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岩石:是由矿物或岩屑在地质作用下按一定的规律聚集而成的自然体。*岩体:分布在一定工程范围内,由各种软弱结构面切割形成的地质体。岩体特点:岩体是非均质各向异性体;岩体内存在初始应力场;岩体内存在裂隙系统主要造岩矿物:正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白云母、角闪石,橄榄石、方解石岩石结构是指岩石中矿物颗粒间的关系,包括颗粒大小、形状、排列、结构连结特点以及岩石中的微结构面。结构连结:结晶连结、胶结连结(基质、接触、孔隙胶结)结晶连结:矿物颗粒通过结晶相互结合。胶结连结:矿物颗粒通过胶结物相互结合在一起。微结构面:指存在于矿物颗粒内部或矿物颗粒之间的微小弱面及空隙。分类:岩浆岩:深成岩、浅成岩、喷出岩;沉积岩:火山碎屑岩 胶结碎屑岩 粘土岩 化学岩 生物岩变质岩:接触变质岩 动力变质岩 区域变质岩一、岩石的容重1、天然容重:天然状态下,单位体积的重量2、饱和容重:水饱和状态下,单位体积的重量3、干容重:干质量状态下,单位体积的重量4、相对密度:干重量除以实体积与4C纯水重度的比值。二、孔隙性1、孔隙率:孔隙体积与总体积(包含孔隙)之比2、孔隙比:孔隙体积与实体体积之比三、吸水性1、含水率:岩石中含水质量与岩石干质量之比2、吸水率:岩石在常温常压下吸入水的质量与岩石干质量之比3、饱和吸水率:岩石在高压(15MPa)或真空下吸入水的质量与岩石干质量之比4、饱水系数:岩石吸水率与饱和吸水率之比四、岩石的抗冻性1、抗冻系数:岩石反复冻融后干抗压强度与冻融前干抗压强度之比2、质量损失率:冻融试验前后干质量之差与试验前干质量之比五、软化性软化系数:岩石浸水后的饱和抗压强度与岩石干抗压强度之比六、崩解性 耐崩解指数:崩解后岩石干质量与崩解前岩石干质量之比 七、膨胀性1、自由膨胀率:无约束条件下浸水后岩石膨胀变形与岩石原尺寸之比2、侧向约束膨胀率:在侧向约束条件下,岩石仅产生的轴向变形与岩石轴向原尺寸之比3、膨胀压力:岩石浸水后,使岩石保持原有体积所施加的最大压力 八、岩石的透水性 渗透系数 九、岩石的碎胀性 碎胀系数:岩石破碎后体积与破碎前体积之比 永久碎胀系数 岩石基本力学属性1、弹性(elasticity):在一定的应力范围内,物体受力后产生变形,当卸载后能够立即恢复原有形状和尺寸大小的性质。2、塑性(plasticity):物体受力后产生变形,卸载后不能完全恢复原状的性质。3、粘性(plasticity):物体受力后变形不能在瞬时完成,且应变速率随应力增加而增加的性质。4、脆性(brittle):物体受力后产生变形,变形很小就发生破裂的性质。5、延性(ductile):物体能承受较大塑性变形而不丧失其承载力的性质。单轴压缩条件下岩石的应力应变曲线类型1、弹性变形 应力与应变的关系是一直线或者近似直线,直到试样发生突然破坏为止。具有这种变形类型的岩石有:玄武岩、石英岩、白云岩以及极坚固的石灰岩2、弹塑性变形 在应力较低时,应力-应变关系近似于直线,当应力增加到一定数值后,应力-应变曲线向下弯曲变化,且随着应力逐渐增加,曲线斜率也愈来愈小,直至破坏,岩石有:凝灰岩、软弱灰岩、泥岩。 3、塑弹性变形 在应力较低时,应力-应变曲线略向上弯曲。当应力增加到一定数值后,应力-应变曲线就逐渐变为直线,直至试样发生破坏。代表性岩石有:砂岩、花岗岩、片理平行于压力方向的片岩以及某些辉绿岩等。 4、塑弹塑变形 压力较低时,曲线向上弯曲。当压力增加到一定值后,变形曲线就成为直线。最后,曲线向下弯曲。曲线似S形;岩石有:片麻岩、大理岩5、塑弹塑变形 基本上与第4种类型相同,也似S形,不过曲线的斜率较平缓。一般发生在压缩性较高的岩石中。压力垂直于片理的片岩具有这种性质。