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汽车改装.doc_第1页
浅谈汽车改装.doc_第2页
浅谈汽车改装.doc_第3页
浅谈汽车改装.doc_第4页
浅谈汽车改装.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街车的改装第一章:漫谈街车改造 “改装物语”秉承传统,将告诉你汽车 改装的正确观念和理论,带你进入汽车改装的缤纷世界。让我们现在就开始吧! 街车与赛车在改装理念和改装方式上有很大的区别,赛车的改装有严格的赛例监管,也就是说在车的某些部份,可能连一颗螺丝也不能改,但有些地方却可以大改特改。为了提高赛车的性能,改装时甚至可以把什么音噪、油耗和乘坐舒适性等完全置之不理,更进一步的话,多数车队会把发动机和行车电脑等重要部件的原厂安全系数完全透支(如转数更高才换.断油),务求把车的性能表现推到极限,车子的耐用性? 完全不用考虑,只要足够完成比赛便可以了。此外赛车改装也可以完全不理会车子在不同环境里的适应性,因为车队人员在每次试车或比赛前都会根据不同车手、赛道和天气的特殊要求而为赛车作出专用的一次性设定。总而言之,赛车改装只有一个主旨那就是要不惜工本地把赛车在赛道上的“圈速”提高。 街车(即我们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开的轿车)改装则不会出现上述的情况,也不能做得这么极端,它不可能单为追求速度而作出不惜一切的牺牲。除了需遵守汽车安全和其它环保法规外,改装时车子的耐用性、实用性、全天候性和应付不同路面状况的适应性等都要作全面的考虑,缺一不可。但另一方面,街车改装并没有赛例监管,车迷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作自由发挥。 现在的街车改装主要分为两个大体方向:一是个性化的改装,他们追求美观或者标新立异的外观改装,这可以随个人喜好尽情发挥;另一个则是注重性能上的表现,对于提升性能的改装,要注意的地方就非常多了。“改装物语”这个栏目正是主要针对性能改装的各种情况进行分析解构的。 “和谐”与“平衡”的改装理念 在为自己的汽车作改装前,你必须想清楚“为什么要改装”和“到底改些什么”? 最好是彻底了解原车在各方面的表现,找到不足之处,衡量改装带来的利和弊后再着手改装,不要只是道听途说,听到某某配件好就买来装上去。必须先了解这些改装件的特性,并清楚地知道改装带来的好处和改装后对其它部件的影响,权衡再三后再决定是否改和怎样改。这才是正确的改装心态与方式。汽车改装很讲求“和谐”与“平衡”,若要性能有很大的提高,那将是一个相当浩大的工程。简单举例说,如果你要把车子的马力提高50%,除改装发动机外,还有什么要跟进呢?悬挂?刹车?轮胎?答案是全对。但除了这些最基本也最明显的部件外,还有其它不明显的部份同时也需要改装,如冷却系统、传动系统甚至是供油系统等都需要加强,以配合增加的马力输出。以冷却系统来说,当发动机动力增大时,发出的热量也会更高,如果冷却效果控制不好,发动机马力再大也是徒劳无功。在珠海赛车场上经常可以看到参加“赛道日”(Track Day)的一些500匹、1000匹的劲改街车在跑,但往往跑不到3、4圈便要回修理站“休息”,让过高的水温和油温回复正常后才可再次出动,再跑上3、4圈后机油温度和水温又再次“发烧”,这正是缺乏整体“和谐”和“平衡”的例证。有时即使不要求性能大大提高,只是作少量改善,也不是单一地更换某个零件就能达到目的的。再以改善发动机的冷却效果为例,如果只是买个高压力的水箱盖但却沿用原装的水箱,当水温升高令压力太大时,水箱盖就起不到泄压保护的作用,水箱就会因此而爆裂。又比如更换了标称为800的刹车皮,就以为长时间强力刹车也没问题,而实际上大部份刹车油的沸点都只有200左右,如果刹车皮真的工作到800,当刹车踏板被踩下时就只有刹车油的蒸气被压缩了,但车子却怎么也刹不住。解决以上问题的方法可考虑改用以高散热效能见称的大型锑制水箱,然后再尽量增加水箱可得到的迎风面积;而刹车系统则可改用大型的刹车碟甚至加装导风管“吹风”,把温度降低,另外刹车油也应选用特高沸点的竞赛专用类型来控制情况,这些都是把问题“和谐”和“平衡”地解决的方法。 必须提醒读者的是,要注意有些车的基本设计并不适合做性能方面的提升改装,情况就如同一个天生矮小的人无论怎样包装也不大可能成为一位成功的时装模特儿一样。一辆车有着众多复杂的部件和各类系统,如果想把先天不足的车子上的所有部件都改到“和谐”和“平衡”的效果,必然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和心思,但这往往也只有事倍功半的成效,倒不如直接去买一辆跑车更划算、省心。 最后向大家介绍一个简单、直接而又能经济性地把街车整体性能“和谐”和“平衡”提升的方法,那就是把车子的负重降低。只要拥有比赛经验的人都知道,重量是赛车的最大敌人,降低重量即等于性能提升。最近在珠海赛道有一台拥有800匹马力的超级改装Turbo(涡轮增压)跑车造出了139的纪录,但同时同一赛道另一台只有170匹马力的雷诺方程式赛车,却可以用137来完成一圈,两车最大的分别就是相差达800公斤的车重。由此可见只要把车的负重降低,例如在购车时只选最简单而必须的配置,不放置多余的杂物在行李厢内,避免安装又大又重的视听设备,甚至是车主自行“瘦身”等等,都可以间接地提高车的性能表现。