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l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在中国制造业发展之初,虽然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经济总量在全世界的占比微不足道,落后的社会生产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在民族复兴、人民富裕的理想和现实巨大的差距面前,强烈的“危机感”很容易催生单纯追求GDP的发展观念,并在全社会范围内取得广泛共识,从而为经济建设树立明确清晰的奋斗目标,凝聚力量,果敢行动。以“GDP挂帅”为集中体现的发展观念,现在已经不能很好地推动经济的发展了。十九大报告用“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来概括当前我们经历的历史性转变,“发展”的内涵在这里已然从“富起来”转变为“强起来”,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经济增长速度,同时还有环境保护、创新能力、科技与文化等很多方面。“强”是多维度的,需要综合考量,无法把各个维度的“强”通过“加总”成一个“数”,来理解和测度整体的“强”。新发展观不再能“化简”“还原”成某个单一维度。在产业发展领域,这种单一维度的观念在更深的层次上,有时表现在关于产业发展进程所谓“一般规律”的认知中。自蒸汽机发明并广泛应用于生产从而开启了现代工业以来,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带来了数次被称作“产业革命”的生产大发展。每一次生产大发展都使社会生产达到了一个之前历史上无法企及的新高度,并且广泛而深远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在那些关于产业发展的宏观叙事里,这些显而易见的生产力成就被人们与“一般化”“普适化”的道路连接起来了。这条路上有大的“驿站”,也有小的“台阶”,发达国家一路走来,后发国家的产业发展就是在这条路上“拾级而上”。这种对产业发展“规律”的“专断论”认知的危险在于,它提供了一把“尺子”,用来“客观”地评判产业体系和企业的“先进”或“落后”,从而给人为的调整和干预提供“进步”的理由和依据。实际上,这些关于产业发展的“规律”是西方发达国家产业发展经验总结的“后见之明”,忽略了不同国家禀赋的不同,忽略了不同国家产业发展过程中内外历史条件的差异。我们认为新产业革命是指向未来的,它的路径未定,不同的经济体都要探索、寻找属于自己的合适路径。不仅如此,新产业革命所要到达的目的地的特征也是开放的,充满意想不到的可能。没有谁能够完全清晰地描绘未来的情景,又怎么能够笃定地认为未来企业就是某个据说代表未来的“标杆”企业整齐划一的复制呢?(摘编自杨斌中国制造业从“大”到“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发展观?)1.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强烈的“危机感”容易催生单一维度的发展观念。B. 根据中国社会的发展现状,我们不仅要关心经济的增长,也要关注环保、创新等。C. 新发展观否定了产业发展领域中单一维度的观念,以及产业发展进程中的规律。D. 新产业革命的终极形态存在不确定性,不同经济体新产业革命路径也不尽相同。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以当时落后的社会生产为立论前提,论证了单纯追求GDP具有时代必然性。B. 文章认为“强起来”无法仪用“数”来理解和测度,以此阐释了发展内涵改变的原因。C. 文章提出新发展观后,接着分析“一般规律”的来源,进而说明后者不具备普适性。D. 文章论述新产业革命时采用道理论证的方法,指出未来企业发展存在多种可能性。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蒸汽机的发明直接开启了现代工业,之后的每次产业革命都深刻改变了人类生活。B. 如果将西方发达国家产业发展道路视为各国必由之路,就会在认知上导致“专断论”。C. 后发国家根据本国特点,依循历次产业革命的内在规律,必然能够迎来新产业革命。D. 评判产业体系实际上并不存在客观标准,不应当人为地调整和干预未来产业体系。【答案】1. C 2. B 3. 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C项,“新发展观否定了产业发展进程中的规律”,不合文意,原文相关表述为“在产业发展领域,这种单一维度的观念在更深的层次上,有时表现在关于产业发展进程所谓一般规律的认知中”以及“这种对产业发展规律的专断论认知的危险在于,它提供了一把尺子,用来客观地评判产业体系和企业的先进或落后,从而给人为的调整和干预提供进步的理由和依据。实际上,这些关于产业发展的规律是西方发达国家产业发展经验总结的后见之明”,这里否定的“规律”,并非产业发展进程中的客观真是的规律,而是被西方发达国家主观臆断的“规律”,是所谓的“规律”。