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芬高教论坛:后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面临诸多挑战作为世界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高等教育在20世纪末经历了从精英向大众阶段的过渡。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比如校园变得比以前更加拥挤、课堂规模变大、学生录取标准下降、生均办学经费不足、生师比速度提高、学生就业困难等。日前,由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大学和芬兰坦佩雷大学、赫尔辛基大学联合举办,主题为“后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面临的挑战与经验”的中国芬兰高等教育论坛上,北京大学副校长张国有、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蒋毅坚、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等和来自芬兰、德国、日本等国的高等教育研究学者一起,共同探讨上述问题并努力给出对策建议。大众化教育并不否定精英教育本次论坛由北京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和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承办。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阎凤桥在论坛上提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出现了分化的趋势,高等教育系统如何同时兼容精英与大众高等教育组织,是高等教育结构面临的首要问题。在不同国家高等教育系统中,精英教育所占的比例是不同的。阎凤桥提供了一组数字:在意大利精英高等教育占高等教育系统的90%,在德国和瑞典为60%70%,在英国为50%60%,在法国、日本和美国为10%20%。“事实证明,扩张的学生规模被精英大学吸收的比例越高,出现的问题就越多。”他指出,高等教育系统分化程度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如何,是一个急需研究的问题。武汉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刘智运说:“大众化教育的特点就是层次类型的多样性,但大众化教育并不是否定精英教育,进行大众化教育的同时还要保证精英教育的质量。”他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实现了五大转变:一是在教育模式上,从单一的精英化教育,向多样化的大众化教育转变;二是在教育功能上,从以传授前人知识为主要特征的知识教育,向以培养知识和技能相结合为主要特征的认知教育转变;三是在教育教学组织上,从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向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四是在教学方式上,从教师单向传授知识为主,向师生互动和引导,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尤其是通过研究、探讨式教学转变;五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从单一的学科背景下的专业对口培养,向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培养模式转变。中国高等教育的特殊问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教师赵立莹认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之路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不同的国情决定了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特殊问题。在赵立莹看来,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殊问题有四方面。第一,穷国办“大教育”的现实,决定了国家财政投资水平先天不足。多年来,我国年度公共教育经费在170亿美元左右,占世界公共教育经费总数的1.5%,支撑起2.4亿全日制在校学生的教育,约占世界教育人口的20%。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从7%上升到了23%。在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的情况下,人才培养质量不受影响,是要以大量资金的投入为前提的。而我国财力有限,不可能停止对基础教育或社会其他行业的投资而仅投资高等教育,国家只能逐步提高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但是高等教育发展速度之迅猛超过了国家经济承载力,国家投资跟不上增长需求,势必影响高等教育的质量。第二,根深蒂固的精英情结,影响了教育的理性选择。高等教育大众化,应以大众型高等教育即高等职业教育的扩招为主。但是我国民众对高职反映冷淡,精英教育观念仍然决定着人们的教育选择。这种精英情结导致了高校的盲目趋同,造成了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第三,城乡二元结构导致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意味着受高等教育人口绝对数的增加,而且意味着受高等教育人口的性别分布、阶层分布、地域分布等建立在公平原则的基础上。面向农业发展的高等教育,培养适合农村需要的人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第四,社会收入差距悬殊,使高校学费成了许多家庭“不能承受之重”。我国高校学生的学费及其他开支的主要来源是家庭收入,但高校学费与大多数居民家庭收入水平差距悬殊,这势必导致众多家庭因为经济困难不得不放弃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体制变革与会学者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引起了高等教育结构的多样性,逐步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多渠道的高等教育结构网络。