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8个文言虚词一、而1连词。并列,表示两种事物或动作的平行关系,可以译为“又”“而且”“和”或不译:泉响而酒冽(欧阳修醉翁亭记)承接(顺承),表示两个动作的连续性,可以译为“接着”“于是”“就”或不译: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韩愈师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 曹刿论战)递进,表示又进一层,可以译为“并且”“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荀子劝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转折,语意有一个方向转到另一个方向,可以译为“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苏轼石钟山记)假设,可以译为“假如”“如果”: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史记 信陵君窃符救赵)因果,可以翻译为“因而”“因此”“所以”: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荆轲刺秦王)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龚自珍病梅馆记)修饰,连接状语和谓语,可译为“地”或不译:吾尝终日而思矣(荀子劝学)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促织) 看到成名养的那只蟋蟀,就捂着嘴吃吃地笑了起来。2代词。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3、动词,如,如同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卒惊呼的声音如同大房子倒塌一样。 4、复音虚词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懂得道理有早有晚,技艺和学问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而后,相当于“才”,“方才” 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柳敬亭传) 要像优孟那样摇着头唱歌,才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现在把钟磬之类的东西放在水中,即使再大的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是石头呢? 二、何1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构成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如: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2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如: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如: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三、乎1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如: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表揣度语气,可译为“吧”。如: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如: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用在句中的停顿处。如;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辞)2介词。相当于“于”。如:生乎吾前(师说)此外,可作词尾。如: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疱丁解牛)四、乃副词。于是,就。表示时间的延续或事理的承接。良乃入,具告沛公(史记鸿门宴)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左传曹刿论战)却,竟然。表示两件事在情理上的相对性。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苏轼石钟山记)只,仅仅,才。表限定范围。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史记项羽本纪)是,就是。判断句中,表确定作用。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史记陈涉世家)嬴乃夷门抱关者也(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3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如: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五、其1代词,又分几种情况: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如: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璧”作宾语)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的”。如: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2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要”等或省去。如: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示反诘)。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表商量或希望语气)3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表选择,可译为“还是”。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这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六、且1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如: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有时相当于“尚且”“还”。先让步,后推进一层。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2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如:若属皆且为所虏;且为之奈何?(鸿门宴)七、因(1)用作介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相当于“因为”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 施恩于人,就要考虑不要因为私心喜爱而错误的奖赏。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所借助的时机,可译为“趁着” 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表示动作行为所借助的事物,可译为“凭借”“依靠”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表示动作行为旁及的对象,可译为“通过”“经由”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听到了这些话,就赤膊背着荆条,通过宾客领着到蔺相如府上请罪。 (2)连词,连接分句,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 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雁荡山) 祥符年间,因为建造玉清宫,到山上砍伐木材,才有人见到了它。 (3)副词 表示两件事前后相承,可译为“继续”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的中间,有别国的军队侵略它,接连下来国内又遇到饥荒。 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4)动词 依靠,凭借 益州险塞,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益州有险要的关塞,高祖依靠它而成就了帝业。 遵循,沿袭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秦孝公死后,惠文王、惠武王、昭襄王承接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 (5)名词,机会 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留下给你做个纪念,从今以后没有再见的机会了。 八、若1代词。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如: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表近指,“这”、“这样”、“如此”。如: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2连词。表假设,“如果”、“假如”。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表选择,“或”、“或者”。如: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与“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如: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九、所1用作助词。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闻耳。(信陵君窃符救赵)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3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十、为1动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译成不同的动词。做。如:谁为大五为此计者。(鸿门宴)成为。如:“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鸿门宴)担任。如:“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记王忠肃公翱事)是,算是。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通“谓”。可译为“说”。如:“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2介词。表被动。如:“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列传)给,替。如:“疱丁为文惠君解牛。”(疱丁解牛)“此人为具言所闻。”(介词后面省略宾语“之”,“为之具言所闻”即给桃花园中的人详细地说出所听说的事情。(桃花源记)向,对。如:“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触龙说赵太后)因为。如:“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答司马谏议书)3语气词:位于句尾,表疑问、感叹、反诘,可译为“呢”。如:“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十一、焉1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如: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如: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焉”在句中,作形容词、副词词尾,表示语气上的停顿。如: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2代词。相当于“之”。如:使皇武子辞焉。(殽之战)3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等。如:若不阙秦,将焉取之4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等。如: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殽之战)十二、也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1表示判断语气的。如: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2表示肯定语气的,如: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如: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书博鸡者事)3表示疑问语气的,如: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4表示感叹语气的,如: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十三、以1介词。表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为“用、拿、凭、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如: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起提宾作用,“把”,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如:以其无礼于晋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疱丁解牛)十四、于“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如: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从、自)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如:良曰:“长于臣”。(鸿门宴)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如: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于是秦王不悦,为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在这职业上)十五、与“与”可作动词。译为“给予”、“授予”、“结交”、“亲附”、“对付”、“参与”等。“与”作文言虚词,主要有下面几种用法:1.作连词。相当于“和”、“跟”、“同”。如:蜩与学鸠笑之。(庄子逍遥游)2.助词。通常写作“欤”。助疑问语气,用法大致和“乎”相同,但语气比较委婉,如: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选择问)吾王庶几无疾病与?(庄暴见孟子疑问中有推测)助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如:其可怪也欤!(师说)3.“孰与”连用,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句中提出比较的内容,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样)”。如: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孰与君少长(鸿门宴)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的内容,可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如:公之视廉将军孰与奉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十六、则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如: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如: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如: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2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十七、者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种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如: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指南录后序)用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先秦诸子散文论语课件
- 18棉花姑娘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课时)
- 化学公司安全培训总结课件
- 化学仓库安全培训内容课件
- 汉语拼音8 zhchshr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数字版权确权与溯源-洞察及研究
- 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培训
- 母婴数字健康平台-洞察及研究
- 元音和韵母课件
- 科普:农药毒性分类
- 药事管理与法规
- YC/Z 550-2016卷烟制造过程质量风险评估指南
- 工程水文第3章课件
- GB/T 4032-2013具有摆轮游丝振荡系统的精密手表
- GB/T 34875-2017离心泵和转子泵用轴封系统
- GB/T 21063.4-2007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第4部分:政务信息资源分类
- GA/T 1081-2020安全防范系统维护保养规范
- 02药物不良反应adr课件
- 施工项目成本管理课件
- 文物建筑保护修缮专项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