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水文气象资料.docx_第1页
昆山水文气象资料.docx_第2页
昆山水文气象资料.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昆山地处江苏省东南部,属北亚热带南部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冬冷夏热,光照充足,雨水充沛,雨热同期,无霜期长,气候资源丰富。但也因各年冬、夏季风进退早迟,强度不一,温度和降水的年际变化较大,分布不均,旱涝、高温、大风、霜冻等气象灾害时有发生。 根据近三十年(19802009年,下同)气象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为16.1,极端最高气温38.7,极端最低气温-8.0。年平均降水量1133.3毫米,最多年降水量1522.4毫米,最少年降水量826.1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124天,最多年降水日数144天,最少年降水日数99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974.8小时,最多年日照时数2307.4小时,最少年日照时数1643.4小时,年平均日照百分率45%。年平均相对湿度79%。年平均初霜日11月13日,终霜日3月26日,年平均无霜日230天。年平均风速3.1米/秒,冬季盛行东北风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年最多风向为东南风。一、四季特征 春季(35月)气温逐步回升,雨水逐渐增多。春季平均气温14.7,平均降水量264.2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23.3%,平均日照时数503.1小时,占全年总日照时数的25.5%,春季有时有“倒春寒”和连阴雨天气发生。 夏季(68月)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平均气温26.6,夏季日最高气温35的天数历年平均有8.1天。夏季降水量平均为508.7毫米,比春季增加近一倍,占全年总降水量的44.9%。初夏有一段集中降水时段,称为“梅雨期”,一般在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末出梅。“梅雨期”过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进入盛夏高温天气,日照强烈,总日照为585.8小时,占全年总日照的29.7%。8-9月台风季节,热带风暴(台风)造成大风、暴雨危害。 秋季(9-11月)气温开始逐渐下降,雨水减少,秋季平均气温为18.0,近五年来秋季气温持续偏高,平均值均在19.0以上。秋季总降水量平均207.6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18.3%,个别年份有秋旱发生。前期由于副热带高压势仍较强,有时出现“秋老虎”天气,但高温持续时间不长。后期由于冷空气开始活跃,气温明显下降。秋季总日照时数500.1小时,占全年总日照时数的25.3%。 冬季(12月-次年2月)主要受大陆冷高压控制,寒冷少雨。冬季平均气温为5.0,各年差异较大,最高冬季平均气温达7.1,最低2.6。近年来随全球气候变暖,冬季出现暖冬机率增加,近十年来,冬季平均气温有8年高于历史平均值。冬季少雨,平均降水量148.8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13.1%。冬季总日照时数为400.7小时,占全年总日照时数的20.3%。二、气温 昆山近三十年平均气温为16.1,最高年平均气温17.8,出现在2007年,最低年平均气温14.6,出现在1980年,年际变幅达3.2。四季中最热7月平均气温为28.2,最冷1月平均气温为3.7。由于气候变暖,统计最近十年的平均气温比上世纪九十年代升高了1.0,比八十年代则升高达2.0。