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首章之感知.doc_第1页
《道德经》首章之感知.doc_第2页
《道德经》首章之感知.doc_第3页
《道德经》首章之感知.doc_第4页
《道德经》首章之感知.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感知道德经首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可道,非常道。简单六字“意慧”,即已道破玄机。用理性来读这六个字非常简单,但是其中隐示着无限玄妙。如果你真正的平静了身心,用“心”、确切的讲,是无心无意的微妙状态,慢慢的来“感读”这六个字,你会感觉到,你已不知不觉的处于一个,确切的讲:是融入了一个无际的,非语言可描述的,巨大的物质性场应之中。不知是它向你走来,还是你向它走去。不知是你融入了它,还是它融入了你。只觉得,它即是我,我即是它。无可抗拒,无可分离,觉得非我亦非它,恍然一体。它无为,我只可亦无为。它动,我只可亦动。此时,我觉得,我已非常舒适的依附于它。渐渐的觉得,我还有“感”, 因此,我有“知”。我分不清,这是“意”,还是“境”,还是其它。只有心中尽然,欲理无法述,欲语无法言,完全融入了一个微妙的“感知”之中。于其“感知”之中,好似有波状物质存在,好似有个力量在波动,我的身心已汇入其波动之中,好似同整个空间化为了一体,好似已没有了自我,又好似唯有我一人独在。此即,六字“意慧”之物、之境。道,非常言之道。既是非常道,何必再以“理解”和“咀嚼”它呢?它既在非常中,就到“非常”之中去寻觅它。常,即为常理、常态。非常即无常理、无常态。不在理中了,不在常态中了,只有在常理、常态之外的感与觉中。非常的感觉,即是无为无我的感觉。无为无我,起初是个意境,之后是融入。融入了,就找到它了,找到了,反倒觉得太平常了,顿觉“原来如此”啊,这么简单,一切尽然,此即是“道”之质体,只能“意慧”至此。道,虽平常,虽与万物、与你我同在,但不同质,不同居,它与万物居于不同维空,但以重叠形态而同在、而作为。注:物质,有阴、阳、高低等不同属性,分别以不同形态居于不同维空。现世间所有物质,全是二维之微观性结构体,人的眼睛是二维视野,只能看到二维空间中、即现实中的物质,无法看到三维空间以上的物质。因此,人只有放下二维意识与二维能力和行为,也就是跳出自我,以先天意识进入一种无欲无我之恍惚若然状态,才能融入高维空间,于宏观若有若无之中,以身心的共同知觉,感应到恍若波动的高维物质存在。道,万有之根,演化之源,无不在其中。因居“有”之先,无之域,所以“非常”。非常,并非无,而是非常态物质。只要有“质”,无论隐伏多深,必有运化。所以于“道境”中感知的物质,是波状质、波动体。道之静态,为原始混沌体。道之动态,为运化体。道之运化体,即是万事万物演化的动力,体现于平常之中,就是自然规律与法则。所以说:道法自然;人眼能看到的,只是物质演化的结果,也就是万事万物的发展过程,但是无法看到“道”于万事万物发展过程中的宏观演化形态。运化,才有生,才有万物。所以,道,同为质与运化之本。道生天地,理育阴阳,万物即生;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二与三之前,是“道”之混沌原体的运化过程。三之后、即是自然规律与法则驱动万物的运化过程。道的运化体,是万有之本源,运化之力源,它运化于无限重重时空与维空,等等,等等,无处不在。虽然将此以“道”字来概括,只不过是为了便于对人而言,并不是以一个字的本意来概括“道”。名可名,非常名。当用心来感读此六字时,会觉得,名是它,我是我。但在世间,我与它不弃不离,相伴而存。弃其名,觉其实,我于名之外。应“道”之名,皆为了便于入世面人。因非道,故非常名。对人而言,不得不,冠以名,实是无奈之名。因道之本源,为“感性”时空之质体,非“理性”时空之质体。因此只可慧知,无法言表。强述于人,无奈呀,强冠其名。曰:道。实其,我为无名之道。