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农田水利建设规划.doc_第1页
××县农田水利建设规划.doc_第2页
××县农田水利建设规划.doc_第3页
××县农田水利建设规划.doc_第4页
××县农田水利建设规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目 录 前言 编制说明 前言 编制说明 5 5 综合说明综合说明 6 6 1 1 基本情况基本情况 1010 1 1 自然条件 10 1 2 社会经济状况 12 1 3 农业生产状况 12 1 4 自然灾害情况 13 2 2 农田农田水水利现状利现状 1414 2 1 工程现状 14 2 1 1 中型灌区现状 14 2 1 2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现状 15 2 1 3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内容 16 2 2 农田水利工程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7 2 3 运行管理现状 17 2 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8 2 5 加快农田水利事业发展的必要性 18 3 3 水土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水土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1919 3 1 水土资源总量 19 3 1 1 水资源 19 3 1 2 土地资源 20 3 2 水土资源利用现状和需求预测 22 3 2 1 各行业对水土资源的利用现状 22 2 3 2 2 各行业对水资源的需求预测 22 3 2 3 各行业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预测 23 3 3 水土资源供需平衡分析与评价 24 4 4 规划的指导思规划的指导思想想 原则 目标任务 原则 目标任务 2727 4 1 指导思想 27 4 2 原则 27 4 3 规划范围和水平年 28 4 4 发展目标与建设任务 29 4 4 1 工程建设目标和任务 29 4 4 2 工程管理改革目标和任务 31 5 5 工程建设规划工程建设规划 3333 5 1 工程建设标准 33 5 2 总体布局及分区发展重点 34 5 2 1 总体布局 34 5 2 2 分区发展重点 34 5 3 主要建设内容 34 5 3 1 新建水源工程 35 5 3 2 泵站维修改造工程 38 5 3 3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 39 5 4 重点工程 40 5 5 典型工程设计 41 5 5 1 水源工程典型设计 41 5 5 2 泵站改造工程典型设计 52 3 5 5 3 中小型灌区节水改造典型设计 55 5 5 4 雨水集蓄利用灌溉工程典型设计 58 6 6 工程管理工程管理 6161 6 1 建设管理 61 6 2 建后管护 62 6 2 1 管理体制 62 6 2 2 运行机制 62 7 7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6464 7 1 投资估算 64 7 1 1 编制依据 64 7 1 2 投资估算方法 64 7 2 资金筹措 66 7 3 分期实施计划 66 8 8 经济效益分析和环境影响评价经济效益分析和环境影响评价 6767 8 1 经济评价 6868 8 1 1 基本参数 68 8 1 2 费用计算 68 8 1 3 效益计算 68 8 1 4 评价指标 69 8 28 2 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 7171 8 2 1 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71 8 2 2 解决环境影响对策 71 8 2 3 环境影响综合评价 71 4 9 9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7373 9 1 组织管理 73 9 2 投入保障 73 9 3 技术保障 73 9 4 建设和建后管理 73 附表附表 7474 附表 1 县农田水利工程现状统计表 74 附表 2 县灌溉排水工程现状及规划发展面积汇总表 74 附表 3 1 县小型水源工程新建改造内容汇总表 74 附表 3 2 灌溉排水工程续建配套改造内容汇总表 74 附表 4 1 县水源工程投资估算表 74 附表 4 2 县灌排工程投资估算表 74 附表 5 县各规划时段农田水利综合效益汇总表 74 附图附图 7474 附图 1 农田水利工程现状分布图 74 附图 2 农田水利工程规划布置图 74 附图 3 水源工程规划布置图 74 附图 4 重点工程规划布置图 74 5 前言前言 编制说明 编制说明 党中央 国务院高度重视农田水利规划和建设管理工作 近年来中 央连续下发的1号文件都把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放在非常重要和突出的 位置 要求 抓紧编制和完善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 整体推进农田水 利工程建设和管理 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国家发展和 改革委员会 财政部 水利部 农业部 国土资源部等五部委以发改办 农 2009 2348号文下发了 关于印发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编制大纲 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是农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提高农业综 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前提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保障 