夏季最高气温35的高温天数,上世纪八十年代平均仅2.7天,九十年代为6.9天,最近十年达14.8天,并多次出现极端最高气温38以上的酷热天气。如2007年7月24日-8月3日间连续11天的高温天气。相反,冬季常出现暖冬天气,冬季平均气温近十年比八十年代升高了2.0。三、降水、湿度 历年平均降水量为1133.3毫米,年际差异较大,最多年降水量达1522.4毫米(1991年),最少年降水量为826.1毫米(1992年),统计年降水量大于1200毫米的有十年,占三分之一,有五年的年降水量在900毫米以下。一日最大降水量为204.9毫米,出现在1985年8月1日。统计全年暴雨日数(日降水量50毫米)平均为2.9天,以6-8月出现次数最多。 统计全年总降水日数,历年平均为124天,最高年份1980年达144天,最少1995年仅99天。月降水日数最多的为6月份,1月为最少。 历年平均相对湿度79%,各年变化差异不大,最大84%(1984年),最小69%(2005年),日最小相对湿度极值为6%(1986年3月5日)。相对湿度的日变化正好与温度相反,一天中清晨气温出现最低时,往往是相对湿度最大时,反之亦然。四、日照 历年平均日照时数1974.8小时,最多年日照时数2307.4小时(1983年),最少年日照时数1643.4小时(2007年)。平均日照百分率45%。一年中以7、8月份最多,日照百分率可达50-52%,6月较少,日照百分率仅36%。30年中日照最少月份仅62.2小时(2008年6月),仅占可照时数的15%。总的来说,本地光照条件比较优越。五、风 历年平均风速3.1米/秒,各年变化在2.0-3.6米/秒之间。春季风速较大,秋季风速较小。一日中以瞬时风速大于17米/秒(8 级)以上为大风日,统计历年平均出现大风日数为5.6天。夏季出现大风的机率较高,冬季较少。自1994年有自记记录以来,2分钟平均最大风速曾达到25.0米/秒,出现在1997年8月18日。2007年9月12日也曾记录到22.9米/秒的大风记录。六、雷、霜、雪 历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8.8天,最多年份达48天(1987年),最少年份仅21天(3年次)。雷暴较多集中在6-8月份,占全年雷暴日数的65.5%,个别年份冬季也会有雷暴天气出现。雷暴平均初日为3月18日,最早为1月15日(2002年),平均终日为10月2日,最晚在12月7日(1992年)。我市沿湖地区为雷暴多发地区,尤其要注意防范强雷雨天气,引发局部地区冰雹、龙卷风灾害。 历年平均初霜日为11月13日,最早出现初霜在10月25日(1992年),最迟出现初霜在12月5日(1994年)。终霜平均日期为3月27日,最早终霜为2月25日(2001年),最迟为4月16日(3年次)。历年平均无霜期230天,最长达264天(2004年),最短191天(1992年)。 历年平均初雪日为1月4日,终雪日为2月27日,最迟终雪日为4月24日(1980年),统计全年降雪日数平均为7.0天,2008年降雪日数多达16天。2007年则未降雪。历年中仅在1985年和2008年出现较大积雪,最大积雪深度分别达到20和23厘米,造成雪灾。 主要气象灾害一、雨涝 纵观昆山地区形成涝灾主要是由于较短时期内暴雨强度大引起,或因阴雨时间长、雨量大积水内涝。气象上将日降水量50毫米定为暴雨, 100毫米为大暴雨。统计本地历年年平均出现暴雨7.9次,但各年差异较大,统计一年内出现5次或以上暴雨的有5年次,最多2008年出现6次暴雨,但也有如1997年未出现暴雨的。出现大暴雨有12年,占总年数的40%,日降水量超过150毫米的特大暴雨仅2次(1985、1991年)。最早出现暴雨的是1989年4月28日,最迟在1985年10月13日。按月份统计,以6月份出现次数最多,其次为7、8月份。暴雨引发涝灾的机率大约三年一遇,出现梅雨期雨涝的有1980、1991、1996、1999等年。夏涝年份有1986、1993、2006、2007、2009等年。上世纪九十年代洪涝灾害频发,最严重的如1991年6月23日-26日连降暴雨,加之上游客水压境,引发大面积洪涝灾害。近几年中则以2009年8月2日的大暴雨,排水不及,受灾严重。