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诗词鉴赏题探究.doc_第1页
2013年高考诗词鉴赏题探究.doc_第2页
2013年高考诗词鉴赏题探究.doc_第3页
2013年高考诗词鉴赏题探究.doc_第4页
2013年高考诗词鉴赏题探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年高考诗词鉴赏题探究 2013年高考诗词鉴赏所选作品涉及作者、年代、体裁、题材等方面颇为广泛,考查设点也丰富多样,这应该是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期待的可喜的局面,但是,从具体的考题来看,有些试题容可商讨。笔者不揣谫陋,抛砖引玉,就正于各位同行。 中国论文网 /9/view-4577237.htm 一、关于选材 【例1】(2013年全国大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从 杜甫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注泉客珠:指珍珠。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箧笥: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 问题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 参考答案“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珍珠“化为血”,寓意为官家征敛的实为百姓的血汗。 讨论杜甫这首诗是好诗,巧妙地借助传说讥刺官府对于百姓的横征苛敛。杜诗详注注“遗我泉客珠”云:“博物志: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述异记:鲛人,即泉先也,又名泉客。吴都赋刘渊林注:俗传鲛人从水中出,曾寄寓人家,积日卖绡,临去从主人索器,泣而出珠满盘,以与主人。”杜甫借用了这些传说,且有所发展。传说中是泣珠,而杜甫在诗中让泣珠进而“化为血”,这是杜甫的创造,也是诗歌的命意所在。“此诗为当时民困征敛而作,通首寓言,末句露意。师氏曰:此寓意公家苛敛,而索其无有之物,诗云俾出童羖是也。赵注:必用泉客珠,言其珠从眼泣所出。杜臆:珠中隐字,比民隐莫知。上之所征,皆小民之血,今併无之,痛不忍言矣。”(清仇兆鰲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 2036页)也就是说,这是一首寓言诗,要理解其寓意需要对作者和作品有相当的了解。杜甫的运用之于原有的传说跨了一大步,但是这一大步对于考生来说难度太大,以考生的知识积累要得出准确的解读可能性甚小,因此这道题的选材对考生不是很适合,虽然诗确实是好诗。 二、关于注释 【例2】(2013年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白苎(zh):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讨论这首词是辛弃疾为范廓之参加科举考试送行的作品,意思无非祝愿金榜题名,将来可以大展宏图。词不难懂,命题者又加了三个注释,就基本上没有阅读障碍了。但是“春蚕食叶响回廊”却有点费解,从字面上看,就是说春蚕吃桑叶的声音在回廊中都听得见,问题是“秋试”的注释和“白苎新袍入嫩凉”都显示时属秋季,又怎么会有“春蚕食叶响回廊”呢?而且科举考试跟“春蚕食叶”又有什么关系呢?邓广铭先生的稼轩词编年笺注指明其实这里用了一个典故,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诗云:“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原来“春蚕食叶”是形容考生答题时毛笔在纸上写字发出的声音如同春蚕吃桑叶的声音一样,因为考生众多,所以这个比喻虽然不无夸张,但却贴切。这是一个对考生正确理解作品可能形成干扰但并非考查点的用典,从命题的角度看,命题者应该在这里给“春蚕食叶”加上一个注释。另外,题目对“白苎”的说明“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也有些不得要领,邓广铭先生引王直方诗话“梅圣俞在礼部考校时,和欧公春雪诗云有梦皆蝴蝶,逢袍只纻麻”,且加按语说明“宋代举子均著纻麻袍”,因此命题时要么就干脆不注,要么就索性把邓先生按语的意思一并注明。 三、关于答案 【例3】(2013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试题。 秦中吟歌舞 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 注阌(w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 问题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 参考答案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做了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 讨论白居易的这首秦中吟歌舞最突出的艺术手法就是对比,考题取点于此非常适当,但是答案组织却有一些问题。参考答案分成“从结构上看”和“从艺术效果看”,似乎是两个层次,答案的内容却又是交错的。当然最主要的还不是这一点。