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潮州本土影戏的演变历史和艺术形态郑守治论文提要本文是在以往所披露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新挖掘的史料和调查收集的口述资料,重点对本土潮州影戏的演变历史和艺术形态作进一步的考证和论述。演变历史主要分兴起、成熟和发展、鼎盛和衰落、重兴和失传几个阶段。以饶平皮影为例,结合口述资料和文献资料,阐述潮州本土影戏的表演、声腔、剧目等。潮州影戏系统,是中国皮影戏的三大影系之一。潮州影系主要唱潮调(白字戏),影偶造型风格简朴写实,信仰戏神田元帅,这些都区别于中国其他影系。潮州影系发源于广东潮州府一带,明清以来主要流行于闽南语区的广东潮汕、海陆丰,福建南部和台湾等地。其分支除本土潮州影戏(包括饶平皮影)外、还有陆丰皮影、漳州皮影、台湾皮影等。但时至今日,除了陆丰皮影、台湾皮影还在艰难生存外,本土影戏在潮州府旧地已完全失传了。以往关于本土潮州影戏的介绍,主要是摘录一些零星的史料进行简单的阐述。而关于民国至解放初期饶平皮影的活动情况,虽有少量的报道,但并不引起学者足够的重视。本文是在以往所披露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新挖掘的史料和调查收集的口述资料 主要调查对象有原饶平双合皮影剧团组织者张旭光、余构养和艺人余锦添。,重点对本土潮州影戏的演变历史学和艺术形态作进一步的考证和论述。一兴起、成熟和发展关于潮州影戏的兴起和早期活动情况,至今还未发现明确的历史记载。据饶平皮影老艺余锦添回忆,老一辈艺人曾有一段影戏起源传说:唐朝时李世民在御园里赏月,偶然看见树叶在月光照射下显出影子。他由此受到启发,就拿梨树叶来剪成各种形状,让灯火照射并显出影子来。后来又拿白布拉紧,让影子投射到上面。从此就便有了影戏。又据饶平皮影老艺人余福昌所传,影戏源于李世民剪魏征遗像置于灯前凭吊 张旭光:皮影戏记趣,见汕头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汕头文史(第19辑),内部刊本,2007年,第244页。学者萧遥天认为,潮州的影戏起源于宋末元初,是“蒙古南侵,宋祚将灭”时由“溃败的兵士和逃难的义民”带来的。这种推测应该说是比较合理的。今天所见最早的潮州影戏记载,出自明嘉靖丙寅年(1566)荔镜记第六出五娘赏灯:(丑)哑娘,只鳌山上人吹唱是好听。(旦)见鳌山上吹唱都佃,(占)打锣鼓动乐抽影戏。吴南生等编:明本潮州戏文五种,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81页。文本中戏曲情节当然是虚构的,但作者对潮州府城元宵景致的描写十分详尽,应是有事实基础的。曲文对影戏演出的描述也应是真实的。当时已把演影戏叫做“抽影戏”。潮汕方言“抽”意思为“操纵使之活动”。影戏在灯棚鳌山(临时搭建的竹木台子)上演出,还配上动听的唱腔(“吹唱都佃”),以丝竹管弦、锣鼓伴奏唱腔(“打锣鼓动乐”)衬托影偶动作,气氛十分热闹。可见,嘉靖时潮州影戏艺术形式的发展已十分成熟,艺术水平较高。入清后,潮州的元宵庆赏活动和前明一样,仍十分隆重,娱乐项目更是花样百出。顺治潮州府志、康熙澄海县志等多有记载。在元宵的狂欢场景中,应该也少不了热闹、动听的影戏。清代中期以后,方志中影戏的记载愈来愈多。乾隆二十七年(1762)潮州府志卷十二“风俗”载 :夜尚影戏,价廉工省,而人乐从,通宵聚观,至晓方散。惟官长严禁,嚣风斯息。周硕勋:潮州府志,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影印本,2003年,第134页。