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最胜心中心引导略要.doc_第1页
大圆满最胜心中心引导略要.doc_第2页
大圆满最胜心中心引导略要.doc_第3页
大圆满最胜心中心引导略要.doc_第4页
大圆满最胜心中心引导略要.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圆满最胜心中心引导略要 大圆满最胜心中心引导略要目录 序分:显示趋入教授之因缘 1.示说法者 2.示闻法意 3.和合缘者法源 正分:正式指示教授 1.从法缘流生门中生法定信心 2.由灌顶门作成熟事业 2.1.正式灌顶 2.2.三昧耶 3.由教授门中开示修持 3.1.为身心可成器而修前行 3.1.1.显示特别隐密之口授 3.1.1.1.学习无贪之气 3.1.1.1.1.学习气之色 3.1.1.1.2.学习气形 3.1.1.1.3.学习气之数量 3.1.1.1.4.学习气之去来 3.1.1.1.5.学习宝瓶气 3.1.1.2.学习有贪明点 3.1.1.2.1.依明母修持 3.1.1.2.2.依自身修心气安乐 3.1.1.2.2.1.明缘三脉而修忿怒母 3.1.1.2.2.2.忿怒母炽然降注明点 3.1.1.2.2.3.三轮本尊父母融成明点 3.1.1.2.2.4.五轮本尊父母融成明点 3.1.2.大圆满共同经轮之义理前行 3.1.2.1.外前行 3.1.2.1.1.修身 3.1.2.1.2.修语 3.1.2.1.2.1.印契(结倒) 3.1.2.1.2.1.1.外显印契: 3.1.2.1.2.1.2.内蕴印契: 3.1.2.1.2.2.习力 3.1.2.1.2.2.1.外显修习力: 3.1.2.1.2.2.2.内蕴修习力: 3.1.2.1.2.3.寻求软和 3.1.2.1.2.4.趋入于道 3.1.2.1.3.修心 3.1.2.1.3.1.约生之观察 3.1.2.1.3.2.约住之观察 3.1.2.1.3.3.约去之观察 3.1.2.2.内前行消灭六趣种子 3.1.2.3.密前行 3.1.2.3.1.住本然 3.1.2.3.1.1.身住本然 3.1.2.3.1.2.语住本然 3.1.2.3.1.3.心住本然 3.1.2.3.2.入本原 3.1.2.3.2.1.声闻姿势身语意三业未住令往 3.1.2.3.2.1.1.身要姿势 3.1.2.3.2.1.2.修止方便 3.1.2.3.2.1.2.1.有相 3.1.2.3.2.1.2.1.1.依有相持心 3.1.2.3.2.1.2.1.1.1.木块 3.1.2.3.2.1.2.1.1.2.明点 3.1.2.3.2.1.2.1.1.3.观心明点灯 3.1.2.3.2.1.2.1.2.依清净本尊相持心 3.1.2.3.2.1.2.1.2.1.金刚萨埵 3.1.2.3.2.1.2.1.2.2.释迦牟尼 3.1.2.3.2.1.2.1.2.3.观自在 3.1.2.3.2.1.2.1.3.依修气持心 3.1.2.3.2.1.2.1.3.1.修心气无二 3.1.2.3.2.1.2.1.3.2.依瓶气 3.1.2.3.2.1.2.1.3.3.依金刚诵(而摄心) 3.1.2.3.2.1.2.2.从无相以摄持心者 3.1.2.3.2.1.2.2.1.紧 3.1.2.3.2.1.2.2.2.松 3.1.2.3.2.1.2.2.3.贯联 3.1.2.3.2.2.菩萨姿势已住令固 3.1.2.3.2.3.忿怒姿势已固令解 3.2.依于无漏智之相续开示正行 3.2.1指示本来清净实际之立断 3.2.1.1.以三前行令未通达者通达 3.2.1.1.1.寻断分别 3.2.1.1.2.寻心界限 3.2.1.1.3.观察心人生住去 3.2.1.2.指示正行 3.2.1.2.1.三种守护仪轨 3.2.1.2.1.1.住 3.2.1.2.1.2.动 3.2.1.2.1.3.住动俱无 3.2.1.2.2.指示所得坚固- 3.2.1.2.2.1.指示上师教授 3.2.1.2.2.2.修习之所为 3.2.1.2.2.3.保任修持 3.2.1.3.增长三解脱习力结归 3.2.1.3.1.五毒自解脱 3.2.1.3.2.五门自解脱 3.2.1.3.3.六识自解脱 3.2.2.显示任运成就智慧现前之顿超 3.2.2.1.夜瑜伽 3.2.2.1.1.海拟视所缘 3.2.2.1.2.如显实趋入 3.2.2.1.3.显示特别教授 3.2.2.2.昼瑜伽 3.2.2.2.1.