项目实 施后 将彻底解决规划区域内的粮食生产问题 为确保全县粮食安全 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基础保障 根据通知精神 我县在第一时间成立了由发改 财政 水利 农业 和国土等部门组成了 县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编制领导小组 由主管农 业县长担任组长 发改 财政 水利 农业和国土局局长任副组长 认 真组织协调规划编制工作 在项目编制过程中 为注重基础资料的真实性和规划的合理性 首 先组织相关业务人员深入乡村实地进行摸底调查 随后通过各部门综合 分析论证并结合县域实际情况 同时参考 县水利 十二五 规划 县农业发展规划 县土地利用规划 县统计年鉴 等相关规划资料进行编制 保证了规划建设内容的有效性和连续性 6 综合说明综合说明 1 规划背景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 国务院关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精神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紧紧围绕确保粮食安全 促进群众增收这一 中心 以实现基本农田区域标准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 以深 化产权制度改革为主线 坚持新修和改造提高并重 建设和管理同步 因地制宜 突出重点 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为确保粮食生产安 全 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2 基本情况 县位于陕西省北部 榆林市地东南部 县域东西长 56 0 公里 南北宽 51 8 公里 土地总面积 1853 47 平方公里 其中耕地面积 115 93 万亩 县域多年平均降雨径流量为 8149 万立方米 过境客水总量为 43868 42 万立方米 地下水资源总量为 7050 26 万立方米 地表 地下 水综合可开采利用水量为 4074 5 万立方米 全县辖9个乡 11个建制镇 661个行政村 总人口35 48万 其中农 业人口130 57万人 2008年国民生产总值为6 8亿元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为1896元 县域大部分地区基础条件脆弱 土地利用不合理 水土流失 严重 群众的生活及生存条件十分艰苦 长期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被动 局面 3 目标任务 通过对项目区水利工程设施进行新建补充和配套改造 合理利用有 限的水资源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用水管理水平 达到节约水资源 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 提高有效灌溉水利用系数和灌溉保证率 实现 7 项目区内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增产增收 规划到 2020 年使全县总灌溉面积达到 22 135 万亩 其中 中小型 灌区节水改造灌溉面积 3 555 万亩 塘坝 堰坝等小型水源工程灌面积 5 34 万亩 井灌面积 3 84 万亩 集雨窖 池 柜 补灌面积 6 50 万亩 4 总体布局 本着充分利用地表水 合理开采地下水 重点发展节水灌溉的原则 按照实地资源条件进行总体布局 在沟道 河流等地表水资源相对充足的区域 新建 改造塘坝 堰 坝等水源工程 发展小型提灌和自流灌区 对于严重缺水的黄河与无定 河分水岭沿线的峁梁旱塬 发展集雨窖灌 对于地表水资源比较紧缺的 沟壑山区 新建机井工程 对基本农田进行灌溉 对于已成灌区 灌溉 面积较大 水源供需矛盾比较突出的区域 全面进行渠道节水改造 5 建设内容 我县以中小型灌区节水改造和集雨窖 池 柜 灌溉工程为重点 兼顾小型水源工程和泵站维修改造 规划新建小型塘坝工程146处 新建 小型堰坝工程121处 新打机井320眼 维修堰坝34座 维修泵站128处 中小型灌区干渠衬砌49公里 支渠衬砌42公里 斗渠衬砌176公里 维修 改造渠系建筑物309处 新集雨窖 池 柜 6500处 6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县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工程估算总投资 59129 万元 根据建设内 容的轻重缓急和资金筹措能力 分时段投资情况为 2010 2015 年 29882 万元 2016 2020 年 29247 万元 项目计划申请中央财政投资 50260 万元 占总投资的 85 地方自 筹 8869 万元 占总投资的 15 8 7 国民经济评价 县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总投资 59129 万元 预计每年增产效益为 12950 万元 增产净效益为 6475 万元 依据增量效益和费用流量分析结 果为 经济内部收益率 EIRR 9 25 经济效益费用比 EBCR is 8 1 06 经济净现值 ENPV is 8 2687 47 万元 根据 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 SL72 94 中有关指标规定 该项目的 EIRR 8 EBCR 1 ENPV 0 说明该项目具有良好的国民经济 效益 从国民经济和促进灌区发展的角度看 该项目在经济上是合理可 行的 8 环境影响评价 本项目对环境的有利影响是主要的 不利影响是次要的 不利影响 主要是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 是暂时性的 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 可使 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在项目实施以后 