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现代性.doc_第1页
诗歌现代性.doc_第2页
诗歌现代性.doc_第3页
诗歌现代性.doc_第4页
诗歌现代性.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胜利学院中文系本科学年论文兴的崛起个体诗意生活的开始 2011年9月1日17摘要:“兴”作为一种修辞手法,连接着现实世界与艺术世界;而作为现代美学逻辑的“兴”,更多的是一种存在状态。我们的经验世界是受到遮蔽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覆盖也越来越厚,“兴发”状态是最接近真实世界的。“兴”是一种个体的“合法偏见”,通过为文创作,诗人充当了第一个读者,完成了第一次历险。因而“兴”只是一种个体的体验,一种审视;或但纯追求愉悦感、或抒发心中不平,它是对日常生活的逃离。论文通过“兴“这一传统审美意象,透视了时下流行的后现代危机,在揭示个体渴求逃离的同时,否定了诗歌是为“讽谏”而兴的命题。关键词: 审美意境 日常生活 兴English abstract:Xing, as a kind of rhetoric, it connects with the real world and the art world; As a modern aesthetic logic of xing, is more of a state of being. We experience the world is covered b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cover is also more and more thick, xingfa state is the most close to the real world. Xing is a kind of individual lawful prejudice through for the creation, the poet as the first reader, completing the first adventure. So xing is just a kind of individual experience, a look at; But pure or pursue pleasure, or to express in the heart rough, it is to the daily life of escape.Paper xing this one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aesthetic images, the perspective of nowadays popularity postmodern crisis, reveals the individual desire,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escape negative poetry is to offer and the proposition. Keywords: aesthetic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daily life目录第一章 “兴”的重命名3第二章 诗可以兴5第三章 兴的崛起9第四章 兴的哲理11第一章 “兴”的重命名“兴”是一种修辞手法,最早见于诗经。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兴是借他物来引出此物的意思,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方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兴是一个纯粹中国化的美学词汇,在英文的批判术语中,根本找不到一个相当的字可以对译。从审美与艺术的角度来讲,兴是一个媒介,它沟通了现实人生与艺术人生。”1 袁济喜著. 兴艺术生命的激活,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我们都知道,某些超越理性的崇高感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如若表现其中之妙,只得言及他物,在虚一实的文字张力中展现。