大家不要小看这些可能多达100公斤的重量,它随时可以把你花了十多万元改装费换回来的数十匹马力消化于无形呢! 作者简介:苏华龙华龙赛车创办人 苏华龙先生是香港一名资深金融业从业人员,现为某外资证券公司董事。一直以来苏先生都对汽车改装很有研究,并经常从国外订购改装部件来为自己的爱车改装。1996年珠海国际赛车场落成,为港澳爱车人士提供了难得到的赛车机会,苏先生正是从那时开始对赛车产生浓厚的兴趣的。他专程前往英国著名的Jim Russell赛车学校学习赛车技术,并从此成为了香港赛车坛的活跃分子,曾在多项比赛中获得了出色的成绩(2002年获香港房子锦标赛亚军)。为了实践对赛车运动的理想和证明自己的能力,1999年苏先生出资创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华龙赛车俱乐部,并同时组识了赛车队参加当年的亚洲房车锦标赛和澳门格兰披治大赛等国际赛事。2000年苏先生被选入了香港赛车运动的监管机构,同时亦是国际汽联(FIA)成员之一的“香港汽车会”的常务委员。在任内苏先生制作了香港的超级量产组机械赛例,成功推动了香港房车锦标赛的诞生。此外,苏先生把更多的资源投放俱乐部,致力打造一支不*外援,拥有自主开发能力的一流赛车队。时至今日,华龙赛车队先后夺得了香港房车锦标赛2001年度冠军、2002年度亚军和2003年度冠军,证明自行研发赛车改装技术的策略是相当成功的。华龙改装打造的本田EP3(最新一代思域Type R)赛车性能,不但压倒香港房车锦标赛内其它车队购自欧日名厂的赛车,更在澳门东望洋大赛中与世界级车队直接交锋时也毫不显逊色。这些年来华龙赛车分别改装制作了1.6升N组,1.6升A组,2升N组和2升的超级量产组赛车,并在这些组别的赛事中获得了非常好的成绩。第二章:轮胎的改装 在谈过一些花费不大的基本改装后,这一期让我们先开始一项性价比很高但技术要求不高的改装轮胎和轮圈。这种改装不但可以改善车子的性能表现,更可大幅美化车子的外观,加上它是看得到的改装即个性和身份的象征,难怪很多改装商和车迷都把它视为首选的改装方案。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改装轮胎的基本知识。 轮胎的重要性 轮胎可以说是车的最重要部件之一, 简单地说没有它车子便不能动。在街车改装甚至是赛车运动上它更是影响最大的配件之一,在世界顶级赛事如F1 和WRC 中,大家会经常看到不同品牌的“轮胎大战”或不同车队的“轮胎战术”,而比赛的胜负往往取决于不同胶质、特性轮胎的选择和运用。大家很少听到什么“机油大战”之类的措词吧?因为归根结底无论车子发动机的马力有多大,悬挂的表现有多好,刹车的性能有多强,最终也要*轮胎把它们的优点发挥出来。大家应该还记得数年前国际汽联(FIA)改变赛例,规定F1车胎必须加上四条直纹沟槽的设计,仅此一项更改便成功地把用天文数字打造的F1赛车的圈速减低,令比赛更安全。由此我们便明白胎纹设计的重要性了。 改装轮胎注意事项 大部份的街车出厂时配套的轮圈和轮胎都是兼顾了耐用性、舒适性和各种气候适应性等多方面考虑之后的选择,比如既要能跑平坦的高速公路,也要能走崎岖的乡村小路,胎面不但要低噪而耐磨,还要具有好的排水性能和耐热性等,当然其中最重要的仍然是成本啦。但如果您愿意牺牲一些上述的兼容性和舒适性,并付出多一点的金钱,那么便可换来性价比甚高的性能提升。 世界上著名的轮胎生产商都提供多种不同特性的运动型轮胎,其中刚柔并重的有Bridgestone(石桥)RE01和 Michelin(米其林) 的 PilotSport等。运动型轮胎的特点是重量较轻,扁平率(aspect ratio)很低,胎壁较硬,有较大胶块和较少排水纹的胎纹,这些特别设计提升了转向时的准确度和灵敏度,并可加强刹车系统的效能,令车子在行驶时有更好的路感。个中的原理很简单,运动型轮胎在制造时采用了如Kevlar等特殊材料,令胎壳较硬并减低了胎重,先进的胎纹设计使较少的排水纹有和原厂轮胎一样的排水量,而减少排水纹的好处是增加胎面面积和可在排水纹之间形成较大型的胶块,效果是贴路面积加大并减少在转向时胎面的变形现象,加上轻而硬的胎壳和低矮的扁平率,这些都使得驾驶者得到更直接和迅速的路面讯息,在操控车子时更得心应手。 如果你不满足于一般的运动型轮胎,那么一套毫不妥协,把路噪、耐磨、全天候性等要素完全牺牲的纯运动型轮胎(R 胎),如Yokohama(横滨)的048和Dunlop(邓禄普)的02G等都将会是你的选择。这些纯运动型轮胎的特点是胶质特软,只需要很短的热身时间便达到工作温度,产生很高的黏性,而且胎面的排水纹比一般运动型轮胎更浅而疏,进一步增强轮胎在弯道上和刹车时的抓地力,加上特厚的胎壁、方型设计的轮胎侧,以及更硬的胎壳和胎壁,保证了车子的优越操控性(但同时亦代表乘坐舒适感已荡然无存)。某些制造商更把一些型号的R胎再细分成多种软度胶质,供特别的比赛 (例如Gymkhana,一种日本非常流行的小型绕圈赛)或给赛车队在微雨但湿滑的赛道上使用。要注意的是选用了这些特少排水纹纯运动型轮胎的车迷,在雨天开车时切记要把车速减低,因为排水量不多的纯运动型轮胎很容易在积水的路面上产生滑水板现象(Aquaplaning,在F1转播的英文评述中经常听到的名词,意即车速相对轮胎的排水量过高,轮胎浮离路面,令车子失控),而一些特软的R胎则不适合作长途驾驶用(尤其在夏天),因为轮胎很容易过热(over. heat)而引致爆胎。