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本题B项,“文章认为“强起来”无法仪用“数”来理解和测度,以此阐释了发展内涵改变的原因”中“以此阐释了发展内涵改变的原因”,表述错误。文中第二段指出“强是多维度的,需要综合考量,无法把各个维度的强通过加总成一个加数,来理解和测度整体的强”;第三段通过论证分析得出结论“实际上,这些关于产业发展的规律是西方发达国家产业发展经验总结的后见之明,忽略了不同国家禀赋的不同,忽略了不同国家产业发展过程中内外历史条件的差异”,这里阐释了发展内涵改变的“方法”,而不是“原因”。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意思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本题A项,“蒸汽机的发明直接开启了现代工业”,不合文意,原文相关表述为“自蒸汽机发明并广泛应用于生产从而开启了现代工业”,选项中只强调“发明”,而忽视“广泛应用于生产”这一重要条件,表述错误。C项,“后发国家根据本国特点,依循历次产业革命的内在规律,必然能够迎来新产业革命”中“必然”一词表述过于绝对,原文相关表述为“发达国家一路走来,后发国家的产业发展就是在这条路上拾级而上”,“这些关于产业发展的规律是西方发达国家产业发展经验总结的后见之明,忽略了不同国家禀赋的不同,忽略了不同国家产业发展过程中内外历史条件的差异”,据此我们只能推断出“后发国家根据本国特点,依循历次产业革命的内在规律,可能能够迎来新产业革命”,不能把“可能性”说成“必然性”。D项,“评判产业体系不应当人为地调整和干预未来产业体系”,不合文意,根据原文表述“这种对产业发展规律的专断论认知的危险在于,它提供了一把尺子,用来客观地评判产业体系和企业的先进或落后,从而给人为的调整和干预提供进步的理由和依据”,可知评判产业体系可以给出人为的调整和干预。故选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法国参议院以62票赞成、1票反对,于当天通过了一项关于实施校园手机禁令的法案,从2018年9月起,将在法国中小学内禁止使用手机及其他电子通讯设备。关于手机等设备的没收和归还方式,议会将交由学校自行决定。该法案旨在禁止幼儿园、小学和初中的学生使用任何与手机相关的设备,除非是出于教学需要,或是在条例中明文规定可以使用的地点。参议院还决定将该法案的适用范围扩大到高中。议员们强调,智能手机的使用扰乱了教学,是导致课堂纪律涣散的重要因素。频繁打开手机会直接影响学生们的注意力和学习能力,也导致学生课间休息时间的体育活动日趋减少。他们还说学校是一个社交场所,而智能手机的使用会导致一些学生自我封闭。此前,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国已通过立法,或明令禁止学生将手机带进校园或课堂,或规定学生只有在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下才能使用手机。(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年8月1日)材料二:很多家长抱怨,作为父母很难断了孩子带手机进学校的念想,为什么学校不多加引导来妥善管理呢?学校也“有苦难言”。长沙市一位中学老师告诉记者,如今部分中小学明文规定不准带手机进课堂,要求孩子自觉上交手机。“有的学生上交一台假手机,把真手机留在身上使用。并且,从执行上来说,学校每天对学生进出学校都进行检查不现实,容易引发冲突。此外,从法律责任上来说,手机应由谁保管、一旦出现问题责任由谁承担,都是需要面对的难点,各个学校至今仍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在学校探索手机管理的过程中,一些扎眼新闻也屡屡出现。比如有学校安装手机信号屏蔽仪,结果导致周边居民不能打电话;某中学要求,如果学生带手机到学校不上交,一旦被发现就要销毁,结果引来一边倒的谴责,甚至遭到家长索赔“还有学生和家长搬出物权法,控诉学校无权剥夺手机的使用权。”长沙市一位中学班主任说。“校园都有固定电话,学生和家长可以通过电话沟通。”叶老师表示,“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并非低龄学生上学的必需品;而孩子通过手机接触外界一些闲散人员、网上不良信息,则给校园的管理带来了隐患。”(摘编自三湘都市报,2018年9月27日)材料三:材料四:研究表明,低强度电磁辐射长期照射会影响成年人的身体健康,引发诸如头痛、头昏、乏力、失眠、脱发等症状。而青少年的耳朵和颅骨还没有发育成熟,手机辐射会对青少年的脑部神经造成不可逆的伤害,配有手机的学生的理解力、反应力、记忆力将会明显下降。同时,手机还会使听觉受损,睡眠质量下降,免疫功能失调等。不少青少年过度使用手机,手机成为他们生活的中心。一旦离开手机,他们的情绪就会出现极端变化,变得烦躁不安、情绪低落、抑郁寡欢。甚至很正常的手机没电、信号减弱等情况,也会造成他们的紧张和焦虑,这些都是“手机中毒综合症”的表现。美国乔治敦大学肿瘤中心主任说:“我们最新的研究,连同以前的研究,都表明打手机会增加罹患脑瘤的潜在风险,特别在青少年方面。”瑞典厄勒布鲁大学医院的专家也发布研究结果称,他们分析了11项全球相关研究后发现,每天使用手机1个小时,将会增加患脑瘤风险。