在形式结构上,逐步形成了以普通高等教育为主、民办高等教育、网络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多种形式为补充的高等教育体系。在布局结构上,高等教育地方化趋势明显,布局向下延伸为许多地方高等教育带来了机遇。在层次结构上,中国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在大众化进程中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最显著的特征是专科层次在整体层次中的比例得到了大幅提高。对于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出路,与会专家给出了以下建议:第一,鼓励大学开源节流,建立多元化的经费筹措渠道。大众化与政府资金投入不足的矛盾成为世界性问题,解决这一矛盾要采取增收与节支两种办法。高校通过自主创新拓宽资金渠道,是弥补我国投入不足的最好形式。第二,淡化精英情结,理性选择高等教育。大众高等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多样化,但是我国特有的精英情结却限制了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大众高等教育的主体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人们对接受高等教育的观念也要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逐步淡化精英情结,从孩子自身的发展和兴趣爱好出发,进行教育选择。第三,探索适合国情的高等教育体系。我国城乡人口的结构和城乡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今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从高等教育的入口和出口来看,城市的高等教育入学率提高已经到了极限,大学生在城市就业的机会也非常渺茫,只有积极开辟农村的生源市场和就业市场,才能有效地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要让60%以上的农村青年接受高等教育,并在农村创造就业机会。高等教育大众化不能仅靠城市生源,更不能仅在城市就业。第四,制定社会较低阶层可以接受的大学收费标准。国家可以适当对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减免学费,加大投资,以吸引更多来自贫困家庭的生源。刘智运建议,大众化高等教育要兼顾质与量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一方面要控制增长速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教学改革,切实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另一方面,要建立大众化条件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不能将精英教育的质量观、评价体系平移到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中。”科学时报(2010-6-8 E2校园)别敦荣李晓婷:麻省理工学院教育理念及其启示麻省理工学院由一所工程技术学院发展到理工科大学,继而再转型为综合性大学,走过了一条我国很多大学正在经历的发展道路。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发展历程中,每一次重大变革都是从教育开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变革一直是其发展、变革、壮大的主旋律。麻省理工学院以教育变革为其转型之根本,由教育理念的更新促进教育实践的变革,进而实现战略转型的成功经验,值得我国很多大学借鉴。关注社会发展,勇于开拓创新自大学产生以来,大学教育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是影响大学发展的主要矛盾关系之一。在古典大学漠视社会发展需要,现代大学轻视社会需要的时代,新生的麻省理工学院以社会发展需要为教育导向,创新教育理念,建立起一所“与众不同”的新型大学,满足了社会工业化进程对工程技术人才的迫切需要。不仅如此,在其14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麻省理工学院不保守、不落后,勇于开拓教育的新视界,根据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新需要,不断提出新的教育理念,进行新的教育实践,长期引领科学教育和工程教育的新方向,成为最具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我国很多工科大学或过去行业部门举办的大学大都曾经经历过麻省理工学院发展的第一阶段,这些大学中的很大一部分在改革开放时期进行了或主动或被动的教育改革,试图转变过去单纯的工程教育或技术教育的模式,以适应更广泛的社会发展需要。但这种转变并不顺利,主要表现在学科专业虽然增加了,但教学却与以往并没有什么差别,所谓的多科化或综合化只不过拼盘式地多了一些学科专业而已。借鉴麻省理工学院的经验,我国大学应当加强教育理念研究,对自身教育工作与社会发展要求的不适应性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明确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对教育改革的战略、进程与举措进行系统的规划和统筹安排。尤其是面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和教育发展所带来的新的人才需求,应当建立什么样的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体系的问题,要想清楚。应当创新教育改革机制,建立专家咨询研究、院系广泛调查、领导集思广益的自下而上的决策和推行机制,强化基层对教育改革的责任心和参与度,调动基层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真正的实践机会作为一所以科技教育为特色的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注重实践教育,从通识教育开始,就为学生开设科技实验课,而且规定了必修课程门数和要求达到的学分数;在专业教育中利用丰富先进的实验条件,将实验教学与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在课外活动中组织了多种研究、实践计划,如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独立活动期,工程实习项目,媒体艺术与科学新生计划等,为学生自主研究和实践提供各种条件和方便,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和发展空间。