可使灌区环境逐渐趋于整 洁美化 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显著提高 有效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 大 大促进了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所以 从环境影响角度看 项目是可行的 9 主要保障措施 为确保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政府成立由主管县长任组长 水务 财政 计划 林业 土地 农发等部门领导为副组长的农田水利 建设项目领导小组 全面组织项目建设 资金管理 检查验收等工作 项目资金管理严格按照国家财政部 水利部 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管 理办法 等相关规定 设立项目资金专户 专账专管 确保资金专款专 用 工程建设严格执行相关技术规范 把好规划 设计 施工 验收等 各个环节 积极推行项目法人制 招投标制 建设监理制和施工合同制 9 项目建成验收后 将工程交付项目区管理部门和农民用水者协会管 理使用 管理部门负责灌溉管理 工程管护 水费的征收等工作 农民 用水者协会负责辖区的工程养护 水费收缴等工作 水行政主管部门给 予农业技术 灌溉技术 工程管护等技术指导 保证最大限度地发挥工 程效益 附 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特性表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特性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特性表 序号序号名名 称称单位单位 20082008 年年 20152015 年年 20202020 年年 1 土地面积万亩 277 98277 98277 98 2 其中耕地面积万亩 115 93112 59108 85 3 灌溉面积万亩 3 8913 3922 87 4 其中恢复灌溉面积万亩 3 303 30 5 改善灌溉面积万亩 3 493 49 6 新增灌溉面积万亩 6 2015 68 7 节水灌溉面积万亩 6 35510 055 8 排水面积万亩 9 节水灌溉面积占总灌溉面积的比例 47 544 0 10 大型灌区末级渠系节水改造面积万亩 11 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面积万亩 3 555 12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节水改造面积万亩 13 高效农业节水灌溉面积万亩 14 高效农业节水面积占总节水面积比例 15 规规 划划 目目 标标 灌溉水利用係数管灌 渠灌 16 大型灌区末级渠系节水改造 渠道衬砌 建筑物 km 座 17 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渠道衬砌 建筑物km 座 267309 18 机井 新建 眼 120200 19 抽水站 改造 座 128 20 集雨水窖 新建 座 28003700 21 塘坝 新建 座 5690 22 堰闸 改造 新建 座 7679 23 建建 设设 内内 容容 农田基本建设万亩 10 24 排水支毛沟改造 km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特性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特性表 序号序号名名 称称单位单位20082008 年年20152015 年年20202020 年年 25 投资总估算万元 59129 26 2010 年 2015 年投资估算万元 29882 27 2016 年 2020 年投资估算万元 29247 28 国民经济评价效益费用比 1 06 29 国民经济评价净现值万元 2687 47 30 国民经济评价经济内部回收率 9 25 11 1 1 基本情况基本情况 1 11 1 自然自然条件条件 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县位于陕西省北部 榆林地区东南部 东接吴堡 西邻子洲 北 界米脂 南与清涧接壤 东北与佳县接壤 地处东径110 04 110 41 北纬37 16 37 45 东西长56 0公里 南北宽51 8公里 海拔607 8 1287米 土地总面积1853 47平方公里 全县辖9个乡 11个 建制镇 661个行政村 县地处陕北要冲 210 307国道 太 原 中 卫 银 川 高速公路 西 安 包 头 铁路 正在建设中的银 川 太 原 铁路及西 安 包 头 高速公路都经过 县城 是陕北重要 的交通 商贸 文化中心 2 地形地貌 县属鄂尔多斯地台 是典型的峁状黄土丘陵沟壑区地貌 地形 支离破碎 沟壑密度为5 5公里 平方公里 由梁 峁 沟坡三种地貌组 成 梁峁相连 沟壑交错 地貌裂度42 全县地势东高西低 地貌结构 基本是 三个为主 土地以梁峁沟坡地为主 占63 在梁峁沟坡地中 又以坡地为主 占85 7 在坡地中又以25 以上陡坡地为主 占 51 24 3 水文 气象条件 县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气候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 风气候 一年四季 降水偏少 光照较充沛 年均日照时数 光时 2615 1小时 太阳总辐射量 光量 132 49千卡 平方厘米 生物总辐射量 光质 66 25千卡 平方厘米 年均气温9 7 无霜期165天 年均降水 12 量486毫米 年均蒸腾量2069毫米 一般情况下 冬春干旱 雨雪稀少 夏秋两季雨量较多 且集中于7 8 9三个月内 占全年降雨量的 62 6 暴雨多 强度大 水土流失严重 年均出现7级以上大风46次 多数在冬春季节 最大风速40米 秒 4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地质地貌 位于鄂尔多斯地台南部 岩石主要是古生代和中 生代的沉积岩 地台上层覆盖了厚层的风成黄土 