(综合摘编自临床肿瘤学等杂志)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法国参议院以绝对优势票数通过关于实施校园手机禁令的法案,法案不足之处是没有明确没收和归还方式,为具体执行埋下了一定隐患。B. 家长对校园禁止使用手机的看法并不一致,部分学生对校园手机管理存在抵触的情绪,这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校手机难以管理的重要原因。C. 材料三表明,2014至2017年,使用手机聊天的比例持续下滑,使用手机学习的比例连年上升,但不能据此判断学生的手机使用日趋合理。D. 部分青少年患有“手机中毒综合症”,他们以手机为其生活中心,一旦离开了手机就会在情绪方面出现极端变化,如抑郁寡欢、紧张焦虑等。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小学生使用智能手机虽然带来了许多问题,但是有其弊也有其利,因此不必完全禁绝,关键在于教师和家长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学会合理使用。B. 社会群体对中小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问题认识不够全面,甚至有时候不支持学校实施的合理方案,这可能导致学生、家庭和学校三方同受伤害。C. 材料三显示,部分中学生使用手机进行聊天比例逐年下降,表明手机交际功能相对弱化,而游戏比例逐年升高则表明其娱乐功能正在日趋强化。D. 材料一至材料四从不同的角度,都旨在强调禁止中小学生在校园使用手机,这一立场在当今一些主要的发达国家的立法机构已经达成了共识。6. 以上材料中,政府部门、学校和医学研究机构的关注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4. A 5. D 6. 政府部门:以立法形式规范学生在校使用手机的行为,维护正常教学秩序,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学校:以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妥善解决学生在校使用手机的难题,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医学研究机构:以严谨的科学研究,强调过度使用手机会对青少年身心健康诸多方面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本题A项,“法案不足之处是没有明确没收和归还方式,为具体执行埋下了一定隐患”于文无据,根据材料一中第一段表述“关于手机等设备的没收和归还方式,议会将交由学校自行决定”可见法案已将处置权交给学校,并非“没有明确没收和归还方式”;“为具体执行埋下了一定隐患”这一观点原文并无相关表述,属于无中生有。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D项,“材料一至材料四从不同的角度,都旨在强调禁止中小学生在校园使用手机”,表述错误,不合文意。材料一认为“智能手机的使用扰乱了教学,是导致课堂纪律涣散的重要因素。频繁打开手机会直接影响学生们的注意力和学习能力,也导致学生课间休息时间的体育活动日趋减少。他们还说学校是一个社交场所,而智能手机的使用会导致一些学生自我封闭”,介绍了法国等西方国家已通过立法,或明令禁止学生将手机带进校园或课堂;材料三以图表的形式展现了合肥市某一高中高一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表明学生手机使用不合理,旨在强调禁止中小学生在校园使用手机;材料四介绍了青少年长期使用手机的危害,旨在强调禁止中小学生在校园使用手机;而材料二则不同,只是介绍了学校和家长对孩子带手机进学校这一现象的不同看法。据以上分析可见,并非四则材料“都”旨在强调禁止中小学生在校园使用手机。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分析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关于政府部门的关注,考生应结合材料一分析,文本中“法国参议院以62票赞成、1票反对,于当天通过了一项关于实施校园手机禁令的法案,从2018年9月起,将在法国中小学内禁止使用手机及其他电子通讯设备。关于手机等设备的没收和归还方式,议会将交由学校自行决定”,可见政府以立法形式规范学生在校使用手机的行为;根据文本“议员们强调,智能手机的使用扰乱了教学,是导致课堂纪律涣散的重要因素。频繁打开手机会直接影响学生们的注意力和学习能力,也导致学生课间休息时间的体育活动日趋减少”可知,政府部门这样做的目的是维护正常教学秩序,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关于学校对此事的关注;考生可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材料二中“孩子通过手机接触外界一些闲散人员、网上不良信息,则给校园的管理带来了隐患”,可见学校应该“以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根据家长存在的困惑,如“为什么学校不多加引导来妥善管理呢?”,可以得出学校应该“妥善解决学生在校使用手机的难题”;根据材料三反映的学生主要用手机聊天玩游戏,很少用手机学习这一现象,可概括出学校应该“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材料四涉及医学研究机构的关注,文本中“低强度电磁辐射长期照射会影响成年人的身体健康,引发诸如头痛、头昏、乏力、失眠、脱发等症状。