正因为如此,麻省理工学院学生的实践能力超群,在科技创新、项目组织与管理、工程设计与领导等方面表现出超人的才华,其师生在20世纪历次科技革命中作出了令世人瞩目的贡献。我国大学长期重理论教育,轻实践教育,在实践教育中,又重验证性实验和一般的见习,轻创新性实验和实战性实践。这样导致大学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普遍较弱。我国大学应当扭转重理论教育轻实践教育的风气,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根据学科专业教育特点,努力在校内和校外建立持久稳定、质量有充分保障的实训基地,使学生能够有充分的机会将所学习的理论和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在实践中丰富见识,发展才能。应当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外实践教育条件和机会,在经费、场地、教师指导、成果展示等多方面提供便利,使课外实践活动成为学生专业和社会发展舞台的延展,为学生成才成人创造良好的环境。在重视科学教育的同时注重人文教育麻省理工学院教育的发展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对人的发展的意义作了完美的诠释。在麻省理工学院发展之初,尽管有一定的人文教育,但大多不成体系,也没有形成风气,直到20世纪40年代后期,它仍然没有形成重视人文教育的氛围。这也注定了它在美国和世界高等教育中的地位还不能达到顶峰。刘易斯报告对麻省理工学院教育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麻省理工学院的教育理念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使麻省理工学院又一次领导了美国和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人文教育的加强使麻省理工学院完成了凤凰涅槃的过程,它的人才培养开始走向追求科学与人文的和谐统一,这也使它成为了一所名副其实的世界一流的综合大学。我国大学由于受高度专业化教育模式的影响,长期形成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分而治之,在专业教育之外只开设少量的政治理论课和外语、体育等课程,即便实行学分制、推行文化素质教育以来,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我国大学应当切实转变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大学生科学方法和人文精神的教育,使大学生掌握认识、解释、适应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养成一腔人文情怀,在自然、社会和人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领导能力作为高等教育机构,大学的根本职能在于培养人才。培养负责任的大学生既是大学对学生个人的义务,也是大学的社会使命所系。麻省理工学院将大学的教育职能与国家的兴衰和社会的文明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致力于培养能够担负社会责任的领袖人才,为国家强盛安定、社会繁荣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麻省理工学院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领袖才能的培养融入到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以及一般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一进入校园就能萌发出高远的社会理想、浓厚的社会责任和强烈的社会使命意识。这也是为什么麻省理工学院众多毕业生在社会上能够建功立业,成就卓绝的根本原因。我国大学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注重激励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要求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学好本领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但在教育中,往往存在缺少落实,与课程教学联系少,与专业教育联系少,与社会实践联系少等问题,所以,教育效果常常不尽如人意。我国大学应当从现实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深入研究当代大学教育的特点和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将社会责任感教育融入到大学教育全过程,使每一门课程、每一位教师、每一次教学活动都能增进大学生的社会公德修养,提升其社会认知水平,升华其社会使命感和服务社会的自觉性。要有与全世界分享的气魄国际化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通常它主要表现为学术的国际交流,更多的是学者之间留学互访和合作研究等。麻省理工学院有着与其他大学共同的教育国际化实践,但它的过人之处在于它充分利用了新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国际学术交流的便利,实施了“世界的麻省理工学院”项目,使麻省理工学院成为了世界上第一所真正的一流的虚拟大学,使不同时空的各国民众能够通过国际互联网分享其优质教育资源,显示出其与世界共享的博大胸怀与气魄。我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在教育水平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实施开放式教育的气魄上可能存在更大的差距,因为即便同城同地、甚至一墙之隔的大学也难以相互共享教育资源。这样的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固有属性和时代精神是格格不入的。我国大学应当进一步改革开放,将学术的普世性作为重要的教育原则付诸实践,将共享理念植入大学精神中去,努力扩大其开放性,拓展其共享覆盖面,使其国际化特征更加显著地得到体现。