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登封市大冶镇周山村修订了本村的村规民约这次村.doc_第1页
河南省登封市大冶镇周山村修订了本村的村规民约这次村.doc_第2页
河南省登封市大冶镇周山村修订了本村的村规民约这次村.doc_第3页
河南省登封市大冶镇周山村修订了本村的村规民约这次村.doc_第4页
河南省登封市大冶镇周山村修订了本村的村规民约这次村.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9年3月,河南省登封市大冶镇周山村修订了本村的村规民约。这次村规民约的修订,意义非同一般。无论是从推进村民自治的角度,还是从推动农村性别平等的角度,都称得上是一场“悄然而深刻的变革”中央党校妇女研究中心“性别平等政策倡导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的部分成员,以推动者、协助者和观察者的身份,参与了村规民约修订的全过程。引子:记住这一天(2009年3月12日)2009年3月12日,在河南省登封市大冶镇周山村,70多名村民代表、党员、妇女骨干、村民组长和村两委成员,迎着早春料峭的寒风细雨,来到文化大院会议室,行使他/她们庄严的权利讨论并表决新修订的周山村村规民约(草案)。会议室的墙壁上贴着9张大白纸,工工整整的抄写着经重新讨论后产生的村规民约草案,共四大项30条这是由村民授权委托的村两委班子、村民组长、村民代表、妇女代表等24人,经过两天紧张而热烈研讨的结晶。上午9点整,人员到齐,十几位妇女代表被会议主持人请到前排就坐,年纪大的村民代表也受到格外礼遇。人们的情绪十分高涨,因为这是周山村历史上村民第一次由自己、为自己而订规立约,行使民主权利。村支书景占营和村主任董银川联合主持会议,大学生女村官周蓓晓逐条宣读条文,由参会代表逐条审议。多数条文没有异议,很快一致通过;而一些条文,代表们辩论激烈,经过修改后才得到大家的认可通过。30条村规民约经过了两个半小时的审议,全部通过,全体与会代表热烈鼓掌,庆祝这部由村民自己新修订的村规民约的诞生!第二天开始,将村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周山村村规民约(草案)在村民较为集中的四个地点张贴出来,公示三天,广泛听取村民意见。不少村民急切地询问村干部:“什么时候开始实行啊?”究竟这是一部什么样的村规民约,如此受到村民的重视和期盼?周山村为什么要重新修订村规民约?它是如何修订成功的?这次修订活动带给我们哪些启示?一切都得从头一一说起起因:为什么要修订村规民约?治理出生性别比严重失衡的需要2008年初,我们课题组承接了国家人口计生委“在关爱女孩行动中推进性别平等”项目,开始在河南、安徽、湖北、河北、江苏等省开展关于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衡的调查研究,并于当年10月12月连续在中央党校举办有关市/县领导干部培训及全国党校系统的师资培训。在调研与培训中,课题组成员与当地干群不约而同地提出了重新修订村规民约的想法。那么,出生性别比失衡是怎么回事?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衡与修订村规民约究竟有什么关系?严峻的社会问题:出生性别比长期严重失调出生性别比失衡就是婴儿出生的性别比例结构出现了不平衡,最终造成整个人口性别比的失衡问题。按照人口理论和国际上的长期观察,认为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正常的出生人口的男女比例应该在103107之间。也就是说,正常的出生性别比是每100个女婴,就有相应的103-107个男婴,即100:103-107,一般以103-107标示正常值。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在这个正常的比值内。