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改良剂的研究利用现状.doc_第1页
土壤改良剂的研究利用现状.doc_第2页
土壤改良剂的研究利用现状.doc_第3页
土壤改良剂的研究利用现状.doc_第4页
土壤改良剂的研究利用现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土壤改良剂的研究利用现状摘要:全世界拥有耕地7.3 亿hm2,但每年平均有近500 万hm2的土地因退化而不能生产粮食。到2050 年,世界近6 亿hm2 的土地沙化,约有200万hm2灌溉土地盐渍化。因此,如何保持土壤质量、改善酸碱土壤、解除土壤毒性、减少土传病害传播,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应用土壤改良剂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业生产危机,它可以促进土壤团粒的形成、改良土壤结构、提高肥力、保护耕层土壤、改善土壤保水保肥性、提高粮食产量1-2。在国内外大量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土壤改良剂研究现状、主要种类、功能作用、使用技术、存在问题及应用前景等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相关产品的研发与利用提供参考。一、 土壤改良剂的研究概况土壤改良剂的研究始于19 世纪末,距今已有100 多年的历史。根据土壤改良剂的来源、制法和性质,其研究历史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即天然土壤改良剂研究时期和人工合成土壤改良剂研究时期。天然土壤改良剂的研究时期从19 世纪末到20 世纪40 年代,约50 余年的历史。这个时期主要是利用天然有机质为原料,从中提取天然聚合物,如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多糖类、腐殖酸类等物质作为土壤改良剂,或者利用微生物合成产物等有机胶结物作为土壤改良剂。研究较多的是藻朊酸盐,它是从藻类中抽取的多糖羧酸类化合物,藻朊酸钠用量0.1%便有显著的改土效果。早在20 世纪初,西方国家就开展了利用天然高分子如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腐殖酸、多糖、瓜儿豆提取液、淀粉共聚物改良土壤的研究。它们具有原料充足、制备简单、施用方便、效果良好和经济可行等优点,但由于天然土壤改良剂易被土壤微生物分解,施用周期短,且用量较大,施用后释放的大量阳离子对土壤有毒害作用,因此并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难以在生产上广泛应用。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随着人工合成化工技术的发展,土壤改良剂的研究工作就从天然土壤改良剂过渡到人工合成土壤改良剂研究时期。克里利姆土壤改良剂是初期人工合成的改良剂,主要成分是聚丙烯酸钠盐,具有高效、抗微生物分解、无毒等优点。美国首先开发了商品名为Krilium的合成类高分子土壤改良剂,之后人们对大量的人工合成材料包括水解聚丙烯腈(HPAN)、聚乙烯醇(PVA)、聚丙烯酰胺(PAM)、沥青乳剂(ASP)及多种共聚物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并发现其中比较理想的是聚丙烯酰胺。人工改良剂的优点在于不易被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持久,且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无害,改良后的土壤更有益于作物的生长。在现代人工制剂中,人们往往根据土壤特性及主要限制因子,应用植物秸秆、氟石、磷石灰、膨胀土、蛭石、石膏等,并加入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元素,研制出具有特定功效的改良剂,如酸性土壤改良剂、碱性土壤改良剂和营养型土壤改良剂,以达到改土和促进植物生长的双重作用。随着土壤改良剂在农业和生态环境中的广泛应用,国内外土壤改良剂的新产品也越来越多。世界各国为了保护农田和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农作物产量,研制和开发了种种土壤保湿剂、松土剂、固沙剂、增肥剂、消毒剂和降酸碱剂。目前,土壤改良剂主要应用于美国、前苏联、利比亚、科威特、比利时等石油产品丰富的国家,一些石油化工副产品类的土壤改良剂已大面积应用于固沙造林。比利时在土壤改良剂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应用较多的为聚丙烯酰胺、聚乙烯醇和沥青乳剂等,应用范围除农作物外,主要用于海港固沙、菜地和观赏植物。