简而言之,兴是感性归于理性的产物,这就决定了兴之起不一定是事物,也可能是脑中某个强烈的念头。起兴与后咏之情有着一定的比喻作用,在由此及彼的习惯性思维下,烘托气氛,述己之志。 “兴”归根结底只是一种情绪,一种感情动力。根据非构思写作主义理论,兴可以看作是诗的第一笔,即思维发端的地方。如同绘画的第一笔,诗歌创作沿着一种轨迹,在思索与为文中齐头并进。可以说,诗的第一个读者,就是作者自己,作者心存某些“偏见”不断将自己的思想注入其中。“人的审美活动无非是将对象的图像纳入主体思维,并与自身先验审美经验相符合的过程。而自我又通过审美活动来超越了原来的自身。”2 马正平著. 非构思写作宣言, 海南师范学报.读者对诗的阅读,在于思维在其中填补空白,以期得到共鸣、司空见惯的东西是很难引起诗人的共鸣的,只有凸触的、生硬的、不合思维的东西才会引起内心的纠结,这种纠结是“兴”的起点。所以,兴是一种“愤”。是诗的起头。但兴作为一种修辞手法,体现了语言的张力、意象的关联。兴的这一体现与诗歌的跳跃性思维有关。严格说来,兴的这一修辞手法,是兴的作用,而非兴的定义,在后现代语境下,将兴的作用蕴含在兴的定义中,体现了兴的重命名。而这也是此论文的目的。第二章 诗可以兴林语堂有言:如果说宗教对人类心灵起着一种净化作用,使人对人生、对宇宙产生一种神秘感和美感,对自己的同类或其他生物表示体贴和怜悯,那么依著者之见,诗歌在中国已经代替了宗教的作用1 摘自林语堂中国人. 。宗教无非是一种美感,一种活跃的情绪。而诗歌的关键在“兴”;从“诗可以兴”到“兴以言志”再到“兴以传情”,兴的定义是不断被理论化的。但他们共同揭示一个主题:兴,因愤而生。那么到了后现代时期,诗歌作为一种宗教,愤会是什么呢?不确定性?覆灭的乌托邦?叛逆与肢解?或者,这些都有?诗人田禾写过这样一首诗2 田禾. 野葵花, 长江文艺出版社. :土碗土碗里盛满米饭农民端在手里生命随着一碗米饭而延续下来土碗里没有了米饭吃饭的人也永远不再吃饭了土碗倒扣过来就变成了一个农民的坟从兴这一修辞手法来看,土碗是诗人兴发之物,将一种浓烈的批判感融入其内。同时传达出这样一种情感,除了“米饭”是确定的,还有什么是确定的,连乘“米饭”的“土碗”都会是坟墓,还有什么值得追求呢?田禾这首诗表面上描述了一连串的现实:生活、吃饭、繁衍、死亡。但在这一连串的肯定意象中,是对人生追求的不确定的阐述,并告诉人们,也只有这些是确定的。按照黑格尔的观点,由于诗所运用的媒介是语言,语言就已经不是纯粹的音调,而是精神性的观念,所以“内在的观念本身既提供了诗的内容,又提供了诗的材料诗就拆散了精神内容和现实客观存在的统一,以至于开始违反艺术的本来原则到了诗,艺术本身就开始解体”1 彭铎. 诗可以兴, 安徽教育出版社.可以说诗迎来了后现代这一嫖客,感受完精神飘零后,这个客人却永远也送不走了。所谓后现代的结构与颠覆,只是将不确定的加以确定,将确定的加以肢解,是理性世界的进一步建立。这不是诗的初衷,却是诗的必然结果。这却是一个起点,合理化已经消失,更深沉的秩序却藏在无法触及的地方,就像知道自己的血在流,却不知道伤口在那里。我们唯一确定的是,这种秩序存在的地方日常生活。看这样一首诗2 作者林能源. 选自大学生诗歌, 华南大学出版社.:秋天来临 一条鱼遁过倒立的大海将渺小的身躯沉入底部与浩瀚有关斑驳的波浪藏着叫声谁知道走动代表什么如同影子一样悲伤秋天来临了将手放在额头上,回想某此冷漠的际遇沉默不是拯救这连我也知道相信神的人颤抖地游过倒立的大海风和屋子乱成一团影子一样的走动在降落偷看车棚和偷车贼的侧面秋天来临了这首秋天来了,他将大鹏鸟的崇高贯穿始终,立足点却是日常生活。这首诗描述了一个现实,却不是释然,而是无奈,正如审美的目的:还原。将基本的生活世界客观冷静的审视,不遮蔽。像是一种臣服,用哀而不伤的态度,看待这样一个现实世界、体味无奈的日常生活。这种态度显然与西方的后现代思潮不同,应该这样说,中国是没有后现代的,这种思潮很快被传统的“为人处事”哲学所限制。总让人不太出格,“诗人的思想和行为是分开的”1 海德格尔. 通向语言的路上.,而创作是另一种形式的阅读,与其说是写,不如说是对现实的逃离。诗的创作是一种很自我的行为。看下面一首诗:破晓 林庚破晓中天旁的水声深山中老虎的眼睛在鱼白的窗外吟唱如一曲初春的解冻歌(冥冥广漠里的心)温柔的冰裂的声音自北极像一首歌在梦中隐隐传来了如人间第一次诞生如果说第一首土碗是对生活的阐释,那么秋天来了便是对生活的无奈,而这一首破晓却与这两首诗不同。