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道德经》.doc_第1页
老子与《道德经》.doc_第2页
老子与《道德经》.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老子与道德经09对外2高夏波090109600211老子,是我国人民所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的思想家。老子生平事迹,史书记载不多。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是这样记叙的:老子者,楚苦县(今河南鹿邑)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驾指乘马车而行),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蓬,砂碛上转蓬,流转无定所)。吾闻之,良贾(贾,商人。良贾即会做生意的商人)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态色,即不自然的态度,淫志即过高的志愿),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者,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罔,即网),游者可以为纶(纶,即钓鱼的线),飞者可以为矰( 即射鸟之箭)。至于龙,吾不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周,今河南洛阳),见周之衰,迺(乃)遂去,至关(即函谷关,在河南灵宝西南),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司马迁对于老子的记述只有四百五十六个字,其它如左传、礼记、孔子家语、庄子、列子等书对老子生平描述也只是片断的记载,但老子所撰述的道德经,却流传至今,给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道德经作为一部思想内容丰富的哲学著作,是老子对宇宙的感悟,对于人生及社会的感悟。道德经上、下两卷,八十一章。上卷三十七章,言“道”,下卷四十四章,言“德”。道德经的全部内容就是作者对“道”及“德”二者的描述。关于宇宙本原的“道”,老子在道德经中做了多种解释,归结起来大致有三方面的含义。(一)“道”是一种无形无象无具体规定性的“无”,但“道”也可以体现为有形象有具体规定的“有”。道德经第一章是这样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在论述“道”时说,我看到万事万物,它们都有自己的规律。我知道有一种“灵”的存在,有一个“魂”的存在,但我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而我能体察到它,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因此我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道”,这就是“道可道”。“道”在未起名时,它包含了一切,但起名为“道”以后,它就简单地被约束为“道” 了。然而“道”并不仅仅简单的是你所知道的那个世界,它是一个很大的世界,是无形无象无具体规定性的,它是世界存在的根本。这就是所谓的“非常道”。“名可名”是说你可以给它起个名字,但“非常名”,这个名字并不能代表你给起了名字的这个事物。你不能从表面去看它的本质,表面是种虚假的表象,要透过表层去看它的本质。“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万事万物没有名字时,天地刚刚开始化育而生。当万事万物有了名字时它就有了规定,有了它的定向发展。“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里的“常无欲”的“欲”,借用佛经上讲的“贪、嗔、痴”,就是由人的眼、耳、鼻、舌、身、意所感受到的外部世界。眼所看到的外部世界,耳所听到的外部世界,鼻所嗅到的外部世界,舌所尝到的外部世界,身体所触到的外部世界,意识所理解的外部世界而产生欲望。所以“常无欲”是说让你达到一种静,一种无欲的静。在这种状态中,你才能看到宇宙变化的根本,看到自生变化的根本。这种无欲之后,看到的妙境,借用佛学的语言就是“见性成佛”。“常有欲”的目的是要观其徼,看到规律和变化,在有欲的过程中去体认世界。无欲的目的是认知世界,有欲的目的是体认世界。这就是所谓“道”存在的两种方式。“此两者同出而异名”,说的是“无”与“有”或者说“空”与“实”是相对的。“有”及“实”是为用的体现,它是起作用的表象;“无”及“空”是起作用的根本。道德经第十一章中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三十根辐汇集到一根毂(毂,车轮中心的木制圆圈,中间有圆,即插轴的地方),有了毂中间的孔洞,才有车之用;揉合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皿内的空虚,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提供了便利条件,“无”却发挥了作用,这就是所谓的“无”与“有,“空”与“实”。它们“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二)“道”是普遍的法则。“道”既是自然规律,也是社会规律。“道”是一, “道”是天,“道”是阳,“道”是万物。“道”是天地间所有存在的规律和所有规律的变化,所有万事万物都存在于“道”中。“道”是一切,但一切只是一切。道德经第八章中讲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水的三性与“道”的三性是相吻合的,通过水之三性可以体到“道”之三性。 水之三性就是无色无味,无形无象,至柔至弱。你可以给水以任何味道,你放什么味道进去,它就会变成什么味道。你也可以给水以任何形状,而水又是至柔至弱的,它随风而动,顺势而流,随动随势而不争,但其动其势却不可挡。水的柔弱所体现的是一种规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要顺应它的规律,就能得其用。道德经第十六章也说到了“道”的这种体现于万事万物中的规律。“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功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这段话是说以虚寂的心灵,静观万物的运动变化,万物的运动变化,由生长到死亡,再生长,再死亡,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万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懂得这个规律,就不会“妄作”,就不会有“凶”的结果。在道德经第三十六章中,老子描述了若干矛盾双方互相转化的情况。物极必反,盛极而衰是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也是社会人事运动变化的规律。“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意思是说,将要收敛它,必须暂且扩张它;将要削弱它,必须暂且增强它;将要废弃它,必须暂且兴举它;将要夺取它,必须暂且给与它。这是微妙、深沉、深远的聪明,柔弱战胜刚强。这里的柔弱是指顺从那种自然的变化规律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自然的变化规律就是“物极必反,盛极而衰” 。(三)“道”是有物混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又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在这里对道做了进一步的描述,他说道是一种混然之物,是一种“气”。在天地还未分化出时,它就存在了。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向遥远,伸向遥远而返回本原。道这种东西,没有清楚的固定的实体。它是那样的惚恍啊,其中却有形象;它是那样的恍惚啊,其中却有实物。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啊,其中却有精气。这精气最为真实,这种真实是可以信验的。上述三个方面就是老子对于“道”的解释。要而言之,就是“道”是“无”是“空”,是宇宙万物即“有”的本原,万事万物都由“道”而产生,万物幻灭又是都复归于“道”;万物的一生一灭都是遵循着“道”的变化规律,这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掌握的;“道”是一种物,是一种“气”,是万物之母。那么什么是“德”呢?“德”也就是“道”,不过“道”是它的总体,“德”是“道”化分出来的个体,万物的化生都是得了“道”的微末一部分,它们所得的一部分就叫“德”。道德经第五十五章中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玃鸟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老子认为道德涵养深厚的人,如同婴儿般纯真柔和。这种内在的纯真柔和使人精力充实饱满,心智凝聚和谐,所以能防止外界的各种伤害和免遭不幸,这也就是得道。又如第五十九章中说:“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老子所谓“啬”的原则,并不是专指对财物的爱惜,而是指精神上注意积蓄、养护,厚藏根基,培植力量。精神上的“啬”表现为“德”的积累,只有“德”的深厚,才能保障身之长治久安,才能保持生命的长久。这就是所谓的“蒂固则生长,根深则久视。”老子对于“道”和“德”的解说,就是他的宇宙观。将它运用于社会方面,就是社会的政治思想;将它运用于人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