国内过去有些单位曾研究过聚丙烯腈、聚丙烯醇等,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停止了这项研究。最近几年,随着有机化学工业的发展和国外土壤改良剂的研究和应用,国内许多单位也开始了这项研究和小范围的生产应用。人工合成土壤改良剂的成功,为从农业科学和从有机质的作用方面去研究土壤结构问题,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3-6。二、土壤改良剂的种类按原料来源可将土壤改良剂分为天然改良剂、人工合成改良剂、天然-合成共聚物改良剂和生物改良剂。2.1 天然改良剂按原料性质分成无机物料和有机物料。其中无机物料主要包括天然矿物(石灰石、膨润石、石膏、蛭石、珍珠岩等)和无机固体废弃物(粉煤灰等);有机物料主要包括有机固体废弃物(造纸污泥、城市污水污泥、城市生活垃圾、作物秸秆、豆科绿肥和畜禽粪便等)、天然提取高分子化合物(多糖、纤维素、树脂胶、单宁酸、腐殖酸、木质素等)和有机质物料(泥炭、炭等)。 2.2 人工合成土壤改良剂模拟天然改良剂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有机聚合物。国内外研究和应用的人工合成土壤改良剂有聚丙烯酰胺(Polyacrylamide,PAM)、聚乙烯醇树脂、聚乙烯醇、聚乙二醇、脲醛树脂等,其中PAM是研究者最为关注的人工合成土壤改良剂。2.3 天然-合成共聚物改良剂主要包括腐殖酸-聚丙烯酸、纤维素-丙烯酰胺、淀粉-丙烯酰胺/丙烯丙烯腈、沸石/凹凸棒石-丙烯酰胺、磺化木质素-醋酸乙烯等。2.4 生物改良剂包括一些商业的生物控制剂、微生物接种菌、菌根、好氧堆制茶、蚯蚓等。其中研究应用较多的是丛枝菌根(AM)。三、土壤改良剂的主要功能作用3.1 改善土壤物理化学特性土壤结构是土壤肥力的重要基础。一般认为直径0.25耀10mm(尤其是1耀4mm)的水稳性土壤结构对土壤肥力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国内外在土壤改良剂能有效改善土壤物理特性方面进行了大量且较为深入的研究。施用土壤改良剂可以促使分散的土壤颗粒团聚,形成团粒,增加土壤中水稳性团粒的含量和稳定性,显著提高团聚体的质量,降低土壤容重,增大土壤总孔隙度,改善通气透水性,提高土壤利用价值7-11。3.1.1 改善土壤结构 土壤结构与决定土壤肥力的化学因子(粘粒矿物质、有机无机复合体、酸碱度、氧化还原电位等)、生物学因子(土壤生物、活性酶等)、物理学因子(机械强度、通气性、温度、水分等)都密切相关,低产、不宜耕作、易板结及水土流失严重的土壤,结构差、团粒数量少,不宜于作物生长。大量研究表明,施加了土壤改良剂后土壤变得疏松,土壤的孔隙增多,容重下降。疏松的土壤有利于土壤中的水、气、热等的交换及微生物的活动,有利于土壤中养分对植物的供应,从而提高了土壤肥力。吴淑芳、吴普特等人发现,使用3 种改良剂聚丙烯酸、脲醛树脂和聚乙烯醇后,土壤容重均有下降12。张继娟、李绍才等在研究喷射条件下PAM 特性参数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中得出,不同分子量的处理,土壤容重均有显著下降且存在明显差异13。3.1.2 改善土壤蓄水能力,提高水分利用率 汪德水、张美荣等研究结果说明,沥青乳剂和PAM均能减少土面水分蒸发,保蓄水分,提高水分利用效率14。巫东堂、王久志在土壤改良剂覆盖改土作用的研究中指出,施用沥青乳剂后,不仅能增加土壤含水量,而且具有抑制水分蒸发的效果。由于土壤结构的改善,土壤水分入渗率有了明显的增加。在山西省雁北地区的砂壤、轻壤等土壤上喷施BIT后,水分利用率提高32.3%,耗水系数降低24.6%,同时也提高了饱和导水率,特别是对壤质土的饱和导水率有更为明显的提高5。3.1.3 改善土壤保肥能力,提高养分利用率 土壤改良剂通过创建水稳性团粒和对肥料元素的吸附、活化作用,减少了肥料进入土壤液相,抑制肥料元素的流失,使土壤肥力得以保持,供给作物吸收利用,从而有利于提高肥料的利用率。高永恒研究结果表明:施土壤改良剂后,增加了草坪床土壤的有机质和全氮含量15。郭和蓉、陈琼贤等研究结果表明:营养型土壤改良剂能活化酸性土壤中的磷和钾,促进氮和钾的缓效化,有利于养分的保蓄,防止土壤养分的淋失,提高了养分利用率16-17。3.1.4 调节土壤温度 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1992 年在北京潮褐土冬小麦地试验,地表配施0.1%PAM,观测小麦越冬期至次年小麦封垅前后地表温度变化,发现PAM 处理对地表5cm土层温度影响最大,地表最高,最低温度和平均温度较对照均有提高18。由此所主持19981999年在山西万荣冬小麦地对新型PAM(0.3g/m2)进行试验,观测比较PAM 处理对土壤温度变化的影响,与对照相比,PAM对土壤温度略有影响,但差异不大;苗期至返青期土壤温度增加0.10.2益。PAM对土壤温度的影响可能与PAM的使用浓度有关19。3.1.5 降低土壤侵蚀 喷施土壤改良剂后,表土的稳固性加强,使土壤不易被水、风冲走和吹走,从而起到保土、固土的作用。在风蚀地区,土表喷施土壤改良剂后,在土表结构不被破坏之前,能有效地控制风蚀。