依方便之要仪 3.2.2.2.1.1.修九节佛风 3.2.2.2.1.2.三门要仪身语心 3.2.2.2.1.2.1.身要仪 3.2.2.2.1.2.2.口要仪 3.2.2.2.1.2.3.心要仪 3.2.2.2.1.3.表示智慧自显之密道 3.2.2.2.1.3.1.正行 3.2.2.2.1.3.1.1.显处之根要 3.2.2.2.1.3.1.2.显处之境要 3.2.2.2.1.3.1.3.显明之气要 3.2.2.2.1.3.2.指示 3.2.2.2.1.3.2.1.指示三身 3.2.2.2.1.3.2.2.指示三宝六性 3.2.2.2.1.3.2.3.指示七种不同之五部 3.2.2.2.1.3.2.3.1.指示五身 3.2.2.2.1.3.2.3.2.指示五胜智 3.2.2.2.1.3.2.3.3.指示五种 3.2.2.2.1.3.2.3.4.指示五光 3.2.2.2.1.3.2.3.5.指示五气 3.2.2.2.1.3.2.3.6.指示五慧 3.2.2.2.1.3.2.3.7.指示五空行 3.2.2.2.1.3.2.3.8.指示结归 3.2.2.2.2.显示四所显之理 3.2.2.2.2.1.现见法往显现 3.2.2.2.2.2.觉受增长显现 3.2.2.2.2.3.明体进诣显现 3.2.2.2.2.4.穷尽法性显现 3.2.2.2.3.后要口诀 3.2.2.2.3.1.三不动固根 3.2.2.2.3.2.三住持量 3.2.2.2.3.2.1.梦中相 3.2.2.2.3.2.2.三门相 3.2.2.2.3.2.2.1.现见法性所显三相 3.2.2.2.3.2.2.2.觉受增长显现三相 3.2.2.2.3.2.2.3.明体进诣显现三相 3.2.2.2.3.2.2.4.穷尽法性显现三相 3.2.2.2.3.3.三得垂橛 3.2.2.2.3.4.四无畏解脱之量 3.2.2.2.3.4.1.上二定信 3.2.2.2.3.4.2.下二定信 3.3.依修持四瑜伽-说解脱理结归次第 3.3.1.示四瑜伽之修持 3.3.1.1.见 3.3.1.2.修 3.3.1.3.行 3.3.1.4.果 3.3.2.显示解脱理之果 3.3.2.1.上根即身成佛 3.3.2.2.中根中阴解脱 3.3.2.3.下根成自性化身佛 结分:赞颂补述法源 附录:仰的十种殊胜功德 大圆满最胜心中心引导略要 依黑物上金字显出大圆满最胜心中心引导略要名趋入光明道 贡噶金刚上师传译 那谟古汝三门达,巴渣雅。 本界清净即光明法身,本显明体自解本依怙。 所显遍主上师祈加持,自他迷乱分别界寂静。 惟闻其义彻底动轮回,修则能断有界之相续。 光明金刚顶胜心中心,依次而说祈守者开许。 注释: 梵文音译,义为敬礼上师普贤(王)如来。 谓三界之轮回。 本法为三种传承诸上师之精要,亦为诸智慧空行母之心血,亦为九乘中之心要,内外密之甚深义理,最上乘所流出者,为清净恶业之水,铲除罪障之刀;又为引入解脱道之导者,为中有道中之送达大往生者,更为现刹土之宝镜,谁得此法,皆起满足之心,如得摩尼(宝)。较他法具殊胜十德(见附录)。 此大圆满殊胜心中心,为大无碍见普贤命脉漓智慧轮等十五种经中,一切甚深妙义之结晶。显示依黑物质上金字,导入大圆满之殊胜次等分二: 注释: 声闻、缘觉、菩萨,为外三乘;作密、修密、瑜伽密,念内三乘,嘛哈瑜伽、阿努瑜伽、阿的瑜伽,为密三乘,故谓九乘。 谓即身成光明身。 序分:显示趋入教授之因缘 1.示说法者 从大圆最胜大大罗列(本)续中云: 善巧离于诸事业,通达法尔之义理。 于彼所求不迷谬,是为密乘上师相。 普通者应如上说,特别助当具另四相: 初于教授修持善巧如耕夫。 中于护持觉受善巧如牧人。 后转过为功德善巧如染匠。 除初中后障碍善巧,如曾入海之领江者。 如上功德,当悉具足。 2.示闻法意 从自显(本)续中云: 具足信力并精进,及大智慧无执着, 殷重恭敬行密法,无分别心无散乱, 具三昧戒精进修。 3.和合缘者 如上弟子依多数上师欢喜门中。如理依止,得决定教授已,且与伴侣见行相同,资具不用费力,诸能聚集,地点当依高山寂静处。 时间就大圆满明体(本)续中云:夏末冬初及春季,早晚二时许最胜。如上指示时间,为增长觉受之时缘。 正分:正式指示教授 1.从法缘流生门中生法定信心 从大圆满明体(本)续中云: 为具堪能生决心,应说传承之缘起。 谓:法身普贤(王)如来,本来圆满。最初佛陀童瓶身界,本来不增不减,由住于三世平等,从彼自显不灭受用圆满身,变现具德金刚萨埵等五佛,不可思议坛城。其心领纳一味密意而宣说者,为密意传承。 