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出语文课浓浓的语文味来1.doc_第1页
教出语文课浓浓的语文味来1.doc_第2页
教出语文课浓浓的语文味来1.doc_第3页
教出语文课浓浓的语文味来1.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出语文课浓浓的“语文味”来近年来,语文教学的改革层出不穷,新的理念,新的观点,新的教法频频亮相。当“新语文”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的时候,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也想说说自己心中的语文教学。与课改同行,本人认为我们的语文课堂应散发她的“语文味”。而究竟什么是语文味,为什么语文课堂要散发她的“语文味”呢?怎样在一堂课中体现“语文味”呢?一、什么样的课堂是具有“语文味”的课堂“语文味”是一个没有丝毫的学究气,但却是一个博大精深,涵盖面极广、内涵极丰富的概念。所谓“语文味”,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来,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所决定了的语文课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来,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程少堂先生在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逻辑起点一文中说:“所谓语文味,是语文教育(主要是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语文味包括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蕴味,也即是语文美。所以“语文味”的课堂应该是充满着语文的魅力与韵味,“语文味”的课堂就是在于语言文字的品味,在于情感意蕴的涵咏玩味与用心体味,在于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兴趣的和谐统一,在于教师综合素质和学生文化素质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语文味”的课堂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二、语文课上要有“语文味”的重要性首先,这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最新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 “语文味”并不是标新立异,而是体现了当代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性质,体现了当代语文教育重视熏陶感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重视语文实践、重视培养良好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的特点 。其次,提倡“语文味”的课堂是积淀民族文化的需要。语文是传承民族文化最重要的工具。一堂语文课,如果洋溢着浓郁的民族文化味,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它具有“语文味”。民族文化是一条源远流长奔腾不息的河流,一代一代的人们汇入自己时代的文化小溪,才有后来的波澜壮阔的民族文化景观。换言之,“积淀民族文化”也包括积淀当代民族文化。语文教师就是这种民族文化的重要积淀者之一。语文教师如何做好这个积淀者呢?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把握时代特征,使自己的思考具有时代气息 。具体方法是要用充满“语文味”的课堂使民族文化沉淀到学生的心灵中去,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三、语文课如何才能具有“语文味”(一)教师自己要有“语文味”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语文教师必须首先要有“语文味”,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味道十足”的人。可以肯定地说,一个语文教师是否有“语文味”或“语文味”浓不浓,是他的语文课能否有“语文味”或“语文味”浓不浓的决定因素。也可以肯定地说,是否读书,读书多少,是一个教师是否有“语文味”或“语文味”浓不浓的决定因素。有无“语文味”是一个语文教师综合素质最集中的反映。由此可见,提出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这对语文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腹有诗书气自华”、“打铁还须自身硬”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讨论:看一个语文老师上课,这个老师一站上讲台,听课的人就会直观的感觉到这个教师是不是像个语文老师,这就是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文味”。所以,要想让自己的课堂语文味十足就得让自己首先具有“语文味”。换言之,就是自身要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试想,一个自身语言都贫瘠干涸,安于就事论事,陈词滥调照本宣科或缺乏前后连贯思维不畅的教师是无论如何也难把课堂变得有滋有味的。反之,如果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出口成章,词藻丰富,旁征博引,妙语连珠,那么,这样的课堂无疑会是一堂好课。(二)教学设计要有“语文味”我们要让语文课堂散发她的“语文味”,在上课前必须认真备好课。教师备课要备情感,即要求找出教材的情感点。其次,教师要用整个身心去体验课文的情感,教师只有自己先热爱每一篇课文,才能把自己的热爱传递给学生。再次,还必须摸清学生的情感点。最后,在备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在教材的情感处积淀民族文化。语文是传承民族文化最重要的工具,一堂语文课,如果洋溢着浓郁的民族文化味,那么我们就大致可以说它具有“语文味”了。在备教材的时候切忌一叶障目不见森林,要积极调动自身已有的经验和文本进行一次对话,为和学生的对话最好准备。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材就已经首先被你备厚了,到了课堂上,哪些东西可以和学生交流,哪些东西可以和学生商榷自然会随着课堂呼之欲出。如在教学珍珠鸟一文时,我是这样处理文本的:我先从生活中常见的鸟导入,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时我提出:在你初读课文中,请你画出你认为最为关键或最打动你的语句。学生在交流中,我巧妙抓准“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一句做足文章,以此句为切入点突破口,让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后说说文中是说谁信赖谁,以及之所以会产生这种高境界的信赖应归功谁等等,由此句为基点辐射文本的解读和语言品味,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三)课堂上要有“语文味”首先,运用朗读读出“语文味” 。读是对文本语言的触摸,在朗读中应该凸显“语文味”。可在我们很多的语文课堂里却听不见书声朗朗,即使有也是走过场,充当一种不得不经历的环节,我们还见到把语文课的朗读剥夺的现象,凡此种种是把语文课的“语文味”给大大抛弃了。我们应该大力提倡语文课的有效朗读,有层次性的朗读,有感情的朗读,把喜怒哀乐读在脸上(李镇西语)。