6、弹塑蠕变变形 应力-应变关系曲线是岩盐的特征,开始先有很小一段直线部分,然后有非弹性的曲线部分,并继续不断地蠕变。某些软弱岩石也具有类似特性。连续加载下的变形特征典型的岩石应力-应变曲线曲线一般可以分为四个区段:在OA区段内,该曲线稍微向上弯曲;在AB区段内,很接近于直线;BC区段内,曲线向下弯曲,直至C点的最大值;下降段CD。 在OA和AB这两个区段内,岩石很接近于弹性的,可能稍有一点滞回效应,但是在这两个区内加载与卸载对于岩石不发生不可恢复的变形。 第三区段BC的起点B往往是在C点最大应力值的2/3处,从B点开始,应力-应变曲线的斜率随着应力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到零。在这一范围内,岩石将发生不可恢复的变形,加载与卸载的每次循环都是不同的曲线。在图上的卸载曲线PQ在零应力时还有残余变形。如果岩石上再加载,则再加载曲线QR总是在曲线OABC以下,但最终与之连接起来。第四区段CD,其特点是这一区段上曲线的斜率为负值。在这一区段内卸载可能产生很大的残余变形。可以看出,TU线在比S点低得多的应力下趋近于CD曲线。这一范围内的特点是岩石表现出脆性性质。从图上所示破坏后的荷载循环STU来看,破坏后的岩石仍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典型岩石全应力应变曲线意义1、破坏后的岩石仍具有一定的残余强度。2、预测高应力作用下是否发生岩爆。3、作岩石全应力应变曲线对于压力机的要求。4、预测蠕变破坏 单轴压缩条件下反复加载与卸载时岩石的变形特征1、弹性岩石:线弹性岩石 完全弹性岩石 滞弹性岩石 2、弹塑性岩石循环加、卸载条件下弹塑性变形特点1、逐级加载条件下,其应力应变曲线外包络线与连续加载条件下曲线基本一致,这种现象也称为岩石记忆。2、每次加载、卸载曲线不重合,且围成一环行面积,称回滞环。当卸载应力水平一定时,加、卸载循环次数越多,卸载曲线与其后一次再加载曲线之间形成的回滞环面积越来越小,其彼此逐渐靠近,并趋于平行。3、当卸载应力水平一定时,每次循环中的塑性应变逐渐减小。4、当卸载应力不超过屈服极限时,即使循环次数很多,岩石也不会破坏,当超过屈服极限时,在某次循环中,岩石可能破坏,破坏点为与全应力应变曲线后半程相交处,此时对应的强度称疲劳强度。三轴试验类型1、常规三轴试验(假三轴试验)2、真三轴试验 三轴试验特点1、弹性段斜率变化不大,与单轴压缩下基本相同。2、屈服极限、峰值极限应变量、峰值强度、残余强度都与围压成正比。3、大部分岩石在一定临界围压下,出现屈服平台,出现塑性流动现象。4、达到临界围压后继续提高围压,残余强度和极限强度相等。应力应变关系总体表现为单调递增。5、不同围压下,各峰值强度连线为直线,初始弹性段几乎重合。6、岩石强度也与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的差值有关系。岩石变形特性参数1、初始弹性模量2、切线弹性模量3、割线弹性模4、变形模量5、体积变形模量6、泊松比岩石的各向异性(一)、极端各向异性体 特点:任何一个应力分量的变化都会引起六个应变分量的变化,即正应力既能引起正应变,也能引起剪应变;剪应力不仅能引起剪应变,也能引起正应变。(二)、正交各向异性体 特点:在三个弹性对称面的两边,弹性相同,但弹性主向上弹性不同。(三)、横观各向同性体 特点:在各向同性面上弹性相同,但在垂直此面方向上弹性不同。(四)、各向同性体 特点:任何一个方向岩石的弹性都相同。岩石强度类型1、单轴抗压强度2、单轴抗拉强度3、抗剪强度4、三轴抗压强度1、单轴抗压强度表示形式=P/A影响岩石单轴抗压强度的因素=影响岩石的力学性质的因素岩石内在因素:包括矿物成分、结晶程度、颗粒连结、胶结情况、密度、层理、孔隙特征等。试验方法因素:包括加工精度、高径比、尺寸效应、端面效应、承压板刚度、加载速率等。