而青少年的耳朵和颅骨还没有发育成熟,手机辐射会对青少年的脑部神经造成不可逆的伤害,配有手机的学生的理解力、反应力、记忆力将会明显下降。同时,手机还会使听觉受损,睡眠质量下降,免疫功能失调等”,可见医学研究机构做了大量充分的调查;文中“瑞典厄勒布鲁大学医院的专家也发布研究结果称,他们分析了11项全球相关研究后发现,每天使用手机1个小时,将会增加患脑瘤风险”,这些文字也表明医学研究机构以严谨的科学研究,强调过度使用手机会对青少年身心健康诸多方面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山里红心李汀一轮似圆非圆的月儿伴我们进山。九龙山,汽车在峡谷陡坡上缓行,月光朗朗,微风凉凉,心田爽爽。汽车拐进一个开阔地带,月光铺了一地,我们的笑声铺了一地。溪水潺潺,虫鸣唧唧,山野的声响此起彼伏,一声息了,一声又响,阵阵相随,阵阵相连。主人把桌子摆在月光下一桌饭菜敬月光,也敬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开始大家都有些拘谨,几杯酒和月光下肚,心间的诗意泛滥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酒已满,秋月已满,仿佛世间的喧嚣已远。我离席去了田间。在月下,我独立田间张望,那些高山稻谷,那些远山近水,那些落叶秋风,那些晨起露珠,沾满了我的衣袖。我静静地走在田间小径上,尽量放轻自己的脚步,尽量放缓自己的呼吸。可那些沾在衣袖上的沉重,还是惊动了草丛中的秋虫。它们集体屏住呼吸,没了声息,四野萧然。它们感应到了我世俗的脚步,知道自己的世界闯进了一个不速之客。它们试探性地叫一声,我讨好地学它们应了一声。它们吓了一跳,在心里反复揣摩这遥远陌生的声响。最后,它们浪潮般地笑了。也许,这时候我只有坐在田坎上倾听。秋风来了,把它揽在怀里;月光来了,把它盛在心里;露珠来了,把它装在衣兜里。远处的山峰沉默不语,我和山峰对峙着。山峰是有语言的,看它笑容可掬,唇色丰美,轮廓分明,是一个美女子。不过山不会跑来跑去,它站在那里就站在那里,不轻易变化姿势和容颜。山更不会巧舌如簧、滔滔不绝,它懂得倾听。许多时候,它更像一个沉默的老人,静静地看着一点点风雨飘下,静静地看着雪花一片片把大地覆盖。田坎上一对男女在说悄悄话。男的说:“这猕猴桃快成熟了,这娃儿的学费也就有了,有点余钱,再给你买件过年的新衣服。”女的赶快应着说:“别,别再给我买啥新衣服了,我衣服够多了。你一年累到头,给你整两斤好酒喝喝。”男的不高兴了,接着说:“咋说呢,你嫁给我就没买过一件值钱的衣服,这次整件贵点的,也在村里洋盘一下。你看王家媳妇整了一件毛毛衣服在穿,你也整件。”女的压低声音说:“啊呀,不要和人攀比,嫁给你,就是过踏实日子。要不是照顾老爷子生病,我们还不是修了楼房。有你这个心,我就知足了。”夫妻俩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声音逐渐低了,低到了田坎的草丛里。我在暗处听到他们的对话,既感到惊讶又觉得感动,这比任何一句“我爱你”的表达都要珍贵得多。这一对幸福夫妻经营着怎么样的一地猕猴桃?月光下,我望见一树树的猕猴桃挂着累累果实,那浅浅的绒毛隐约可见。我想,也许这一对夫妻,一辈子干不了一件轰轰烈烈的事情,他们只会这么平平淡淡生活着。衰老还是贫穷,他们都这么平淡地生活下去。不管头发白了,还是眼花了,他们都彼此望着对方微笑的皱纹守候着。就是这么一会儿,我困顿于喧嚣的心情,变得开阔舒畅起来。不知不觉中,有雨从山间飘来。刚才的月儿躲进云层,不见了踪影。一会儿云层变薄,月儿钻出云层,高傲地俯视着我们。细细的雨,有的像雾裹在田野、缠在树枝上,田野、树枝似披上了一袭月光袈裟;有的凝成亮晶晶的水珠,滴在树叶上,滴在田野的草丛中,滴到我的手掌和脸上,沁人的凉。这时候的月儿,挂在山峰,低低地微笑着。一边月儿,一边下雨,清新的空气里荡漾着歌声:“八月十五月儿明呀!爷爷为我打月饼呀!月饼圆圆甜又香啊!一块月饼一片情啊献给爷爷一片心哪”歌声里,我嗅到撩人的桂花的香,这香气是从月宫飘来的,也是从雨中飘来的。只有月光,才会这么内敛低调;只有夜雨,才会这么隐秘纯净。我站在秋雨中,似那一夜秋雨染红的枫叶,似那月光镀亮的一座山峰。回到月光坝坝的饭桌上,饭菜已经撤走,换上了山里的特色小吃。一盘猕猴桃,一盘核桃果,一盘新鲜花生。主人拉我坐下,顺手递给我一颗猕猴桃:“尝尝山里的红心猕猴桃。”我惊讶了:“红心的?”主人说:“我们这里是红心猕猴桃原产地,正宗得很。你手里拿的就是这两口子种的。”主人指了指坐在我对面的夫妻俩,男的赶忙摇着手说:“才上路啰。”一听声音,我吃了一惊,这不是刚才在地里说话的夫妻俩吗。女的站起来一拐一瘸走到我身边,再递给我一颗猕猴桃说:“这是我们家的金蛋蛋,他是我的金蛋蛋,都是一颗红心呢。”我一时反应不过来,只觉得这猕猴桃咪咪甜,甜得我不知道该说什么了。席间,我知道了这红心猕猴桃成了全县的致富支柱产业,成了脱贫产业示范。这世上的果可谓多矣,且各有其立世之本,行走之道。这红心猕猴桃能在此地坐大称王,原因何在?