除了胶质特性和排水纹设计外,增大轮胎的尺寸也是常用的改装方式。但如果车上有ABS、ASR之类的电子辅助系统,尤其是车的前后轴又配用不同直径大小的轮胎时,改装车轮尺寸时应尽量保持轮胎直径不变(变化应小于4 %),否则行车计算机可能因为改装后的轮胎滚动数据和比例与原厂的设定不符而误以为车子出现滑移现象,发出错误的指令,令电子辅助系统失准。此外在每次改变车轮直径后都应重新校对车速表(特别是车轮直径比原来大时),否则很容易会在不知不觉间超速(因为车速表的读数会比真实的小)。新型车上的电子车速表可以用调节电阻的方法来校对,但机械式的车速表则很难调整,一般只有*驾驶者自己注意车速了。另一方面在改变轮胎宽度时,还要注意配合轮圈宽度,轮圈相对配用的轮胎太宽或太窄都会导致胎壁提早老化,因为过宽或过窄的轮圈会令轮胎壁向外或内倾斜,改变胎壁原来设计的受力位置。另外要考虑轮胎是否会因过宽而摩擦到车身,比如在转窄弯或车轮遇上凸起的路面时。高扁平率(aspect ratio)的轮胎可让车看起来更有型,变形度少的低矮胎壁也可提高车在平地的加速、刹车、操控性能,但车子整体的舒适牲和平顺性会变差,轮圈、悬挂等部份受到的冲击也会更剧烈,影响到相关部件的耐用性。 总结 性能好的轮胎对车的操控表现有好的影响,但盲目追求性能表现(过大、过宽、过软等)会带来比原厂胎更坏的效果。比如你的车子只有100匹多一点的马力,却配上了宽度达205以上的超软R胎,结果不但舒适感差了,油耗大了,而且连操控表现都不及原装的,原因是R胎的优越抓地力加剧了车子的转向不足(Understeering)现象,反而令车子的操控变得迟钝。还记得我在第一章时提到改装时要注意“和谐”和“平衡”吗?所以在选择高性能轮胎前应到一些有经验的改装店听取一些专业意见,再自行分析,以免改装变得弄巧成拙。(下期我们将介绍改装轮圈的知识和如何识别轮胎、轮圈标识)让我们看看各种轮胎的集体照(图一)最右的是一般原厂胎,往左数分别是运动型轮胎、雨胎、纯运动型轮胎、纯比赛用轮胎, 从图二中大家可以清楚看到一般运动型轮胎(左)和纯运动型轮胎(R胎,图中为DUNLOP的02G)在胎纹设计上的不同,亦可看到R胎如何牺牲了在雨天行车时的排水量而突出了在干路上的优势。纯运动型轮胎的胎纹很少,贴路面积大,并具多级胶质软度来适应不同的要求。但因为有限的排水量,在雨天驾驶时要格外小心。两款纯比赛用轮胎,无胎纹的是热熔胎(Slick),最高工作温度可达100,它细分多级软硬度胶质来适应不同的比赛要求。有胎纹的是“雨”胎,有排水量很高的胎纹设计,同时具有很软的胶质和很低的工作温度。如用在干路上,用不着两圈便会因过热而报销。第三章:轮圈的改装 上期我们介绍了改装轮胎的基本知识,本期我们将讲解轮圈改装理论及轮胎标示的认识,两文结合,您就可以放心大胆地试试这种最简单直接而效果又明显的改装了。 轮圈从材料来分主要有钢制轮圈和 铝合金轮圈(Alloy wheel),另外日本还有外观新颖的塑料制轮圈,不过还未普及,目前暂时只用于微型车。在改装市场里最流行的轮圈当然是铝合金轮圈,以往渗镁技术还未普遍的时候,有些轮圈强调是镁合金制造,现在已经不用再强调了,因为大多数的改装轮圈都己加渗了镁元素,而且由于采用了锻冶技术(Forging) ,现在高档的镁铝合金轮圈比纯镁合金轮圈更轻而硬。镁铝合金轮圈除了美观之外,另一个主要优点就是重量轻。轻轮圈的旋转惯性较钢制重轮圈小得多,所以装上合金轮圈可令汽车的加速、刹车、转弯都更加灵敏,就像我们脱去笨重的皮鞋改穿充气的超轻跑步鞋去跑步一样,轻的轮圈会让发动机提速更爽,所以有车轮减轻1公斤相当于车身减轻5公斤的这种说法,这可一点也不夸张。除了在平坦公路上的性能表现外,轻的轮圈还可让颠簸路面上车的舒适性提高,因为车身的平稳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簧载质量(Sprung weight-即指车身)与非簧载质量(Unsprung weight -即指车轮和摇臂等)的比值,簧载质量与非簧载质量的比值相差越大,乘坐越舒适。而且,由于车重对于车的平地加速、刹车、转弯性能都有负面影响,所以车身在减重之余,非簧载质量总是越轻越好。此外,镁铝合金轮圈还有散热好的优点,一方面是因为镁铝合金这种材料吸热和散热都容易,可把刹车盘传过来的热量吸收,再散发在空气中,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合金的强度大,轮辐比较窄,可以留出更多的空间用以通风并容纳大型的刹车钳和刹车碟。 轮圈制造方式 合金轮圈从制造方式来分,主要分为铸造(Casting)和锻造(Forged)两大类,铸造又分为重力铸造(Gravity Casting)和低压铸造(Low Pressure Casting)两种。重力铸造是把液态的合金倒进铸模里冷却成型,由于制造过程简单,铸模耐用,成为成本最低的制造方式。低压制造是用不大的压力把液态合金压进铸模里,令分子的分布平均,少砂孔,造型可以更复杂和精致。锻造的轮圈是利用几千吨的压力把一块合金压成轮圈的外形,生产成本比起铸造的要高。因为高压的缘故,合金分子之间的间隙缩小,相互作用力大,所以整个轮圈只需较少的材料就能达到足够的刚度,整体重量就更轻。