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教学的三个维度_第1页
《过秦论》教学的三个维度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过秦论教学的三个维度一篇文章是立体的,既有内容、框架,又有情感、思想,一篇文章的教学,不应该是线型的,而是多维的立体的。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要努力避除单一的教学思维,而应用多维的教学思维,以获得对文章的立体化认识。下面以过秦论的教学试析之。教学维度一:引导学生从文学的角度来读过秦论是文论,鲁迅先生誉之为“西汉鸿文”,“鸿”在何处?明人方孝孺说其“深笃有谋,悲壮矫许”;金圣叹的评说更为精当具体:“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一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只看得中间然而二字一转”。未转以前,重叠只是论秦如此之强;既转以后,后叠只是论陈涉如此之微。通篇只得二句文字,一句只是说秦如此之强,一句只是说陈涉如此之微。至于前半有说六国时,此只是反衬秦;后半有说秦时,此只是反衬陈涉,最是疏奇之笔”。此是说其谋篇布局的“神思”啊。在此基础上,贾谊遣词造句极具“铺采摛文”的特色,形成一种排山倒海的“文气”,被称为古今第一篇“气盛”的文章。我们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辞赋”角度来欣赏过秦论,把握文章讲究铺排,气势充沛的艺术特色。可让学生反复品读像下面样的句段: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极写秦孝公的雄心)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瘳、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这一段将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极具气势。这样形成的排比句,写出了写九国之师攻秦之盛。“四有”排比句,显示了“合从缔交”面之广;“三而”排比句,显示了四君子的谋略才干;接下来的又一排比,显示了天下之士“合从缔交”,戮力攻秦的力量;最后“追亡逐北”等八个结构异同交错的四言句,显示秦乘胜前进夺天下、摧枯拉朽攻诸侯的声势。极具气势,词采华丽,千变万化)教学维度二: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来读过秦论是史论,最明显不过的是借助历史事实来说理,让自己的结论在历史事实的叙述中自然而然地浮出水面,作者“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我们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回顾相关历史,既可让学生拓展,又可让学生掘深。可让学生找出“过秦”的史料作分析,从而明白作者的史论意图上起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下至秦王朝灭亡的历史叙述,暗示:秦灭六国前对各国诸侯处于攻势,因而崇尚诈力,不施仁义;六国既灭,它已转为守势,却依旧崇尚诈力,以天下之民为敌而不施仁义,这就把自己孤立起来,因而自取灭亡。可以说,由史实到结论,是水到渠成。教学维度三:引导学生从政治、哲学角度来读过秦论是政论,借古讽今,以史为鉴,是其写作目的。文章论证严密,充满强烈的思辩色彩,有着哲理的意趣。说秦过,但并没有一味否定秦;说六国破灭,既在为论证“秦之守”打伏笔,又在肯定秦;“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也不是叫人一味施行仁义,而是让人根据情况,在攻时施攻时之仁义,在守时施守时之仁义。文章既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讲秦的发展全史,又能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更能从内外两个角度剖析症结。新编中国文学史称之为“政论文”的楷模。我们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