应当改革各种阻碍教育共享的规章制度,从推进校内教育资源共享开始,逐步扩大到同城、全国,以至于走向世界,在共享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和质量,在共享中不断创新和发展教育组织和形式,使教育具有更强的时代性、更好的适应性。应当进一步加强国际化教育,尤其是应当借鉴高等教育强国大学教育的先进经验,改革教育教学制度,提高教育和管理人员的国际化素养,增强教育的国际适应性,吸引更多的国际学者和学生参与教育活动。应当加强面向世界办学,尤其是以建设世界一流为目标的大学,要有与世界分享的勇气和魄力,在开放共享中一方面为世界高等教育提供中国特色的优质资源,另一方面从世界各国的教育经验中获得创新和超越的动力与智慧,最终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时报(2010-6-8 E3国际)麻省理工学院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 2006-03-24 06:26:16 提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MIT),可能无人不知,它是世界顶尖的理工科大学,很多人到MIT上学,也是奔着他在理工科教育方面的实力而去的。相反提起MIT的人文社科教育,很多人则不以为然,甚至有人还怀疑MIT是否有文科方面的教育。的确,作为这样一所理工科教育尤其出色的“理工学院”,MIT往往让人误解为是一个缺乏人文的地方。走在MIT的校园里,你也很少能够感受到人文的气氛,尤其是同与它同处一城的哈佛校园相比,你更会觉得MIT像是一座工厂,到处是方正高大冰冷的厂房,连校园里的那些雕塑也大多是钢铁的。然而,当你真正走进这些厚厚的墙壁的内部,你还是会感受到浓重的人文气氛。楼道里会传来优雅的钢琴声,循声找去,你会发现某个教室里正在上钢琴课。邻近的某个教室里,学生们可能正在做着雕塑。当你走到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所在的楼道时,迎面而来的是满墙的人文社科课程和计划介绍。其实MIT非常重视通识教育,在搞好专业教育的同时,并不忽视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教育,文理并重。它不但有自己的人文学院,可以培养人文专业的学生,而且设置了很强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对所有本科生在通识教育方面的要求都很高。MIT所要培养的是工业界的“领袖”,正如它一再强调的,学校的学生不仅要具有专深的理工科知识,还要有一个广博而又坚实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基础。一、文理并重 开拓视野MIT能有今天的地位,通识教育能有今天的成功,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它对人文教育的重视和强调,可以追溯到它的创始人威廉?罗杰斯。MIT成立于1861年,当时美国刚刚经过工业革命,科学技术得到史无前例的发展,科学和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上作用日益明显,对工程师、自然科学家和工业技术人员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罗杰斯坚信需要一种全新的教育,这种教育比传统的古典教育更实用,但比当时狭隘的技术教育更广博。他早在1846年给他弟弟的一封信中就提出了在波斯顿建立一所工艺学院的想法,该学校真正的目的是“传授所有为工艺提供基础和解释的科学原理”,而非教授“能在工场学到的技能的运作和细节”。罗杰斯本人是一个在当时备受尊敬的博物学教授,他兴趣广泛,博学多识,见地非凡,且具有演说家般的讲学才能。为了建立一所全新的与众不同的麻省理工学院,他奔走劳顿,三次上书州政府,申请建校许可证和土地,终于建立了一个集“工艺协会、工艺博物馆和工业科学艺术学院”三位一体的理工学院。时值美国南北战争,罗杰斯一边尽其所能支持林肯政府,一边紧锣密鼓,筹建麻省理工学院,修建教学大楼,1865年学院终告建成,有15名学生入学。罗杰斯虽然注重服务于工业的“实用的工艺和科学”,却十分强调基础原理和通识教育,相信教育必须“广泛”和“有用”,指出“拓宽的视野和对基本原理的牢固掌握”,促使学生给他们的职业带来更高效率。为此MIT开设了关于商业、生产和机械工艺的历史,著名发明家传记,政治经济和贸易,建筑、绘画和雕刻原理,美术评论等方面的讲座。罗杰斯为MIT奉献了他的一生,他为建立学院劳碌奔波,为MIT最初的生存和发展呕心沥血,1882年罗杰斯在MIT毕业典礼上演说时突然去世,享年77岁。二、通识教育 成就卓著不过罗杰斯去世后的MIT发展并不顺利,遇到了种种困难,财政匮乏、校园面积不足、教职人员的短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等等给MIT造成了巨大的影响,MIT面临着巨大的危机,甚至几度差点被哈佛吞并。MIT的教育和教学也因此受到了影响,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被严重忽视了,当时斯特拉顿校长提出二年级学生必修英语和历史竟然也遭到了众多反对。20世纪初,MIT的科学和人文已变得非常肤浅,教育模式也变得僵化。在这样的情况下,MIT开始物色新的校长,希望能扭转这种局面。1930年,著名物理学家卡尔 康普顿走马上任MIT校长,从此掀开了学院新的一页。之前康普顿是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主任,一上任就展露了他非凡的领导才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行政方面,他把学院划分为三个院(工学院、理学院、建筑学院)和两个服务性质的部门(人文学科部、工业合作及研究部)。在教学方面,他加强基础学科,把基础学科提高到与工程学科同等的地位,强化应用学科与基础学科的联系,使应用科学的发展建立在基础科学的基础之上。同时他意识到人文科学是一个薄弱环节,就着手加强人文科学方面的教育,对人文课程设置进行改革,给出了一个四年人文社科必修课程计划,使MIT的通识教育系统化。但是康普顿对当时的人文教育仍不是很满意,1947年,康普顿指定一个由刘易斯领导的教育调查委员会,对MIT教育政策和模式进行调查,着重考察人文和社会科学。康普顿时期可以说是MIT的转折点,他把MIT从当时困境中挽救出来,走上了一条阳光大道。他在任职期间,一直推动着MIT朝通识教育方向的前进,逐渐淡化了其技术性,使科学和人文气息逐渐浓厚起来。正因为他采取正确办学政策,MIT在大萧条和二战期间仍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迅速跃居美国名牌大学之列。康普顿不仅才智过人,而且德行高尚,1948年,康普顿察觉他的得力助手小詹姆斯 吉利安可能会离开MIT,就主动提出辞职,推荐吉利安为校长。