近年在亚洲由于几间轮圈厂的大力推广和赞助赛车运动,令很多人认为锻造的轮圈比铸造的轮圈更好,但实际上锻造和铸造的轮圈在性能上各有优胜之处。锻造的轮圈虽然刚度大,却有脆的缺点,在受到猛烈的撞击后容易完全断开,而铸造的轮圈受到撞击后会弯曲,不易断裂。如果在高速公路上碰到一块砖头的话,弯曲车轮的可控性相对大一点,可以让车比较安全地停下。由于欧洲人更注重安全性,因此欧洲车更多采用铸造轮圈。又因铸造轮圈的刚度较小,欧洲普遍采用“热处理”(Heat Treatment)工艺对轮圈进行加强,即把铸造出来的轮圈加热和快速冷却,反复几次,让轮圈变得刚度更强而且富有弹性。世界拉力赛(WRC)中就有很多赛车选用这种工艺制造的铸造轮圈。轮圈从结构上来看可分为一件和多件的结构。多件的轮圈即外框和轮辐分开制造,再用螺丝固定,它们是目前国内能够购买到的改装轮圈之一。它的出现其实是由于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落后制造工艺所致,其好处是一方面制造容易,因为外框可用钢片卷成;另一方面方便维修和多型号互换,比如同一型号的轮辐可配宽窄不同的外框,令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到了现在,多件的轮圈因为零件数多,生产工序多,而且外表看起来有精密、高贵的感觉,所以价格比一件式的轮圈还要贵得多,但多件的轮圈通常更重,而且刚度比不上锻造轮圈。选择哪种轮圈就要视乎你的个人喜好和考虑因素了。 至于如何分辨轮圈的制造方式,其实大部分品牌都有铸造和锻造的产品,有些轮圈上用forge、cast、heat treat之类的字眼注明生产工艺,若没有标注,那么就在店内多拿几款相同尺寸的轮圈,用手感觉它们的重量,轻的是锻造轮圈,重的就是铸造轮圈。若用家非常注重高性能或者觉得车本身的马力太弱,那么可选用锻造的轮圈,若车更大程度上是一部运输工具,那么选铸造轮圈比较适合。 轮圈选购注意事项 在轮圈改装的整体尺寸方面有Plus One、Plus Two的说法,意思即是在原厂轮圈基础上把轮圈直径和宽度同时加大1英寸或同时加大2英寸,比如原厂使用146英寸的轮圈配205/70 R14轮胎,Plus One即是用157英寸的轮圈,配上215/60 R15的轮胎,就能达到既加宽轮胎又保持车轮直径不变的目的。同理,Plus Two即是用168英寸的轮圈配225/50 R16的轮胎。 这里有一个计算公式给大家参照:轮胎直径 = 轮胎宽度扁平率2 + 轮胎内径(也即是轮圈直径)。无论Plus One还是Plus Two,只要保证轮胎直径变化不大,都是可以接受的,当然你计算出来的轮胎尺寸最好是市面常见的,比较方便购买啦!轮圈的另外一个尺寸参数是Off-Set。如果轮圈安装底面和轮圈中线在同一个平面,Off-Set就是零;如果轮圈底面偏向外侧,Off-Set就是正值;偏向内侧则时则为负值。不同车的原厂Off-Set可能不同,这是厂家设计汽车时决定的,比如越野车通常用接近零的Off-Set值(甚至是负值),轿车则通常都是正Off-Set的。改装时,选用较小Off-Set的轮圈可让车轮向外移,使车看起来更威猛,比如Off-Set 45改成35,车轮就向外移动10毫米(若把35改成45则车轮内移10毫米)。相应地,如果把越野车的Off-Set 0改成-20则车轮会外移20毫米。但是,当你考虑换轮圈更改Off-Set前,必须清楚这会给车的性能带来三方面的影响:一是车轮向外移之后,由于杠杆比的改变,悬挂就会显得软了;二是车的转向特性会发生变化,增大了前轮轮距,会增加转向不足的特性;三是更改轮距可能造成轮胎偏磨、方向盘沉重、甚至方向颤抖的情况。Off-Set值的大小跟能否容纳大刹车钳并没有直接的关系,Off-Set值相同但轮辐形状不同的两个轮圈,可能有一个能容纳大刹车钳而另一个不能。购买轮圈时最好还是把车带过去试装,不要只看数字跟旧轮圈相同就买回去,退换都是很麻烦的事情。PCD值通常写成4100 或5114.3等,表示螺丝孔连成的圆圈直径为100毫米或114.3毫米、上四颗或五颗螺丝。这不需要担心,只要买轮圈时把车开过去试装,能装进去就一定不会错。 最后要谈的是轮圈的大小问题,一般来说较宽的轮胎/轮圈组合可以给车子带来更好的操控性,但直径较大的轮胎/轮圈组合却没有什么好处,反而会增加车子的非簧载质量。在赛车运动中选用大轮圈的好处是可以配置较大的刹车卡钳和巨型刹车碟,以提升散热效率和刹车效能,但如果您的刹车碟只有10英寸不到,而且又不打算选用一款外露刹车系统的轮圈的话,我建议您选购轮圈时最多Plus One就可以了,因为Plus Two以上的大轮圈会令你自曝其短(看到难看的原厂刹车卡钳和碟)。 阅读轮胎的标注 子午线轮胎(Radial tyre)的规格包括宽度、扁平率(Aspect ratio)、内径和速度极限符号。比如标注为P195/65 R15(91V)的轮胎(这里仅介绍最常见的轮胎标注方式),P表示这轮胎用于一般的载人汽车,宽度是195毫米,扁平率65,是子午线轮胎(用R表示),轮胎内径是15英寸,每条轮胎最大承载615公斤(用91表示),最高时速是240公里小时(用V表示)。有些轮胎的标注没有斜杠,则宽度是以英寸表示的。非子午线轮胎以B或D代替R字。轮胎装上标准尺寸的轮圈并充气后,胎壁高度与轮胎宽度的比值称为扁平率。