谓一切诸佛事业所变现之乌全大阿阇梨,名白马错逞者,于清凉大寒林中,行诸禁行。人于静虑时,初晚中晚后晚黎明四时,普贤(王)如来、金刚持、金刚萨埵、及普贤五佛诸坛城,如次现前。任运分金、银、水晶、杂宝所成四种佛匣,仅以此表示,得通大密意平等。莲师于西藏雪山,传于唯一智慧空行母喀请氏女错甲前,被母复依喻表示通达,离意分别之实际而宣说者,是为持明表示传承。 此后乌金父母为利当来众生故,于所表理智,移诧当来之法王,即下文之中滚动错热巴,发愿与波灌顶,于黄纸上,书能表字已,付于诸空行守库藏者,令其秘护,藏于东方打拉冈波地、黑曼陀罗海岸、黑龟岩洞,是为东藏,如极成熟宝果然。即此藏内,隐有本书,其后发现隐藏者,为中滚动错热巴。请出开示,于具堪能者桑吉藏松前,由是如次第传至于今,无有间断。而如持毫无坏失,且觉受暖相未减灭,故名补特迦罗耳传。 如罗列灯种续中云:心印表示及耳传,秘密义理量当生。云云。 注释: 五佛坛城,以金刚萨埵为中尊,普贤王如来住其顶上。 谓住持本来明体之表示传承。 书写能表示之文字。 谓师觉受圆满,其徒亦能如是,是名觉受暖相未减。 2.由灌顶门作成熟事业 2.1.正式灌顶 从扎坦举根(本)续云: 具戏论与无戏论,以及最极无戏论。 灌顶虽分四种相,应令成熟堪能者。 于大(宝)瓶灌顶,与前三灌顶外,所隐之甚深隐密,以诸正士上师相传,修持不坏,而令成熟。 注释: 谓语、意、体性三灌顶。 2.2.三昧耶 通说为身语意金刚乘三昧耶,别说本法所守之缘,无有实质存在无自性,本来即是三昧耶大守护,若于所守界限能超越超胜,说为守三昧耶之顶极无(实)、泰然、唯一、任运,三昧耶应包含此四大意见(以三轮:于能守戒之心,与所守戒条及戒之事,皆体性空,故曰无实)。 3.由教授门中开示修持 3.1.为身心可成器而修前行 分共与不共,共者略。 3.1.1.显示特别隐密之口授 3.1.1.1.学习无贪之气 3.1.1.1.1.学习气之色 身具毗卢遮那如来七支坐法,除九次浊气。由持新气三次后,观想眉间现一白色极鲜明圆形,仅芥子量,为一切气所集之体性。心缘于此,常时而修,于此修已,如次第又于头上,如前而修。 此后全身,乃至自身之高外,附近一切处所,后三千等所显一切,悉成白色明点所遍满。心于此安住,数数修习,于所得相,身如树棉,软轻而无实;语力如火炽然,喉舌纯和;心如安住三摩地者,日益增长。当上如上诸功德。 注释: 指三千大千世界。 3.1.1.1.2.学习气形 观气明点圆形,蓝灰色,仅豌豆大。住于眉际,或于鼻尖,以目注视,即缘于此。气缓缓(引)极长,向外呼出,想明点徐徐随出,身心极空寂,随即吸气,此明点亦入眉际,心定如极清爽身境而住。若(觉)身大多分寒重者,或寒颤者,明点有极暖相,于此修习之量,眉际亦觉有暖热或感不畅,心即可执持观想之量且于随处缘亦有此相,是为娴熟之量。 3.1.1.1.3.学习气之数量 学习气之数量者:身要如前,心应学习气之去来之法,气出,心观气出,气入亦然。如是来去为一数,依此计数,于一整昼夜,二万一千六百行息。每座分次而修,于一百息间,心不散乱为要。 此后妄念分别,即能安住,气出入徐徐加长。由此后能长住,身感安乐,不觉内外行气。若气能随处安住,是为娴熟之量。 3.1.1.1.4.学习气之去来 (观)自身鲜明而空,如薄纱帐,外内俱明。脐现颅器,外白内红,于坡内,现气之蓝色杵,仅麦粒大。放气时想杵由鼻远出,吸时源源收入颅器中,心定于极安乐,随力持气。此后若妄分别甚微,约鼻端仅十六指处,常习此杵与气之出入、放出、吸收为要。由是身感极安乐相,是为娴熟之量。 3.1.1.1.5.学习宝瓶气 修气略如前,收气如前,气收入于颅器内。气之金刚杵,一切融化,想于脐变成“哈”( )字之自性。气满肚脐,谷道猛提,由是依吸满消射四者,想气与一切身界,如雾消散。放气出时,心气与空相合,想成空寂,并与无分别相合而修。由此不觉有身,能知气所去处。心不着于衣食,寻伺自灭,随其所生种种功德,视为娴熟之相。 如上有二利益:一者能断世间现前贪着,二者能速证出世功德。如上气要,若不如理行持,于彼相违,反生过失。 3.1.1.2.学习有贪明点 3.1.1.2.1.依明母修持 (另传),余处应知。 3.1.1.2.2.依自身修心气安乐 3.1.1.2.2.1.明缘三脉而修忿怒母 身要作六灶手印,并观身空如前。于自身空之中,现中脉如柱,上抵于顶,下抵脐下四指处。与左右二脉,互不相触。量如麦杆许,具足空明光耀。左右二脉上端,由脑内通鼻孔;下端抵脐下四指,与中脉连成如“山”字之下部。于三脉会合处,复观忿怒母短“阿”( )字,热可炙手,其色鲜明;由左右二脉吸气,以气鼓火炽然,直达于脐。