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学期文言文练习-三峡.doc_第1页
初二上学期文言文练习-三峡.doc_第2页
初二上学期文言文练习-三峡.doc_第3页
初二上学期文言文练习-三峡.doc_第4页
初二上学期文言文练习-三峡.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三峡 练习 一、解释文章中括号前面的字,在横线上注音40分自( )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 )无阙( )处。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自( )非亭午( )夜分,不见曦( ) 月。至于( )夏水襄( )陵,沿( )溯( )阻绝( )。或( )王命急宣(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 )间千二百里,虽( )乘奔( )御风,不以( )疾也。春冬之时,则素( )湍( )绿潭,回清倒影。绝( )巘( )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 )其( )间。清荣峻茂,良( )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 ),林寒涧肃( ),常有高猿长啸,属( )引( )凄异,空谷传响( ),哀转( )久绝( )。故( )渔者歌曰:“巴东三( )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二、翻译下列句子28分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6、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自:、自三峡七百里中( ) 、自非亭午夜分( )或:、或王命急宣( )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 )绝:1、沿溯阻绝( ) 、绝巘多生怪柏( ) 、哀转久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佛印绝类弥勒( )良:、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良多趣味( )素:、素湍绿潭 ( ) 、可以调素琴( )、又留蚊于素帐中( )故:、故渔者歌曰( ) 、故人不独亲其亲( )三、按要求默写课文中的句子12分描写三峡两岸山峰险峻的句子: 描写三峡春冬美景的句子: 描写三峡猿猴鸣叫的句子: 描写三峡秋景的句子: 第段中“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一句写出了江水的季节特点。( )( )色彩互异,( )( )动静相杂,相映成趣,令人无限遐想。“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以“清”字状 ( ),以“峻”状 ( ) ,以“荣”状 ( 柏 ),以“茂”字状 ( )。文章花了大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却写到“渔者歌曰”,这是采用的( )描写手法,其作用是( ) 三峡是所著的水经注疏中的一段。水经注是的著作。文章结尾引用民歌有何作用?5分答: 黄鹤楼 阅读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1)“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4分) (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第四联。(4分) 与朱元思书 习题精选一.文学常识填空;1. 本文作者_,字_、_朝_文学家。本文选自后人所编辑的 。2.风烟俱净,_。_,任意东西。3.水皆缥碧,_。_,直视无碍。4.负势竞上,_,_,千百成峰。5.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6.从侧面表现水的清澈的句子是: 。7.表现作者向往自然、厌弃尘俗、鄙弃名利、淡泊人生的句子是: 。 8.异水,抓住了 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 的特征。9.“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解释下列加点的字:一百许里( )急湍甚箭( )蝉则千转不穷( )横柯上蔽( )经纶世务者( )任意东西( )指出下列各组中的加点词的不同用法。 蝉则千转不穷。( ). 欲穷其林。( ) 猿则百叫无绝( ).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果如鹤唳云端。(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1)从流飘荡 (2)急湍甚箭 (3)猛浪若奔 (4)横柯上蔽( )3.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_ 4.下列表达的感情与文章最接近的诗句写在横线上。(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6)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5.作者描绘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第一段总写_之美,概括为“_,_”八个字;第二段承“异水”二字,抓住“_”和“_”的特点,具体生动地描绘;第三段承“奇山”二字,多层次多角度展示_之美。6.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4分)A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B.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群臣进谏,门庭若市(邹忌讽齐王纳谏)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谭记)C 负势竞上,互相轩邀 D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储东阳马生序) 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于园)E 横柯上蔽,在昼扰昏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三峡) 7.“鸢飞戾天者”与“经纶世务者”分别指什么人?(2分) 8.用现代汉语翻译“争高直指,干百成峰”。(2分) 9.“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一句写出了江水的清澄宁静,小石潭记也有通过“游鱼”描写潭水清澈见底的句子,请默写出其中的一句。(2分) 10.作者抒写了“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看到富春江奇异的景色以后“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受,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也写了迁客骚人登上岳阳楼之后的种种“览物之情”,他们写这些感受的目的有什么不同?(2分) 11. 本文有从视觉方面描写景物的,也有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请分别找出两方面的对偶句各一组,并说说他们的表达效果。(1)视觉上的对偶句 (2)听觉上的对偶句 (3)表达效果 10 短文两篇 练习题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作者_,字_,号_。北宋_家,_家。和父亲_、弟弟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2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B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争相跳)C月夜入户(窗户)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但少闲人(只是)3翻译句子。(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8题。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4“书”的意思是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5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6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7本文分_层,写出各层大意。8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10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11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1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想,想到) B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共同)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但是) D遂至承天寺(就,于是) 2、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 托物言志即景生情类比象征以物喻人3、下列句子点出题目中“游”字的一项是( )A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B相与步于中庭 C水中藻荇交横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4、末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表达出怎样的感慨?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A标榜自己有随遇而安的修养 B自嘲自己与张怀民一事无成C有闲情逸致才能欣赏到美景 D无所事事的人才能欣赏到美景5、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A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B短文真实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7、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8、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水中交错的藻、荇这样的水草,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啊。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9、本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描写月光的句子是 ,描写的角度是 。