由于地台区新构造运 动的大面积垂直升降运动 造成地面丘陵起伏 从而加剧了流水的侵蚀 与切割 加上人为的农业生产活动破坏 逐步形成了现在的峁梁状 黄 土丘陵沟壑的地貌特征 沟壑密度5 3公里 平方公里 1 0公里以上的沟 道7条 支毛沟28条 地下水 地下水属中上更新统黄土层裂隙孔洞潜水含水岩组 由 于冲沟发育 地形破碎 多数冲沟均切穿黄土深入基岩 使之无法形成 统一含水层 因而潜水分布零星 水位埋藏较深 水量比较贫乏 水质 地表水 地表水水质二级 一般都较好 宜于灌溉 饮用 为HCO3 Na Ca型水 矿化度0 35克 升 地下水 分布于当地河水侵蚀基面之上 一般就地补给 就地排泄 径流途径短 地下水交替循环作用强烈 水质较好 一般为HCO3 Na或 HCO3 SO4 Na型水 矿化度一般均小于1克 升 5 河流水系 县境内自东北主天山梁至东南定仙焉山 划分为两大水系 即 无定河水系和直接流入黄河的水系 县域内一级河流有黄河 二级河流 有无定河 四级河流有大理河 淮宁河 五级河流有义合沟 黄河水系 的流域面积397 43平方公里 占全县总面积的21 5 多年平均自产径流 量0 63立方米 秒 无定河流域1449 7平方公里 占全县总面积的 13 78 5 有450条小河流注入无定河 多年平均径流为2 3立方米 秒 6 土壤与植被情况 土壤 主要以黄土性土壤为主 占总面积的90 2 土壤耕层极薄 肥力差 0 20cm耕层有机质含量0 4542 全氮0 0332 速效磷 4 892ppm 速效钾91 05ppm 植被情况 全县有乔木林地和灌木林地3 13万公顷 覆盖率为 16 9 人工种草0 6万公顷 草群覆盖率为25 成片林草地不多 在居 民地周围 道路 水系两旁主要是乔木林 主要树种有 柳树 槐树 杨树 榆树等 荒山 荒坡有以柠条为主的灌木林 村庄附近的避风向 阳地栽植有以红苹果 红枣为主的零星经济林 地形 岩性 植被 气候 耕作等条件都直接影响着水土流失的发 生和发展 坡度在30 40 坡长在40 50米坡面上最易发生各种侵 蚀的地带 也就是水土流失最集中 最严重的地段 峁坡上主要是面蚀 峁坡与谷坡接界处主要为潜蚀 谷坡上主要为沟蚀 垂力侵蚀 各种侵 蚀类形在分布上有交叉现象 这就造成侵蚀严重现象 这种地带往往是 峁坡与谷地交界地带 1 21 2 社会经济状况社会经济状况 全县共有20个乡 镇 人口35 48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30 57万人 1万个劳动力 男女比例为1 38 1 预计2009年农业人口可达30 77万人 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为6 8亿元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896元 不少 村庄地处偏远 交通不便 基础条件脆弱 土地利用不合理 产业结构 比例失调 水土流失严重 群众的生活及生存条件十分艰苦 长期摆脱 不了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 1 31 3 农业生产状况农业生产状况 14 县农林牧特产主要有黄豆 小米 高梁 洋芋 豆类等小杂粮 盛产红枣 苹果 葵花籽 蓖麻 山羊 小尾寒羊等农林畜牧产品 2009年 全县农业 农林牧渔 总产值85028万元 其中 农业产值 52725万元 占总产值的62 0 林业产值1590万元 占总产值的 1 9 畜牧业产值30708亿元 占总产值的34 1 渔业产值5万元 占总 产值的0 01 农作物播种面积711495亩 其中 粮食作物504990亩 油料作物160020亩 蔬菜30000亩 瓜果8000亩 其它作物8490亩 粮食 产量80980吨 油料产量13117吨 蔬菜产量41986吨 瓜类产量9392吨 黄豆 洋芋 蓖麻 葵花是本县近年来农业生产的拳头产品 全县 黄豆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 年总产量6600吨 洋芋产量高 宜食范围广 是加工粉条 粉丝 淀粉 乳酸的重要原料 全县种植面积14万亩 年 产量达到14万吨 年加工粉条 粉丝3400多吨 1 41 4 自然灾害情况自然灾害情况 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 灾害类型多 主要有干旱 水灾 霜冻 冰雹 病虫害和地质灾害等 其中干旱最多 危害也最为严重 据我县气象站观测资源分析 旱灾占 80 水灾占 10 霜冻占 3 冰雹占 2 病虫害占 2 其他灾害占 3 以上多种自然灾害成为制 约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根据 1953 年至 1981 年统计 29 年内出现不同时段大 中 小干旱 74 次 每两年约 5 次 其中百日以上大旱 18 次 十年六遇 中旱 21 次 十年七遇 小旱 35 次 平均每年 1 2 次 春旱 30 次 占干旱总数的 42 夏旱 20 次 占干旱总数的 28 秋旱 22 次 占于旱总数的 30 1997 年至 2001 年连续 5 年干旱 2002 年为平顺年 2003 年大旱 之年 据 2003 2008 年统计 平均每年农作物受灾面积约 6 5 万亩 绝 15 收面积为 2 3 万亩 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 2 8 亿元以上 其 中农业经济损失 1 8 亿元 16 2 2 农田水利现状农田水利现状 2 12 1 工程现状工程现状 截止 2008 年 全县建成中型灌区 1 处 设施灌溉面积 2 1 万亩 有 效灌溉面积 1 05 万亩 0 5 万亩以上灌区 3 处 设施灌溉面积 1 72 万亩 有效灌溉面积 0 5 万亩 塘坝 堰坝和机井等各类小型水利工程 192 处 设施灌溉面积 3 5 万亩 有效灌溉面积 2 34 万亩 集雨水窖工程 55 处 设施灌溉面积 0 35 万亩 有效灌溉面积 0 3 万亩 全县共计设施灌溉面 积 7 67 万亩 其中有效灌溉面积 3 89 万亩 2 1 1 中型灌区现状 二定渠引水灌区 设有主干渠道 1 条 总长度 42 公里 桥涵 暗洞 跌水 倒虹等各类建筑物 45 座 支线渠道 5 条 总长度 15 公里 各类 建筑物 22 座 斗渠 43 条 长 70 公里 建筑物 98 座 二定渠为 县域独立灌区 