然而,我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从1982年开始就超出了107,二十七年来呈阶梯式逐年攀升(1982年108.47;1990年111.14;2000年116.86;2005年118.58;2007年120.20),到2008年已经严重偏离正常值达到120.86,男婴数量远远超过女婴。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出生性别比失衡最为严重,失衡时间持续最长的国家之一。其中,有11个省份(江西、安徽、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苏、贵州、广东、广西、河北)是出生性别比失衡的重灾区。同时,相对于城镇而言,农业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问题更为突出。谈到出生性别比失衡的严重后果,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成年后的男性娶妻困难。的确,男多女少,必然会引起男性的“婚姻挤压”(男性找不到适龄的配偶)。有人推算,到2020年,婚龄阶段的男性将比女性多出3000多万。这就意味着每5个婚龄男性中,将有1人无妻可娶。其实,当前婚姻挤压问题已经显现:许多生活在贫困农村或边远地区的贫困男性不得不“打光棍”,他们已经直接承担了出生性别比失衡的恶果。这是一张发布在“新华网”上的照片,照片中的男子打出一个大大的牌子,上面写着:“我找女人结婚”。他的行为可能有些夸张,却真实反映出配偶难觅带给贫困男性农民的困扰。“男性找不到老婆”的说法,是从“男性中心”的立场、从男性长远利益出发来分析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后果。我们还应该看到,出生性别比失衡造成的危害,已经更多更直接地落在妇女身上。最直接的危害是女婴的生命权受到侵害,还没有降临人世,就被剥夺了生存的权利(尚在母腹中,通过超或其它方式鉴定胎儿性别后,因是女胎就进行药物或手术流产)。侥幸出生的,也有可能被渴望生男孩的狠心父母遗弃。我们曾经采访了几个省的儿童福利院,发现那里收养的弃婴,女孩与男孩的比例是9.851。被遗弃的男孩差不多都身有残疾,而女孩大多数都是健康的。长大成人后,由于婚姻市场中女性人数远远少于男性,极易诱发拐卖妇女等侵害妇女权益的恶性犯罪行为,许多中青年妇女又有可能成为婚姻买卖中的交易品。近些年不断发生拐卖妇女事件,不仅使妇女权益和身心受到极大伤害,也严重危害了社会的治安和稳定。还有,未成年女性遭受性侵害的案件也逐年增多,严重侵犯、伤害了女童的身心健康。这些案件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多发生在偏远的农村地区,受害者的年龄大多集中在12岁以下。从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到这样一个逻辑链条: 首先,性别选择在上世纪80年代以遗弃女婴和近些年来的女胎流产妇女问题的方式表现出来;而后累积并转化为男性的“婚姻挤压”男性问题,进而加剧了贩卖人口、性侵害、性暴力等社会犯罪问题社会问题。可见,出生性别比失衡不仅已经影响到千家万户得个人生活,而且对社会稳定特别是农村的社会稳定造成极大的威胁。进入21世纪,出生性别比失衡问题已经引起国家相关部门乃至国家最高领导人的高度关注。 2004年4月,胡锦涛在“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提出:“要高度重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开展必要的专项治理活动。力争在5年左右的时间,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势头。”