白居易秦中吟自序说:“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命为秦中吟。”秦中吟都是揭露和批判之作,但具体到每首作品各有侧重,比如重赋主要是赋税,轻肥主要通过达官显贵们肥马轻裘的豪奢生活和江南大旱之年“人食人”的惨剧的对照表现主题,买花则感慨于“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歌舞前面大部分的描写都不是特指的,而“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就绝非泛泛之笔。“秋官”指刑部的官员,专门掌管刑法,武则天时期曾改刑部为秋官,用的是周礼名称“;廷尉”是秦汉时期掌刑狱审判的官名,唐代相当的官职为大理寺卿、少卿。白居易沿用秦汉旧称是诗人的惯例,作者特别点出“秋官”“廷尉”是为了和下文“阌乡狱”中的“冻死囚”形成对比,这也正是作者写作目的所在。白居易奏阌乡县禁囚状中说:“县狱中,有囚十数人,并积年禁系,其妻儿皆乞于道路,以供狱粮。其中有身禁多年,妻已改嫁者;身死狱中,取其男收禁者。云是度支转运下,囚禁在县狱,欠负官物,无可填陪,一禁其身,虽死不放。前后两遇恩赦,今春又降德音,皆云:节文不该。至今依旧囚禁。臣伏以罪坐之刑,无重于死:故杀人者罪止于死,坐赃者身死不惩。今前件囚等,欠负官钱,诚合填纳;然以贫穷孤独,唯各一身,债无纳期,禁无休日。至使夫见在而妻嫁,父已死而子囚。自古罪人,未闻此苦。行路见者,皆为痛伤。”(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第59卷,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246页)一面是掌管刑法的官僚们无良枉法、草菅人命而又自顾歌舞淫乐,一面是监狱中的百姓妻离子散、饥寒惨死,如此强烈的对比揭示的是唐代司法的黑暗腐朽,这才是歌舞最重要的对比运用。参考答案对此未有涉及,应该说有所不足。此外,“秋官”“廷尉”两词,考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一定接触过,对考生的知识储备要求合理,这也正是考查迁移能力的良好契机。 四、关于题干 【例4】(2013年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钓船归 贺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问题探究本词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 讨论这道题考查指向“本词的思想情感”无可非议,但是题干要求使用“探究”并不合适。或许命题者是为了体现对考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要求,问题在于“探究”无论在课程标准中作为培养目标的能力要求还是作为考试能力要求,其含义都是明确的,不能随意用。“探究”作为语文课程目标是指“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探究”作为考试的能力要求是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因此,从某种角度也许可以说什么样的问题都可以“探究”,但是换一个角度来说,并不是什么样的问题都可以“探究”,诗词阅读是“鉴赏评价”能力层级的考查,而非“探究”能力层级的考查,题干中的“探究”似应更换为宜。 2013年高考诗词鉴赏题探究 2013年高考诗词鉴赏所选作品涉及作者、年代、体裁、题材等方面颇为广泛,考查设点也丰富多样,这应该是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期待的可喜的局面,但是,从具体的考题来看,有些试题容可商讨。笔者不揣谫陋,抛砖引玉,就正于各位同行。 中国论文网 /9/view-4577237.htm一、关于选材 【例1】(2013年全国大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从 杜甫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注泉客珠:指珍珠。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箧笥: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 问题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 参考答案“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珍珠“化为血”,寓意为官家征敛的实为百姓的血汗。 讨论杜甫这首诗是好诗,巧妙地借助传说讥刺官府对于百姓的横征苛敛。杜诗详注注“遗我泉客珠”云:“博物志: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述异记:鲛人,即泉先也,又名泉客。吴都赋刘渊林注:俗传鲛人从水中出,曾寄寓人家,积日卖绡,临去从主人索器,泣而出珠满盘,以与主人。”杜甫借用了这些传说,且有所发展。传说中是泣珠,而杜甫在诗中让泣珠进而“化为血”,这是杜甫的创造,也是诗歌的命意所在。“此诗为当时民困征敛而作,通首寓言,末句露意。师氏曰:此寓意公家苛敛,而索其无有之物,诗云俾出童羖是也。赵注:必用泉客珠,言其珠从眼泣所出。杜臆:珠中隐字,比民隐莫知。上之所征,皆小民之血,今併无之,痛不忍言矣。”(清仇兆鰲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 2036页)也就是说,这是一首寓言诗,要理解其寓意需要对作者和作品有相当的了解。