无名,天地之始;用心读至此时,感觉无限之中,有质,在捉摸不定的,以浸与渗之缓慢运动方式在运化。此势之弱,时隐时现,若有若无。此势之大,却无边无际,无可抗拒,于其中什么也捉摸不定。此时我知道,这就是“有物先天地生,维恍维惚”之物,于天地未分之时空的运化。名与无名,为“道体”之不同时空段,无名时,也就是“无”时,为天地有生之前,之混沌时段,于“理”之上,道之初,阴阳未分之时。此时,为无德之为,隐伏形态。有名,万物之母;此时觉得,恍惚中,似有绵锦质体,复于沉静,似已无生,我知它是道之本源,是不灭,是永恒。又似有波状质体,已分明,但合而不离。我知道,这即是阴阳有形,天地有生之时。又似有质体,充执于无际,又似在运动之中,觉似柔弱,却无可抗拒,无所不及,无所不有,万事万物被其所动,顺其所生,以其所灭而复生,始始终终,永无停息。当用“心”去“凝视”其波状物质分化而运化态时,感觉到了我的存在,也感觉到了形态的波状形态。有,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万物周而复始,就是从这个时空点开始的。它,就是万有之源,是规律与法则运化之力源。万物以其而生,依其而动,我称其动力为“自然力源”。此境,太不可思议了,太玄妙了,太无法理解了,无法与言示人,穷尽我语言亦只讲至如叱。道生天地,此为道之初显时段,已天地有生,已具有道的运化形态。理育阴阳,即:阴阳运化,理育开始;道已现实中开始运化。万物即生,即:上德显现之初,此时自然法则已成,平衡有律,运化有常,曰之上德。之后,无德相相而生,此乃,大千万物,平衡之律,为“道”所设。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感觉至此,我如在冥冥恍惚之中,与它相融,处于妙境中。它多大,我多大。它多远,我多远。故无我,亦无欲。知,是因感而被动的知,不是欲知而感。故恒无欲,以观其妙;只有永远于无我之意境中,方能感知、道之奧妙的存在形态。道之妙境,层面有别,维空不同,“道质”不同。时刻都是一个时空点,于每个时空点,道的运化形态不同。时空,是道为各维空中的物质演化之体现,所拓展开来的“过程”所经历的时间形态。时空点,是事态发展、及物质演化,于不同维空,于某一个时刻点上的体现形态。这等等演化,都是道之宏观运化驱使,等等物质的生死存亡,尽在其中。人,只有无欲无我而进入自然状态时,才会“观”得这等等运化之妙。此等妙境,因居于理域之上,纵然感知无际无限,却无理可讲,无言可述,无法言表。因无法言表,只好称其为妙。 如何才能无我无欲呢?人的意识,有先、后天之分,分别主导着人的不同心理状态。无我状态,是指无后天意识。无欲状态,是指无我与任何欲望的状态。无我无欲状态中的“感知”,是一种自然“感知”,是被动性“感知”,这种被动性“感知”,才是“真知”。人的先天意识,常常被后天意识深深的压制,当人的后天意识冥灭时,先天意识才会显现,才会“感知”到“真知”。所以要修,才能近道,近佛。修,是指修掉后天意识。人的先天意识,是人人都有的,是与生俱来的,它主导着人的先天自然本能,也主导着无私之后的慈善心境。佛家讲,人人都有善根,其善根就是人的先天意识。可惜的是,很多人的这个善根,都被后天欲望意识淹没了。人的后天意识,主导着人的现时欲望。后天欲望旺盛时,会淹没人的先天本意,因此,人在欲心不退的状态中,是不具有自然感知能力的,也就不可能识“妙”与知“道”。人的后天意识状态,在最良好时,是可以应合常理而理性处事的。但是,这个理性,只能“理性”思维与知道如何做个常人,但在此状态下,是不可能识“妙”与知“道”的。因此说:若知其妙,必须放下后天意识与理性思维,唤醒被淹没的先天本能,才是知“道”之径。人的理性思维,是后天意识行为,受自我欲望意识驱使。欲生,思维即生。欲灭,思维即灭。此即: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即:修为法;人的智慧,有大与浅之分。人的大脑,是浅智慧,大多是为了人的后天心理欲望而工作。