比如我在教学满井游记时就扣准了“读”字,按读准字音、读懂文意、读赏美景、读出自己四步骤设计思路来组织教学。这样由浅入深,从音到字到文意把握到重点美句欣赏,最后用自己的学习体验来谈谈本文写景的情感内蕴。整节课让读作主,起到了很好的成效。在教学山中访友一文时,我通过分角色朗读、重点句美读、补充性想象读等激发起学生内心美好的情愫,进而带学生走进美丽的大自然,与大自然同呼吸共命运。在教学中,又让学生谈他们感受到的清新与快乐,将优美意境逐一体悟。其次,抓住语言文字体悟“语文味”。语言文字是语文课的生命,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从品味语言达到超越语言,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使之转化为智慧,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所谓“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反复涵咏体味,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如在教学散步时,我让学生把自己认为最优美的句子或词语找出来,并让学生在旁边写上旁批,还让每个学生创作一条祝福短信送给自己的父母,从而通过语言来感悟文中浓浓的亲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再次,评价语言要饱含“语文味”。一个好的语文老师不仅要饱学,还要学会使课堂充满谐趣。既要善于运用恰当的语言充分肯定同学的优点,又要善于运用精妙的语言去化解课堂中的尴尬。如我在教学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一文时,对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激情评价道:“情动于衷而溢于口,满腔热情满腔感慨,读的太棒了。”而当学生集体朗读缺少气势时,我又诙谐一句:“此时的苏轼想睡觉了吧?”学生马上领会一改软绵绵的声调,读出了豪迈激昂的语调,充满诗情意味而又不乏诙谐的评价必定能让语文课洋溢浓浓的“语文味”。最后,师生交流应该充满“语文味”。一堂好课,如一首交响乐,总要讲究旋律、节奏、配器、音响的和谐。具体到语文课堂上就是师与生要和谐,人与文要和谐,情与理要和谐。 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在充满和谐的氛围中展开,师生平等,其乐共融。在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教得神采飞扬,学生学得兴致高涨,师生双方都全身心投入。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让学生学会认认真真地说,扎扎实实地读,自信大胆地说和随心所欲的写,淋漓尽致地思。在听说读写思中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如我在教学冰心的纸船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片断: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开个诗歌评改会,请大家对冰心奶奶的纸船进行修改,欢迎大家畅所欲言哦!马上使学生们开动脑筋,思考发问。当第一位学生说把最后一句中的“抛”字改成“放”后,我只一句“大家怎么看”,就巧妙地把问题抛给了全班学生,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争先恐后,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就使他们都沉浸于语言文字的体悟中,激起了一朵朵充满“语文味”的智慧浪花。(四)综合性学习要有“语文味”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综合性学习”的论述有这么两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从中我们发现,不管是“联系”、“沟通”还是“结合”,它的起点都是立足于语文,最终还是要回到“语文素养”上来的,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有综合性质的学习,而不是综合的学习。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综合性学习强调“综合”,在设计和实施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时,我们发现非语文因素的过多掺入,追求形式上的热闹,忽略了活动的语文内涵。那么,如何使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带有强烈的语文色彩呢?活动设计者应该在方案的确定、内容的安排、流程的设计等方面要始终紧绷“语文”这根弦,在教学中“体现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要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整个活动中得到发展。从教材安排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材料来看,有些活动材料语文特点是比较明显的,比如为画题诗、对联知识以及续写、仿写对联、戏曲大舞台、走上辩论台、讲演技巧指导以及讲演等等。而有些语文活动材料的语文特点就不是很浓,需要我们在活动方案的具体设计和实施操作中改造或添加,使之“语文味”变浓。比如:在背起行囊走四方活动中,有条件的学校就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介绍各地风景的影片,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导游词之类的表达练习;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比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唐师曾的我钻进了金字塔;周国平的南极无新闻等文学作品。比如景物性散文的写作寻觅春天的踪迹要求围绕“春天的赞歌”实施几个片断练习,我就设计了“一句话形容春天一段话描写春天一篇文章抒写春天”有梯度地写作练习,提倡学生特别注意有灵性的个性语言表达。例如:学生写到:“春天像五线谱里的一个音符,刚一弹响,就拨动了人们的心弦。”“春天小河胖了,草儿绿了。”“春天,杨柳羞答答地在水里照了个影儿。”等等用拟人的修辞和含蓄的表达描写出春天给河流带来的变化,想象丰富,富有童真,散发着浓浓的“语文味”。(五)作业布置要有“语文味”我觉得,语文作业自有它的特点,一切作业的设计,都应围绕“语”和“文”两字做文章,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不能搞些花里胡哨的东西,白白浪费掉了很好的布置学习的契机,使语文作业变味。如学习金色花,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帮爸爸(妈妈)洗一次脚。这就没有语文味,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亲情活动结束后,用文学手段,把活动的过程、感悟表述出来,不就是一次很好的练笔机会吗?或让学生运用比喻,写一组句子,表现“父爱、母爱”或“感恩父母之爱”的主题等等。这样,学生在既受到思想教育、情感熏陶的同时,又接受了写作能力的培养。这样的作业内容又重新让本游离在语文之外的语文作业回归到语文上来,何乐而不为呢?因此,语文课教出“语文味”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换言之,语文课教出“语文味”是手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出“语文味”,最终具有人生幸福感才是目的。我们浙江特级教师王崧舟认为“语文味”就是守住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