二、高温 以一日极端最高气温35定为高温日统计,历年年平均为8.1天,主要发生时段集中在出梅后到8月上半月,高温天数最多的2003、2006年多达20多天,但也有如1981、1982、1989等年未出现高温日,另有五年仅出现1天。从资料上看,从2003年以来,高温日数明显增多,平均达16.7天,且极端最高气温达到38左右,酷暑天气造成供水、供电紧张等危害。三、干旱 因本市范围多湖塘低田,地势低洼,常年地下水位偏高,易涝少旱,常有“小旱大丰收”之说。但逢久晴无雨或较长时段雨水异常偏少,也会引起干旱,主要是秋旱会影响秋播出苗和活棵,其次盛夏蒸发量大,长时间无雨,引发高温伏旱。春季发生干旱较少,如1998年4月中旬5月上旬的春旱。1994年7月全月无雨,伏旱明显。秋旱发生机率可达30%,严重的如1991、1992和2006年,尤其在2006年9月17日-11月15日的近2个月中仅降雨15.2毫米,是近三十年来最为严重的一次长时间秋旱。四、连阴雨 气象上将连续5天以上的阴雨过程称为一次连阴雨。统计我市以5-7天的连阴雨过程较多,大于10天以上的长连阴雨较少见。初春3月出现连阴雨的机率较高,如1981、1998、2002、2009等年,对春季秧苗播种出苗不利,对小麦赤霉发生蔓延极为有利,影响夏熟产量。初夏连阴雨会影响夏收,近几年较少发生。秋季连阴雨会影响到水稻抽穗扬花,10-11月则影响到秋收秋种,如1981年和1989年。近几年中在2005年和2006年出现了历史罕见的冬季连阴雨雪天气,如2005年1月下旬2月中旬雨雪日数达21天,总降水量164毫米。又如2006年1月12日-21日间连阴雨,降水量多达122.5毫米,创历史同期极值。五、热带风暴(台风) 本地夏秋季节几乎每年都要受到热带风暴(台风)的侵袭,但多数是受外围影响。统计30年中有明显风雨影响的共有36次,其中只有大风(雨量不大)危害的有14次,大风暴雨兼有的10次,8次下了大暴雨。历史上受灾严重的如8506号台风过程雨量225.2毫米,风速最大达22米/秒,造成我市30多万亩农田受淹,多家工厂进水停产,损失重大。近十年来,多次台风在登陆后经太湖附近北上或正面袭击我市,如2001年2号台风、2004年7号台风(蒲公英)、2005年9号台风(麦莎)和15号台风(卡努)、2007年13号台风(韦帕)和16号台风( 罗莎)等都造成较大的风雨灾害,损失严重。六、强对流天气 强对流天气引发局地冰雹、龙卷风、雷暴、大风等,其发生突然,范围小,时间短,但危害严重。这种天气在本地出现的概率不多,并以局地性雷雨大风为主,冰雹以小冰雹为主。30年中记录到本市范围内出现冰雹有7年次,如1999年5月10日下午昆北局部地区出现冰雹,最大直径2厘米。又如1988年3月14日前春意浓浓,15号强冷空气南下,天气突变,气温骤降由13日平均气温18降至4.3,电闪雷鸣,雨中夹冰雹,继后大雪纷飞,冰雹一般如蚕豆大小,大如鸡蛋,蓬朗发现最大雹块重1.5公斤。 突发性龙卷风在本市局部地区亦有发生。30年中出现龙卷风有7年次,受灾严重的有1983、1991、1994、1995等年。其中1994年昆南十个乡镇局部地区遭受龙卷风危害,直接经济损失一千八百多万元。1995年6月3日下午南港、张浦出现龙卷风,倒毁房屋,多人伤亡。2007年5月5日午夜前后强雷雨大风,极大风速达22.9米/秒,引起夏熟作物大面积倒伏,蔬菜大棚损毁等重大损失。 雷击在本市也常有发生,30年中在本市范围内发生的直接雷击和感应雷击共有6年次。击毁通讯、变压器设备和居民家用电器等,甚至有人员雷击死亡。损失严重的有1998、1999、2004等年。七、寒潮、倒春寒、冻害 气象上将24小时内气温下降10或48小时内气温下降12,同时最低气温下降到5或以下作为寒潮标准,平均每年2.2次。出现寒潮最多的年份1990年,共计6次,次多年份1980年和1987年,均为5次;有三年未出现寒潮(1995年、1999年和2000年)。寒潮发生的时间最早为11月上旬;最迟为4月中旬, 本地寒潮天气主要集中在11月至次年3月,约占总次数的97%,其中3月份最多。 早春气温回升,作物返青,抗寒能力下降,此时遇强冷空气南下,气温骤降时,容易引起冻害。统计1980-2009年间出现倒春寒灾害的有8年次。例如1998年3月20日出现强寒潮天气,24小时降温15.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