国家人口计生委除采取各项措施遏制出生性别比失衡外,又从2003年开始,逐步在全国推展“关爱女孩行动”,将推动性别平等与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衡联系起来,努力探索“表”、“本”并治的措施。2008年1月,中央党校妇女研究中心“性别平等政策倡导课题组”正式成立(成员名单见附录)。受国家人口计生委的委托,开始启动“在关爱女孩行动中推进性别平等”项目。2008年初,课题组在河南、安徽、湖北、河北、江苏等省农村深入调研,采取不同群体的座谈会、入户访谈、实地观察等各种调查方法,用画图、排序、讲故事等参与式方式,与村民一起探讨出生性别比失衡的根本原因。调查中,专家和村民都承认:出生性别比失衡最根本的原因,是村民中有着强烈的“男孩偏好”;而“男孩偏好”的背后,则是错综复杂、广泛深厚的经济、文化、制度动因。难解的“情结”:为什么千方百计要生男孩?这是一次在中原地区与村民们推心置腹交谈后的访谈记录,真实地反映了他/她们强烈的“生男偏好”:问:如果第一胎是女孩,还要不要二胎?答:要!没有指标,罚款也会要。问:为了保证第二胎是男孩会不会去做 B超?答:头胎是男孩的,很少去做 B超,不管二胎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可以接受。头胎是女孩的,百分之百去做 B超,除非精神不正常。 问:有人打掉女胎吗? 答:多啦!为了第二胎要个男孩,做B超(连续)打掉4、5个的都有。村民们的“男孩偏好”,为什么如此强烈呢?要想真正将揭示村民的“生男情结”,必须深入到他/她们的生活情境之中,了解他/她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以及他/她们对生活、生命的理解和认识。通过调查,我们归纳了以往有关学者的调查,以及基层干部们的看法,提出最普遍的解释“男孩偏好”的五个理由:农村的体力劳动需要男孩男孩能给家庭带来收益男孩能够壮大家族势力男孩能给父母养老送终男孩能为家族传宗接代我们将这五个理由写成纸条,摆在不同群体村民(老年男性和老年妇女、中青年男性和妇女、育龄妇女小组长、村民组长、村干部等)面前,要他/她们“排序打分”,并询问为什么这样排序的理由。汇总以后,结果如下:体力劳动不是主要原因(无论在城市近郊或是农业地区,结论大致相同)。理由是土地越来越少,越来越多地使用农业机械,对体力劳动的要求不断减低;而且目前大多数男性都外出打工,妇女已经担起了农业生产的重担,尤其是田间的日常管理,像拔草、打药、施肥等都是妇女来干。妇女们更提出,除了农业劳动之外,她们还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劳动:“家务活也是体力劳动,做饭、洗衣、抱孩子、打扫卫生,家务不记工,累得哼呀哼,可是谁都看不到眼里。”家庭收益遭到普遍的、甚至是强烈的反对,大家都说生养一个男孩的成本远远高于女孩。村民们一笔一笔地给我们计算出来,在经济水平中等偏下的农村,养育一个男孩直至他娶妻生子,需要花费人民币30万元左右,几乎花去父母一生的劳动所得。即使儿子成年后挣钱比女孩多,“也没有交给父母,而是养活他的小家庭了”。家族势力有两种声音:一种是:“弟兄多了好,红白事场面大,热闹、排场;如果是单门独户,说句话都不气势”;“竞选干部、分配宅基地,谁家人多谁沾光”。另一种声音是:“现在讲法律了,也不敢太过分,把人打伤了自己也要受制裁”;“气势主要是心理作用,谁整天没事,只想着在村里摆气势?” 养儿防老得到96%的被调查者的认同。理由是农村老人没有选择养老方式的余地。除了全国极少数的“小康村”以外,农村的社会养老几乎是空白,家庭养老是最传统也最普遍的养老方式。由于“男娶女嫁”的婚居规则,“女儿都出嫁了,只能靠儿子养老”。所以,家庭养老实际上就是儿子养老。 传宗接代对这一点我们想多说两句:调查前,我们曾想当然地以为,“传宗接代”是被批判了许多年的“陈旧”、“落后”的“封建意识”,人们起码在表面上不会认同。