环境因素:包括水、风化、温度等1、单轴抗拉强度表示形式=P/A 2、岩石单轴抗拉强度的测定直接拉伸法抗弯法 =MC/I劈裂法(巴西法)点载荷法 点载荷强度指数=/岩石抗拉强度1、抗剪强度表示形式=T/A2、岩石剪切试验类型 直剪 楔形剪切直剪试验缺点:岩石剪切破坏不能人为规定在某个面上;破坏面应力状态复杂。 楔形剪切缺点:倾角不宜过大,否则试件易于倾倒且产生力偶作用;倾角不宜过小,否则试件易被压碎,导致结果失真。岩石的破坏形式 脆性破坏(脆性拉伸破坏 脆性剪切破坏) 塑性破坏流变理论 流变性:岩石的应力应变与时间因素有关的性质 流变现象:岩石在变形过程中具有时间效应的关系。1、蠕变:当应力恒定时,应变随时间延长而增加的现象称为蠕变。2、松弛:当应变保持恒定时,应力随时间延长而减小的现象称为松弛。3、弹性后效:加载(卸载)一定时间以后,应变才增加(减小)到一定程度的现象称为弹性后效。4、粘性流动:加载一段时间以后卸载,岩石产生永久不可恢复的变形的现象称为粘性流动。蠕变类型 稳定蠕变(蠕变开始阶段变形较快,随后逐渐减慢,最后趋于一稳定值) 不稳定蠕变(变形随时间延长无限增大,直至岩石破坏)长时强度:在极缓慢加载情况下,岩石经过漫长的时间才破坏,此时对应的的应力水平称长时强度。影响蠕变因素1、岩性2、应力3、温度与湿度1.弹性体(虎克体)代表元件:弹簧 没有弹性后效,无应力松弛,无蠕变性质2.粘性体(牛顿体)代表元件:阻尼器 应变与时间有关,无瞬时变形;无弹性后效,有永久变形;无应力松弛3、塑性体(圣维南体)代表元件:摩擦片 4、刚体(尤可利体)代表元件:刚杆串联特点:复合体总应力与串联元件中任一元件的应力相等。复合体总应变等于串联元件中所有元件应变之和。并联特点:复合体总应力等于并联元件中所有元件应力岩石的强度理论 最大伸长线应变理论:当岩石的最大拉伸应变达到一定极限时,岩石发生拉伸断裂。可以解释受压时沿最大主应力方向产生劈裂的现象。库仑准则认为岩石破坏是由剪应力引的。当岩石内部某一斜面的剪应力达到岩石的抗剪强度时,岩石就沿该斜面发生破坏 莫尔理论认为当岩石中某截面上的剪应达到一个与该面上的正应力有关的某一定值时,岩石发生剪切破坏莫尔准则特点:包络线在受拉区闭合,受压区张开,并向受压区过渡,反映岩石抗拉强度小于抗压强度;在受压区,包络线与应力圆有两个切点,说明岩石在受压状态下会发生单面剪切或共轭剪切,并且剪切面与最大主平面夹角大于45度。库仑-莫尔理论特点库仑-莫尔理论把岩石受压、受拉、受剪的应力状态与强度条件结合,判断岩石在某种应力状态下是否发生破坏及破坏面夹角,简单方便。强度曲线与正应力有关,能真实反映岩石抗剪特性。曲线在受拉区闭合,且与应力轴交于一点,此时应力为负,对应的剪应力为0,说明岩石在三向等拉时会破坏。曲线在受压区张开,即曲线不能与应力轴相交。当岩石处于三向等压,无剪应力存在,莫尔圆缩为一点,此时岩石不会破坏。没有考虑中间主应力的影响。没有反映结构面对岩石强度的影响。只适用于剪切,对受拉区研究不充分,不适用膨胀或蠕变破坏。格里菲斯强度理论 岩石内存在许多随机分布的微小裂隙。裂隙都张开,前后贯通、且互不相关。裂隙可视为长度相当形状相似的扁平椭圆。材料和裂隙各向同性。忽略中间主应力的影响。结构面是具有一定方向,厚度较小,延展性较大的二维地质界面。结构面类型1、按结构面成因划分原生结构面:成岩过程中形成的结构面。构造结构面:在各种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的结构面,如节理、断裂、劈理以及层间错动引起的破碎带等。次生结构面:在各种次生作用下形成的结构面,如风化裂隙、冰冻裂隙以及重力卸载裂隙等。原生结构面又分为:沉积结构面 火成结构面 变质结构面2、按结构面受力条件划分压性结构面:由压应力挤压构成,其走向与最大主应力方向垂直。