目前渠首主体工程基本完好 但原有 导流墙受洪水 冰凌撞击全部毁坏 影响渠首引水 4 孔冲沙闸 2 孔进 水闸手动启闭机老化失修 无法正常运行 渠道沿线倒虹 退水闸 暗 洞 桥涵等渠系建筑物严重老化 干 支渠总长度 57 公里 目前衬砌 3 32 公里 衬砌率仅为 5 左右 渠道跑 冒 渗 漏现象严重 输水 能力严重下降 灌溉水利用系数不足 0 3 另外3条5000亩以上灌区情况分别如下 跃进渠渠首取水枢纽位于子洲县苗家坪镇 干支渠道全长 38 公里 斗渠长度 33 公里 有渠系建筑物 105 座 设计灌溉面积 5800 亩 由于 渠线长 跨县管理难度大 建成年久 退水闸 倒虹吸 斗门 排洪桥 涵洞 等渠系设施完好率仅 30 70 渠系设施基本失去应有功效 部分完全报废 加上近年来连续干旱少雨 水资源补给不足 灌区灌溉 17 能力明显下降 目前 跃进渠实际灌溉面积只有 2700 亩 农业生产严重 受损 灌溉用水矛盾日益加剧 绥惠渠为 域独立灌区 干支渠道全长27公里 斗渠长度28公里 渠系建筑物55座 设计灌溉面积4900亩 由于运行年久 渠系设施老化 失修 塌方 渗漏非常严重 加之近年渠首水源不足和城镇化建设的挤 占破坏 致使整个灌区几乎完全陷入瘫痪 目前有效灌溉面积仅为500亩 织女渠是1953年建成使用 横跨三个县区 县域为位于渠道下 游 干支渠线长度33公里 渠系建筑物45座 斗渠长度45公里 县 域设计灌溉面积6500亩 因渠系老化失修 塌方 渗漏非常严重 加之 上游引水水源不足等因素制约 目前 县域有效灌溉面积仅1800亩 2 1 2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现状 1 机井灌区 全县现有机井 30 眼 其中带病运行的 10 眼 正常运行的 20 眼 安 装水泵 30 台 装机功率 150kw 配套灌溉渠道 6km 设施灌溉面积 0 12 万亩 有效灌溉面积 0 1 万亩 目前机井灌溉工程面临主要问题是机泵设施老化带病运行和地下水 位下降取水量不足 造成灌溉保证率下降 2 小型抽水站灌区 全县现有小型抽水站 128 座 部分水源为塘坝 部分水源为水沟道 其中带病运行的 75 座 正常运行的 53 座 安装水泵 150 台 装机功率 1318kw 配套灌溉渠道 45km 建筑物 188 座 设施灌溉面积 2 56 万亩 有效灌溉面积 1 54 万亩 目前抽水站灌溉工程面临主要问题是机泵设施老化 报废或者带病 运行 不少是因过去燃油动力没有能力向用电动力过度 部分水源工程 18 可供水量减少或者工程设施残破 导致可提取水量下降和无法提水 造 成灌溉区域起旱甚至逐渐萎缩 3 堰闸灌区 全县现有堰闸 34 座 其中带病运行的 20 座 正常运行的 16 座 配 套灌溉渠道 17km 建筑物 40 座 设施灌溉面积 0 68 万亩 有效灌溉面 积 0 41 万亩 目前堰闸灌溉工程面临主要问题是取水闸 冲沙闸口老化失修 渠 道破损渗漏等问题 导致可引水量减少 造成灌溉区域起旱甚至逐渐萎 缩 4 集雨水窖灌区 全县现有集雨窖灌工程共计 55 处 其中带病运行的 12 处 正常运 行的 38 处 配套灌溉管道 20km 设施灌溉面积 0 35 万亩 有效灌溉面 积 0 3 万亩 目前集雨水窖灌溉工程面临主要问题是雨水收集率不高 个别窖体 有渗漏 配套放水设施不足 导致灌溉区域受限 可供水量不足 5 高效农业节水现状 全县高效农业节水水源类型主要为机井和集雨水窖 铺设输水管道 8 5km 发展高效农业节水 0 2 万亩 其中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面积 0 1 万亩 喷灌微灌面积 0 1 亩 高效农业节水灌溉主要用于大棚蔬菜灌溉和山地旱塬作物膜下 灌溉 目前处于试点试验阶段 2 1 3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内容 1 机井灌区 新建机井 320 眼 安装水泵电动机组 320 台 装机功率 4320kw 新 建渠道 160km 新建放水口 3200 个 新增灌溉面积 3 84 万亩 19 2 小型抽水站灌区 更新改造小型抽水站 128 座 更新水泵电动机组 64 台 装机功率 640kw 改造渠道 38 4km 改造建筑物 80 座 改善灌溉面积 1 54 万亩 恢复灌溉面积 1 02 万亩 新建小型塘坝 146 座 安装水泵电动机组 146 台 装机功率 2190kw 新建渠道 43 8km 新建放水口 1168 个 新增灌 溉面积 2 92 万亩 3 堰闸灌区 更新改堰闸 34 座 改造渠道 17km 建筑物 20 座 改善灌溉面积 0 41 万亩 恢复灌溉面积 0 27 万亩 新建堰闸 121 座 新建渠道 121km 新建放水口 1210 个 新增灌溉面积 2 42 万亩 5 集雨水窖灌区 新建集雨水窖 6500 处 配套硬化集雨场 214 5 万平方米 铺设管道 3250km 新建放水管理点 32500 个 新增灌溉面积 6 5 万亩 2 22 2 农田水利工程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农田水利工程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水利工程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 我县是一个以农业为 主贫困县 人口密度大 水资源短缺 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 农业的 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 由于连年的干旱缺水及土地资源当地逐年减少 农业产量连年下降 严重影响当地群众的经济收入和城镇居民的生活需 求 近几年 我县加强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 为确保我县粮食生 产稳定安澜 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这是水利 发挥的巨大作用 可见 小型农田水利和粮食生产及社会经济发展起着 不可代替的作用 2 32 3 运行管理现状运行管理现状 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限制 