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河水诗《咏煤》赏析.doc_第1页
左河水诗《咏煤》赏析.doc_第2页
左河水诗《咏煤》赏析.doc_第3页
左河水诗《咏煤》赏析.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左河水咏煤诗赏析 许多人对我国明代大臣于谦的七律诗咏煤炭比较熟悉,但对现代诗人左河水的七绝诗咏煤,甚至对著名散文家、诗人朱自清的诗歌煤知之甚少。在此,先将左河水的咏煤进行介绍。 七绝咏煤 (左河水) 亿年修炼变乌金, 地动天惊静养身。 为应人间求饱暖, 一声呼啸化烟尘。注释: 1、煤,即煤炭。是从古生代到新生代第三纪的植物的枝叶和根茎,在地面上堆积而成的一层极厚的黑色腐植质,由于地壳的变动不断地埋入地下,长期与空气隔绝,并在高温高压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形成的黑色可燃沉积岩。 2、修炼:“修”有整治、改正、修理之意。“炼”原指用加热等方法使物质溶化并趋于纯净或坚韧。道家指炼丹、修心炼身,修行(成仙)。 3、乌金:黑色的黄金合金,与K白金类似。此处喻指乌黑的煤炭。 4、地动:也就是地震。指地球局部的震动或颤动,伴有造山运动或其他地壳运动。 5、养身:也称养生,保养身体,生发活力。自古以来人们都会注重养生。 6、应:此处读fn,为答应、响应、照应之意。非读yng而作应当、应该之解。 7、饱暖:此处指世人将煤炭用作燃料,提高在寒冬的温度,加工饮食。如:做饭、烧水等。 8、呼啸:一般指风或物体由于迅速运动使风产生高而长的声音。如风从草堆旁呼啸而过,发出尖利而漫长的声音。此处指煤炭在锅炉等设备中借助鼓风机的风力与供氧,使燃烧加速,火苗呼啸而上冲。 9、化:指变化,改变。表示某种物质转变为另一性质或状态。如:电影英雄儿女主题歌歌词“敌人腐烂变泥土,勇士辉煌化金星”。 10、烟尘:指由于氧化、升华、蒸发的冷凝的热过程中形成的悬浮于气体中的固体微粒称为烟尘。如:煤炭通过燃烧散发热量后化作了烟尘。作品导读 这首诗以“咏煤”为题,将煤炭这种为人类服务的宝贵燃料,进行人格化,思想化,行为化。一方面托物言志,形象地表达了“煤”拟人的思想抱负、献身的精神、无私的品格及爱民的崇高精神境界;另一方面深化主题意象,倡导了人生的价值观与行为取向。短短的28字,意境高远,成为了一首语言朴素无华,字句精短意深,不事雕琢地颂扬为民不惜身的感人诗篇。 第一句:“亿年修炼变乌金”。从科学上介绍了煤炭(乌金)由古生代、新生代的植物经过一系列漫长而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后所形成,而且这个修炼的艰难,时间之长久,成果之珍贵。从文学的角度叙述了作品所描写的拟人对象的历史与由来,同时表明煤炭“金身之贵”,修炼过程的艰难困苦,很不容易地脱胎换骨、修炼成功的亿万年历史过程,为全诗的展开进行了艺术的铺垫,起到了“启”的良好艺术效果。特别是将煤炭比作“乌金”,真是独具匠心,为后面的这一“金身”的“惜身”与“献身(化烟尘)”的强烈对比,提高了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基础。 第二句:“地动天惊静养身”。表面上是写“乌金”在地下刚修成,在发生山摇地动,惊天地、吓鬼神的地震情况下,也不耽误静下来继续养身。诗人实际是借此寓意,以拟人的手法表明乌金般的煤炭变身而来之后,未达完善需要继续修行保养。同时,其修身养身的意志十分坚定,不易改变,纵然山摇地动惊天地,也独自岿然不动。这可谓是一种理想目标与信念的坚持,一种职业岗位与职责的坚守;或者也可以认为是一种自我的需要,某一种群体的习惯.,总之,就是天塌下来也静而不动! 第三句:“为应人间求饱暖”。这是一个过渡句,也是这首七言绝句中尾联之启句,是全诗的转折点、发展处。它改变了原来事物的规则,使作品的主题进入一个新的层次,达到更具价值意义的高度,使诗境开始推向全篇的高潮。 同时,它也像一个设问句:乌金“地动天惊”不动身”,那么面对名利呢?面对金钱权力呢?也就是说,在各种诱惑面前它将是一个什么态度呢?当然,诗人没有去问太多,而恰恰相反,点出了在毫无利益关系的他人在“求饱暖”之时,需要煮饭吃饭,需要保暖度寒冬的时候将持何种态度? 第四句,给出了回答,付出了行动:“一声呼啸化烟尘”。煤炭对人们的煮饭保暖等生存和生活问题却绝不等闲视之,在人们的大利益面前,自己修身保养的小利益、小需要显得微不足道了。