当人的大脑思维强盛时,必然会淹没人的先天根本,也会淹没人的大智慧。人的大智慧,并不是来自于大脑,而是来自于身心的共同“感悟”。所以在修佛、修道中,上师从不告诉你思考,始终在告诉你,用大智慧去“参悟”。再者,“感悟”并不是“感悟”道理,而是“感悟”物质的存在,确切的讲,是“感悟”一种物质同理相结合的“高维物质”,即:道;所以,研悟道德经,探究其真谛,难就难在能否冥灭后天意识、而进入大智慧之“意境”。但是,人之智慧的“开发”,又赖以高度理性思维的启迪,所以开悟之士,都是知道了很多,又放下所知,所获得的“慧力”。人的理性思维,只能认知两维空间的事与物,及简单三维事物,这是“理”的局限性。因此,当这个理性意识,在主导着人的生命形态时,人的“感知”本能是迟钝的,或睡眠状的。当然也就不可能“入感”而知其妙。只有放下后天欲望意识,人,才会显现先天之本,应感,而知。因此,老子说: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此时我感知,大道就在平常之中,所有事与物,无不在“自然力源”的作用下,以规律与法则而运化。其中,亦有欲事违道之为,开始不解其理,之后悟知,大道公平与平衡,于已,亦如此。有规律,亦会有违背规律。规律与违背相相而生,这是道之公平与无私。但是大道还有法则,就是平衡,法则是维护万事万物公平存在与运化的,当欲望打破了这个平衡时,大道之法则就会来惩罚你。这个惩罚,即是自然灾难。例如:水灾,温室效应,病患等等。常道常理,即规律;看似平常,其中大有微妙之处。有道是:大道微妙,布施平常。认真观感其微妙,深入其中,必有所悟,所觉,所得。徼,就是由不知到有知间的一个决窍之门。人在欲望中,此决窍门紧闭,必需冲破欲望之迷障,顿悟般突醒,才能打开窍门,观得其妙。冲破欲望之顿悟,来自于智与慧,亦可叫慧力的突发。此“徼”之所在,就是在慧力的突发,顿悟突醒,迷障初破,之释然顿生的交合点上。这个“徼”,是通向自然,知“道”之门户。故此,亦叫“通天徼”,亦叫“玄关一徼”。因“徼”开,即知天地运化之妙,故为通天。因“徼”开于诸多智慧与觉悟的交合点,开之不易,故为玄关。此“徼”开时,若大梦初醒,原来万物皆如此。至此,你即有了新的心境,新的意识,新的思维,新的行为。欲,即指人的后天心理状态。大道平常,道,于二维空间,也就是在人类所生存的空间的运化,是以“理”的形式显现于世的,也就是人们讲的,自然规律、或道理。人,在后天理性的心理状态下,还是能够认识到这个自然之“理”的运化规律的,是能够从自然运化法则中感悟到,道之现实存在的。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通过现象,看本质;但是,若真正的观到本质,必须冲破自身欲望的遮拦,不被现象所迷惑,从事与物的运化法则之中,观到其平衡,其德,其有情,其无情,其永恒的规律,自然之等等,等等。若感悟其中,即生顿觉,即会如梦初醒。此即,慧力顿生,窍门大开,善根突显。放下了自我,放下了功名利绿,放下了屠刀,一切皆然。此乃,观中生感,感中生知,知中生慧,慧冲愚窍,窍开尽释然。此乃以窍破窍,之大慧悟也。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妙,道之初,无为状。徼,道之运化,无不为状。此无为与无不为,均为“道”之不同的时空状态与不同的存在形式。无欲,以识其妙。有欲,以识其徼。虽然妙与徼,无欲与有欲,其名不同,但同生一根,共出于道,故曰:同出而异名。对悟道者而言:此:无欲,以观其妙;为渐进而识道之本体运化。有欲,以观其徼;为慧力顿生,破窍而识“道”之自然演化。此二者,虽识“道”方法不同,所观到的“道”之运化层面不同,但都是道之质的运化形态,只不过是一个无为,一个无不为而已。此两者,皆同出于慧力与觉悟。慧力与觉悟,皆出于人的心境转换,所以说:研悟道,要直指人心。同谓之玄。道体,是看不见摸不到的,甚至是无法言表的,是无法向常人证实其存在的。但实际是存在的,万物尽在其中。其所有,尽在理之上,“无”之中。至此,理已“穷尽”,说又说不清,只能称之为玄了。