我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除花石崖水 库和二定渠 织女渠 绥惠渠 跃进渠四条中小型灌区由县水利管理部 20 门成立专门管理机构运行管理以外 其他工程全部由工程所在地村集体 管理 由于大都是承包经营和粗放管理 致使工程经济效益低下 难以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格局 故此加速了工程的老化衰败进度 2 42 4 存在的主要问题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小型水利工程大都兴建于上世纪50 60年代 由于受到人力 物力 财力及施工技术 条件限制 工程设计和质量标准较低 经多年 运行 工程枢纽设施老化 库坝十有九满 蓄水调节能力和渠道输水能 力严重下降 渠系建筑物多数破损 蓄 引水设施跑冒渗漏和塌方现象 十分严重 70 的渠系设施基本失去应有功效 部分完全报废 加上近 年来水资源日渐匮乏 水利工程灌溉能力明显下降 2 52 5 加快农田水利事业发展的必要性加快农田水利事业发展的必要性 近几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粮食的需 求量不断增加 加之耕地资源日益减少 增加农作物产量的重点已转向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而灌溉则是提高单产量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县的灌 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很小部分 发展农田灌溉 增加灌溉面积潜力很 大 所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有很大的必要性 国内外实践证明 加强水利建设是提高农业在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 性工作和保障条件 中央一号文件把水利建设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 力 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内容 因此 加强农业水利基础实施建设 改 善农业生产条件 增加旱涝保收面积 提高现有耕地生产率 是当前提 高粮食生产的关键措施 可见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性 21 3 3 水土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水土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3 13 1 水土资源总量水土资源总量 3 1 13 1 1 水资源水资源 1 水资源总量及可利用量 为了精确地反映全县的水资源条件和开发利用情况 根据 县的 自然条件 地质地貌条件 流域水系等 按 陕西省榆林市 县水资 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报告 将 县划分为三个分区 即黄河峡谷区 区 黄土丘陵沟壑区 区 无定河 大理河半山半川区 区 见表3 1 表3 1 全县水资源总量及可利用量汇总表 单位万m3 当地水资源量水资源可利用量 分区水平年 来水 保证 率 地表 水 地下 水 重复 计算 量 水资 源总 量 地表 水 地下 水 重复 计算 量 客水其他 水资源 可利用 量 多年平 均 2395 11861 31180 52985 818151231 6968 122078 46 平水年50 22821861 31180 52985 81615 71231 6968 121879 15 偏枯年75 1982 41861 31180 52962 81301 21231 6968 121564 64 分区1 枯水年90 1613 61861 31180 52663 110011231 6968 121264 48 多年平 均 6819 42503 22340 77041 96112 32015 11011 26259 37116 25 平水年50 5660 12588 22340 75882 64931 22015 11011 25195 25935 15 偏枯年75 38872283 22340 74109 63011 12015 11011 23567 84015 06 分区2 枯水年90 2659 62583 22340 72882 12012 12015 11011 22441 13016 07 多年平 均 1371 92605 8442 33535 4987 231843 5301 411062242529 34 平水年50 1138 72605 8442 33302 2668 121843 5345881662146 64 偏枯年75 701 972605 8442 32945 5593 131843 5288 11605482148 54 枯水年90 535 032605 8442 32698 5501 241843 5224 01414272120 75 平水年50 22821861 31180 52985 81615 71231 6968 121879 15 偏枯年75 1982 41861 31180 52962 81301 21231 6968 121564 64 分区3 枯水年90 1613 61861 31180 52663 110011231 6968 121264 48 多年平 均 104967050 33983 5135637132 65318 33010 31124839440 56 平水年50 87127050 33983 5117795123 25318 33010 3933417431 22全县 偏枯年75 5982 97050 33983 59049 73912 65318 33010 3641156220 56 22 枯水年90 4093 67050 33983 57160 32019 25318 33010 3438684327 16 注 1 枯水年来水保证率北方按90 南方按95 计算 2 其他水资源可利用量主要包括雨水利用 海水淡化等 2 现状水利工程的供水能力 