对于这首诗的创作,林庚回忆说:“便是这样的一天早上我在梦中隐约的听见这悠扬的号声,究竟那时做了怎样一个梦我不记得了,但的确有一段在梦中仿佛格外的长”诗的头两句,是诗人钟爱的两句,“深夜来临一切都不见了,老虎的眼睛,在无边的夜,是何等一个有威严的力量。”三四句阐释了玄思里的现实,最后一句,点明题旨:全诗写的是破晓时分作者内心的感受。人生审美意境的达成需要怎样一种心态,我不得而知,但此诗这种“有我之境”,体现了一种超脱,一种无时无刻不见感动的淡然。写这首诗仅仅是一个莫名的念头,何以起兴呢?倘若没有自我的融入,那便是纯粹的文字游戏;而加入了自我,只是自我的延展,一种天人合一的生活态度,与老庄的无为类似。根据老子的想法,“道”在我们自己之中,“为道”的方法不是“增”而是“损”,祛除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而怎样认识自己才能达到“天人合一”之境呢?“兴”作为一中审美存在状态,对于“天”的感受无疑是最深的,这也许才是“兴”存在的目的。如庄子的“逍遥游”,大鹏和小雀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并能满足,只要他们遵循自然,不相互模仿,就能长此各自逍遥。可以说,兴对于生活来说,是一种自我的态度,或悲愤,或无奈,或淡然;对于诗歌来说,仅是一种创作方法,“兴起”之意。通过“兴”诗人达到一种审视生活的姿态,但并不能改变什么,这是一次精神历险,用现实的眼光看,这是一次奢侈的逃离,让自己感受生活中真实的一面。第三章 兴的崛起黄庭坚屡受文字之祸,便极力主张诗文中应采取“明哲保身”的中和态度,并将诗视作修身养性的工具,他说:“诗者,人之情性也。非强谏争于庭,怨愤诟于道,怒邻骂坐之为也。其中忠信笃敬,抱道而居,与时成逢,遇物悲喜,同床而不察,并室而不闻。情之所不能堪,因发于呻吟调笑之声,胸次释然,而闻者亦有所劝勉。比律而可歌,列干羽而可舞,是诗之美。其发为诽谤侵凌,引颈以乘戈,披襟而受矢,以快一朝之愤者,人皆以为诗之祸,是失诗之旨,非诗之过也”。苏轼虽未提此论,但诗文显然符合此观点。据此,古代一位评论家写道:“国风、离骚固不论,自汉魏以来,诗妙于子建,成于李杜,而坏于苏黄。”说这类作品是庸俗不堪的生活哲学、抹杀了许多抨击黑暗的作品,并且反对将道德说教与玩赏把玩连缀在一起。普通人的生活态度是,活着就是幸福,吃饱就是快乐,要给个一官半职,封块地做个地主那更完美了。而士子们有更高的追求,那就是讽谏,引来杀身之祸,也以此为荣。黄庭坚作为一位仕途之人,能提出“诗是用来玩的”这样的理论实属不易。虽然备受批判,但却揭示了一种现象:个体意识的崛起并欲成为主流。在传统文化的教育下,个体的最终丧失,只能使一个人更加依赖于群体,依赖于环境。如果群体或环境没有发出指令,他就会无所适从。有的人上小学和中学时,在学校和家庭严格的监督和指导下,尚能刻苦学习,一旦迈入大学校门,在相对宽松自由的氛围里,竟不知道该干些什么,整日松松垮垮,荒废时日,对提高自身的质没有目标,也没有主动意识,对如何实现自我的价值没有清醒的认识。“兴”促成了这一点,单指生成的那一刻,它已转化为个体与日常生活的矛盾。个体离不开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是每一个个体共存的地方,也就是某些凸触的、生硬的、不合自我的事物存在的地方。但人又不能改变什么,或者说来个彻底的转变,“兴”只能成为逃离的手段了。看穆旦的诗,“他所关注的东西甚至比这些内容加起来还要多,所以报贩、农民兵、防空洞里的抒情诗、线中表面是写一个乞丐、工人、妇女、士兵、爱画画的青年人和一生只捻出一条细线的规矩人,但在深层的意义上,他们都是一个个面具,借助于他们,诗人最大限度的延展了自我,同时也通过揭示自我的斑驳而巧妙表现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或整个人类生存的丰富而丰富的痛苦。”1 王元思著. 艰难的时代中国现代诗歌特征个案研究基本的经验世界就是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一个活着的世界,但这个世界却总是被“掩盖”的,而且随着人类的进步,它的覆盖越来越厚,充满了无奈与丰富的痛苦,人们要做出很大努力才能吧这个基本的、生活的世界体会并揭示出来。所以艺术世界竟表现出和“现实世界”不同的“另一个世界”。诗歌创作本身就是一种对艺术的反叛行为,以此来揭示某些东西。正如林语堂所说:“通过谚语的诗卷深切的渗入社会,给与他们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使他们对大自然寄予无限的深情,并用一种艺术的眼光看待人生。