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10、按“叙事、写景、抒情”三个内容划分这段文字的层次,用“|”标示 (3分): 11、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答: 12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情感?答 14、 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的写景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答: 15、 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答: 三峡 练习 一、解释文章中括号前面的字,在横线上注音40分二、翻译下列句子28分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除非正午看不见太阳,除非半夜看不见月亮。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是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也没有船行得快啊。 4、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5、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6、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自:、自三峡七百里中( 在 ) 、自非亭午夜分( 如果 )或:、或王命急宣( 有时 )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 或者 )、或以钱币乞之( 有的 )绝:1、沿溯阻绝( 隔绝 ) 、绝巘多生怪柏( 极 ) 、哀转久绝( 消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隔绝 )、佛印绝类弥勒( 极 )良:、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好,优良)、良多趣味( 确实 )素:、素湍绿潭( 白色 ) 、可以调素琴( 不加修饰的 )、又留蚊于素帐中( 未染色的 )故:、故渔者歌曰( 所以 ) 、故人不独亲其亲( 所以 )三、按要求默写课文中的句子12分描写三峡两岸山峰险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描写三峡春冬美景的句子:素湍绿潭,回请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 描写三峡猿猴鸣叫的句子: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描写三峡秋景的句子:林寒涧肃 第段中“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一句写出了江水的季节特点。( 素 )(绿)色彩互异,( 湍)( 倒)动静相杂,相映成趣,令人无限遐想。“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以“清”字状 (水 ),以“峻”状 ( 山 ) ,以“荣”状 ( 柏树 ),以“茂”字状 ( 草 )。文章花了大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却写到“渔者歌曰”,这是采用的( 侧面 )描写手法,其作用是( 渲染出三峡秋景的凄清萧瑟,表明人们的感伤之情。 ) 请分别概括三峡四个季节的特点。夏季: 水势迅急凶猛春冬: 景色秀丽奇绝秋季: 萧瑟凄凉我国古代水利地理学6、 文章结尾引用民歌有何作用?答:把自然景物与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渲染了悲寂、凄凉的气氛,侧面表现了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4、(评分不要拘泥于参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1)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1分)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1分)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1分)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1分)(2)颈联写到的楼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奔涌的大河,汉阳一带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眼前的“树木”“芳草”勾起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回想,由景生情,强烈的思乡之念也就油然而生。(2分)尾联情景水乳交融,那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浩烟波,正是诗人无边乡愁的形象化表达,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2分答案:一.略二. 5.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6.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7.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8. 缥碧、湍急山高、树多、景美9.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2、尽,完 走完 停止 消失 至 叫 三. 1.(1)随着,顺从(2)甚于、超过(3)奔驰的马(4)树枝2.竭力攀高的人,看到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功名的心;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大意对即可)3.从“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句中表现作者对自由的渴望;从“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句中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歌颂;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句中表现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能结合语句分析,大意对即可。)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5.富春江山水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清急富春江两岸群山6A E(A像 B耐寒使寒 C凭借/背着 D返/反,反而 E遮蔽) 7“鸢飞戾天者与“经纶世务者”指追逐名利的人和热衷于官场的人。8(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个山峰。9“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或“日光下彻,影布石亡。” 10作者所写的“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的感受,是一种设想,以此烘托出山水景物的魅力,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范仲淹以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表达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境界。11.(1)(2)略 (3)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一、1东坡志林苏轼子瞻东坡居士文学书画苏洵苏辙三苏2C(户:门。与:参与,此指欣赏)3(1)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猿和鸟都一同叫了起来。(2)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3)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4)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4信给谢中书的信5山川之美,古来共谈。6(1)对偶(2)对偶,借代7三(1)自古以来,文人们都夸赞山水的美丽。(2)具体描绘各种美丽的极致。(3)感叹这样的人间天堂,再也没有人能欣赏到。8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9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拟人: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反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10(1)点明夜游的起因、时间、同游的人及游览的地点。(2)运用比喻描绘庭院月色(3)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情感。11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12何夜无月?两人者耳。略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A念无与为乐者(想,想到) B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共同)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但是) D遂至承天寺(就,于是) 2、本文的构思角度是(B ) 托物言志即景生情类比象征以物喻人3、下列句子点出题目中“游”字的一项是(B )A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B相与步于中庭 C水中藻荇交横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4、末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表达出怎样的感慨?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C )A标榜自己有随遇而安的修养 B自嘲自己与张怀民一事无成C有闲情逸致才能欣赏到美景 D无所事事的人才能欣赏到美景5、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B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B这篇短文真实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7、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8、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D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