基准年水利工程设施的供水能力 包括水利工程的分布状况 设计 供水量和供水现状 见表3 2 3 可供水总量预测 根据水利工程建设规划 分别预测到规划水平年保证率分别为 P 50 P 75 P 90 时 全县及各区的可供水总量 见表3 2 表 3 2 不同分区现状供水能力及可供水量预测表 单位 万 m 水平年现状年2010 年2015 年2020 年 保证率 50 75 90 50 75 90 50 75 90 地表水 285305 5284223 5330 4310 4295 3348 8346 2313 地下水 40404040505050909090 其它 分区 1 小计 325345 5324263 5380 4340 4345 3458 8434 2403 地表水 153815431503142021231983 51812 4232621561956 地下水 55555555909090150150150 其它 分区 2 小计 159315981558147522132073 51902 4247623062106 地表水 1864187216981502245222132056301228142615 地下水 60606060110110110160160160 其它 分区 3 小计 1924195617581562256223232166317229742775 地表水 34873720 534853145 54905 44506 94163 75706 85316 24884 地下水 155155155155250250250400400400 其它 全县 小计 38423875 534403300 55155 44756 94413 76106 85716 25284 3 1 23 1 2 土地资源土地资源 1 土地资源总量 根据 县国土资源局2000年编制的 县土地资源 和 县统计年鉴 等资料 2009年我县总土地面积277 98万亩 其中耕地面 积115 93万亩 林地面积48 93万亩 牧草地面积50 35万亩 园地面积 23 34 86万亩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5 0万亩 其它面积22 91万亩 见 表3 3 2 土地资源农业利用潜力 我县2009年全县耕地面积115 93万亩 人均耕地3 87亩 基本农田 面积56 5万亩 占总耕地面积的48 74 开发潜力很大 见表3 3 表3 3 不同分区土地资源可利用量与潜力预测表 单位 万亩 土地类别现状年2010 年2015 年2020 年 耕地 5 56 5 56 5 51 5 44 林地 2 46 2 46 2 50 2 52 牧草地 2 35 2 35 2 34 2 33 园地 1 63 1 63 1 65 1 69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0 24 0 24 0 24 0 24 其他 1 10 1 10 1 10 1 12 分区 1 小计 13 34 13 34 13 34 13 34 耕地 89 50 89 50 86 40 82 99 林地 37 23 37 23 41 14 41 92 牧草地 39 17 39 17 37 98 38 88 园地 27 13 27 13 27 49 28 16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3 90 3 90 3 92 3 92 其他 17 68 17 68 17 68 18 74 分区 2 小计 214 61 214 61 214 61 214 61 耕地 20 87 20 87 20 68 20 42 林地 9 24 9 24 9 34 9 43 牧草地 8 83 8 83 8 77 8 75 园地 6 10 6 10 6 18 6 34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0 86 0 86 0 88 0 88 其他 4 13 4 13 4 16 4 21 分区 3 小计 50 03 50 03 50 03 50 03 耕地 115 93 115 93 112 59 108 85 林地 48 93 48 93 53 00 53 87 牧草地 50 35 50 35 49 09 49 96 全县 园地 34 86 34 86 35 32 34 19 24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5 00 5 00 5 04 5 04 其他 22 91 22 91 22 94 24 07 小计 277 98 277 98 277 98 277 98 3 23 2 水土资源利用现状和需求预测水土资源利用现状和需求预测 3 2 13 2 1 各行业对水土资源的利用现状各行业对水土资源的利用现状 通过调查统计得出现状年全县及各乡镇的总用水量 生活用水量 工业用水量 农业用水量 生态与环境用水量 通过调查统计得出现状 年全县及各乡镇农业土地利用的总面积及其灌溉面积 播种面积 见表 3 4 表 3 4 水土资源利用现状表 用水现状 万 m3 用地现状 万亩 农业农业用地 分区 合计生活工业 灌溉其他 生态 与环 境 合计基本 农田 一般 农田 林业 用地 牧业 用地 其他用 地 分区 1 224 8 120050 0 34 820 0 13 34 3 392 17 2 46 2 35 2 97 分区 2 1187 0 440 0 0567 0 130 0 50 0 214 61 45 2 44 3 37 23 39 17 48 71 分区 3 1953 0 177 0 32 51568 0 45 5130 0 50 03 7 9112 96 9 24 8 83 11 09 合计 3344 8 73732 52185210 3200277 98 56 50 59 43 48 93 50 35 62 77 注 1 生活用水包括城市和农村居民用水及家禽 家畜用水 2 工业用水包括 县内 含村镇 工 矿企业用水 3 其他用水包括除农业灌溉之外的林业 牧业 渔业用水 3 2 23 2 2 各行业对水资源的需求预测各行业对水资源的需求预测 根据本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参照相关专项规划成果 按照生活 工业 农业等的用水定额 依据本地农作物种植制度和灌溉制度 分别 