诗歌通过对大自然的感情,医治人们心灵的创痛。”【2】摘自林语堂中国人2】个体不愿成为“沉默的多数”,也不愿做“制度的附庸”,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怨愤,有自己的“兴”去吟唱。“兴”随着个体崛起了。第四章 兴的哲理伽达默尔认为历史性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事实,无论认识主体还是作为对象的文本都内在固有的镶嵌与历史之中。类推到每个个体身上,个体才是历史性的前提,历史在于个人的理解,表现形式是经验,或是一种对外界的“偏见”1 朱立元著. 接受美学导论. 安徽教育出版社.。可以说,每个人对世界的理解都有一种“合法的偏见”。诗歌创作的过程便是阅读的过程,创作者也就是读者。诗人主体的创作过程,是发掘意象的过程,这个过程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读者的接受;而诗人之所以为诗人,只不过熟练了一些文字修辞技巧罢了。换句话说,诗歌创作是对诗意生活的实践,让自己以一定的高度来审视这个世界,对世界的偏见,是理性生活的开始。哲学命题上的“物化”,在审美的诗意生活中消解了;而个体的“物化”因这“合法的偏见”,得到了自我的肯定。从这些意义中,哲学终结了,普世的理性消亡了,个体诗意生活开始。诗歌意象群的选择,是带有“主观偏见”,但却不是自我的东西,它是受艺术界以及传统习惯所束缚的。兴发出的意象是永远逃不出这一限制的。个体并不需要背上“文以明道”的责任,只为一种单纯精神享用来创作,是为了获得愉悦感;为了功利或某种目的而创作,也不是对自我的违背。这样就可以理解赵丽华“诗人事件”了。她这样写下:毫无疑问我做的馅饼是世界上最好吃的这一现象引起了网友的轰动,有人这样写道“这也算诗像这样的垃圾我可以写一打”而广大诗人对此表示沉默,很久以后,有诗人评论,这与诗歌无关,只是一种文化现象。作为这篇立论的主题“兴”,已演变为一种审美的此在状态,是对日常生活的逃离,与创作手法无关;或者说“兴”已演变为一种技巧,与兴以言志、兴以传情已相去太远,不再回来。参考文献:专著论文集: 袁济喜著. 兴艺术生命的激活,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田禾. 野葵花, 长江文艺出版社. 彭铎. 诗可以兴, 安徽教育出版社. 海德格尔. 通向语言的路上. 王元思著. 艰难的时代中国现代诗歌特征个案研究. 朱立元著. 接受美学导论. 安徽教育出版社. 张宏著. 西方存在美学问题研究.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叶秀山著. 美的哲学. 北京人民出版社期刊文章:林语堂中国人.林能源. 选自大学生诗歌, 华南大学出版社. 马正平著. 非构思写作宣言, 海南师范学报.学年论文文献综述题目名称:兴的崛起诗意生活的开始题目类别: 院系名称: 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前言】“基本的经验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一个活的世界,但这个世界却总是被“掩盖着的,而且随着人类的进步,它的覆盖越来越厚,人们要做出很大的努力才能将基本的经验世界揭示出来”【1】而“兴”这一审美存在状态给了我们揭示的可能性。“兴”有三种主要的含义:“兴”是先言他物的创作手法,“兴”是触景生情的联想,“兴”沟通了现实与艺术世界。第三种含义,即纯美学意义上的情感的兴发和兴发的情感,我们称之为“审美存在状态”。这种审美状态是兴发带来的愉悦感,这种愉悦感是没有任何缘由的,它既不依附于某种伦理观念下,也不需要宗教信仰的保证,愉悦感是人在达到这种合一时,内在情感的自然流露。“兴发”状态是最接近真实世界的。“兴”是一种个体的“合法偏见”,通过为文创作,诗人充当了第一个读者,完成了第一次历险。因而“兴”只是一种个体的体验,一种审视;或但纯追求愉悦感、或抒发心中不平,它是对日常生活的逃离。【主题】“诗是思的唯一可能性,思是一种行为,却是一种同时超过一切实践的行为”【2】诗是文件的重命名,在生命中,获得重命名的物化。物化之际,物展开世界,物在世界中逗留,总也离不开日常生活世界。什么是“道”?“一阴一阳谓之道。”(易经),万物皆是阴阳二气而生。宗先生认为,在阴阳的变化和万物的运动中,生命是有节奏的生命,“气韵生动”是中国艺术的最高目的。