扁平率对轮胎的性能有很大影响:扁平率较大的轮胎在颠簸的路面上有较好的舒适性;而扁平率较小的轮胎与路面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具有较大的胎壁刚度,因此在硬质路面上有更好的抓地力和敏锐的反应,但舒适性较低。换用不同扁平率的轮胎时,要注意保持轮胎直径不变,轮胎直径可以利用胎壁上的尺寸标注计算出来,公式是:轮胎直径 = 轮胎宽度扁平率2 + 轮胎内径。比如尺寸为205/70 R14的轮胎,轮胎宽度是205毫米(8英寸),扁平率是70,轮胎内径是14英寸(356毫米),所以轮胎总直径 = 2050.72 + 356 =643毫米(25.2 英寸)。选购轮胎时还应留意其它标注。若轮胎标注有M&S或M+S,表示适用于泥地和雪地(Mud & Snow),通常在冬天下雪的地方使用。TUBELESS表示无内胎(俗话叫真空胎),TREADWEAR则是表示磨损寿命,数值越大表示轮胎越耐磨。除非因为特别原因,否则同一辆车的所有轮胎应该是相同尺寸、同类花纹、相同速度极限、磨损程度相近的。假如需要混用,要遵守以下原则:一、在同一条轮轴两侧一定要装相同型号、磨损程度相近的轮胎;二、不要选用速度极限和载重指标低于原车标配的轮胎,所有轮胎的速度极限必须相同;三、如果子午线轮胎和其它轮胎混用,子午线轮胎装在后轴;四、如果不同宽度的轮胎混用,较宽的轮胎装在后轴;五、高性能跑车如果换装M&S的轮胎,则一定要四条轮胎同时换。 最后要提一下的是大家可能会在赛车场上看到一些专业比赛用轮胎,它们所用的标注和民用车不同,比赛用胎的标注用直径数字代替了扁平率,因此标注由常用的200/50/15变为200/580/15或20/58/15 (mm和cm的分别)。这主要是方便赛车队知道胎的直径来调节轮胎/变速箱/终传率的综合比例,以便赛车的马力能在不同长短的赛道上均能全力发挥。第五章:悬挂系统的改装 汽车的悬挂系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各个配件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当然作为车主并不需要知道太多深奥的理论,但如果要改装得宜,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一些基本理论知识是必需的,希望大家不会觉得沉闷。 车辆动态,重量转移 一台汽车,不论它的形状大小都只有四点即车的四只轮胎接触地面,而这只轮胎分别承担了车 及它所搭载人和物的总重量。假设一辆FF车(前置发动机,前轮驱动)的总重是1000kg,在“静止”时每只前后轮胎负重分别只是300 kg和200kg(每边计),但当车子一“动”起来以后,每只轮胎的负重随即出现了微妙的变化。简单地说物理学上的动态惯性 (我们在乘车时身体在车子加速时向后压,减速时会向前冲,转向时会向反方向摆动所感觉到的力量) ,会令车子无论是在加速,减速或是转向都会产生重量转移(weight transfer),而重量转移的结果是令个别轮子的负重激增,例如在平地上急刹车时原来由后轮负担的大部份重量会在一瞬间转移到前轮上,即原来只负担600kg车重的两个前轮一下子要负担高达800kg(或更多)的车重;这还不算,如果车子在高速下坡时要拐一个急右弯,而司机在弯中突然松油门,这一连串动作引致的重量转移会使右后轮负重是零(因为它己凌空了) !左前轮的负重则可能高达800kg,而左后轮和右前轮则可能分别只有80kg和120kg的负重这严重不均衡的现象会令左前胎不胜负荷而打滑(即Understeer,转向不足),失去转向能力而向前直冲。这时候开车的人如果在慌忙中踏下刹车,会令更多的重量由己经负重不多的后部向前移,结果左后胎因负重太少导致下压力(down force)不足,摩擦力不足以抗衡车子在转右弯时所产生的左横向力,而产生向左横移(即Oversteer,转向过多)。以上是一个简化了的例子,不同设计和驱动形式的车子在同一情况下产生的重量转移速度和分布稍有不同,但基本的原理是一样的。重量转移是一把双刃剑,控制不当会令车子“推头”转向不足,或“甩尾” 转向过多,如控制得宜则可增加个别车胎的下压力,使加速、转向或剎车时更得心应手,详细的分析将来有机会和大家交流赛道驾驶心得时再谈。 如何控制重量转移 从上述的例子看到,如果可以减少车子在动态时的重量转移现象,便可提高轮胎出现打滑前的极限,亦即大幅改善车的整体操控性。事实上在上世纪90年代初F1赛车就曾出现过“主动悬挂系统”(active suspension)的设计,是用计算机在适当的时候(如拐弯时)调节悬挂系统的强度,控制重量转移现象的发生。后来这种系统被FIA改例禁止(因为这成功的设计令赛车运动不够人性化)。在明白过理论后我来介绍几个可以控制重量转移的改装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减小车重。车的总重减小了自然转移的重量也少了,也即是同一条件下轮胎的负荷少了,极限当然会更高。大家还记得还记得在改装物语第一章中我提到减少车重的重要性和方法吗? 如果忘记的话请再翻阅一遍,要再提醒读者的是需尽量减少车内尤其是尾厢内的杂物,因为它们绝对会跟随车的动态惯性来作转移,影响车子稳定性。 第二个方法是降低车子重心。因为任何物体重心越低,可以摇摆(roll)的幅度便越少,同时也等于被转移的重量越少。