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活动课三 改革成败的机遇与条件.docx_第1页
探究活动课三 改革成败的机遇与条件.docx_第2页
探究活动课三 改革成败的机遇与条件.docx_第3页
探究活动课三 改革成败的机遇与条件.docx_第4页
探究活动课三 改革成败的机遇与条件.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一轮复习学案0227王朝梦与家国梦:改革如何走向革命?“清末新政”一轮复习 增城中学 刘红影高三15班一、2017年版新课标要求: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二、近六年全国卷历史高考题考查情况:题型考查角度考查能力2016全国111卷41以地图形式考查清末新政在经济领域的对外主动改革。清政府期望通过主动开放,发展经济,挽救危难的时局,巩固清政府的统治。重点考查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时代特点在清末新政中的体现。2016全国II卷45考查新军改革,比较新军与传统八旗军的区别,评价新军改革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和对清政府的影响。考查考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历史的时空观在清末新政中的体现。2014全国I卷46预备立宪,指出1908、1910年清政府在预备立宪安排上的区别,分析其原因,并说明预备立宪未能挽救危局的原因。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2014全国II卷40考查20世纪初清政府移民东北政策的变化,由禁止人们去东北演变为主动移民去东北,以及这一政策变化的原因与影响。题目思路风格被2016年全国111卷41题继承。2013全国I卷45 以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为切入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并对结果差异进行分析。考查的是考生对材料的归纳、概括和比较分析的能力。2013全国I卷29现代化是最近几年高考的热点和主干知识,现代化在不同领域表现不同,该题解答的关键是真正理解现代化的含义及其表现,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论证与阐释现代化在晚清历史发展的趋向。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解读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2015、2016、2017年海南卷均有一道选择题,分别考查清末新政中科举制度废除的问题、教育改革、资政院议员的产生与职责,突出皇权在资政院中的地位与影响。三、教学目标1、时空观念:通过绘制时间轴,学会梳理历史演进的脉络,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2、史料实证:让学生收集、整理相关史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通过对史料的辨析,体会实证精神,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3、历史理解:通过丰富的材料加深学生对清末新政概念以及影响的历史理解。4、历史解释:通过为学生提供丰富而恰当的史料,让学生在史料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解释,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客观、辩证地评价清末新政。5、历史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感悟清末新政对中国近代化过程的重要推动作用,以及新政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变革精神,培养学生价值判断的能力。四、教学过程感悟高考2013全国I卷45题(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创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巨、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巨、各省督抚,各就砚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时政,当因当革,当有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与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行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6分)(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9分)奔跑逐梦之 王朝梦以上题为例分析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及清末新政的实质。奔跑逐梦之 家国梦材料一:1906年,清政府下诏“仿行宪政”。1907年,清政府下令成立资政院。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1909年,全国22个省纷纷建立谘议局。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组成第一届责任内阁,13名内阁大臣之中,汉族4人,满洲贵族9人,其中皇族占7个,因此为“皇族内阁”。百度百科整理材料二:20世纪初,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新的高潮。这次发展的规模、投资的金额、投资的范围都超过了第一次高潮。19051908年间,出现了设厂办矿的热潮,新设厂矿共238家,资本总额达61219千元,超过了初步发展阶段的一半。 周彦、崔岚:清末新政和中国经济与文化的近代化材料三: 及至1909年,全国新式学校总数达52348所,学生人数达1638884人。到辛亥时期,国内学生数约为300万人,为1905年的12倍。同时,留学运动达到高潮。甲午前后留日学生仅数十人,1905年猛增至8千人,至1911年总人数在2万人以上,费正清称之为“到此时为止的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学生出洋运动。 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材料四: “在北京,我发现这个城市正在变样。到处都在铺石子路,重要的宅第家家都点上了电灯,街道也用电灯照明。电话畅通自来水供应良好,我敢断定,不需要多久,我们就能乘上电车。老百性的物质生活正在日趋丰富你在全国无论走在哪里,都会有财富增长的迹象映入眼帘” 20世纪初秦晤士报记者莫理循 问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新政给社会带来了哪些新变化?梦想破灭改革走向革命材料一:一个革命运动的发生,不在专制统治的败坏或者压迫到了极点的时候,反而是统治者措意改善,压迫已经减轻,政治趋向开明之后。张朋园立宪派和辛亥革命材料二: 科举初停,学堂未广中年以上不能再入学堂,不免穷途之叹。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续录(第5册) 材料三:科考一废,吾辈生路已绝,欲图他业以谋生,则又无业可托,将如之何? 刘大鹏退想斋日记 (1905年10月23日)材料四:“时清廷已废除科举制度,一般乡村农家子弟,既不能在私塾读书,又无力送子弟进入新式学校,于是纷纷投入新军。秀才当兵,已成普遮现象。”湖北省委员会编辛亥首义回忆录第一辑问题:结合材料二三四分析材料一的观点。2014全国I卷46题(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 1908年8月,清廷批准了预备立宪的方案,九年内计划做的主要工作包括:设立谘议局、资政院,开办地方自治,清理财政,推行普及国民教育,修订法典,厘定官制、官规,宣布宪法,颁布议院法、选举法,进行上下议院议员选举,等。1910年(宣统二年)11月,清廷发布上谕:“今者,人民代表吁恳既出于至诚,内外臣工强半皆主张急进,民气奋发应即俯顺臣民之请着缩改于宣统五年,实行开设议院。先将官制厘订,提前颁布试办,预即组织内阁。迅速遵照钦定宪法大纲,编订宪法条款,并将议院法,上下议院议员选举法,覆有关于宪法范围以内必须提前赶办事项,均着同时并举。”1911年5月,责任内阁成立,13名国务大臣中满人9人,其中皇族7人,汉人仅4人,时人形象地将此称为“皇族内阁”。 摘编自金毓黻宣统政纪等(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预备立宪未能挽救清政府的原因(6分)改革如何会走向革命?学生说当前,国家正处在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如何改,才能使我们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早日实现,我们从历史中又可以吸取哪些经验教训?请您畅所欲言,发表您的看法。学者说材料一:建立一个强有力的、获得各阶层普遍支持的、高效的中央政权是变革获得成功的前提和保证, 而强有力的政权在某种程度上则更多依赖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高效的、强有力的现代化领导核心。 王瑞琪试析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材料二:1906年开始模仿宪政, “立宪非中央集权不可, 实行中央集权非剥夺督抚兵权财权、收揽于中央政府则不可”。据清德宗实录等材料三: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十二月初十,清廷借光绪皇帝名义发布变法上谕“懿训以为取外国之长,乃可补中国之短;惩前事之失,乃可作后事之师。自丁戊以还,伪辩纵横,妄分新旧。康逆之祸,殆更甚于红拳更借保皇保种之妖言,为离间宫廷之计。殊不知康逆之谈新法,乃乱法也,非变法也剪除乱逆,皇太后何尝不许更新”。 光绪朝东华录试结合材料二三说明一材料的观点。本课小结梳理辛亥革命前晚清时期中国的近代化的过程。实战演练材料一:清末新政是一场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假维新、伪变法。 林增平、肖致治等主编辛亥革命史材料二:清末新政由一批曾仇视改革或与改革为敌的人物完成了一场带有革命内容的改革诠释这一时期“新政”的意义,不仅在于指出假维新,更重要的是在于从假维新中剥绎出真改革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三:作为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清末新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