吉利安34岁被康普顿聘任为校长执行助理,一直在MIT担任职务,是康普顿的忠实支持者,他的教育理念和政策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康普顿。在他任职的第二年,康普顿指定的教育调查委员会递交了一份调查报告,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刘易斯报告。该报告回顾了MIT教育的历史,论述了MIT教育理念的发展及二战对MIT的影响;报告还分析了当时教育的现状,改革了课程设置;报告还指出,MIT应该同等重视工程、科学、建筑和规划及人文和社会科学四个基本教育和研究领域,要求提高对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视,把他们放到与专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建议建立可以授予学位的人文学院。这个报告的大部分建议都得到了吉利安的认同。1950年,MIT成立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通识教育进一步加强,社团活动日益丰富,大学的内涵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三、把人文社会科学作为本科教育的“公分母”康普顿和吉利安的通识教育理念得到继任者的推崇。在70年代杰罗姆 威斯纳校长任职时期,MIT教育委员会重新评估了人文和社会科学必修课程的总体结构和具体内容,通过了本科生在人文方面的新要求。80年代,MIT又有提出了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必修课的学分分配制度,对本科生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的必修课的选课制度有了更精细的规定。MIT在一代代领导者的不断努力下,通识教育持续发展,地位日益巩固。现在,MIT所有本科生在学习期间必须修满8门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课程,要求拿到32个学分。这八门课中,其中三门必需分别选自五大类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分配制课程(五大类包括文学类,语言、思想和社会准则,视觉艺术和表演艺术,文化与社会研究类,历史类)中不同的三类,另外五门可以在人文学院开设的360门课程中任意选修,同时这八门课中的三或四门要求集中于某一人文艺术或社会科学领域,形成一个“学分集中”。这样的选课制度不但保证学生在通识教育方面的广度,而且由于其中几门集中在某一特定领域,使学生对这个领域知识有一定深度的掌握。如今的MIT已成为同牛津、剑桥、哈佛等老资格大学齐名的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了,它对美国乃至全世界的科学技术进步和人类文明建设方面做出的贡献,是不可低估的。在惊叹于它理工科教育的成功同时,我们不能忘了通识教育在MIT所起的重要作用。MIT把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有机结合,培养了一批竞争力强、能适应社会变化、解决职业中遇到各种问题、广博而又专深的各行各业的领袖。发展至今,MIT的通识教育地位应该是非常牢固了,然而MIT的领导者并未满足于此而停止进一步完善通识教育。正如现任校长福斯特指出的:作为MIT教育和学术创造精神与风气的智力和文化基本组成部分,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的作用被进一步扩大,人文和社会部门职员正全力以赴拓宽通识教育,经济学和语言学将继续发展,写作和表演艺术越来越重要,生活和学习更加多样化。MIT的成员意识到当今的挑战是世界性和跨学科性的;而学生通过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可以学会以历史的观点来看待不同思想,考察它们的生命力,从世界性的高度来理解它们,以深刻的洞察力来对它们进行讨论和写作;人文社会科学可以向学生提供在提出改造世界的方案方面充当先锋的知识和技巧,为他们提供在每个领域中终生加强学习的知识基础。因此他们提出,人文、艺术和社科教育是MIT本科教育的“公分母”。麻省理工学院 办学理念实用知识的教育价值观 社会责任感 文理相通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能准确翻译的也行。拜托 A、实用知识的教育价值观:罗杰斯认为在工业社会,学生将从趋向于有用目标的动力中获益。今天,这种教育价值观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接受。MIT开设的课程“适于培养机械师、土木工程师、建筑师、矿冶工程师和实用化学师”。学院还聘请了一些有创新意识的教授,如埃利奥特、爱德华C皮克林,他们带来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正是学院的办学宗旨和这些革新者使MIT成为埋葬僵死学术的一座“坟墓”,也成为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活力的源泉。这从学生的评价中也可见端倪:这里的教学方法对我们学生来说都是新颖的;我们告别了旧的、囫囵吞枣式的学习方法;我们感到老师是通过让我们与大自然的直接接触去认识它,而数学、语言和历史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社会所要求的知识越来越多,MIT的教育重点也时刻在变,但“有用”始终是MIT的核心。也正是这一价值观使MIT把重心放在有利于促进科技发展的领域。B、社会责任感:为社会的利益而发现和应用知识是MIT的中心使命。1873年以前,机械工程一直是MIT的第一专业,之后与土木工程易位。这是因为当时美国有成千上万英里的铁路需要铺设,还要开凿隧道、修筑桥梁、兴建公共设施,这都需要大批训练有素的工程技术人员。此外,在一战期间,MIT还广泛增设专业,开展与战争有关的科学研究。MIT为报效祖国办起了培训陆军和海军飞行员、航空工程、无线电工程师以及其它人员的专业,广泛开展与战争有关的科研工作。一战后,为寻求资金支持,学校成立了工作合作与科学研究室。根据该室与工业界签订的合同规定,由学院派人帮助工业部门解决科研难题。对此,有些教授大为不满,认为重视实际问题会干扰理论研究,但这种做法还是坚持下来了。而且这个研究室逐渐发展成工业联络规划室和协作办公室,加强了与工业界的联系和相互促进。1940-1946年,MIT建立了微波雷达研究机构,1951年又建立了林肯实验室。这与1940年前经济萧条时期美国工业发展趋势也是大有关系的。在冷战日益加剧之时,国务院就前苏联干扰美国之音一事委托MIT在1950年年内完成一项“特洛伊”研究规划,这项研究促使MIT于1951年组建了国际研究中心,并于1965年成立了政治学系,这个系的不少研究工作与国家的重大决策有关。