张性结构面:在拉应力作用下产生,其走向与最大主应力方向一致。扭性结构面:由纯剪或压张应力引起的剪应力所形成的结构面。压扭性结构面:既有压型结构面的特征,也有扭性结构面的特征。张扭性结构面:既有张型结构面的特征,也有扭性结构面的特征结构面的状态:结构面的产状、形态、延展尺度、密集程度以及结构面的胶结、充填情况是影响岩体强度和稳定性的重要因素。结构面的产状:对岩体是否沿着某一结构面滑动其控制作用。结构面的形态:决定岩体沿结构面滑动时抗滑力的大小。结构面的延展尺度:决定岩体的强度。结构面的密集度:岩体中发育的结构面密集程度裂隙度:沿测线方向单位长度所穿过的结构面数量。K=n/l n节理数 l测线长度 d=l/n节理平均间距当岩体中存在多组节理时,此时裂隙度K为各组节理裂隙度之和 切割度:表示岩体被结构面切割的程度。X=a/A a结构面面积A假想断面面积当岩体中存在多组结构面时,此时切割度为:X=(a1+a2+a3+a4+an)/A结构面的胶结与充填情况:泥质胶结:强度最低,在脱水情况具有一定强度,遇水发生泥化和软化,强度显著降低。可溶盐类胶结干燥时具有一定强度,遇水溶解,强度降低。钙质胶结:强度较高,且不受水的影响,但在酸性水作用下,强度降低。 铁质胶结:强度较高,但易风化,力学性能不稳定。 硅质胶结:强度高,力学性能稳定。薄膜充填:充填物为极薄的一层矿物薄膜,强度较低。断续充填:充填物不连续,厚度小于结构面起伏度。结构面强度受两侧岩性及结构面形态控制。连续充填:充填物连续,厚度略大于结构面起伏度。结构面强度受充填物强度控制。厚层充填:充填物厚度大,在岩体中形成软弱带。一、结构面的法向变形结构面弹性变形结构面的接触是点接触,接触点为边长为h的正方形,接触点有n个;每个接触点所受的力是相等的;每个接触点的力学特性是相同的。结构面的闭合变形 古德曼假定:结构面是张开的,张开的结构面没有强度;结构面间的压缩量有限。平直结构面的抗剪强度峰值抗剪强度 C峰值内聚力 峰值内摩擦角残余抗剪强度 残余内摩擦角若结构面间有水存在 3、充填结构面抗剪强度 当结构面中充填有某种软弱物质时,随着充填厚度的增大,结构面的抗剪强度显著下降,一旦充填物厚度超过结构面表面起伏幅值时,则结构面抗剪强度由充填物的厚度缩控制。一、单结构面力学效应结构面抗剪强度符合库仑准则:岩体的结构1、整体结构2、层状结构3、块状结构甲级块状结构(滑移式块状结构)乙级块状结构(砌块式块状结构)4、碎裂结构5、散体结构岩体强度特征 岩体强度取决于结构面的强度和岩石的强度,岩体无论处于何种应力状态,其强度受加载方向与结构面夹角的控制,表现出岩体的各向异性。岩体的水力学性质 水对岩体的物理作用:润滑作用、软化和泥化作用、结合水的强化作用 化学作用:离子交换、溶解和溶蚀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氧化还原作用水与岩体相互耦合力学效应1、原岩:未经采掘而又不受采动影响仍处于自然平衡状态的岩体称为原岩。2、原岩应力:在原岩中天然存在的应力称为原岩应力,亦称天然应力、初始应力或地应力。3、次生应力:在岩体中进行开挖以后,扰动了原岩的自然平衡状态,引起岩体中应力的重新分布,变化后的应力称为次生应力或二次应力。原岩应力的构成:岩体自重、地质构造运动、地形、地震力、水压力、热应力、剥蚀作用。岩体构造应力场 构造应力:这种在地壳中促使地壳发生变动的力称为构造应力。构造应力场:构造应力在空间的分布状态称为构造应力场。构造应力种类1、原始构造应力2、残余构造应力3、现代构造应力自重应力场分布特点:1、以垂直应力为主,垂直应力大于水平应力2、应力均为压应力3、应力随深度增而增加。通常对于一些构造不发育、第四纪冲积层或岩体裂隙较发育,岩性较软的地区,其原岩应力基本符合重力应力场的特点构造应力场分布特点:1、应力可能是压应力,也可能是拉应力。2、以水平应力为主,一般水平应力大于垂直应力。