说不清道不明了,不是玄吗?其实,说玄,是对人的后天心境而言。人如果能冥灭后天心欲,开悟而生自然“感知”之本能,就没有玄,只有“妙”了。玄之又玄,道境无际,无欲无为,而又无不为。维空无限,宏大无际,法则恒定,万物周而复始,众生皆升华不息,等等等等,太玄了,让人太难以置信了,因此说:玄之又玄。不信,并不等于没有,有与没有,尽在一念之间。你不知,或许有人会知。“理性”的抑郁,往往会导致行为上的灾难。意识的抑郁,往往会使人愚昧与背离自我之本。其实最神秘的物质,也许离你最近。最玄的东西,知其方法,相对的亦最简单。道,人本应尽知,只因抑郁在了一个“我”上。以我为准则,我不知的,就不会有。所以,对你而言,确实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何为众妙之门?就是玄,玄的无际,玄的无限,玄的无欲,玄的无为,玄的无我,玄的无所不有。道,就是这么微妙的。欲知其“妙”,必须识得其玄。欲识其玄,必须冲破后天欲障,慧生觉悟,这才是知其玄之众妙之门。其实,人人都有观其妙之本能、之门户,只是被后天欲望障蔽了。你,只要能领悟与认识到人生之本,应入自然,即可识其玄,入其知妙之门。道,是万事万物,恒立不灭的本源。没有道,就没有万物的存在,也没有万事万物生生不息的演化。道,是对万事万物及一切的概括,如果不讲道,就无法讲一切。 道之质体,运化奇妙,无所不在,若融入其中,必获奇益,如:众失皆复,甚至是不食得生。其奥不可言。时空不同,质不同。质不同,时空就不同。故曰:质可升华,人可升华,质可“仙”,人可“仙”;此乃人或物应道之奥妙运化也,应觉,入悟,皆然。道,如无际城池,与你,只一“念”之遥。此城,非思维之“理性”可入,唯意识可近,唯无意可入,非此皆妄然。道,哲学所归,因为道为理之根。哲学,终为众科学所归,亦不得不归。所以说:哲学,终为众科学之综。此乃必然,因为高维空的物质,用所谓的仪器是很难触觉到的,理性思维亦是找不到的,只有哲学升华,超越理性,推进至感性物质哲学层面,用人先天的慧力与感知,才会探知居于不同与空间与时空的高维物质。道,是恒定不变的规律与法则。万物,得长久与不灭,皆赖以此规律与法则。此规律与法则,只讲公平,不讲情。故曰:大道无情。此为道之运化层面。其实,道,就在平常之中,你在它中,它在你中,无法躲避,万物皆如此。当你打开自我封闭门户,接受它时,它就会呵护你。当你自我封闭门户,背离它时,它就会惩罚你。这就是平衡法则,就是“道”。其实,你是没有办事躲开它的,不接受它,只能承受其惩罚。人之病灾,皆因此而铸成。其实,大多数的现代人,皆居其道而不识其为,呈其法而不识其律则,几乎全在自欺自的妄渡一生,而错过人生之升华机遇。道德经首章,区区数十字,却概略了自然之本,之妙,道之玄机,之无限。寥寥数语,却能将“道”之质,镶嵌其中。将法,运化于教示之中。老子,非伟大、神圣等词可誉,实乃超然之慧。欲识其妙,先识你自己,应老子所示,“融”入道德之门,一切尽知。何为道?识之为“道”,不识之不“道”。何为有?执而觉之为有。何为无?执而不觉为无。何为欲?有我即为欲。何为无我?无欲即无我。何为有我?有句戏言说的好,世上本无你,只因你太牵挂自己了,所以才有你。一切皆因一个“心”字了得,此乃道也。每当用“心”,来感读道德经首章时,身心总会汇入一个宏大、无限、释然的意境之中,全身气血,时现潮涌般飘然,我无限大。我知道,这是人体气机,应入自然气机运化的状态。自然的作用,是无限的,因此身心受益非浅。许多年来,感悟其中,亲受其益,亦出现了诸多自然奇迹,皆尽在处惊不惊之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此乃非文非言可述之物,亦非理中之名。无名,无理,我在其中。故,亦无我。此乃悟也,觉也。至此,我讲个小故事,请你用心与身来“听”,感受于其中,你的身心也许会于此受益。现在你放下一切,全身放松,身心进入极静状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