降低车子重心的最简单方法是把整车的高度降低,但千万不要胡乱把原装弹簧剪短以达目的,这种土法改装的副作用会令车主得不偿失,在下文我会介绍正统的方法。 第三则是加强车子的抗倾侧力(roll stiffness),即加强车体和悬挂系统的强(硬)度来压制车的摇摆幅度,道理和降低重心一样。对这种改装最常用的方法是更换高强度的弹簧和避震器,加装前后顶巴(tower bar) 和防倾杆(anti roll bar)等。 弹簧基本作用原理 弹簧基本上是一个能量储存器,它利用了可伸长和压缩的特性把车轮在经过不平的路面时产生的弹跳(能量)吸收和释放,令车体可以保持平衡和稳定,而部分储存在弹簧的能量在弹簧伸长(即回弹)时在减震器的调控下会转化成热能散播于空气中。弹簧可分为渐进性和线性两种,大多数汽车原装及一般改装用的都是渐进性弹簧(外观上弹簧的粗细、疏密会有变化),好处是当受压不大时,初段的弹性系数(spring rate俗称K数,公制单位是kg/mm,英制单位是 lb/inch ,代表把弹簧压缩1mm或 1英寸所需要的重量,数字越高弹性系数越强)不会太高,乘坐感会较好。而在弹簧被压到中段时弹性系数开始逐步提高,保证了车子高速时的稳定性。缺点是操控起来精确度不够。线性弹簧即是无论压缩或拉长多少,弹性系数基本不变(外观上弹簧粗细、疏密不变),这种弹簧的好处是让汽车的动态变化较为稳定和线性,让驾驶者较容易预知汽车在下一时刻将有怎样的动态。而这种弹簧一般用于赛车及高性能改装车上,因为它无须考虑舒适性和载重。另外也有赛车或一些街车改装弹簧上另加一个小的较软的辅助弹簧,这种变刚性弹簧组合除了有增加舒适性的作用外,还能在主弹簧受压回弹时压着主弹簧,防止主弹簧因此脱离弹簧座。 减震器原理及由来 最原始最简单的汽车悬挂系统是用四条(叶片)弹簧把车身从轮子上撑起来的,后来人们不希望在遇到路面的一丁点凹凸之后车身就不停地振动,因此引入减震器(避震器、避震机)。这里“减震”的意思不单是指让振动幅度减小,更是把振动的能量吸收,减少车身振动的次数,保持车轮和地面接触,所以减震器也叫吸震筒(shock absorber)。减震器的基本参数是阻尼值,即在压缩(compress,或称rebound)时可产生多大的阻力,数值越高,阻力越大。但阻尼值并不能决定车在过弯会倾侧多少(这是弹簧的工作),它只会控制产生倾侧的速率(rate,用多少时间完成倾侧)。由于减震器在减震的过程中会受热(从转化弹簧的能量而来),因此在剧烈运动后会产生高温,令减震器内的减震液失效(Shock fade),情形就像刹车油因过热失效一样。因此有些高档或比赛用的减震器(如Ohlins,Sachs等)会多带一个氮气瓶来控制减震液的温度(减震桶中可容纳更多的减震液,热容量更大)。一般车用的原装减震器,都是偏向舒适和应付各种路面的调校,所以大都配上较低阻尼的减震器和较弱的弹簧来保持行车舒适。显而易见,改装阻尼值大的减震器和硬弹簧会改善车子的重量转移现象,增强在行车时的结实感和灵敏度,使整体的操控性大为改善,代价是失去了原车的乘坐舒适感,也牺牲了车上其它部件的耐用性。 弹簧、减震器配合改装要诀 一般用于性能改装的运动型弹簧(sport spring)都会把车身降低大约25-35mm (弹簧是决定车高的主要部件),并把弹性系数提升约20 -30%,通过更换运动型弹簧可以增强车的roll stiffness抗倾侧力和降低重心,不但可减少各个方向的重量转移,提高过弯极限,更可令车子看起来更有跑味,吸引眼球,是一举两得之作。如果更换的弹簧降低车身不到25mm,强度增加在15%之内,可考虑沿用原装减震器(如果性能良好的话),这种搭配不但经济,而且在改善操控和外观之余更可保持原车大部份的乘坐舒适感。但如果新弹簧的强度和长短超过这些范围的话,便必须采用匹配的减震器,以确保系统的性能可以充分发挥,并且不影响行车安全。因为当弹簧强于减震时,减震器的减震功能便不能发挥,整车操控会变得轻浮和迟钝,但如果是减震强于弹簧时会影响弹簧的缓冲效果,同时降低减震器寿命。要提醒大家的是,在改装悬挂系统时弹簧是主角,即应先决定弹簧的强度和长短,其它的配件如减震器等都是用来配合的。另外前后弹簧的个别强度对车子的动态平衡(推头/甩尾)有极大的影响,改装时要特别留意。改装弹簧减震器还要避免几个误区。首先是不要拼命降低车身,过分降低车身会影响减震器、弹簧、等速万向节和其它悬挂关节的寿命。另外,虽然车身降低后大部分悬挂系统上都会有增加车轮负倾角(negative camber)的效果,对弯道表现有好影响,但若是没有修改悬挂机构关节点的位置,过分地降低或升高车身都会破坏悬挂机构的应有特性,效果会更差。车身过低对日常行车所带来的烦恼也会令你困扰不已。还要强调的是除非你有很多时间和资源去作测试和调校,不然的话建议购买特别为某款车型定制的悬挂套装,尤其是名厂产品 (如KW, Bilstein , Koni等),这样会万无一失,省时省心。一般的套装系统都配有调硬和短了的强弹簧加上高阻尼值的减震器,较为高档的减震器还会有车体高度(俗称绞牙避震)和本体长度(配合长短不同的弹簧)的调节功能,更高档的还有多种压缩和拉伸阻尼调校。由于篇幅所限,这些在减震器上的调校功能和作用将会连同其它悬挂系统上的改装配件如顶巴、防倾杆和衬垫等,在下期和大家详谈。 这款瑞典Ohlins拉力赛用前减震器是设计给富士WRX用的,除轻金属(锑)制的本体、特长的筒身和大幅的高度调节范围外,它那外置氮气瓶还可以减低减震液温度和防止气泡产生,令减震效果更持久和顺滑。 