然而,调查结果却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认同率竟高达100%,所有接受调查的群体,都给予肯定的回答:“传宗接代就是有个后继,后继有人是正事儿,没人传后,村上就没这一户人了。” “家里没人了,还有啥?这个事儿城里人是不理解的。”“儿子孙子是后人,闺女去给别人家传后了。”看来,村民认同的“男孩偏好”的真正理由是后两项“传宗接代”和“养儿防老”。这是从民众心理中挖掘出来的“生男情结”的根子,至少在地处中原的河南农村基本如此。而要弱化村民的男孩偏好倾向,还要搞清楚“传宗接代”和“养儿防老”在村民生活中怎样扎根。我们发现:在绝大多数的农村地区,虽然男女平等的宣传已经耳熟能详,一般村民也能常常挂在嘴上,但现实中,依然遵循的却是父系家庭的运行规则。这个规则有三个特点:第一是“父子相承”的原则,父亲的血脉、财产只传给儿子,儿子再传给孙子;第二是“从夫居”的规则,即女方要被男方娶进来,住到公婆家,为男方生儿育女;第三是子女“随父姓”,以表示子女(尤其是儿子)继承的是父亲家的血统。在这三个规则中,子孙至关重要,是父系链条上的连接点,没有子孙就无法传宗接代。因此要生儿子,儿子要生孙子,才能够将前辈的血脉家业一代一代传下去。按照这样的规则,女孩早晚是要嫁出去的,“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因此是“赔钱货”,不受家庭的欢迎。女孩长大后,一定要被男人“娶”走,住到男方家,为丈夫生养儿子,使夫家的香火得以延续。所以,女人的主要价值是生育,而且必须生儿子,以完成夫家传宗接代的使命。如果完成的好,她在夫家就有地位,在公婆、丈夫、妯娌面前“才能挺得起腰”,在村里人面前,“走路都觉得气势”。如果生了女孩,就觉得对不起夫家,“感觉自己不中用、命不好”,在这个家里也没有地位。我们把上面说的三个原则叫做“经”。什么是“经”?织布的时候,竖着的线叫“经线”。“经线”是固定的,“纬线”则要随着梭子来回穿行。所以,“经”是指稳定的、持久不变的原则。遵循了这些原则,就说“天经地义”;违背了这些原则,就是“离经叛道”。例如,人们在谈到“男娶女嫁”这种婚姻形式的时候,常常张口就说:“这是几千年的老规矩,天经地义。” 那么,这种沿袭了几千年的规则是通过什么方式影响村民的呢?调查发现,家族文化、村落文化、民俗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族文化是家族/家庭内部的规则和约定。由于家族的血缘关系,成员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家族文化对人们生育观念/行为的影响更为直接。目前我国农村越来越兴盛的续家谱、修祠堂的风气,就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村民的“生男偏好”。因为续家谱是按照男性传承的规则,已有的儿孙,甚至还没有出生的儿孙都要写上去,没有儿子家谱就会中断,意味着这个家族/家庭的“生命链”会断掉,就会“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住后世”。中国文化中,血统中断被认为是人生的最大悲剧,“绝户”是农民家庭最大的不幸。所以,家族/家庭对于男孩的强烈期待极大地影响着家庭成员,特别是妇女的生育意愿不生儿子死不瞑目!村民们有这样的表述:“没儿子就是不行,活着都没劲儿了。还盖房子呢,盖它干啥?自己住破房子就行了,吃点、喝点、花点,死了算完!”由此可见,传宗接代的观念已经内化到人们的心灵深处,成为一种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村落文化是乡村社区内部的文化。村落文化特点是:流动性小,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密、相互熟知,所有事情都要服从约定俗成的“规范”,大家习惯地用这些规范要求自己,也同时要求别人。每个人都盯着别人,也被别人所盯。因此,村民们往往有着较强的“从众心理”,极其看重村里人的舆论,其实就是因为村落规范的压力。