影戏不用耗费太多人力,且价格低廉,故易于流行,并能吸引群众通宵欣赏。在稍后嘉庆三年(戊午,1798),江西文人乐钧的韩江欋歌一百诗也记述了潮州“聚观”影戏的风尚:马锣喧击杂胡琴,楚调秦腔间土音。昨夜随郎看影戏,月中遗落凤头簪。 (潮人演剧鸣金以节丝竹,俗称“马锣”。夜尚影戏,男女通宵观聚)乐钧:青芝山馆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9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98页。另嘉庆二十年澄海县志也载澄海元宵节“又喜演影戏,锣鼓彻夜”李书吉等纂修:澄海县志,中国地方志丛书,成文出版社,1967年,第68页。可见当时影戏风行,扰乱了社会秩序。妇女在夜里与男人混杂一处观看影戏,更是违礼教、伤风化的严重现象。这种“嚣风”自然受到官长的“严禁”。这反映影戏演出规模大为扩展,在民众中的影响甚为巨大。 至道光、同治年间,影戏继续盛行,艺术水平已有较大发展,引起了更多文人的关注。如道光元年黄钊潮居杂诗:火种刀耕俗,捞虾捕蛤民。落彤朝问鬼,影戏夜酬神。语易侏禽杂,威难桀驯黠。长官尽儒术,约法最宽仁。 黄钊:读白华草堂诗初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51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75页。又如道光年间汪鼎雨韭盦笔记卷二“蛇虎怪异”条记载:潮郡纸影戏亦佳,眉目毕现。 转引自江玉祥:中国影戏,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51页。又卷三“相术”条:潮郡城厢纸影戏歌唱彻晓,声达遐迩,深为观察李方赤璋煜之所厌。 同上。这个时期,影偶的雕刻技术已十分精湛,人物眉毛、眼睛等细节都刻划得很细致,配上强度较大的灯光,显得栩栩如生。艺人的歌唱水准也颇高,唱腔能传得很远。高超的艺术水平,得到了汪鼎等文人的赞赏。但对山东来的官员李方赤来说,影戏的歌唱鄙俗难听,令人厌恶。另外,汪鼎已称影戏为“纸影戏”,可见这个沿用至今的称谓由来已久。从以上几条材料看来,当时的官员、文人从正统的儒家立场出发,一般都排斥、鄙视民间的影戏,希望给予约束、禁止。不过与此不同的是,戏班艺人却十分敬重影戏。咸丰九年潮州田元帅庙碑记,就有正音戏、西秦戏、潮音戏艺人以影戏酬神的记载:六月廿四圣日致敬一天,酒礼影戏一台奉敬;十二月廿四做平按敬一天,酒礼影戏一台送神。 筱三阳:有关潮剧研究历史资料,广东省艺术创作研究室编:潮剧研究资料选,1984年,第87页。六月廿四田元帅圣诞,十二月廿四田元帅上天,都是戏班重要的节日。但敬奉梨园子弟的祖师爷,为何每次只请一台小规模的影戏,而三个剧种的艺人自己却不演出。其实,在粤东一带的艺人观念中,影戏是戏剧的鼻祖,人戏的创立仿自影戏郑守治:正字戏的开场仪式“喊棚”及其演变,第七届国际潮学研讨会论文集,花城出版社,2 008年。所以,艺人从自身信仰出发,以资格最老的影戏敬奉祖师爷田元帅,既符合尊卑次序,也最严肃、神圣。二、鼎盛和衰落清同治、光绪年间,潮州影戏经长期的发展,逐渐走向鼎盛。清后期潮州戏剧的变局,是老牌正字戏、西秦戏的衰落,潮剧的革新振兴和外江戏的迅速崛起。诸多戏班在游神赛会此消彼长时,影戏仍稳固地占据一席之地。如潮州歌册五义女载:七月廿五阿公生,乡里做戏六七棚。与君小娘成群阵,引动走子来外家。白字正字五六班,亦有影戏共乱弹。不如荣顺班戏仔,皱旦生雅割吊人。 吴榕青先生提供手抄复印本。又如歌册小红袍描述元宵赏灯场景:也有英歌十几班,也有锣鼓闹呛呛。也有皮猴共吊戏,也有白字共乱弹。 