1972年,为寻求解决震撼世界的能源危机新途径,能源实验室在MIT应运而生,有65位教授和许多研究生参与了这项工作。C、文理相通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MIT虽然是一所著名的理工学院,但它并不忽视人文学科的教育。罗杰斯院长在1865年建校之初,为学院规定的宗旨之一便是提供一般的教育,使其在数学、物理、自然科学、英语和其它现代语言以及心理学和政治学的基础上,为学生在毕业后能适应任何领域的工作做好准备。沃克院长加强了课程设置中的社会科学内容,康普顿院长通过建立人文学研究室又给了社会科学以新的重要地位。刘易斯报告否定了学院要象医科和法律学校那样仅为毕业班开设适应职业要求课程的传统看法,认为:“技术的和社会的问题如此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以致人文学和社会科学必然成为人的职业所需要的部分”。吉里安院长也指出“需要在科学与人文学之间创造更好的联系,从而能从现代社会的各种问题所形成的障碍中找出一条道路”。因此MIT于1948年成立了人文学与社会科学分院,后来又增设了政治学系、心理学系和哲学系,分院拥有一批人文学家和社会科学家。人文学系开设历史、文学、写作、人类学、音乐等人文课程,人文课是理工各科学生的第二主修课。内森西林、西里尔S史密斯、威廉C格林都是MIT培养出来的著名人文学者。MIT拥有世界上第一流的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逊、乔姆斯基),在语言研究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社会科学方面,MIT也拥有一批出类拔萃的专家学者。国家科学基金会在一篇论述在本世纪社会科学领域中最伟大成就的文章中,曾公布了一批杰出学者的名单,其中有11人为MIT现任或离任的教师。它表明科技与社会科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已为人们所承认。这种相互影响在MIT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历来体现的很明显。格雷院长曾预言:MIT对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人文学科教育的做法,“很有可能对美国的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教育不仅仅是智力的发展,也是为生活做准备。因而学生受教育的整体环境是重要的。以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为主的MIT,越来越重视文科教育,目的是为了学生毕业后能顺利地承担高级工作。在MIT,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为本科生提供了一种平衡的教育。MIT认为仅发展熟练的技术是不够的,高等教育应使个体有能力和有效地参与集体文化。因而一种整合的教育计划仍是MIT本科教育的原则。在MIT,“越少是越多”指导着本科生课程的设置,给予学生基础知识以帮助他们进行终身的自我教育。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有限的基本概念与专业主题比掌握一堆事实更有助于培养未来的专家。尽管内、外部的压力要求MIT拓宽课程,但MIT仍强调基本原理,不增加课程量。与此同时,MIT对整体课程也不断地进行评定和修改,而不是仅仅增加需要的零散饭。 MIT已经进入了第二个百年,其总体规划的最重要特点是:进行建制上的改革,即重点发展若干跨学科研究中心。在这项改革过程中,由斯特拉顿院长亲自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电子研究实验室获得了成功,为建立某些跨系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提供了样板。这些跨系的实验室和中心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建立起来的:新发现的科学通常总是跨越了传统的学科界限而存在,它们为理科和工科以及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的结合创造了条件,并且对二者均有裨益。1966年霍华德W约翰逊任院长时说“学院已经到了我们的社会乐于向它提出许多要求的阶段,即要求我们大量地解决有关教育、生活、地区开发、交通运输、商业和工业、医疗乃至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等全国民众共同关注的问题A, practical knowledge of the educational values: Rogers believe that in the industrial society, students will tend to target power useful benefit. Today, such education and values are widely accepted around the world. MIT courses offered suitable for training mechanics, civil engineers, architects, mining engineers and chemists and practical. College has also hired some innovative professors, such as Elliott, Edward C Pickering, who has brought new teaching methods and models. It is college mission and these innovators to make MIT a scholarship to bury dead a grave has also become a new ideas, new methods and new source of vitality. This is evident from the evaluation of the students also can be seen: Heres teaching methods are new to our students; we bid farewell to the old, Huluntunzao type of learning methods; we feel that the teacher let us through direct contact with nature to know it, while the mathematics, language and history is a means to achieve this