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第2节诗体专攻Ⅲ读懂古诗的二步阅读法.docx_第1页
江苏省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第2节诗体专攻Ⅲ读懂古诗的二步阅读法.docx_第2页
江苏省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第2节诗体专攻Ⅲ读懂古诗的二步阅读法.docx_第3页
江苏省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第2节诗体专攻Ⅲ读懂古诗的二步阅读法.docx_第4页
江苏省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第2节诗体专攻Ⅲ读懂古诗的二步阅读法.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懂古诗的二步阅读法第一步抓两头初步感知(一)标题常蕴含的信息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读标题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读:揭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调;揭示作品的线索;表明诗歌的题材;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如:卷别诗题重要信息2015江苏卷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点明了写作时间(秋日) 交代了事件(题新居) 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喜悦)2015四川卷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点明了写作时间(夏日)交代了事件(游山家)表明了诗歌题材(山水田园诗)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闲适愉悦)2015安徽卷月圆 点明了写作时间(月圆之夜)揭示了诗歌的线索(全诗围绕“月”来写)暗示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思念之情)2013福建卷送何遁山人归蜀点明了送别对象(何遁山人)交代了写作的目的(送别友人归蜀)表明诗歌题材(送别诗)1阅读下面的诗歌题目,指出从诗歌题目中读出的重要信息。(1)秋暮吟望 (2)春日秦国怀古 (3)咏素蝶诗 (4)送友人 【答案】(1)点明了写作时间(秋暮);交代了诗歌的内容(望);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吟)。(2)交代了写作时间(春日)、地点(古秦国)和事件(怀古);点明了诗的题材(怀古诗);暗示了诗的情感基调(怀古伤今)。(3)交代了写作对象(素蝶);点明了诗的题材(咏物诗);暗示了诗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4)交代了写作目的(送别友人);暗示诗歌的情感基调(离别之情);表明了诗歌题材(送别怀人诗)。(二)注释所蕴含的信息高考所选诗词的题材多种多样,大多附有注释。注释的类型及作用一般有如下几种:类型作用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词)的思想主旨介绍相关诗(词)句暗示本诗(词)的用典或意境介绍作者暗示本诗(词)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提供与“此诗(词)作于作者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与作者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情感有关示例诗歌借助注释理解诗歌主旨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韦庄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绣户夜攒红烛市,舞衣晴曳碧天霞。却愁宴罢青娥散,扬子江头月半斜。【注】韦庄(约836910),字端己,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五代前蜀诗人。韦庄曾经家陷黄巢兵乱,身困重围,又为病困,写作此诗时正值黄巢兵乱。吴娃:吴俗谓好女为娃。青娥:指年轻貌美的女子。此诗是诗人参加府相家的盛大宴会,有感而作前三联“胜吴娃”“人间富贵家”“夜攒”“晴曳”极写府相之家穷奢极欲、歌舞夜宴的富贵气象,与因黄巢兵乱而摇摇欲坠、兵戈遍地、山河残破的唐王朝现实形成对比“却愁宴罢青娥散”此处的“愁”是多方面的:一愁黄巢兵乱国势衰颓;二愁家人离散,自己身陷病痛无力自保;三愁当权者纸醉金迷,不顾时局动荡;四愁百姓饱受战乱,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伤时,怀乡,忧国,忧民,尽在一个“愁”字中含蕴了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导学号:54012094】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苏轼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妲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三月底、四月初,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因赈济灾民而远到润州时(今江苏镇江),为寄托自己对妻子王润之的思念之情,写下了这首词。妲娥:嫦娥。(1)题目提供信息: (2)注释暗示信息: 【答案】(1)“润州作”点明了写作地点,事件(代替他人而写),表明写作目的(怀念远方之人)。(2)注释表明苏轼因赈济灾民而远到润州,以此词来寄托自己对暂居杭州妻子的思念,表达了深深的眷恋之情。第二步泡中间微观细研“中间”,即诗歌的正文,诗的正文是阅读的核心,读懂正文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如何读懂正文?如何对诗歌正文进行细研巧析呢?借用谢冕的话说,就是要“泡”。“泡”诗歌就像泡茶叶一样,把诗歌深厚的内蕴和内敛的情感泡出清香,泡出韵味。“泡”诗歌正文就是要“泡”诗歌结构,“泡”诗家语,“泡”意象,“泡”诗句和“泡”情感。下面我们就尝试“泡”开诗歌正文,以明诗情。(一)懂得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1结构章法诗词2基本特点:情景结合(1)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对乐情,哀景对哀情。(2)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了解了诗歌的章法结构和基本特点,读诗时,我们的思路才可能与诗人吻合,这对我们把握诗歌的层次内容、诗歌的大意有着重要作用。如:诗歌层次及内容姑苏怀古姜夔夜暗归云绕柁牙, 江涵星影鹭眠沙。 行人怅望苏台柳, 曾与吴王扫落花。【注】姑苏:苏州西南有姑苏山,因而苏州也别称姑苏。柁牙:船柁。柁,同“舵”。牙,牙樯。杜甫秋兴诗:“锦缆牙樯起白鸥。”仇注引埤苍:“樯尾锐如牙也。”樯即桅杆。苏台:姑苏台,即吴宫。故址在苏州西南灵岩山。前两句为第一个层次写夜云缭绕,星光明灿,江水清澄,白鹭自适,刻画幽静之境,以夜景之永恒暗寓人事变迁之沧桑后两句为第二个层次由今天道旁柳条,想到昔日吴宫落花。借不变的姑苏夜景,抒兴亡盛衰之感慨,并借古讽今,给偏安一隅的小朝廷以冷嘲(二)抓关键词句中国古典诗(词)大都篇幅短小,钱钟书用“闪电战”来形容古典诗歌。而其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因此,读诗(词)时千万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这样绝对是读不懂、读不透的。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词)画面。当然,最重要的是抓住关键诗词句,迅速定位情感基调。如:方法举例表明诗眼的字句和结句,往往直接透露了诗的主旨陆游的书愤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中的“空”是诗眼,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满腔报国热忱,一直到老却报国无门的惆怅。最后一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是主旨句,用典明志,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诗词中的一两个字往往揭示了其情感,这样的字叫“情感语言”。如抓住了这些字,把握思想情感往往既快又准。它不单单是诗眼词眼,有时藏在写景叙事句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的“悲”字就是情感语言,它表明作者客居他乡又逢秋时不尽的伤感;“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中的“尽”“孤”“独”“闲”就是情感语言,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三)抓景、事、情任何类别的诗歌都离不开“景”“事(典故)”“情”三要素,其中“景、事”是表象,“情”是诗的内核。我们要做的就是,仔细阅读全诗,对文字信息进行检索分类,注意诗中出现的景物意象、人物事件,由意象、事件生发开去。只有一个意象的画面,如荷花、菊花、竹子,本身就含有诗人全部的思想情感;众多意象组成的画面意境,其中也以一两个意象为主体。通过对景、事的提炼、理解,围绕人之常情,推导出诗的主旨。我们从景、事、情三方面对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的颔联、颈联和尾联进行分析: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1)题目提供的信息: (2)翻译诗歌正文: (3)找出词中体现情态的关键句,并标出其中的关键词。 (4)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情感有什么作用? 【答案】(1)交代了写作目的(怀念远方之人),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思念之情),表明了诗歌题材(怀人诗)。(2)木叶红,菊花黄,暮秋寒意深,思念千里远行人。飘飞的浮云已然过尽,南归的大雁杳无音信,哪里才能寄出我的书信?泪水弹洒不尽,任它临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