转引自许继发:民间文学奇葩:潮州歌册,潮州日报,2009年5月19日。潮州方言“皮猴”指影戏。以上材料反映的应该是同治或稍早的情况。这个时期,白字戏(潮剧)已开始振兴,正字戏、乱弹(西秦戏)气数尚存,而外江戏还未被重视。到光绪年间,游火帝歌中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澄海樟林港的游神盛况,除了潮剧、西秦戏、外江戏各班的争奇斗艳,还有多班皮影戏:三餐桌席来奉承,夜来同去看花灯。并有涂戏共革戏,拾个神厂似月宫街道人物如黄蜂,革戏人戏廿外班。初一日起夜日做,灯烛光辉如日红周夜烟火到天光,千般玩景堆满堂。神厂鼓乐纸影戏,银烛辉煌遍夜光。 澄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澄海文史资料(第13辑),1994年,第104-112页。这里把影戏称为 “革戏”,主要着眼于影偶的材质猪皮或牛皮,故影戏又称“皮猴”。两种材质制成的影戏,在光绪年间的两种记载中都有出现。如李勋说吷: 潮人最尚影戏。其制以牛皮刻作人形,加以藻绘。作戏者匿于纸窗内,以箸运之。乃能旋转如意,舞蹈应节,较之傀儡,更觉幽雅可观。说者谓此惟潮郡有之,其实非也。饶宗颐总纂:潮州志戏剧音乐志,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印,2005年,第3738页。陈坤岭南即事诗钞卷五载:怡情不觉五更寒;莫听钟鸣必尽欢;太息浮生原若戏,那堪戏在影中观。(潮人最尚影戏。以猪皮为人物,结台方丈,以纸障其前隅,置灯于后,将皮制人物弄影于纸观之。价廉工省,而人乐从。通宵聚观,至晓方散,严禁之,嚣风少息。) 雷梦水等编:中华竹枝词(四),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814页。这两条材料虽有沿袭旧籍之处,但对影戏描述的详细程度是以往所未见的。由此可知,潮州影戏称纸影,主要是因为影窗是以纸张贴而成的,而不是说影偶的材质是纸张。其次,影偶的制作除了雕刻外,还着以华丽缤纷的颜色。艺人以杆子操纵影偶,手法灵活流畅,和锣鼓节奏的配合很紧密,影偶活灵活现。小说乾隆游江南第八回也描述了当时影戏的盛况:两人混入城中,在街上闲看些纸影戏文。府城此戏极多,随处皆有,若遇神诞。走不多远,又见一台,到处热闹。有雇本地戏班者,有京班苏班者。盐分司衙门,时常开演,人脚虽少,价却便宜。 乾隆游江南,华夏出版社,1995年,第51页。乾隆游江南成书于光绪年间。始作者为广东人 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作家出版社,1957年,第75-75页。,对潮州的民俗风情应该是十分熟悉的。所以,小说情节尽管是虚构的,但对潮州府城影戏的盛况的描述应是真实、可靠的。这个时期,影戏的演出点在潮州府城遍地开花,连外来影戏班也加入竞争行列。影戏除了唱本地的潮剧外,还能唱外来的皮黄腔(京班)、昆腔(苏班)。影戏除了酬神,主要是在城市繁华地段做商业性演出。与影戏的兴盛相适应的,潮州府城还出现了专业的皮影场所。如光绪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潮州城开元街有一家许晋亨皮影作坊,专门为皮影班制作提供各种影偶 潮州市戏剧志编写组:潮州市戏剧志,1988年,第189页。光绪年间的潮州影戏,已发展至鼎盛时期。民国时期,潮州影戏却由极盛突然走向衰落。潮州影戏在抗日战争前已寥若晨星,影戏班渐次散班,至抗战后更几乎是销声匿迹。主要原因是新兴的铁枝木偶戏迅速崛起,把更古老的影戏排挤了。据萧遥天的看法,起初是影戏艺人把纸窗改为玻璃(后来连玻璃都撤去了),把平面的影偶改为立体的偶人。