3、分布很不均与,以地壳浅部为主。地壳浅部原岩应力分布规律:1、原岩应力场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非稳定的应力场2、实测铅垂应力基本上等于上覆岩层重量3、水平应力普遍大于铅垂应力4、平均水平应力与铅垂应力的比值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5、水平主应力随深度增加呈线性增长关系6、两个水平主应力一般相差较大,表现出较强的各向异性7、应力轴与水平面一般有一定的角度影响原岩应力分布的因素1、地形2、岩体的结构、裂隙面3、岩体的力学性质4、剥蚀作用5、温度6、水原岩应力测量 直接方法:扁千斤顶法,声发射法,水压致裂法,刚性包体应力计法 间接方法:全应力解除法(孔径变形法,孔壁应变法,孔底应力解除法)局部应力解除法(切槽解除法,平行钻孔法,中心钻孔法)围岩:在岩体中进行开挖以后,扰动了原岩的自然平衡状态,引起岩体中应力的重新分布,发生应力变化的那部分岩体称之为围岩。应力集中系数:巷道开往后的次生应力与开挖前的原岩应力之比。横向测压系数:水平应力与垂直应力之比。巷道围岩弹性区次生应力分析 基本假设:围岩为均质,各向同性、线弹性、无蠕变或粘性行为巷道长度远远大于巷道断面尺寸,符合平面变形条件巷道深度远远大于巷道断面尺寸,因此可忽略巷道围岩自重弹性区次生应力场特点:、各应力分量大小与巷道大小无关。、各应力分量与岩石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无关。、侧压系数对围岩应力有决定性影响。、应力集中系数的影响。、采动范围的影响。、巷道周边应力分布的影响。、应力集中系数的影响。、采动范围的影响。、巷道周边应力分布的影响。弹性区围岩应力分布规律:、围岩应力中,其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原岩应力、侧压系数、断面以及a/r等。、形状对围岩应力的影响往往比断面大小更明显。、不论何种形状的巷道,其围岩应力均随着远离孔边急剧下降,而且应力集中程度越高,下降幅度越明显。、圆形巷道应力集中程度最低,平直周边容易出现拉应力,拐角处容易产生高剪应力。、巷道的高宽比对围岩应力分布有重大影响,断面的尺寸应尽量与最大来压方向一致。塑性区围岩应力分布规律: 当=1时,根据围岩变形状态,可将巷道周围岩体从周边开始向深部分为4个区域:、松动区(破裂区):区内岩体裂隙增多,越靠近巷道周边越严重,其内聚力趋近于0,内摩擦角也有所降低,岩体强度明显削弱。区内岩体应力低于原岩应力,故也称应力降低区。但岩体尚保持平衡,未发生冒落。、塑性强化区:区内岩体处于塑性状态,但仍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区内岩体应力大于原岩应力,最大的应力集中在塑性区与弹性区的交界处。、弹性变形区:区内岩体处于弹性状态,区内各点应力高于原岩应力,应力接触后能恢复到原岩应力状态。、原岩状态区:不受开挖影响,仍处于原岩状态。 当1时,塑性区的形状随测压系数不同而改变,此外塑性区的形状还受巷道形状、围岩强度和原岩应力大小的影响影响塑性区半径的因素:、巷道所在处的原岩应力越大,巷道埋深越深,则塑性区范围越大。、支架对围岩的支反力越大,塑性区的范围越小,当不支设支架时,巷道塑性区最大。、岩体的内聚力和内摩擦角越小,岩体强度越低,塑性区越大。、巷道半径越大,塑性区越大,二者成正比关系。地压:泛指在岩体中存在的力,它既包括原岩对围岩的作用力,也包括围岩间的相互作用力,又包括围岩对支架的作用力。狭义地压:把围岩因变形移动和岩块冒落作用在支架上的压力称为狭义地压。广义地压:将岩体内部原岩作用于围岩和支架上的压力称为广义地压地压分类1、变形地压:由于大范围内岩体因变形、位移受到支架的抑制而产生的地压。