主人说了一句话:“这两口子种的是良心果,红心嘛。”我在心里想,这果实之所以行走江湖而不败,关键是一群人像种植自己爱情一样在种植猕猴桃。爱情不败,红心猕猴桃不败。一缕月光打过来,覆盖着田野的声音。我不由在心里说:珍惜今夜月光,珍惜这一颗红心。但愿我转身走出大山,多年后我进山还能看见这些朋友。(有删改)7. 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品以“一轮似圆非圆的月儿”开篇,以“八月十五月儿明呀”的民歌穿插,以“珍惜今夜月光”收束,月亮作为主要线索使叙事更为集中紧凑。B. 作品准确地抓住了山间阴晴不定、雨月相映成趣的特点,以雨衬月,描绘出一幅别致而又和谐的大自然图画,渲染出山村夜晚的静谧祥和。C. “这世上的果可谓多矣,且各有其立世之本,行走之道。”这一句意蕴丰厚,发人深省,表面上说的是果树,实际上也在谈论人的安身立命之道。D. 作品以作者深入九龙山的切身经历和真实见闻,描述了山里群众生活上的变化,凸显了山里淳朴的民风,讴歌了为幸福而奋斗的时代精神。8. 作品以“山里红心”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9. 本文作者的叙述语言和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各具特色,相得益彰。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案】7. A 8. 山里种植红心猕猴桃,并将之发展成致富支柱产业,“山里红心”指猕猴桃和猕猴桃种植产业;两口子像种植自己爱情一样种植猕猴桃,种的是良心果,“山里红心”喻示忠贞的爱情和纯美的心灵;扶贫政策引领山里群众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山里红心”寄寓山里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9. 叙述语言生动优美,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富有抒情性。叙事如“一桌饭菜敬月光”“几杯酒和月光下肚”,写景如“它们集体屏住呼吸”“它们浪潮般地笑了”,抒情议论如“爱情不败,红心猕猴桃不败”。人物语言质朴自然,富有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适当使用方言词如“整两斤好酒”“在村里洋盘一下”,使用口语如“咋说呢”“才上路啰”。叙述语言便于写出作者感受到的山里世界的景物美和人情美,抒发作者陶醉其间的喜悦之情;人物语言便于真实具体地刻画人物的形象。二者相得益彰,使作品情韵悠长,更具感染力。【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A项,“月亮作为主要线索使叙事更为集中紧凑”,表述错误,这是一篇散文,文章标题为“山里红心”借作者此次山里之行所见、所闻、所感,表达对山里夫妇高贵品质的赞美。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并非使“叙事”更为集中紧凑。“线索”是寄托情感的载体,在这篇文章里,反复提到的是“红心”,“红心”应该是全文的线索。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小说标题内涵的分析能力。对小说标题内涵的分析要从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两个基本角度进行思考。考生应细读文本,把握文章主旨合作者情感,结合文本内容分析题目有无比喻义,象征义等。本题要求为“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标题山里红心的寓意”,从表层含义看,山里种植红心猕猴桃,并将之发展成致富支柱产业,“山里红心”指猕猴桃和猕猴桃种植产业;从比喻义看,“山里红心”喻示忠贞的爱情和纯美的心灵通过文本“男的说:这猕猴桃快成熟了,这娃儿的学费也就有了,有点余钱,再给你买件过年的新衣服。女的赶快应着说:别,别再给我买啥新衣服了,我衣服够多了。你一年累到头,给你整两斤好酒喝喝。男的不高兴了,接着说:咋说呢,你嫁给我就没买过一件值钱的衣服,这次整件贵点的,也在村里洋盘一下。你看王家媳妇整了一件毛毛衣服在穿,你也整件。女的压低声音说:啊呀,不要和人攀比,嫁给你,就是过踏实日子。要不是照顾老爷子生病,我们还不是修了楼房。有你这个心,我就知足了。”,展示了山里夫妇美好的爱情,互相体贴,互相关爱;同时两口子像种植自己爱情一样种植猕猴桃,种的是良心果,那么“山里红心”则代表他们纯洁的心灵,文本“主人说了一句话:这两口子种的是良心果,红心嘛。我在心里想,这果实之所以行走江湖而不败,关键是一群人像种植自己爱情一样在种植猕猴桃。爱情不败,红心猕猴桃不败。”可以得出这一点;结合文本“女的站起来一拐一瘸走到我身边,再递给我一颗猕猴桃说:这是我们家的金蛋蛋,他是我的金蛋蛋,都是一颗红心呢。”以及夫妻俩看着满山的猕猴桃畅想美好的生活以及“这红心猕猴桃成了全县的致富支柱产业,成了脱贫产业示范”等情节,我们还会发现“山里红心”的象征意义:扶贫政策引领山里群众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山里红心”寄寓山里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9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文本语言特色的能力。