预测到规划水平年生活 工业 生态与环境 灌溉保证率 P 50 P 75 P 90 时的农业灌溉需水量及林 牧 渔等需水量 见表 3 5 25 在进行水资源平衡计算时 要考虑水平年灌溉节水和工业节水 城 乡生活用水 生态环境用水等状况和发展水平 以及水利设施用地需求 满足情况 土地整治状况 采取相应的定额 表 3 5 各水平年用水需求预测表 单位 万 m 水平年用水类别分区 1分区 2分区 3全县小计 p 50 5056715682185 p 75 4551814131976 灌溉 p 90 4048512321757 农业 其他 34 2133 8551 32221 37 工业 32 532 5 生活 123 55440 84177 24741 63 生态与环境 2050130200 小计 50 229 751191 691959 063380 5 小计 75 224 751142 691804 063171 5 2010 年 小计 90 219 751109 691623 062952 5 p 50 9898720713156 p 75 8491218592855 灌溉 p 90 7289317252690 农业 其他 41 92137 6559 71239 28 工业 35 835 8 生活 128 55448 84192 31769 7 生态与环境 2460142226 小计 50 292 471633 492500 824426 78 小计 75 278 471558 492288 824125 78 2015 年 小计 90 266 471539 492154 823960 78 p 50 148125224803880 p 75 132112023053557 灌溉 p 90 11098621273223 农业 其他 56 71150 1766 51273 39 工业 38 938 9 生活 140 22552 33201 33893 88 生态与环境 4177160278 小计 50 385 932031 52946 745344 17 小计 75 349 931899 52771 745041 17 2020 年 小计 90 347 931765 52593 744707 17 注 1 其他指林 牧 渔等需水量 26 3 2 33 2 3 各行业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预测各行业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预测 根据本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分别预测到 规划水平年各类用地情况 见表3 6 表3 6 各水平年用地需求预测表 单位 万亩 农业用地 水平年合计 基本农田一般农田 林业用地牧业用地其他用地 2010 年277 98 56 559 4348 93 50 35 62 77 2015 年277 98 61 551 0953 00 49 09 63 30 2020 年277 98 66 542 3553 87 49 96 65 30 3 33 3 水土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水土资源供需平衡分析与评价与评价 3 3 3 3 1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和定额 我县在未来几年的需水量为 3908 5万立方米 按供水预测所提出的各项工程措施 年供水量为 3934 8万立方米 基本能够满足需要 实际上我县可供得水量远不止这 些 全县水资源总量为12 19亿立方米 需水量只占资源总量的 33 72 所以从资源拥有量上来说 水资源不会成为农业生产和国民经 济发展的限制因素 但从实际上讲 水资源很不富有 资源总量中客水 占90 11 使用受到限制 有待今后积极配套工程措施 更好的开发利 用 据分析计算结果看 我县水资源比较丰富 但是区域分布情况极不 均匀 而目前开采程度较低 尚且不能满足生产 生活和工业的发展需 求 2008 年 全县实际利用地表水 3410 万立方米 占地表水总量 10496 39 万立方米的 34 39 地下水利用量 150 万立方米 占地下水总 量 7050 26 万立方米的 2 13 而总量为 43868 42 万立方米的客水大部 分都难以利用 可见 我县水资源利用程度较低 尚有很大潜力可挖 27 但从现有工程供水能力来看 仍然不能充分利用水资源 因此 要提高 水资源利用率 应本着 兴利除害 因地制宜 的原则 兴建适当 便 于管理的大 中 小型水利工程 配套水利灌溉设施 走节水灌溉之路 提高工程供水能力 促进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 具体供需情况见表 3 7 表 3 7 各水平年水资源供需平衡情况表 单位 万 m 水平年保证率水量分区 1分区 2分区 3全县 需水量 229 751191 691959 063380 5 供水量 345 5159819563899 5 50 余缺水量 115 75406 31 3 06519 需水量 224 751142 691804 063171 5 供水量 324155817583440 75 余缺水量 99 25415 31 46 06468 5 需水量 219 751109 691623 062952 5 供水量 263 5147515623300 5 2010 年 90 余缺水量 43 75345 31 61 06348 需水量 292 471633 492500 824426 78 供水量 380 4221325625155 4 50 余缺水量 87 93579 5161 18728 62 需水量 278 471558 492288 824125 78 供水量 340 42073 523234756 9 75 余缺水量 81 93515 0134 18631 12 需水量 266 471539 492154 823960 78 供水量 345 31902 421664413 7 2015 年 90 余缺水量 78 83342 9111 18452 92 需水量 385 932031 52946 745344 17 供水量 458 8247631726106 8 50 余缺水量 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