弹性变形地压:由于围岩弹性变形而使支架受到的压力称为弹性变形地压。塑性变形地压:由于围岩塑性变形而使支架受到的压力称为塑性变形地压。流变地压:由于围岩随时间延长而产生变形流动现象而造成的地压。2、散体地压:由于开挖,在一定范围内,滑移或塌落的岩体以重力的形式直接作用在支架上的压力称为散体地压或松动地压。3、冲击地压:又称岩爆,是指围岩积累了大量的弹性变形能之后,突然释放出来所产生的压力。4、膨胀地压:岩体由于膨胀产生的压力称为膨胀地压围岩与支架的共同作用 1、围岩对支架的作用力等于支架对围岩的反作用力,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2、围岩与支架变形协调,支架的位移量等于开巷后巷道周边位移减去支护前巷道位移。3、支架的压缩量与围岩对支架施加的压力成正变关系。4、在围岩稳定的条件下,其周边位移量与支架反力成反变关系。 综上所述,围岩与支架共同作用原理的实质,就是支架与围岩共同构成承载系统,支架与围岩之间的作用力相等,变形协调,支护抗力与围岩自承能力之和等于原岩应力,即支架与围岩共同承担原岩应力。1、开巷后立即架设支架,且支架为理想绝对刚性,此时支架所受的力最大,而围岩仅负担产生弹性变形的力,即: p-pi。2、支架可以允许围岩自由位移,且为理想的可缩性支架。此时支架所受的力为0,而巷道周边位移最大,此时围岩承担全部地压。3、由于支架总是具有一定的可缩性,因此理论上支架可在A和B之间任一点工作。由于围岩通常不能承受最大的周边位移,在D点围岩就开始脱落,D点称为脱落点,因此支架最佳工作点应在D点以上且最靠近D点处。普氏理论分析 在松散岩体中开巷后,巷道顶部的岩体会产生脱落,当脱落到一定程度时,岩体进行入新的平衡,此时想到顶部会形成一个自然平衡拱,自然平衡拱以上的岩体重量通过拱传递到巷道两帮,而对拱内岩体无任何影响。作用于巷道顶板的压力仅为自然平衡拱与顶板间破碎的岩体的重量,而与拱外岩体及巷道埋深无关。普氏理论特点1、普氏把岩体看成松散体,这种假设与多数岩体实际情况不符,只在某些断裂破碎带或强风化带才接近于松散体。2、普氏引进坚固性系数f的概念,但由库仑准则,它随正应力的变化而变化,因此f不是岩体本身的特性参数,同时也无法通过试验确定。3、按普氏理论,巷道顶压在中部最大,这与许多实际工程不符。4、根据普氏理论,巷道压力只与巷道跨度有关,而与巷道断面形状、上覆岩层厚度以及施工方法、施工程序无关,这些都与实际不符。太沙基理论 在松散岩体中开巷后,由于自重应力的作用,巷道两帮发生剪切破坏,形成直达地表的破裂面。此时位于巷道正上方的垂直岩柱将会下沉,因此引起的巷道顶压是垂直岩柱克服两帮摩擦力下沉的结果井巷维护基本原理井巷维护总原则:提高围岩强度,降低围岩应力,改善围岩应力状态,以便充分发挥围岩的自身抗力去支撑井巷地压。井巷维护一般原则:1、选择合理的井巷位置。井巷位置应尽可能布置在水文地质条件较好,没有软弱夹层的岩体中,避开受水侵蚀易膨胀的岩层和难以维护的地质构造破碎带、化学蚀变岩层以及溶岩地层等。应尽量避免把井巷布置在岩性变化较大的岩体中,在褶皱地区,应尽量避免将巷道布置在背斜和向斜轴部。井巷布置应尽量避免回采工作的影响。2、选择合理的井巷断面形状和尺寸。巷道断面的最大尺寸应当沿着最大来压方向布置。 最大来压方向的巷道周边应尽量选用曲线形状,当顶压大时巷道顶部应呈曲线形。巷道断面在满足生产要求的前提下,同时应考虑便于开挖,易于维护和经济合理。3、选择合理的支护类型 应根据地压类型选择支护结构。 中型以上矿山的主要运输巷道,或松软岩层中的巷道,应采用喷锚支护。使用传统支架时,支架不仅要满足强度条件,还要具有合理的刚度,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