如是心喉顶,依次以智慧火遍满,想身住安乐暖相。 注释: 拳法中的六炉火。 通过脑部。 3.1.1.2.2.2.忿怒母炽然降注明点 身要如前,明缘三脉,想中脉顶端月轮处,现白色倒“杭”( )。忿怒火如前炽然,触于顶“杭”,从此降菩提甘露,遍满顶轮,认识初喜智,又由火炽,降甘露满喉轮,认识胜喜智。如上复降于心轮,认识离喜智,如上复降于脐轮以下,认识俱生喜智,想一切身界,以白点遍满,生空乐智慧之极乐,于此即应习定。 3.1.1.2.2.3.三轮本尊父母融成明点 身要如前,明缘三轮等,于顶上为罗列种轮相,观想毗卢遮那佛父母。于喉为摄集诸味轮,观想阿弥陀佛父母。于心罗列念种轮,观想金刚萨埵,如前忿怒火炽然,化为明点,想明点光,遍满全身一切毛孔,如露珠然,由是习定。 注释: 罗列表星罗布列之意。 3.1.1.2.2.4.五轮本尊父母融成明点 身要如前,明缘三脉五轮,于顶上大乐轮,观毗卢佛父母。于喉报身轮,观想无量光佛父母。于心法身轮,观想金刚萨埵佛父母。于脐化身轮,观想宝生佛父母。于密处守乐轮,观想不空成就佛父母,如前以忿怒火炽然,依次变成明点,融化成光,遍满一切脉轮,想身充满空乐,暂住于定。 加上修持之利益,能使身生空乐,能断衣食贪爱,亦能专一安住明点,以此修习气与明点,于将修现前妥嘎明体时,则清净大种,殊为易易。 注释: 五轮各脉之数:顶轮卅二、喉轮十六、心轮八、脐轮六十四、密轮卅二。 谓地水火风空五大种,加见识为七。 如上各节,皆系为妄念分别多者,于此大圆满自性中,无边之方便,次第如此,方便令心安住,而趋入现前明体之理。 3.1.2.大圆满共同经轮之义理前行3.1.2.1.外前行 于此法在西康引导弟子之法轧中,流出轮回涅槃相连修法。最初于寂静处,应修分别身,于此身要为金刚座,语意亦如是而住。其法义详见大圆满无上智,共义所说。于此不赘。 3.1.2.1.1.修身 裸体立于宽广舒适之座,观身如杵状,(两)足跟相合,(两)足趾触地,二膝张开,身极端直,二手合掌于顶上,而不触顶。二肘张开,地角压喉结。二肘二膝四处当出力,身要用劲。观想身成白色三股金刚杵,上达梵天,下抵金刚地基,智慧火光,炽然旋绕。从此火焰中,放出无数如同白色之杵,仅青稞量,遍满十方。摧除一切病魔障碍等已,复收入自身之杵中,定于不散乱上。若疲倦不能立,随其自然而倒卧。休息后,复如前而修。依次成蓝杵、黄杵、红杵、绿杵,皆应修习。其熟习相,身则能常住杵状,并不生病魔。声极成(本)续云:身住金刚跏趺座,修持于心得利益。 3.1.2.1.2.修语3.1.2.1.2.1.印契(结倒)3.1.2.1.2.1.1.外显印契: 身住要仪,观心中蓝色“吽”( )字,口徐徐和雅长声念“吽”,从“吽”字放出“吽”字,其光炽然,由右鼻出,想房舍地界、及无量器世间等,以“吽”字遍满。 3.1.2.1.2.1.2.内蕴印契: 复如前念“吽”字,外所有之“吽”字,一一由左鼻孔而入。最后外所现一切“吽”字,无余收入自身,观自顶及足底,以“吽”字遍满。其娴熟相:外所现之境,当显现无自性,且于内身,感觉不乐。由此所为,能令外显与内蕴,成无自性之解脱。注释:谓“吽”字在身内乱窜,感觉不乐。 3.1.2.1.2.2.习力3.1.2.1.2.2.1.外显修习力: 由猛念“吽”字,放出天青色“吽”字,锋利如刃,勇往如箭,快如(烈)风,热如火炎,具此四相;放出无量,等同外物。由左鼻而出,于一切所显,悉皆穿碎,由此观知色尘无实质也。 3.1.2.1.2.2.2.内蕴修习力: 观如前所念之“吽”字,仅五寸许,由自身前后、上下、一切无碍而入,想无实质。其熟习相:则觉外诸所显,无有实质,内身感肉颤痛,并现如水月之觉受。由此能了达外显无实之光明,并得内蕴化为虹霓解脱之利益。 3.1.2.1.2.3.寻求软和 口念“吽”字,观自身成黑色“吽”,于彼观红色“吽”,由黑“吽”放“吽”如鬘,缠绕于前面红“吽”。次由外松懈,反缠黑“吽”,如是彼此反复缠绕多次,复缠于此黑“吽”,量大如须弥山。次由红“吽”字放“吽”如鬘,左缠绕于黑“吽”字,彼此反复缠绕多次,观红“吽”量如须弥山。此后以黑“吽”字,右绕红“吽”,以红“吽”左绕于黑“吽”,出轧轧声,二“吽”相合而住。于左右前后等,作舞动飞跃。后“吽”各收入“吽”字,彼二“吽”渐小,仅成红黑芥子量小之明点。缘彼二者,心随力安住。后入无散乱观,无有自性,于彼诸中,若休憩,应缓缓坚持观想。其熟习相者:心能随转观想,亦能入定,所缘不乱,谓心得堪能之利益也。 3.1.2.1.2.4.