冯浩、吴淑芳等对3种聚合物类改良剂(聚丙烯酸、聚乙烯醇、脲醛树脂)进行坡地试验研究表明:可明显推迟产流时间,减少径流系数,土壤侵蚀量减少58%以上。对于聚丙烯酸、脲醛树脂聚合物而言,随浓度增大,产流时间越来越长,径流系数与侵蚀量呈明显递减趋势11。3.1.6 调节土壤盐分 耕层土壤盐分动态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土壤经改良剂处理,在地表形成一层薄膜或碎块隔离层,使土壤水分蒸发强度减弱以及浅层土壤结构得到改善,使盐分上升的趋势减弱而向下淋洗的效果增强。某些土壤改良剂还可对碱化土壤起到中和作用。周恩湘、姜淳等在滨海盐化潮土上施用沸石的试验表明:施用沸石后明显提高了土壤的盐基交换能力,使土壤中可溶性盐分减少,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增大20。3.2 改善土壤生物化学特性土壤微生物数量直接影响土壤的生物化学活性及土壤养分的组成与转化,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土壤酶是土壤中的生物催化剂,土壤中的一切生化过程,都是在土壤酶的参与下进行和完成的,土壤酶活性作为土壤质量的生物活性指标已被广泛接受21。张晓海、邵丽等关于土壤改良剂对植烟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表明:土壤改良剂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加烟田土壤微生物的数量22。邢世和、熊得中等通过田间试验,表明用土壤改良剂处理过的土壤,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磷细菌、钾细菌、纤维素分解菌)数量、土壤酶(过氧化氢酶、脲酶、磷酸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及烤烟产量均比对照有不同程度提高23。3.3 促进植株生长,增加作物产量土壤改良剂通过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孔隙度,为作物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水气条件,从而可提高作物出苗率、改善作物的生长状况、增加作物产量。王志玉、刘作新利用土壤改良剂MDM)检验其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出苗率分别比对照高14.29%和8.57%,平均株高和平均单株分蘖数比对照增加了31.58%和87.77%,单株鲜重和干重与对照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分别高于对照120.30%和112.38%,对水稻的单株产量进行多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分别高于对照117.43%和72.15%24。唐泽军、雷廷武等在土壤改良剂(PAM)对玉米的影响中发现,PAM 覆盖率80%及60%试验地的高秆(高于1.60m)和中秆(1.0耀1.6m)分别比对照多13%和2%,鲜物质质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31%和24%25。四、土壤改良剂使用技术研究4.1 土壤改良剂用量土壤改良剂用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改土效果,一般以占干土重的百分率表示。若施用量过少,团粒形成量少,改良土壤效果不明显,甚至无改土效果;施用量太大,成本提高,造成浪费,有时还会发生混凝土化现象,起到反作用。根据土壤和土壤改良剂的性质选择适当用量是非常重要的。50 年代,Hedrick 和Moury 等报道,聚电解质聚合物改良剂能有效地改良土壤物理性质,最低用量是占被改良土重的0.001%,适宜用量是1002000mg/kg,Sherwood.L.V 和EngibousJ.C.也证明此种改良剂用量不能少于10mg/kg26。奥田东等指出,以5000mg/kg 用量为极限,超过这个极限,反而不利于团粒的形成27。现今,因改良剂的种类繁多,性质得到了改善,其具体用量各不相同。许多土壤改良剂不但具有改良土壤结构的功能,更是具备了增加土壤肥力,活化土壤营养成分的作用28,所以其用量变化很大,很多改良剂的用量都超过了1kg/m229。4.2 土壤改良剂的使用方法对于高聚物土壤改良剂,如聚丙烯酰胺,以其固态施入土壤可以吸水膨胀,但结构改良剂很难溶解进入土壤溶液,未进入土壤溶液的膨胀态改良剂几乎无改土效果,如果将它溶于水施用,土壤物理性质可得到明显改善5。因此,目前使用较多的为水溶性土壤改良剂,并多采用喷施、灌施的技术方法。但对于大片沙漠和荒漠的绿化和改良,由于水分等条件限制,喷、灌施技术则难以适用。以前普遍认为,土壤改良剂要在表土墒情适宜时施用,当土壤湿度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耀80%时效果最佳。