鉴赏语言时可以从遣词造句(如用词、句式、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语言风格(如典雅与朴实,简约与细腻,沉稳与奔放,轻松活泼与严肃凝重,诗意化与口语化;抒情意味浓厚;善用民间俗语,生活气息浓;白描,工笔细描;等等),语体角度(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方面去鉴赏。另外考生还要注意各种修辞的使用。本题要求为“本文作者的叙述语言和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各具特色,相得益彰。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各具特色”说明语言风格不同,考生应认真阅读文本注意区分。作者叙述语言生动优美,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富有抒情性。叙事如“一桌饭菜敬月光”“几杯酒和月光下肚”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风格活泼,写景如“它们集体屏住呼吸”“它们浪潮般地笑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刚才的月儿躲进云层,不见了踪影。一会儿云层变薄,月儿钻出云层,高傲地俯视着我们。细细的雨,有的像雾裹在田野、缠在树枝上,田野、树枝似披上了一袭月光袈裟;有的凝成亮晶晶的水珠,滴在树叶上,滴在田野的草丛中,滴到我的手掌和脸上,沁人的凉。这时候的月儿,挂在山峰,低低地微笑着”综合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方法,风格清新隽永,生动形象;抒情议论如“爱情不败,红心猕猴桃不败”内涵丰富,“这世上的果可谓多矣,且各有其立世之本,行走之道”这些语句意蕴丰厚,发人深省,表面上说的是果树,实际上也在谈论人的安身立命之道”;叙述语言便于写出作者感受到的山里世界的景物美和人情美,抒发作者陶醉其间的喜悦之情。人物语言质朴自然,富有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如夫妻两人的对话“这次整件贵点的,也在村里洋盘一下。你看王家媳妇整了一件毛毛衣服在穿,你也整件”,语言朴实自然,富有乡土气息,善用口语,符合人物憨厚质朴的形象,适当使用方言词如“整两斤好酒”“在村里洋盘一下”,亲切自然,符合人物形象;使用口语如“咋说呢”“才上路啰”符合山里人的人物身份和表达习惯;这样的人物语言便于真实具体地刻画人物的形象,山村人质朴善良的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的精巧叙述语言和人物朴实自然的语言相得益彰,使作品情韵悠长,更具感染力。二、古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少有才名。南阳何颙见彧而异之,曰:“王佐才也。“中平六年,举孝廉。董卓之乱,弃官归里。比至冀州,袁绍待彧以上宾之礼。彧每怀匡佐之义。度绍终不能定大业,乃去绍从操。操与语大悦,曰;“吾子房也。”兴平元年,操东击陶谦,使彧守甄城。会张邈、陈宫以究州反操,而潜迎吕布。邈使人谲彧曰:“吕将军来助曹使君击陶谦,宜亟供军实。” 彧知邈有变,即靳兵设备,故邈计不行,陶谦死,操欲遂取徐州,还定吕布。彧谏曰:“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之要地也宜急分计使虏不得西顾乘其间而收熟麦约食蓄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操于是大收熟麦,复与布战,兖州遂平。建安元年,献帝自河东还洛阳,操议欲奉迎车驾,徙都于许。众多以未可卒制。彧乃劝操曰:“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子蒙尘,将军首唱又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秉至公以服天下,扶弘义以致英俊。”操从之。操保官渡,虽胜而军粮方尽,书与彧议,彧报曰:“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操乃坚壁持之。遂以奇兵破绍。十七年,董昭等欲共进操爵国公,九锡备物,密以访彧。彧曰:“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振汉朝,虽勋庸崇著,犹秉忠贞之节。君子爱人以德,不宣如此。”事遂寝。操心不能平。会南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帝从之。至濡须,彧病留寿春,操馈之食,发视,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帝哀惜之,祖日为之废乐。谥曰敬侯。明年,操遂称魏公云。