趋入于道 观自身、心、气三者合成一白“吽”字,量仅一肘,由前面如虫行走,状如之字,但未触所行道之地。口徐念“吽”字,于曲弯处稍停。次徐念“吽”字,迅速而行,次想由彼道而返,于此修习,以自曾去与未曾去之地界,如村城、聚落、船梁、森林、旷野等,一切如是而行。次想趋入六趣地狱等处,以彼“吽”所到之处,如不清净,悉成虹霓而散。后猛念“吽”字,趋入虚空,乃至奥明天、现喜、具功德、极乐、圆满事业、五方佛土,于彼处之种主,而作献供顶礼事业,及得闻法授记等。其熟习相者:最初感觉现喜厌觉受,与高下觉受。后心显现无漏智慧,以彼修习,能于不清净处,现见为清净刹土之功德。复次,扎坦举根本(本)续中云:口念吽字于处所,印契与习力二种,乃至软寻趋入道,如此净语心得益。注释:奥明天即色究竟天,有东现喜、南具功德、西极乐、北圆满等四净土。 3.1.2.1.3.修心3.1.2.1.3.1.约生之观察 观察心之生处者:如云心者能灵灵明明,领受一切苦乐,彼从内外情器等何处所生?若由外四大物所生,则观察所生境,是如何。若由所显生,观此所缘之境实有否。次观察于彼所寻之心,其次反观能寻之心。如是精进观察,数数而修。 3.1.2.1.3.2.约住之观察 于中观察住者:现所显之明(心),于内外情器,一切身分,观察住于何处。次观察其形色如何,以彼上观察,若任何无自性。其次反观能观之识,应数数而修。 3.1.2.1.3.3.约去之观察 从观心之去处:观察此心,顿然显现,分散何处。又观察去于内外情器,现空有无等何处,及观察认识能观心之体性,如彼生住去之境,与能观之心,定无自性,数数观察。如是观察,则知佛与众生之体性,烦恼与智慧,及六识与所显善恶境等之体性,归于明体。而明之体性,亦离一切认识。虽明明显现,而无有自性。如是乃至未得抉择,与离依一切根本中,切须自省为要。应断除一切疑虑增益。扎坦举根本(本)续中云:观察此心初生处,其中安住后所去。如是能观此三者,修心必知心本际。 3.1.2.2.内前行消灭六趣种子 虽外迷乱所缘尽,为净内三门迷乱之因种子故,身具要仪,发菩提心启请上师,净除六趣习气种子。于自居凡夫之身,观顶上为天之种子,现白色“阿”( )字。喉为非天之种子,现绿黄色“苏”( )字。心为人种子,现蓝灰色“呢”( )字。脐为傍生种子,现红黑色“得哩”( )字。密处为饿鬼种子,现绿黑色“伯锐”( )字。足心为地狱种子,现烟色“都”( )字。明缘彼诸习气种子,收摄所生一切罪障习气。如是修持之因,于六趣处,以能净除身口意此六趣种子。又观佛三身之种子,发际现白色“嗡”( )字,喉现红色“阿”( )字,心现蓝黑色“吽”( )字。三字放光,光如火焰鬘,想三业所积罪业,及六趣种子,迷乱、无明之一切习气,立即烧除,毫无剩余,则自身语意,得佛之身语意加持也。于一切六趣处,放光遍满,烧除六趣各各所集一切罪业习气,观一切成佛功德圆满。以和雅声而念,或默念亦可。三字应念七十万等,乃至未得相中,数数应精进念。其清净罪业相者,于三门所得之觉受,本法与其他经相同。 3.1.2.3.密前行3.1.2.3.1.住本然3.1.2.3.1.1.身住本然 本论中云:身语意三住本然,身如要柴断而坦然,口如断弦丝而禁语,无念如无心者住。云云。如九节佛风,与外事业如务农耕田等,所动一切事业,皆悉弃置。内断除礼拜绕佛,一切行法。密,仅身之动摇,亦不应作;即此身要之上,凝定无散而修,由是修持身之本然,得生出世功德。 3.1.2.3.1.2.语住本然 第一,于外顿齐寂噤世间所说一切迷乱无义之语言。第二,于内断除一切修法、念诵事业。第三,于密断除默念诵咒等。口如弦丝断,安住本然。 3.1.2.3.1.3.心住本然 身要如前,于身要之上观心:外,不起凡夫所显之迷乩,及前后三世所起之分别,顿然沉住。内,不起任何本尊观,及善分别等,坦寂而住。密,不起任何一切观心、作意之分别,即于自体上寂照,而住于本然。 总之身应离诸动摇,语应离一切言说,意应离一切思念。复次,身住本然,不动。语住本然,不言。心住本然,一切出入分别自寂静。如上乃至未生之间,数数而修。 3.1.2.3.2.入本原 从涅槃后(本)续中云:声闻、菩萨、忿怒尊,以彼姿势入本原。如是分三: 3.1.2.3.2.1.声闻姿势身语意三业未住令往3.1.2.3.2.1.1.身要姿势 身要姿势者:身应具毗座七支坐法,谓足金刚跏趺,手作定印置脐下,脊椎端直如矢,腹贴背脊、喉稍勾屈、舌抵上颚、目观鼻端虚空,毫无修作,凝然而视。于七种离过善修,若知住此本然之坐法,则修持任运而来。复次,以初修业者之心如劣马,虽欲调系。