最近,由于施用方法从固态施用到液态施用的改进,施用时对土壤湿度的要求与以前不同。增加土壤有机质能起到改良土壤物理性状、提高土壤养分含量的双重作用。但有机肥来源有限,很难满足要求,而土壤改良剂可以人工合成,来源广,用其代替有机质改土是可行的。二者同时使用,不仅可以改善土壤结构,还可弥补有机质来源不足的问题。大量长期施用化肥容易造成土壤板结,理化性质恶化,污染土壤。结构差、肥力低的土壤,单独使用土壤改良剂或化肥效果都不佳,同时使用,产量能显著提高。五、问题与展望土壤改良剂具有改良土壤结构、减少水分蒸发等许多优点,然而在农业生产中推广与应用时还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效果好但成本较高,使得其推广应用一直受到限制;缺乏必要的宣传和技术培训,很多农民不了解,更不知道如何使用;产品研发材料单一,因工艺技术问题导致产品质量、效果、性能不稳定,市场上缺乏广适性和专一性的土壤改良剂产品;土壤改良剂应用的持续时间过短有待提高,且没有长期对土壤环境和农产品质与量变化进行研究,不能确定土壤改良剂安全无污染。如何研制出成本更低、效果更好、施用方法更简便、使用安全系数更高、更容易被农民接受的土壤改良剂是今后研发的一个重点。另外,立足于生态环境保护,从生态农业的角度出发,可以考虑综合利用煤矸石、农作物秸秆、油菜籽粕、产沼废渣等废弃资源生产土壤改良剂,变废为宝,在充分利用废弃资源保护环境的同时,改善土壤结构,平衡土壤蓄水保肥能力,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总之,土壤改良剂的生产技术及应用研究不断发展,使土壤改良剂在遏制土壤退化、改良中低产田、增容扩蓄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土壤改良剂已经在农作物生产、保护林种植、草场生产、城市绿化、高速公路绿化、花卉生产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若能在土壤改良剂产品成本、性能和持效性等方面加以改进和提升,土壤改良剂将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参考文献1孙云秀.土壤结构改良剂的改土效果及其使用的研究J.干旱区研究,1988,(3 ):51-52.2徐金印.几种土壤结构改良剂的制备及其效用J.土壤学报,1984,21(3):320-322.3吴增芳.土壤结构改良剂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4龙明杰,曾繁森.高聚合物土壤改良剂研究进展J.土壤通报,2000,31(5):199-202,223.5巫东堂,王久志.土壤结构改良剂及其应用J.土壤通报,1990,21(3):21-23.6高永恒.土壤改良剂对多年生黑麦草生长特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D.甘肃:甘肃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4.7Danie Hillel.Research in soil physicsJ.Soil Science,1991,15(1):151-153.8张黎明,邓万刚.土壤改良剂的研究与应用现状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5,(2 ):32-34.9林长英,徐富安.聚合物的改土作用和持效性的初步研究J.土壤,1982,(5 ):168-171.10R援T援Brandsma. 土壤结构改良剂对土壤结构和土壤侵蚀的影响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1,(2 ):14-17.11冯浩,吴淑芳,吴普特.高分子聚合物对土壤物理及坡面产流产沙特征的影响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6,(1 ):15-19.12吴淑芳,吴普特,冯浩.高分子聚合物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3,23(1).13张继娟,李绍才,魏世强,等.喷射条件下PAM 特性参数对土壤物性的影响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28(3).14汪德水,张美荣,典雄.乳化沥青作为土壤结构改良剂改土保水增产的研究J.石油沥青,1990,(3 ):21-21.15高永恒.土壤改良剂对多年生黑麦草生长特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D.甘肃:甘肃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4.16郭和蓉,陈琼贤,郑少玲,等.营养型土壤改良剂对酸性土壤中磷的活化及玉米吸磷的影响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