(节选自后汉书荀彧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之要地也宜急分讨使虏不得西顾乘其间而收熟麦约食蓄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B. 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之要地也宜急分讨使虏不得西顾乘其间而收熟麦约食蓄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C. 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之要地也宜急分讨使虏不得西顾乘其间而收熟麦约食蓄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D. 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之要地也宜急分讨使虏不得西顾乘其间而收熟麦约食蓄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上宾之礼,是古代社会生活中对待尊贵宾客的礼节。这种礼节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的“九宾礼”一样。B. 兖州,古“九州之一,包括今山东、河北、河南等的部分地区。尚书禹贡称:大禹治水,划天下之地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九州。C. 缟素,缟与素都是白色的生绢,故可引申指“白色”,也可代指“丧服”,还可代指“书画”,有时也喻指“俭朴”。文中指的是穿上白色的丧服为义帝戴孝。D. 九锡,即“九赐”,是我国古代皇帝赐给有殊勋的诸侯、大臣的九种礼器,象征最高的礼遇。古代一些权臣常接受“九锡”,后来“九锡”成了篡逆的代称。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荀彧富有才学,深得众人赏识。南阳何颙见到他,称他有“王佐之”;袁绍对他敬重有加:他投奔曹操,曹操称他是张良一样策士谋臣。B. 荀彧有谋略,颇有远见卓识。他怀有匡正之心,选择英明的人去辅助;向曹操献计,把皇帝迎到许都,为“胁天子以令诸侯”打下了基础。C. 荀彧敏于决断,善于把局势。他识破张邈的阴谋,整顿军队做好防备,避免了变乱发生:官渡之战他建议用奇计破敌,助曹操取得了胜利D. 荀彧性格刚直,事主保持忠节。他从忠贞德义出发,不支持曹操进爵国公,为自己埋下灾祸;他在病中看到曹操送的“空器”,于是饮药而死。13. 翻译下面的句子。(1)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答案】10. A 11. A 12. B 13. (1)只是我想,强大的秦国不敢对赵国用兵的原因,只是因为我们两个人在啊。(2)权衡这两种策略,宁可答应而使秦国承担理亏的后果。【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之要地也!宜急分讨,使虏不得西顾,乘其间而收熟麦,约食蓄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结合文本理解意思,这段话是说“将军本以兖州为根本,所以能平定山东,这实在是天下的要地啊!应立即分兵讨伐,使敌寇不能西顾,乘机收割成熟的麦子,节食蓄粮,以助军事行动,则吕布不难击败。”。“熟麦”的意思是“成熟的麦子”,作“收”的宾语,意思是“抢收成熟的麦子”,为完整动宾结构,其后断开,排除C项;“约”的意思是“节约”,“蓄”的意思是“储存”,“食”和“谷”都是粮食的意思,分别作“约”和“蓄”的宾语,意思是“节食蓄粮”,意思完整,结构独立,前后应断开;“资”的意思是“帮助,资助”,“一举”指“军事行动”,“一举”作“资”的宾语,意思是“助军事行动”,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A项,“这种礼节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的九宾礼一样”说法错误,上宾之礼用于接待宾客,九宾礼是接待外交使者,两者不同。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核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B项,“向曹操献计,把皇帝迎到许都”错误,原文是“建安元年,献帝自河东还洛阳,操议欲奉迎车驾,徙都于许。众多以未可卒制。彧乃劝操曰”,由此可以看出迎皇帝到许都是曹操的想法,荀彧表示支持。故选B。【13题详解】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1)中的“顾”,只是、只不过;“念”,思虑、考虑;“加兵”,发动战争,以武力进攻;“于”,对;“徒以”,只是因为;“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是判断句,“者,也”是判断标志。(2)中的“均”,衡量;“之”,代词,这;“许”,答应;“以”,目的连词,来;“负”,使动用法,使承担。