purpose. Knowledge of the community is asking more and more, MIT focus of education is also changing all the time, but useful has always been the core of MIT. Is precisely this value to enable MIT to focus on is conducive to the promo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reas. B,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 benefit of the community discovery and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is the central mission of MIT. Before 1873, mechanical engineering has been MITs first professional, followed by translocation and civil engineering. This is because at that time the United States has tens of thousands of miles of railroads are to be laid, but also dig tunnels, build bridges, construction of public facilities, which require a large number of trained engineers and technicians. In addition, during the First World War, MIT is also widely additional expertise to carry out war-related scientific research. MIT to serve the motherland and do the training from the Army and Navy pilots, aeronautical engineering, radio engineers and other personnel, professional, extensively conducted war-related research. 1 After the war, to seek financial support to schools to set up a working co-oper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ccording to the chamber and the industrial sector under the contract signed by the college sent to assist the industrial sector to solve problem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In this regard, some professors greatly dissatisfied with emphasis on practical problems that would interfere with theoretical research, but this practice is still persevered. Moreover, this research evolved into the Industrial Liaison Office of the planning room and collaboration has strengthened ties with industry and each other. 1940-1946 year, MIT established a microwave radar research institutions, in 1951 also established Lincoln Laboratory. This pre-recession period of 1940,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rends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also a great relationship. When growing in the Cold War, the State Council regarding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interfering with the Voice of America commissioned the MIT in 1950, completed during the year a Troy, research planning, the study led MIT in 1951 and formed the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and was established in 1965 the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the Department of a lot of research work with the states major decisions. In 1972, in order to find solutions to the energy crisis shaking the world, new ways, the MIT Energy Laboratory came into being, there are 65 professors and many graduate students involved in this work. C, Arts and similarities - a combina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MIT, although a well-know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ut it does not ignore the humanities education. Rogers in 1865, founding President of the beginning of one of the purposes specified for the college is to