他不顾一切地闯出山林,为了给人们供热送暖而一声呼啸地燃烧了自己,舍身惜命换来光和热。 诗人左河水笔下的煤炭,实际是喻指我国几千年以来许多仁人志士的英雄气概及其生动、促人奋进的典型形象。通过对煤炭拟人形象的塑造,歌颂了我国千千万万英雄们坚强的意志,大爱大义的美德,为人民舍身惜命及大无畏的精神,激励国人爱国爱民的热情,宣扬无私奉献的精神。作品赏析 诗人左河水笔下所歌咏的煤炭,地动“静养身”,为民“化烟尘”的生命价值取向,同他另一首咏棉花“寒来舍子图宏志,飞雪冰冬暖万家。”的志趣高度一致。同时,也与我国明代大臣于谦的七律咏煤炭“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诗句,中国现代诗人、散文作家朱自清的诗歌煤“黑裸裸的身体里,一阵阵透出赤和热。”弘扬了同等高度的精神境界。 此首咏煤诗托物言志,字句精短,诗境高远,意味深长,诗人左河水以物喻人,托物言志,既表现了历代英雄的壮烈形象,也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抱负。诗中的一字一句,刚劲清新,朴实无华,气势非凡,兴象深远。诗人左河水虽然没有明代名臣于谦一生忧国忧民,担负兴国安邦那样的责任感受,但依然有着身在民位,新怀党国的情怀,因此才能有如此真情实感的壮志豪情跃然于诗页之上。 咏煤的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意境高远,气势豪爽,同时笔姿骏利,语言练达,流转自然,比兴精妙,构成了富有魅力的瑰玮绚烂的色彩。 此首咏煤诗最富有艺术魅力的在“两个字,一句诗”,这也是诗人最具匠心之处: 一、“两个字”就是“变”和“化”。分别用在了诗的首句与末句,都处在句中第5个字的位置,从字面上来看,也都主要是“变化”之意,但实际在此诗中有着本质的不同: (1)性质不同。第一句中的“变化”字,主要体现在“造化”的意义之上,是质的提升,目标的实现;而最后一句中的“变化”字,则是一种悲壮的“斯化”(陶渊明自祭文:“余今斯化,可以无恨”),是原体的消失、泯灭。 (2)时间与过程不同。第一个(句)“变化”,经历了亿万年漫长而清静的修炼过程;最后的一个“变化”,则是在“一声呼啸”那短短的一刻之间。 (3)目的与意义不同。第一个“变化”是为了自己的目标和追求,是一种自身的利益需求,这个变,使自己由枯枝烂叶变为了“乌金”;而最后的(第四句)“变化”却是为了他人,为生活在人间的广大民众的生活需要,使自己献出了生命,献出了自己亿万年修炼出来的生命。目的相反:一公一私;结果相反:一个自身修成正果,一个全身灰飞烟灭,壮哉! 二、“一句诗”就是“一声呼啸化烟尘”。这是此诗的高潮,也是此诗的闪光点,是体现作品的灵魂之句,也体现了作者的文学功力及匠心。这一句的文学语言形象、壮烈、气势非凡,感人肺腑。既是写事,又是比兴,读后让人的耳边仿佛响起了电影英雄儿女的主题歌:“敌人腐烂变泥土,勇士辉煌化金星”,也使人的眼眸中展现出一幕幕董存瑞炸碉堡、黄继光挡枪口、邱少云救人等舍生忘死,为国为民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英雄形象。 另外,诗的第二句“地动天惊静养身”为全诗的思想升华起到了非凡的作用。其自身的“地动天惊”之巨变与“静养身”之态度就形成了极度的强烈对比,这种对比越强烈,它的蓄势就越大,因而,它的垫底与衬托为铸就第四句“呼啸化烟尘”的惊人艺术效果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使这首七言绝句惊心动魄,气势非凡,感人肺腑。若没有这个“比”进行预先的铺设,那么结句的“兴”将显得苍白无力,其思想性也许十分平俗。疑义解析 (一)咏煤中为什么只写煤的饱暖作用?作为一种重要能源的煤炭,其作用的范围确实太广,特别是当它变成“二次能源”的电力之后,则服务于人类生产、生活的许多领域,这是一首仅28字的诗篇难以容尽的。但诗人紧紧抓住饱、暖这一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问题,也是人们最直观、最易感受和体验到的作用,使诗的内容更具真情实感,从而更有艺术感染力。 (二)诗中刚写“应人间求饱暖”就“呼啸化烟尘”了,是不是有些唐突?应该说,如果因为文化水平较低又缺乏生活经验而不太好理解,这不是诗本身的问题。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