【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青少年就凭才识出名。南阳人何颙见到荀彧认为他奇异不凡,说:“这是帝王的辅佐之才啊。”中平六年,被推举为孝廉。董卓作乱时,弃官回到家乡。等荀彧到了冀州,袁绍用贵宾的礼遇对待荀彧。荀彧每每有匡正之心。估计袁绍最终不能成就大事,就离开袁绍投奔曹操。曹操和他交谈后大喜,说:“你是我的张良啊。”兴平元年,曹操东击陶谦,派荀彧守甄城。赶上张邈、陈宫据兖州反曹操,而暗地迎接吕布。张邈派人欺骗荀彧说:“吕将军来帮助曹使君打陶谦,应赶紧供应他军需物资。”荀彧知道张邈有变,就整顿军队做好防备,因此张邈的计谋不能得逞。陶谦死,曹操想马上攻取徐州,回兵后平定吕布。荀彧劝谏说:“以前高祖占据关中,光武帝占据河内,都是先巩固根本,以控制天下。将军本以兖州为根本,所以能平定山东,这实在是天下的要地啊!应立即分兵讨伐,使敌寇不能西顾,乘机收割成熟的麦子,节食蓄粮,以助军事行动,则吕布不难击败。”曹操于是大力抢收成熟的麦子,又和吕布交战,兖州于是被平定。建安元年,献帝从河东回到洛阳,曹操打算迎接车驾,迁都到许昌。众人大多认为不可仓促行事。荀彧于是鼓动曹操说:“晋文公曾接纳周襄王而使得诸侯们如影随形,汉高祖为义帝戴孝而使得天下人心尽归。自从天子遭难,将军首举义兵,只是因为山东纷扰混乱,没有顾得上接驾,虽然在外平定祸乱,但心里却无时不在挂念着王室。趁此时奉迎主上以顺应万民心愿,执最大的公正来使天下信服,扶持大义来网罗英才。”曹操听从了他的意见。曹操守官渡,虽然得胜但军粮就要吃完,写信与荀彧商议,荀彧回信说:“情形败露,声势衰竭,一定会有转机,这是使用非常之计的时候,不可错失良机。”曹操于是坚守壁垒(和袁绍)相持。终于用奇兵打败袁绍。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要联名推戴曹操晋封国公,赐予九锡仪仗器物,秘密地征询荀彧的意见。荀彧说:“曹公本是发动义兵,以振兴汉朝,虽然功勋卓著,还保持忠贞之节。君子爱人要合于道德,不应该这样。”事情就这么搁置下来。曹操心里难以平静。等到南征孙权,曹操上表请荀彧到谯郡劳军,皇帝答应了他。到了濡须,荀彧因病留在寿春,曹操赠送他食物,打开一看,却是空盒,于是荀彧服毒而死。皇帝为他难过痛惜,祭祀之日因此而不奏乐。谥为敬侯。第二年,曹操终于晋封魏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渡白沟刘因蓟门霜落水天愁,匹马冲寒渡白沟。燕赵山河分上镇,辽金风物异中州。黄云古戍孤城晚,落日西风一雁秋。四海知名半凋落,天涯孤剑独谁投。【注】白沟:宋辽签订澶渊之盟,以之为国界。刘因:元初诗人,一直以南宋为故国。知名:抗元名士。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点明了季节、地点和羁旅行程,渲染出秋日北国的苍凉肃杀的氛围。B. 颔联紧扣所见燕赵辽金故地的山河风物,寄寓内心深沉慨叹,含蓄幽远。C. 颈联写诗人独立于古城之上,但见白沟落日秋风、黄云秋雁,百感交集。D. 全诗情景交融,意境高远,呈现悲壮之美,颇有杜甫诗歌沉郁雄浑之风。15.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愁情?请简要分析。【答案】14. C 15. 触景悲秋之愁。诗人看到蓟门飞霜、落日秋雁,生发了悲秋之愁。羁旅独行之愁。诗人单人匹马,冒着寒冷渡过宋辽分野的白沟河。怀念故国之愁。眼前已是异域他乡的风景,由辽金故地想到了宋朝的灭亡。知音难觅之愁。四海之内的抗元名士,本是自己的知己,却己半数亡故,自己也不知道将要投奔何处。【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项,“颈联写诗人独立于古城之上,但见白沟落日秋风、黄云秋雁,百感交集”赏析有误。从全诗看,本诗写的是诗人由蓟门返乡,只身单骑于寒秋中渡过白沟的情景,颈联写眼前之景,写到了黄云滚滚弥漫天空,笼罩着古代边戍之地,孤零零的城堡、落日残照、西风萧索、孤雁南飞这些景物,表现了无限的孤独惆怅。但联系题目看,这些景都是诗人渡白沟河见到的,并不是独立于古城之上的所见。选项认为“独立于古城之上,但见”是曲解文意。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赏析诗歌情感,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本题要求“简要概括全诗表现出诗人哪些愁情”。本题可根据对诗歌具体内容分析得出,开头两“蓟门霜落水天愁,匹马冲寒渡白沟”点明了季节、地点和旅途路线。诗人由蓟门返乡,只身单骑渡过白沟,正值寒冷的落霜季节。蓟门即蓟丘,在当时大都,古代不少诗人,如陈子昂、高适等都曾在此慷慨悲歌,怀古吊今。刘因由蓟门返家。由于白沟所包含的特殊历史问题,自然很容易触发起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无边遐想:兴衰、治乱、荣辱、兴亡、华夷之别使诗人怀古伤今,心潮滚滚,悲愤难平。寥廓萧瑟的霜天,寒碧呜咽的河水,仿佛也带着历史耻辱的印记,与诗人一起产生了悲愁满腔的共鸣。在这苍茫的秋水长天,寒凝大地的虚空中,羁旅行役、匹马风尘的诗人,是何等的孤独寂寞。“蓟门”、 “白沟”、 “霜落”、 “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