后来铁枝木偶仍有“纸影”、“阳窗纸影”、“圆身纸影”、“皮猴”等多种别名,和影戏一样都把杆子别在偶人身上进行操纵。可见铁枝木偶的创制、兴起过程上,很大程度上仿效自原始的影戏。只是,这种仿效也经历了长期的过程,不大可能是突然的代替。二、重兴和失传在旧潮州府属的饶平县,民国年间皮影仍照常演出,并未完全被铁枝木偶代替。饶平的影戏的活动在清代也十分活跃。据1950年代艺人汉章口述,双合皮影班创立已100多年,他参加该班子也已有50多年了。照这样推算,道光三十年(1850)前后,饶平皮影已有双合这样的名班。光绪年间,饶平皮影也到了全盛时期。艺术上也锐意革新,配唱除了唱潮剧,还兼唱时尚的外江戏。清末至民国,活跃在饶平的皮影班主要有黄冈的老双合班、老三合班,三饶的永庆班(西门黄旺创办)、顺风班(灰埕黄营创办)等。黄冈霞绕村有两个皮影班,其中陈堵的班子颇有名气(唱外江戏)。饶平浮山也有皮影班。当时的皮影艺人,可考的有许潮、余青啼、黄拍仙、汤汉有、余福昌、郑朱使(郑猪屎)、林汉章等。延至解放后,饶平皮影成为潮州影戏在本土的最后遗存,并一度出现了重兴的局面。解放初,饶平仅存的老三合、老双合皮影班还偶有演出。1956年8月,在饶平县文化馆副馆长张旭光、干部张洁真等的组织下,在原双合班汤汉有、余福昌、郑朱使等老艺人的基础上,吸收了余锦添等新演员,组成了饶平县双合皮影潮剧团。当时群众已久未看到皮影,颇感新奇。剧团所到之处,都受到热烈欢迎。同年11月,双合剧团赴汕头参加汕头专区木偶和皮影戏观摩会演,以收红孩儿获“演出奖”。1957年,剧团进行了调整充实,又吸收了一批新演员(包括一名女性)。同年7月,剧团被邀请至广州文化公园参加庆祝建军节的演出。1958年,剧团并入黄冈公社文工团。大跃进运动兴起后,剧团停止演出。1963年,饶平黄冈公社副书记的余构养的组织下,在原双合皮影潮剧团新老艺人基础上,再吸收两名青年学员,由黄冈公社发给20块钱做经费,重新排练剧目参加春节文艺演出。不久,双合剧团又马不停蹄地到饶平各乡镇演出。1957年春节,双合剧团在饶平文化馆演出时,被汕头专署文化局干部麦飞发现。经麦飞介绍,元宵节期间双合剧团被邀至汕头大同游乐场演出十晚。1962年夏,剧团再次到广州文化公园演出,前后持续一个多月,还得到政府嘉奖。在广州演出时,有一次省政府还派来专车,把剧团带到省府内演出。剧团从广州归来,沿途又在海丰、陆丰、普宁等县停留演出,接着到饶平的各个公社去作巡回演出,还曾到福建演出。解放后陆续参加双合剧团新老艺人主要有:饶平县双合皮影潮剧团演职人员和分工情况老 艺 人新 艺 人姓名余福昌汤汉有林汉章黄华郑朱使余比儿余红吇余锦添郑御燕黄秋燕庄继华张友智籍贯黄冈南门黄冈下市黄冈楚巷钱东浮山黄冈下市黄 冈西 门黄 冈 竹林黄冈西门黄冈下市黄冈西门黄冈庄厝黄冈霞绕分工操作、配唱乐器伴奏影偶道具的装配维护乐器伴奏操作、配唱打鼓1962年,双合剧团由广州回到饶平后,一直未能转为国营。政府不给发工资,于是下乡演出谋生。但随着观众对皮影的好奇心和热情逐渐消退,观看者寥寥无几。同时城乡的电影也渐兴盛起来,对皮影造成很大冲击。正是这个时候,余锦添离开了剧团,回家自谋生路。在生存艰难的情况下,1963年双合剧团跟黄冈文工团一起被解散,影偶、道具、剧本也彻底散失。至此,本土潮州影戏便完全失传了。三、潮州影戏的艺术形态明清史料关于潮州影戏的描述甚是简略。潮州影戏的具体艺术形态以饶平皮影为代表。饶平皮影早期演出分工简单,主要分“挈剧”( 操作、配唱)和“后场”(伴奏),一个班子共三至五人不等。解放后,双合剧团参加演出人员不断增加,1962年增至十三人。剧目分武戏和文戏。每晚演出时先演热闹的武戏,突出打斗表演,特别能吸引儿童观看。接着演文戏,观众多为喜欢听曲的妇女和老人。武戏以西游记系列的孙悟空大战火焰山、收鲤鱼、黄袍怪、火烧红孩儿等最为拿手。