杜甫的运用之于原有的传说跨了一大步,但是这一大步对于考生来说难度太大,以考生的知识积累要得出准确的解读可能性甚小,因此这道题的选材对考生不是很适合,虽然诗确实是好诗。 二、关于注释 【例2】(2013年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白苎(zh):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讨论这首词是辛弃疾为范廓之参加科举考试送行的作品,意思无非祝愿金榜题名,将来可以大展宏图。词不难懂,命题者又加了三个注释,就基本上没有阅读障碍了。但是“春蚕食叶响回廊”却有点费解,从字面上看,就是说春蚕吃桑叶的声音在回廊中都听得见,问题是“秋试”的注释和“白苎新袍入嫩凉”都显示时属秋季,又怎么会有“春蚕食叶响回廊”呢?而且科举考试跟“春蚕食叶”又有什么关系呢?邓广铭先生的稼轩词编年笺注指明其实这里用了一个典故,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诗云:“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原来“春蚕食叶”是形容考生答题时毛笔在纸上写字发出的声音如同春蚕吃桑叶的声音一样,因为考生众多,所以这个比喻虽然不无夸张,但却贴切。这是一个对考生正确理解作品可能形成干扰但并非考查点的用典,从命题的角度看,命题者应该在这里给“春蚕食叶”加上一个注释。另外,题目对“白苎”的说明“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也有些不得要领,邓广铭先生引王直方诗话“梅圣俞在礼部考校时,和欧公春雪诗云有梦皆蝴蝶,逢袍只纻麻”,且加按语说明“宋代举子均著纻麻袍”,因此命题时要么就干脆不注,要么就索性把邓先生按语的意思一并注明。 三、关于答案 【例3】(2013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试题。 秦中吟歌舞 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 注阌(w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 问题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 参考答案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做了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 讨论白居易的这首秦中吟歌舞最突出的艺术手法就是对比,考题取点于此非常适当,但是答案组织却有一些问题。参考答案分成“从结构上看”和“从艺术效果看”,似乎是两个层次,答案的内容却又是交错的。当然最主要的还不是这一点。白居易秦中吟自序说:“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命为秦中吟。”秦中吟都是揭露和批判之作,但具体到每首作品各有侧重,比如重赋主要是赋税,轻肥主要通过达官显贵们肥马轻裘的豪奢生活和江南大旱之年“人食人”的惨剧的对照表现主题,买花则感慨于“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歌舞前面大部分的描写都不是特指的,而“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就绝非泛泛之笔。“秋官”指刑部的官员,专门掌管刑法,武则天时期曾改刑部为秋官,用的是周礼名称“;廷尉”是秦汉时期掌刑狱审判的官名,唐代相当的官职为大理寺卿、少卿。白居易沿用秦汉旧称是诗人的惯例,作者特别点出“秋官”“廷尉”是为了和下文“阌乡狱”中的“冻死囚”形成对比,这也正是作者写作目的所在。白居易奏阌乡县禁囚状中说:“县狱中,有囚十数人,并积年禁系,其妻儿皆乞于道路,以供狱粮。其中有身禁多年,妻已改嫁者;身死狱中,取其男收禁者。云是度支转运下,囚禁在县狱,欠负官物,无可填陪,一禁其身,虽死不放。前后两遇恩赦,今春又降德音,皆云:节文不该。至今依旧囚禁。臣伏以罪坐之刑,无重于死:故杀人者罪止于死,坐赃者身死不惩。今前件囚等,欠负官钱,诚合填纳;然以贫穷孤独,唯各一身,债无纳期,禁无休日。至使夫见在而妻嫁,父已死而子囚。自古罪人,未闻此苦。行路见者,皆为痛伤。”(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第59卷,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246页)一面是掌管刑法的官僚们无良枉法、草菅人命而又自顾歌舞淫乐,一面是监狱中的百姓妻离子散、饥寒惨死,如此强烈的对比揭示的是唐代司法的黑暗腐朽,这才是歌舞最重要的对比运用。参考答案对此未有涉及,应该说有所不足。此外,“秋官”“廷尉”两词,考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一定接触过,对考生的知识储备要求合理,这也正是考查迁移能力的良好契机。 四、关于题干 【例4】(2013年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钓船归 贺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问题探究本词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词人通过“钓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