但彼劣马,自欲猛烈奔跃,不受调治,以种种方便权巧,缓缓调持。则能调伏役使,如斯自心亦然。欲猛系持此心,则妄念渐增,为自所不欲之心气等障碍,反渐增多。以各方便之所缘,缓缓住于本然,则能使止之性相生起也。 3.1.2.3.2.1.2.修止方便3.1.2.3.2.1.2.1.有相3.1.2.3.2.1.2.1.1.依有相持心 有相持心者,内复分三:但皆当依寂静处舒适座,并具身要毗卢七支坐法,心住本然,以及发心修上师相应法等加行。 3.1.2.3.2.1.2.1.1.1.木块 于前面置小木石块等件,目凝视于彼,同时心缘于彼,无散乱外,凝寂而视。但不可刻意坚执,又不可如凡夫之散乱,惟定于自心明体,朗然沉湛无着,任运而住。渐次放松休息,如此数数修习,不为妄念所乱。次如彼所缘,心无散乱,住于本元。时间长短,随力而修。于解座时不可猝起,当住于不放逸。却此未放逸上,缓缓合修其他诸法,感应会归于道。 3.1.2.3.2.1.2.1.1.2.明点 依于明点而持心者,若昏沉重者,即于眉间前方一箭量虚空处,观白色明点,量如白豆,自心不乱,专注于此,不为境转而定。若掉举重,于脐观想黄色光,量如拳许,专注而定。若能自然安住,观自心现天青色光,量如豌豆,不散乱而缘。若能明住,则宽松而住于本然。乃至未断分别中,如前修持。 3.1.2.3.2.1.2.1.1.3.观心明点灯 观心以持摄心者,想自身内空,于心处为心气会合之体性,现一明点,如中等灯光赫耀,色极鲜蓝。所触暖热,心专缘于此,当明显露,若有妄念散乱,复如前观。尔时苦心混沌,观想不明,是为风界所生之相即过患,应断除甘美食物,稍弛所缘,以为休息,则能遣除。次若生厌倦,起不悦乐,是为曲心思想。此处应观口传派者所说之传记,及最希有修传派等所说之心生厌倦、出离经文等。 3.1.2.3.2.1.2.1.2.依清净本尊相持心3.1.2.3.2.1.2.1.2.1.金刚萨埵 于对面空中,观金刚萨埵,量约五寸,虽显而无自性,如水晶。具足鲜白光明之自性,凝视寂修,明缘彼尊上,专一而修。 3.1.2.3.2.1.2.1.2.2.释迦牟尼 于前面空中,现薄伽梵释迦牟尼,身如紫檀金色,光炽然,心专缘于此。 3.1.2.3.2.1.2.1.2.3.观自在 前面虚空中,现观自在身极鲜明,心现白色“些”( )字,心不散乱,寂照观此,数量或长或短,应多修之,如上各各利益无边。 3.1.2.3.2.1.2.1.3.依修气持心3.1.2.3.2.1.2.1.3.1.修心气无二 谓依缘此妄念,为往昔贪嗔痴慢嫉熏习之恶习,随其所显,立当认识,于彼之上,心应松宽放任而住。按时凡起分别,立即提起执持认识,置彼性自解脱。如认识一起再起,所显妄念,不随他行,方能解脱;否则,暂住所缘,或住于分别自解脱。后乃于不整治之上,松松安住,如此互换而修,则妄分别之诸流相续,不能相联,妄分别即成片断,故恶分别趋入渐少,住乃甚佳。 3.1.2.3.2.1.2.1.3.2.依瓶气 身要七支坐,两手镇地印,由左右二脉气管呼出浊气,同时观自己之一切罪业,成蝎子状,由鼻孔出。以前面空中之智慧火,顿然烧尽,以上名净气之毒。此后吸气如吞唾涎,压于脐下,不修任何观想而定,不能持时,即行喷出。 3.1.2.3.2.1.2.1.3.3.依金刚诵(而摄心) 身要如前,喷出浊气,于吸气时,想将三世一切诸佛之身业(体性)加持,现白色“嗡”( )字吸入,上气下压,下气上提。至脐下盘旋合鼓于中停住。想将三世一切诸佛之语(业)体性加持,现红色“阿”( )字,如无自性之明空然,随明住定,于气不能持放出吋,想将三世一切诸佛之意(业)体性(加持),现蓝“吽”( )字放出,变不断化身无量,为饶益众生事业。却是于吸气成“嗡”,住气成“阿”,出气成“吽”之自性,心无散乱而缘,常时修持,名为无生金刚念诵。如每天昼夜所行之气,共计二万一千六百息,尽其所有,成三字之体性,悉收于无生金刚诵,则其功德超越言表也。 3.1.2.3.2.1.2.2.从无相以摄持心者3.1.2.3.2.1.2.2.1.紧 谓身要如前,不修任何观想,眼与眼识,坚持不散乱而住。若能住定时,则稍松息片刻,寻求能紧之识如何。谁为寻求。次又提紧,又寻求,应更番而修。由此若起昏沉之过,亦应遣除。于一切行道,应依无散乱之念。 3.1.2.3.2.1.2.2.2.松 谓将观式顿然放下,心任自然,于此所修之缘,任何皆无,随其身心放任自然,无可修持,唯不散乱。于本性自明体性之上,离诸整治而定。 3.1.2.3.2.1.2.2.3.贯联 谓暂时于心,紧而又紧,唯不散乱而紧,次则松而又松,如放下万缘而定,时或紧,时或松,如是松紧贯联而修,暂时提紧,凝视虚空,心虽无观想,然神凝于此,次松,暂时于右凝视心之明体,无散乱而观。