“叶朗先生在课堂上讲过,气韵生动不仅表现于具体的物象,而且表现于物象之外的虚空。在美学散步一书中,宗先生常会提到“澄怀观道”。道,是宇宙灵魂,生命源泉,是美的本质之所在,然而,这个“道”不是孤悬无着的实体,也不是不可感悟的虚体。它作为审美客体的本质所在,就存身于“腾踔万象”的“艺”中,即宗先生所讲的“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的审美时空中。虚实一源,体用不二,道体的虚奥之处落实于那日用万相,美的本质就呈现于这大千世界。“观道”,就是用审美的眼光、感受,深深领悟客体具象中的灵魂、生命,完成,凸现一个审美客体。个人认为,“观道”之方法,在于“兴”。兴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方法论。在马正平非构思写作宣言的结语中,他这样写道:“对于中国写作学来讲,20 世纪是一个忧喜参半、令人尴尬的时代。喜的是白话文运动创造了一种新的写作文化,一种现代文体,这对人的现代化,写作平民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思想史意义;忧的是随着对中国传统的写作方法、写作理论的颠覆、冻结,从西方的文法(语法) 学、修辞学、文体学、文艺学中引进过来的白话文写作学理论(时间意义上的“现代写作学”) 流于在场文本和表面技法描述,未能渐进深入的写作心理思维过程规律的研究现代写作教学的失败就是现代写作学理论研究的失败。因此,当代写作学的重要使命就是对中国传统写作理论的回归与超越。“回归”不是完全复古,而是回到中国古代写作学理论的基本思维方向和观念上去。”参考接受理论,有不少知名人士都做了相关的阐释:法国文学批评家圣伯夫说:“最伟大的诗人并不是创作得最多的诗人,而是启发得最多的诗人。”费尔巴哈谈到音乐时说:“当音调抓住了你的时候,是什么东西抓住了你呢?你在音调里听到了什么呢?难道听到的不是你自己的声音吗?”法国作家法朗士在乐图之花中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书是什么?主要的只是一连串小的印成的记号而已,它是要读者自己添补形成色彩和情感,才好使那些记号相应地活跃起来,一本书是否呆板乏味,或是生气盎然,情感是否热如火,冷如冰,还要靠读者自己的体验。或者换句话说,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是魔灵的手指,它只拨动我们脑纤维的琴弦和灵魂的音板,而激发出来的声音却与我们心灵相关。”可以说,诗歌创作的过程就是诗人阅读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诗人通过一次次历险,获得生命的升华;这种升华本身就是充满愉悦的,并不带有改造世界的成分。因此传统诗歌理论中,诗所具有的“讽谏”和“士子精神” 已不再适用。这就是是“兴”带来的后现代危机。后现代主义毕竟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力量,它的建设性如果不能抵消它的消蚀性,其前景并不见得乐观。至少从目前历史学的研究现状看,那种把对历史的丰富描述与对历史规律的探寻对立起来。抛弃历史的基本线索而追求表象的叙述,以及以话语的缭乱搅混历史史实的做法,以国别史与世界史的融合替代国家民族历史的研究等等,都是值得注意的倾向。要应对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学所带来的挑战,我们似应返折到现代主义的观点,以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平衡,来消解历史学发展中的焦虑。 哲学命题上的“物化”,在审美的诗意生活中消解了;而个体的“物化”因这“合法的偏见”,得到了自我的肯定。从这些意义中,哲学终结了,普世的理性消亡了,个体诗意生活开始。诗意的栖居算是对后现代的认可。也就是在这个认可的过程中,危机无意间别忽略了,人们关注的重点不再是普世价值观的颠覆,而是个体审美意识的建立并成为主流。在百家讲坛中声名鹊起的学者易中天在闲话中国人一书中,曾这样阐发中国文化的要旨: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所谓群体意识,简单地说,就是认为每个人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