其他剧目还有扫窗会、四才子、杨子良讨亲、刘龙图、张四姐下凡、断发记(包括拒父离婚、姑嫂背剑、官亭别)、柴房会、监中别、王昭君、黄玉娘、百里奚认妻、包公探阴山、五鼠闹东京、盖苏文、双青盲、洪阿猫求雨、海底反(水底反)。此外,还有开台例戏扮仙、跳加官、送子、净棚、京城会。文戏剧本、唱腔与潮剧班大多相同。文戏唱潮剧,唱腔要严格遵守曲牌、板眼规范外,还要区分生、旦、净、丑各行当唱腔特点。汤汉有曾总结唱腔要领:颤动上呛老生声,撮紧鼻腔花旦声,用力放喉乌面声,口颚张口老丑声。动作方面也规定“举手到目眉,摆手到肚脐,伸手到鼻尖,捋须在下颏”。皮影文戏保留了不少古老剧目和曲牌。老艺人余福昌艺术造诣深厚,曾被潮州民间音乐研究会聘请,传授了一枝花、步步娇、困山坡、解三醒、红莲花、小桃红等珍稀曲牌见潮剧音乐工作组、广东潮剧院整理:潮剧音乐资料汇编(第一册),油印本,1964年。伴奏乐器和潮剧班一样,早期主要有椰胡、鼓、锣等,解放后增加唢呐、二弦、扬琴、曲锣、钦仔等。伴奏人员要会演奏文武畔各种乐器。打鼓师傅不但要同时一手打鼓,一手打锣,还要为演员把帮声,念部分台词。当地谚语“脚打锣、手打鼓、口唱曲,头还要撞钦锣”,即是乐队人员繁忙和高超技艺的真实写照。饶平影偶的造型有生、旦、净、丑等基本戏曲人物外,还有孙悟空、猪八戒、土地爷和老鼠、虎精、鸟怪、红鲤、乌龟、虾、花蚌、蜈蚣、蟒蛇等动物造型。人物影偶头部插于身躯上,可剧情需要进行调换、搭配。因影偶造型是侧面的,所以挂髯口的人物只能见到一只眼睛、一缕胡须(一牙),被观众戏称为“独目牙须”。为适应时代要求,解放后双合剧团进行了一些改革。影偶(“安仔”)从最早的6至8寸,发展到后来的1.2尺。影窗原来粘白竹纸,宽约1.5米、高约0.8米;改革后用白色幕布,逐渐增至高约1.2米、宽约1.8米。由于影偶的增大,演出空间扩大,演员要挪动的幅度也大了,演出时无须如以前那样盘坐,而要来回走动。光源早期为油灯、汽灯,后来用电灯。影偶、道具、乐器逐渐充实,戏箱由开始的两只增加到四只。剧团刚组织时,用的是以前传下来的老影偶,后来做了一批新的影偶。影偶材质主要为牛皮, 其次为猪皮。制作影偶首先要浸泡牛皮,使其柔软,然后晒干、脱脂、压平。然后根据演出需要,把牛皮裁出各种造型的轮廓,雕刻人物造型和图案,最后染上颜色。民国至解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时间序列ARIMA模型课件
- 贺卡手工课课件
- 时间像小马车课件
- 2025版企业特殊岗位劳动合同范本
- 2025版智能工厂承包劳务服务管理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土石方工程分包协议
- 二零二五版教育设施场地租赁合同
- 2025版股权整体转让合同范本:企业股权交易全流程指南
- 2025版车辆质押借款合同:汽车质押贷款协议
- 2025版运输合同履行监督与服务协议书
- 低温余热锅炉综合利用
- 电工技能与实训仿真教学系
- 2020新译林版高中英语全七册单词表(必修一~选择性必修四)
- 离婚协议书电子版下载
- 数据治理咨询项目投标文件技术方案
- 家长课堂作业及答案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钻井液技术规范样本
- 2021年江苏省燃气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燃气管道调压工理论知识题库
- 电气专业求职个人简历模板5篇
- 金融服务营销(第二版)
- 创新基础(创新思维)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