田面高度相对下降,由此导致垸老天低局面的形成,地下水也因此抬高了水位。一到汛期垸外水位高,垸内排水困难,于是导致灾害。地下水位上升同时诱发了另一个问题,稻田潜育化和次生潜育化面积不断扩大.因此涝、渍发灾害同样威胁洞庭湖区.据统计3 ,湖区有60 %潜育化稻田,即相范额当于3.0299km2左右.每逢夏季,洞庭湖地区大多数时间地下水位不超过25cm,因此土壤中的水、肥、气、热相互作用, 肥力下降,土壤质量的下降影响了整个农业生态。2 洞庭湖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洞庭湖的生态和长江流域的整体生态状况密不可分,长江流域地貌奇特,环境特殊,加上不合理的活动使得该生态系统稳定性极不稳定,极易发生不良改变。长江地区的树木生长茂盛,植被覆盖率较高,长江中游河流含沙量因此很小5 .但随着人类的破坏,森林覆盖率骤减,至今仍没有改善6洞庭湖水资源进入衰退阶段显然是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造成的。由于长江上游流域水资源的水土流失, 宜昌站地方多年平均悬移质输沙量达4.9899t .据1956 1998 年实测资料统计 7 , 洞庭湖多年平均入湖沙量1 .53591317t ,其中荆江4口入湖沙量1.6599t ,占66.2%,4水入湖泥沙量0.301108t ,占16.3%,而城陵矶多年平均出湖沙量为0.512 104t,仅占入湖泥沙总量的22.3%,淤积在湖内的泥沙每年为1.306 108 t ,占总入湖量的79.1% .全湖19521995年平均淤1.1m淤高速率为2.458cm/a .其中1952 1975 年平均淤高0.44m ,淤高速率为2.87cm/a ;19751995年平均淤高0.5 m,淤高速率为2.38,cm/a.人类活动不断改变生态状况,水沙结构、湖区泥沙输移规律, 同样也引起了下游水沙条件变化, 1967 年、1969 年,中洲子和上车湾两处地方人工裁湾,沙滩子在三年后又发生自然裁湾.湖泊面积这一点成了解决湖泊环境问题的关键,处理好泥沙问题,才能减缓洞庭湖的衰老速度。3 治理办法3.1为调节汛期洪峰,应在长江及上游修建水库,下游的水沙条件同样需要改善,以此减轻下游的水沙灾害。长江三峡水库的修建改善了洞庭湖的水沙问题,洞庭湖应借助三峡水库,调节好江水湖三者的关系。3.2洞庭湖区错综复杂导致行洪能力减弱,防洪堤线长,解决此问题应当整治疏浚河道,平垸行洪,.湘、资、沅、澧四条河道必须加大力度整治,扩大其行洪能力。3.3防洪、航运、生态等多方面的问题也与湖区的治理息息相关,应当综合考虑,抓基础,依照发展趋势整体改善环境。4 结论在过去的历史中,人类的不合理行为已经给洞庭湖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水土流失,水沙灾害,洪涝灾害,水质问题等等。人类的发展依附于自然,倘使继续如此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人类应当尊重自然,从即刻起合理开发和利用洞庭湖的资源,并且通过修建堤坝,整治河道,规划垸区等途径来保护洞庭湖的生态环境不再进一步恶化。参考文献1贺建林.洞庭湖区生态环境的问题与治理对策J.四川环境, 2001(2):55-58.2张人权,梁杏,陈国金,龚树义.长江中游盆地地质环境系统演变与防洪对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9(1):104-111 .3卞鸿翔,龚循礼.洞庭湖区围垦问题的初步研究J .地理学报,1985,40(2):131-139 .4张光贵洞庭湖演变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初探J.重庆环境科学,1995,11(1):49-52 .5陈世俭,吴显欣.长江流域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