转向不足(Understeer)俗称“推头”,是指后轮能循迹滚动但前轮向外滑动。图中虚线表示赛车原来的行车线,但因车速过高,会出现打了方向但前轮仍偏离行车线向弯外滑出的现象。转向过多(OverSteer)又称“甩尾”,情况与转向不足相反,后轮偏离原来行车线向弯外滑动,注意图中赛车的前轮已向反方向打以消除这个现象。 貌不惊人,粗细高低不同的各式(色)弹簧,是支配车身离地高度、倾侧度和乘坐舒适感的重要配件。 刹车时的重量向前转移现象,令这台福特Focus的尾部高高翘起。 日本Top Secret出品的“绞牙避震”可调高低式减震器的港式俗称。它的筒身刻有可调整弹簧高度的弹簧底座,一般人只用它来降低车身高度,其实它的另一重作用是调校四个车轮的独立负重(corner weight)。在下期将有corner weight 的详细解说。 1.减震器并不一定是每轴一双的,这是雷诺方程式Formula Renault)用的单筒式 (Mono shock) 设计。 2.这是安装在一台三菱EVO拉力赛车发动机舱内的一双前减震器外置氮气瓶 (置于发动机后上方的两个银色罐)。 3.图中的可调高度式(Height Adjustable,又称绞牙避震)减震器共配两组弹簧,分别是红色的辅助弹簧(Helper Spring)和黑色的主弹簧。辅助弹簧除可产生渐进效果外,主要作用是防止主弹簧在(受压)回弹时脱离底座而发生危险。绞牙避震 绞牙避震( Height. Adjustable. Damper)源自赛车技术,指有可调(弹簧)高度设计(香港人俗称“绞牙”设计)的减震器。顾名思义,可调高度式减震器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很方便地独立调整车身四角的离地间隙。当车子静止时,车身四个角的离地距离对该位置上车轮的负重有很大的影响:增加车身左后角的离地间隙,便增加左后轮及其对角线车轮(即右前轮)的负重,同时另外对角上的两只车轮(左前及右后轮)的负重则会减少。如果减少离地间隙则效果相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调高度式减震器可用来调校包括车手和载(汽)油量的静止重量分布(static weight distribution)。在赛车场上,专业车队会利用离地间隙和车轮负重的关系,来计算赛车上每角车轮的负重(即角重corner weights),角重进行过调整的赛车在动态时会有较少的重量转移和较好的整车平衡,能帮助提升轮胎的极限。在调校角重时最理想的当然是可以把车重平均分配(或为特别效果而刻意增减个别车轮的负重)。但事实上,除了方程式赛车能做到理想的重量分布外,绝大多数的车,包括GT赛车也做不到这一点(FF房车最差,因车手、发动机和变速箱的重量都集中在前面,严重的天生不平衡)。说远了,回到民用车上,多数车迷都只会在最初改装可调高度式减震器时玩一下这特别的设计,但后来往往不会再有耐性进行细致的调整(毕竟每次开车前按乘客的数目、乘坐位置或将驶经路线上的路况来调校车子每角的负重和离地距是件很麻烦的事)。如此一来除可调高度外,有“绞牙”设计减震器的性能表现并不一定比没有的强。而从实用的角度来看,如果只为降低车身和减低车子在弯中的倾侧度,那么简单地换一套短而硬的弹簧配相应的避震器,可能会更省心。以后有机会的话,我还将就绞牙避震的细致调校对驾驶的影响做更详细介绍。 多路可调式减震器 市面上有些可调式(软硬可调)减震器设有多段的压缩(compress,或称bump)或伸长(decompress,或称rebound)的阻尼调校功能。和可调高度一样,这设计也是为竞赛而设的。简单地说,一路可调式减震器(1 way adjustable damper,通常只可调减震器回弹时的阻尼)有12段调校选择;而两路可调式(2 way adjustable,即减震器压缩和回弹时的阻尼均可调 )会再多12段的调校选择,即理论上它有1212=144款调校组合。如果再加到三路甚至是四路可调式设计(可再细分调校高速和低速的压缩回弹阻尼),组合结果会更多。如以压缩为例,车子快速通过赛道路肩时减震器会产生高速压缩,而车子在转向、加速、刹车时引发的重量转移则会产生低速压缩。因此这种多路可调式设计可多达N种减震阻尼(软硬)的组合,当然这是纯理论值,实际上可产生明显效果的组合并没有这么多,而且有些组合更有互相抵消的效果。对于专业车手(尤其是拉力车手)来说,多路式减震器非常重要,因为调校得宜的减震器可令赛车在非常颠簸的砂石路面上稳定地高速飞驰。 但除非是高烧中的发烧友或是准备出赛,太多软硬可调设计并不实际(竞赛用的设计在民用角度看都是不切实际的)。以我个人的经验来说,在买车时选择原厂运动悬挂配置(sport suspension option,在国外很普遍,尤其是宝马和奔驰等欧洲车厂都会提供这些选择,相信国内也很快会流行)是最好的妥协,不然的话买一套一路可调式减震器回来再调校一个自己觉得可以接受的设定便可以了,太多的选择只会令你伤透脑筋。除了弹簧和减震器外,悬挂系统内还有其它不那么容易注意到,但同样举足轻重的东西:防倾杆、关节衬垫和用于加固车身的配件等。 车身加强 在前后悬挂的支柱顶部(俗称“塔顶”)加装“塔顶巴”(横拉杆),把左右塔顶用硬杆连接起来,可以加强车身刚度,避免车身两边因重量转移改变了受力点而扭曲,继而影响车轮前束、车轮倾角等的动态几何。