倏又左视、下视等,如是更番而修。时或观此能观明体之自体如何,时或置于任运自心之上,时或住于遍满虚空之寂寥,如是种种,更番修观,则能令心归返本然。如经云:以上若各修三日,所生定相如何,唯决于自界。并非一切人皆须依此次第。以上所修为止之相者,从心性休息中云:如是修持心可成堪能,于不散乱外境随缘持,尽力定住即能同时住,身语意三遍满喜安乐,专注一境不动当成止。云。尔时于乐明无念之觉受,若趋人执着,当被三界污染。无论所生觉受好恶如何,皆不趋入执着,数数而修,则成道之因也。 3.1.2.3.2.2.菩萨姿势已住令固 令住坚固者,全跏趺坐,眼应视鼻端前虚空,不得斜瞬、转视,当凝眸直视,心住于本体。于彼之上,眼根所显外境,显现悦与不悦意,任显无间,勿须整治,即于其所显上,无勤勇而定。复次,省察此能思者,是否从自色之外而生,或即于自己能思之心而遥相观照。次从能思与所思,于一刹那,彼此遇合,勿令错失。须于此上生起决定,若于第一刹那之显,与心未分上,以无勤勇守护,而得决定,则心与心境所显,必得无二决定要义。若不知此,随所显现,于第一刹那间,不明心与所显,原为一体。至第二刹那,所显剩留于彼,能明留于此,使心与心境各异,如凡夫观心,无时决定。故当于所显刹那未分之上,观察为要。 3.1.2.3.2.3.忿怒姿势已固令解 已固令解脱者,二足跨立,仰视虚空,含“哈哈兮兮”等声,心住于离戏论上。3.2.依于无漏智之相续开示正行3.2.1.指示本来清净实际之立断注释依藏文音译作“且却”。 3.2.1.1.以三前行令未通达者通达3.2.1.1.1.寻断分别 谓观察身语意能漂流于轮回者为何?能遮修习者为何?从前世乃至现在未来能趣者为何?孰为主要?如是且问且观,应知以心为主也。 3.2.1.1.2.寻心界限 谓观察此心能作一切故,名为我执。而我执为一,然则身语意三为一耶?为异耶?若为一,则此心如无,身应亦无。如应为色法所生,则心与语,亦须由色法所生,若如语之音声,则身与心亦应如语。若为异,则身与语,应离心而有言。动。如上以种种观察故,能知一异、是非、遮修,一切由心所显之外,无有实质。 3.2.1.1.3.观察心人生住去 谓能执我之心,最初由何生乎?现何住乎?后何往乎?即于此心观察,故能知生住去三无自性。其体性离诸认识,明空朗朗,离诸诠表,此处与前说,并未重复。前由境观无实体,此由心而观察,抉择体性也。且能寻之心,与所寻之心,为二耶?或一耶?此心形色,为圆等耶?或为显色中红白耶?若以为顽空,则观能思者如何而有。又若起领纳乐明无念,则非自觉受所领纳之境,其能领纳者何在?又观住时心,动中有否?其动时心住中有否?次观此二是一或异,由善观察故,于一刹那,能知任何能寻所寻无分要义,则于无功用上,遥远观照,其无分别之体性,无相明心,顿然显露也。注释:瑜伽师地论:色略说有三,谓显色、形色、表色。显色者,谓青黄赤白、影光明暗、云姻尘雾、及空一显色。形色者,谓长短方圆、粗细正歪高下色。表色者,谓取舍屈伸、行住坐卧。 3.2.1.2.指示正行3.2.1.2.1.三种守护仪轨3.2.1.2.1.1.住 知住为心之庄严者。从宝炬(本)续云:安住三种自性上,嘎打义理即现前。嘎打者,本未清净也云。如须弥山安住者,谓身不动,金刚跏趺坐。如海安住者,目惟缘前面一矢量,不动摇。安往明体者,调定于本然法尔上。如是安住,则心遮修善恶取舍等戏论,随即清寂,而能住于明空俱全智慧本来之自性。彼义理从札坦举根本(本)续云:于嘎打体性智上,仅名言无明亦无。超越一与二数量,法性任运无分上,唯依假名而说智。从自显(本)续云:超出常断之二边,四边垢秽自寂静。云。若于尔时当生修观觉受之乐明无念,如心赤露,明而不灭,明自赫赫朗然,是为明相。于此明上,境与心及所修能修无有,故为无念。同时住无勤勇之本来实际,名为乐。此后通达观者,如前境与心所领纳之次第,刹那随显,任运无有,悉于自明而显现也。于彼通达观之乐明无念者,谓本来无境而显现,名明;于能明所明无分别故,名无念;如明空无分之所得乐故,名乐。 3.2.1.2.1.2.动 认识散乱动为心之所显者。从庄严摩尼宝(本)续云:无灭之力随显现,即彼显现自解脱,如说解脱无言诠,但未解脱亦无有。云云。譬如海波,由海而显,未离海水。于心随所念之妄念,未超本来法尔清净界。由是随起分别,无有前后去来,能于自显之上,而自消灭解脱。由通达分别,为法尔之所显故,则能越出取舍修遮之境。惟如其所显,即于所显时,不须对治,犹如盘结之蛇,自能解脱。