provide general education, so that in mathematics, physics, science, English and other modern languages, and psychology and political science, on the basis of for students after graduation can adapt to any field of work ready. Walker Dean strengthened the curriculum in the social science content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resident Compto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has granted it a new and important position in . Lewis denied the College should be reported as medical and law schools, just as the graduating class required to open vocational courses to adapt to the traditional view that: technology and social problem is so intricately intertwined, resulting in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will inevitably become persons occupation is required for the part. giri Anyuan Zhang also pointed out that science and the humanities need to create a better link between . . and thus from the various problems of modern society formed by the obstacles in the path to find a . MIT in 1948, therefore set up a branch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nd later added political science, psychology department and the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Branch has a group of humanists and social scientists. Humanities faculty of history, literature, writing, anthropology, music and other humanities courses, humanities subjects Polytechnic students majoring in the second lesson. within Senxi Lin, Cyril S Smith, William C Green is a well-known MIT trained humanities scholars. MIT has the worlds first-class linguist (Roman Jakobson, Chomsky), in language studies has been a world leader. In the social sciences, MIT also has a group of outstanding experts in scholars.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in a discussion in the field of social sciences of this centurys greatest achievements article, has published a number of eminent scholars list, 11 of them current or outgoing people MIT teachers. It shows tha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ocial sciences have recognized. This interaction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the MIT work, 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邢台事业单位笔试真题2025
- 农发行赣州市宁都县2025秋招笔试综合模拟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安徽事业单位真题
- 2025年温岭市事业单位考试真题
- 新能源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与新能源政策报告2025
- 新能源产业人才引进策略2025: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规划
- 平等的夫妻关系课件
- 2025年分布式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与市场布局报告
- 农发行滨州市滨城区2025秋招面试典型题目及参考答案
- 2025年新能源行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对投资者信心影响报告
- 2025年新护士招聘三基考试题库及答案
- 防滑跌安全培训课件
- 2024年绍兴杭绍临空示范区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真题
- 2025职业病诊断化学中毒试题及答案
- 运动素质知到课后答案智慧树章节测试答案2025年春浙江大学
- DZ∕T 0153-2014 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正式版)
- 焊接质量手册
- GB/T 29049-2012整樘门垂直荷载试验
- 【上课用】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错位相减法课件
- 《放飞烦恼-拥抱快乐-》-心理健康p课件
- 太平洋战争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