“塔顶巴”让悬挂系统的运动轨迹保持设计的初衷,从而在急转弯时把系统的动态几何控制在较理想的范围内,而且加装前顶巴可使车子的转向更灵敏和直接。但由于车身刚度的加强,转弯时重量转移会加剧(原本较软的车身会抵消一部分的力),若塔顶巴是加在前轴,那么前轮的重量转移较多,令前轴的车轮先于后轴到达极限,出现转向不足。同一道理如加在后轴就偏向于转向过度,可见塔顶巴亦有类似于防倾杆的作用(在下文有详细解释)。很多街车的车底用于固定摇臂的部位是很弱的,所以有些改装商会建议在这里装“底巴”,加强摇臂的关节点,原理和塔顶巴是一样的。当然这一切都是基于其它条件不变的理论情况,但现实中的情况不会这么简单,不然的话很容易便可当改装专家了。装配顶巴是很简单的技术,大部份情况下只要位置合适便可,充其量要注意的是顶巴的设计会否影响一些简单的日常维修工作如换机油滤请器和火花塞等,名牌与否在此关系不大。 悬挂关节的衬垫 街车由于要顾及使用寿命和平顺性、宁静性,悬挂系统的所有关节都采用橡胶质地的衬垫(bush),即金属之间不会有直接接触,但缺点是软衬垫令车子的操控不够敏锐和直接,而且刚度不够会令激烈驾驶时悬挂系统产生多余的动态几何变化,影响车子的操控表现。另外经常高速行车所产生的热力也会令橡胶质地的衬垫寿命缩短,要经常更换。如果改装悬挂时可以换上硬度较大、耐热较好,用聚亚安酯(polyurethane)等物料制造的衬垫,可大大改善上面提到的问题,代价是牺牲一些乘坐舒适感。事实上在专业赛车上,会干脆把关节改成金属制造的球状轴承(spherical joints,俗称“波子”)。波子需要好的润滑和经常的维护,噪音大,而且不能缓冲来自各个方向的冲击,要求车架十分牢固,加上全无乘坐舒适性,不适合用于街车。 防倾杆 如果单*基本的弹簧、减震器去提供足够的力矩,把车身在转向时的倾斜程度改善过来,所需要的强(硬)度不但会令司机和乘客接受不来,强烈的震荡亦会影响车上其它部件的性能和耐用性,绝对是得不偿失。因此大部份的高性能房车都配上了防倾杆(anti-roll bar,也称稳定杆,stabilizer 或swaybar)。防倾杆的基本设计是用一条U形的金属杆把两侧悬挂连起来,作用是当车子倾侧时,即外侧的悬挂被压缩,内侧悬挂被拉长时发挥一个抗扭作用,分别减低外侧和内侧悬挂的压缩及拉长幅度,减少车子的倾侧度。防倾杆的抗扭度(torsional stiffness)决定于它的直径和长度,直径越粗、两端摇臂离杆的中间点越远,抗扭力越强,相反则越弱。防倾杆的最大好处是它可以“防倾”,但又不会影响车子的弹性系数,因为在同一轮轴上的两侧悬挂同时压缩或伸长时防倾杆是不起作用的,因此配有防倾杆的车子可以用上较软的弹簧,令一般行车时可以维持一定的舒适感。 除了“防倾”外,防倾杆对汽车的转向特性有十分大的影响,在某程度上它的作用比弹簧和减震器还要明显。防倾杆越强,在转弯时压在外侧车轮的重量便会越大(因为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装有较强防倾杆的一轴会有较高的重量转移速率),亦即是在这一轴外侧的车轮将可能是四个车轮中第一个到达极限的车轮,当超越这极限时转向过少(如出问题的轮子在前轴)或转向过多(如在后轴)等现象便会出现。同样的道理也可应用在前后弹簧和减震器的设定上,即有相对较强弹簧/减震器组合的一轴会首先出现推头或甩尾的现象。大部份街车的操控特性在出厂时都被设定于偏向于转向不足因为这样的车相对容易控制,只要拖点刹车就能减小转向不足的现象,符合多数人的本能反应,是一项保守但安全的设计。在改装悬挂系统时要注意前后轴的平衡和新设定对车子操控特性上的影响。 以下是改装防倾杆时的一些建议。 如果街车出厂时只有一条防倾杆,那么一定是在前轴的,如果根本没有防倾杆,那么改装时应优先考虑在前轴加防倾杆,这样会安全一些。如果你有很好的赛车驾驶技术,可以在原车的基础上,加强后轴的防倾杆,这样车子的操控会较活泼,转弯时更灵活,但如果搭配失当将会使车子在高速转向时出现甩尾现象,容易发生意外。前后防倾杆的相对强弱除了要考虑操控设定的需要外,还要配合弹簧的软硬(弹性系数),比如原来已选用非常硬的弹簧,那么加装上的防倾杆可能就无“倾”可防了。防倾杆的结构有空心和实心两种,空心的较轻,但由于生产难度大,所以价格贵得多。如果资金充裕,买可调(长短)的防倾杆更容易发挥车的潜能。 其实对大部份车迷来说,最方便和有效的方法是找一间有信誉的改装公司,让它介绍一套专为自己车款型号而设计的防倾杆套装。事实上很多车厂都有官方或半官方的改装专家为自己的产品设计改装部件,例如开丰田车的可选择TRD、TOMs 的出品,本田可找无限(Mugen),宝马可用Eibach,Bilstein,大众则有Neuspeed和ABT(奥迪)等。虽然这些套餐式的改装件并不一定能100%地满足你的要求,但它们中的大部份都会对车子的操控性有可观的改善,即便是最差情况下也不会产生一些相反甚至是危险的效果。 再谈轮胎 在谈论悬挂系统时,轮胎很容易被忽视,实际上轮胎除了提供与地面的抓地力之外,也起到与弹簧、减震器相类似的作用,而且轮胎的发明也正是为了起到缓冲作用,而不是为提供大的抓地力(第一条轮胎就是为自行车减震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