乌金仁波切莲花生大士云:云与烟雾及蒸气,虽生亦从虚空体,仍然归化于虚空。云。谓随起分别,不视为过失,而亦不随彼行,住不散乱。如随所生一切妄念,应知为明之所显,不应遮断;随其任运,则能于初生处得自解脱。 3.2.1.2.1.3.住动俱无 如海波显现者,谓住而又显种种。动而离诸执者,相等于彼无有执着。虽外显种种,不能使心动摇,如根现量。内虽显现种种,离诸执着,如梵母所生子。如是六识虽领受种种外境,无容拣择遮修,如婴儿之识。虽领分别所显之境,如盐入水,自能消化寂静。于随显一切离诸执着,犹如疯子,无有顾虑。如彼显境,心若证得无执着之时,名通达内外空性也。其义由佩带解脱心要(本)续云:观内外本空解脱。以上心住,则定本然,动则为智慧之所显。于彼二俱无之范围内,随其显现,不越法尔。尔时勿容断除分别,本自解脱故,得所依数数修习解脱无缘之决定;如随所显现,自能解脱故,得不赖对治之决定。于六境无覆,而现见解脱故,得离前后执着心之决定,了知善恶。悉皆解脱故,得离功用取舍执着之决定。从札坦举根本(本)续云:自明离诸分别放,具四大解脱实际。本解脱故本无修,自解脱故无对治。赤裸解脱无见地,遍解脱故无勤勇。云云。 总之,此随所显现之明体,离于诠表,由自显自解脱,无有决定之名言故,为无执解脱。如本来解脱故,为离根本解脱。如降雷故,为顿然解脱。显与解脱同时故,为显空解脱。通达彼所显任一无有取舍,随所显现,了知为法尔自显故,则无有其余修习之善因,亦无有其余可断之恶分别,譬如已到金山宝洲,一切皆金,如是一切皆摄于大法尔界。所修之观想、执箸,立即解脱,不经中有而成佛也。注释:梵母清净,所生子有清净。 3.2.1.2.2.指示所得坚固3.2.1.2.2.1.指示上师教授 虽初生通达,亦分粗细,特于重要等种种不同显现无误,须依曾已领纳觉受之上师详细分别指示。次于寂静处诵启请上师传承,身具要仪,安住静虑。以上师作如是云:若汝不整之心,住于实际时,则诸分别自性消灭,凝然而住者,无有否?于彼为止,非观自心之体性也。现在大有修持之人,作如是云云我住于顿然而住。于彼所修,自作矜慢,且多与人开示。如此修持,稍有不合,但无此方便,亦非也。汝唯观自心能住之体性,于彼之上,无有愚痴、无记、或无余之等舍,如心之体性者是如何?以语言诠表,及意所思想,乃至文字诠示,如无有认识,如此明体不灭之智,朗然赫耀,凝然若有,离诸覆盖。未见即见,朱受即受,语不能说,虽明而无有指示者,无有否?此名为观。于此虽有前后之语句,但义无异,以一刹那修而全备焉。于彼说为无过修持。若唯观自心之体性,于形色、显色、及有相物质,皆无自性,寂然如空,无有否?此名为体性空智。彼空之光明澄清,照性不灭,自性朗然常照者,无有否?此为自性明智。如心体性空寂,无有自性,与明照不灭显现种种,二者名异,其理无二。如此之明显现种种为大悲遍满智。即此能思之心,亦仅名言而已,无念与能念者,亦仅名言而已。于一切支分差别如菌细丝,虽有能分别者,亦为假立名言之抉择慧。以明即于刹那观察,形色、显色,无有自性故,则离常边。虽无而有明照故,则离断边。次唯从此时生,及从因缘生,无有故,则离生边。尔时心无坏或不灭故,则离灭边。如无而明照不灭,随所显现故,则离一边。虽显现种种解脱,无有自性故,刚离多边。由是名为离边中论见也。能知、能受、能见、能修、能行、能识,于一刹那,自能认识,无有自境,故名为智慧到彼岸。随诸六识显现,勿须作意修断,取舍、整治,于一刹那了知自性解脱故,名为大手印。即于自心,虽随所显:轮回、涅槃,种种不同之相,即于显时刹那,体性悉皆圆满,故名为大圆满。如分别、习气、心与心所、灭一切垢、或寂静、或清净,以明智通达达本来清净法身故,说为妙理立断之密意。于刹那体性之上,如无无明之名,名为俱生智。法性圆成、真如胜义、如来藏、自性界清净、离边、双融、越心、唯一明点、法性、智慧、空性、寂静、秘密、明照自性、本觉智、本来清净,名虽多,皆为离心戏论之法身也。如明照无着,名为报身。虽现种种,本来不灭,名为化身。由是本体、自性、悲心,三无差别。以一刹那,能认识心之本性故,则通达轮回、涅槃,所摄一切法。如上所云,与文殊真实名义烃云:以大智慧于刹那,则能通达一切法。义同。如上指示,为令弟子生决定故,通者以大圆满续部经教所流出之口授而指示之,别者以嘎林喇嘛所造以错经中之藉通让作,而指示之。注释:藉通让作,义为赤裸亲见自解脱。 3.2.1.2.2.2.修习之所为 如上仅以通达认识自性,若未修习坚困,尚未究竟。故初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