例如在生儿育女、婚丧嫁娶这些大事上,人们不仅要“按规矩”操办,而且只能做得比别人好,否则就会觉得“丢面子”。而能不能生育男孩,就是关乎“面子”的重大事件,每位村民都极其看重。一户没有儿子的村民对我们说:“有男孩就长你的势,没男孩就是命赖(不好),让你说话张不开嘴。与村里人吵架,别人会说,有本事你咋不生个男孩?俺家的庄稼长得不好,村里人就笑话俺说,这是绝户头种的庄稼。这是农村骂人最难听的话了!”在某种意义上说,生育并不完全是个人的选择,而具有一定的“外部性”,村落文化越是偏好男孩,村民的生男意愿就越强烈。在农村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在“生男孩”上的“从众”和“攀比”。民俗文化则是不同区域形成的风俗习惯,包括婚丧嫁娶、生儿育女的习俗,对人们的生育观念和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婚姻习俗方面:在中原农村,从订婚、择日、迎娶、回门的婚姻嫁娶全部过程,实质上就是一场男方金钱与女方家交换女儿的过程。尽管人人抱怨生育男孩的“高成本”主要是花在为他娶媳妇上面,但仍然心甘情愿地付出,那是因为他/她们十分明白男女双方的得与失:“婆家花钱换回来一个媳妇,这是一大功。订婚时给出去的东西又跟着媳妇带回来了;女方家其实什么也没有得着,还少了一个人。所以老话说:打发闺女满屋穷,娶个媳妇满屋明。” 这种男方用钱物交换女子,为夫家生子传后、养老送终的婚俗,是推动“男孩偏好”关键性的环节。生育习俗:登封市东张庄村村民的顺口溜很能说明问题:奶奶前襟包孙子,他是俺家接代人;奶奶围裙包孙女,烧火做饭要嫁人。生儿胎盘埋在院中间,顶天立地男子汉;生女胎盘埋在厕所边,闺女早晚嫁外边。生儿眉开眼笑:“带把儿”的,小爷们;生女唉声叹气:丫头片子,死妮子。生男满月大摆宴席,扬眉吐气;生女请客吃顿面条,一门亲戚。生男孩写进家谱,有名有序;生女孩一笔带过:氏之女。男孩夭亡埋在祖坟旁,死了也是传后人;女孩夭亡埋在大路边,永远不能进祖坟。丧葬仪式:同样也是以儿子为主,女儿受到排斥。老人去世后,从报丧、吊唁、哭棂、“摔老盆”(摔老盆表示继承家产)、下葬等,处处体现孝子/孙的重要。如:随礼时,儿子的钱不入礼单(表明他是自家人),女儿的钱则要入礼单(说明她是外人);报丧时,只能由儿子去本家和舅家报丧;送葬时,长子抱骨灰盒走在前边,其他男性随后,女儿和女性亲属则必须走在最后;摔老盆,只能是儿子/孙子来摔,以向众人宣示他是事实上的继承人。没有儿子的家庭,如果有侄子,就不能让女儿“摔老盆”;即使让女儿摔了,她也不能继承家产。一个家庭如果没有儿子,埋葬老人是一件很麻烦的事,女儿要到处求情,请男性长辈来帮忙。感觉处处矮人三分,备受歧视。这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风俗仪式,活生生地流淌、展现在村民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在每个农户家得到体现,又为每个村民所传承。人们在按老规矩办事的同时,也逐渐内化、固化、强化了父系规则和传宗接代的观念,使之不知不觉延续下来并深入人心,构成了“男孩偏好”的强大动力和深层根源。最大的困惑:“养儿”真能“防老”吗? “养儿防老”是村民们一定要生男孩的重要理由,按说也是合情合理的。辛苦劳作了一辈子,谁都期待自己的晚年有尊严有保障有归宿。但是我们在调查中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一方面,村民对“养儿防老”的赞同率非常高(96%);另一方面,却又对“养儿防老”现状的评价非常低。村民们(尤其是老年人)这样说:“啥叫养儿防老?不打你骂你,就是孝顺儿子!”“儿子越多越不行!一个老人能养一群孩子,一群孩子养不住一个老人。”“孝顺儿子最多能占15%,不孝顺的占30-40%。”“儿子不孝,不如不要。多儿,多气,多负担。”“生男孩是面子好,生女孩是命好。” 的确,目前农村老人的生存状况亟待改善,甚至可以说面临着赡养危机。调查中,我们看到老年人生活状况:她/他们往往是村子里最穷的人,住在矮小破旧房屋中,吃得最差、穿得最破。辛苦操劳一辈子,为给儿子盖房子、娶媳妇,用光了一生的积蓄,还常常欠着外债。一些生活无法自理的高龄老人更加艰难,能用“凄凉辛酸”来形容。她/他们吃穿得不到照顾,生病得不到医治,遭受虐待的情形也时有发生。有的儿子们为了减轻负担,将父母分开照顾,一家管一个老人,老年夫妻被迫“分居”,常年不能见面团聚。她/他们心酸地自嘲说:“共产党不让我们离婚,儿子们却让我们离婚了(指分开居住)”。在农村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儿住瓦房孙住楼,老头老婆(指老年夫妻)住村头;儿烧煤,孙烧气儿(燃气),老头老婆柴禾棍儿;儿骑单车孙摩托,老头老婆双脚挪;孙吃大米儿白面,老头老婆玉米面探究农村养老的困境,有两大症结,长期被人们忽视。症结一:老人过早丧失经济自主权。按照父系家庭的规则,家产是要“传宗接代”的。父系家产的传承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儿子继承,传男不传女,认为传给女儿就是传给外人了。与我国法律规定的“男孩女孩具有同等继承家产的权利”相违背。 第二,众子平分,每个儿子都有一份,这给老人的晚年生活埋下隐患。在农村赡养纠纷最多就是儿子多的家庭,儿子越多,老人越没人养,理由大多是老人“偏心”,家产分得不公平。第三,靠儿子养老。按当今农村的习惯,儿子结婚后,就要与父母分家。分到最后一个儿子,老人就没有属于自己的财产了。辛苦一辈子盖起来的房子,自己不仅没有所有权,甚至连居住的权利都没有。所以才会出现“儿住瓦房孙住楼,老头老婆住村头”的局面。没有财产的老人实际上成了“依赖”人口,只能靠儿子媳妇养活。她/他们住在其中一个儿子家里,不再是全权的家庭成员,只是被这个家庭所供养的人。没有经济自主权,也没有生活的决策权和控制权,很容易就失去了晚年的尊严。农村老人好像在用自己的一生赌博,把全部的心血和期望都压在儿子身上,就像“飞蛾扑火”一样,一味地去做,不计后果。那么,不论儿子们以何种原因(或外出打工、或生活困难、或不讲孝道)不能对老人尽孝,都会将老人置于痛苦绝望的境地。症结二:婆媳矛盾突出。历来被看作“千年难题”的婆媳矛盾,在当今农村表现得更为突出,极大地影响着老人,特别是老年妇女的生活质量,也影响到农村社区关系的和谐。如果我们总是拘泥在婆媳之间评论谁是谁非,也许永远争论不休,难下定论。但是,当我们超越“人际冲突”来审视婆媳关系,就会发现,这实在不是两个女人之间的事情,而是父系家庭一个难以打开的死结。首先,妇女婚后要住在夫家,成为“婆家人”,而有养育之恩的父母反而成了“外人”。照料婆家人是义务,照料娘家人是情分;夹在婆家娘家之间,常常给媳妇造成心理失衡。曾一位媳妇这样说:“作为闺女,那边是生你养你的亲娘在床上躺着,你却在这边伺候婆婆,心里能不生气吗?可是没办法,这儿是你的家,只能以这边为主。”这种情况下,媳妇对婆家人(尤其是婆婆)难免产生排斥对抗心理。其次,由于父系家庭中“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媳妇承担了主要的照顾老人的责任:做饭、洗衣、照顾老人/病人等。“照顾”是一项操心、操神、操劳的工作,长时间担当照顾责任的人,自身却得不到对应的支持和关爱,因为媳妇的照料被认为是“义务”,是“应该的”,她们只能通过唠叨、发怒、抱怨等方式表达心里的不满和生活中的压力,常因此而激发与被照顾者的冲突。儿子虽然担负着“养老”的面子和名份,却很少亲自照顾父母。一个儿子偶尔替生病的父亲洗了一件衣服,村里人就笑话他说:“你娶媳妇是干啥的?”在照顾老人的事务中,儿子们置身事外,自然不会与老人产生太多的矛盾。第三,媳妇到了夫家,遵守夫家的规则,为夫家生儿育女,操劳家务,但在夫家人的眼中,却仍是一个外人,家庭不和得责任常归罪于她,使她成为家庭矛盾的替罪羊。 在我们调查的所有群体中,除中青年妇女(媳妇群体)外,多数村民(包括村干部)对媳妇的评价几乎可以说是异口同声:“现在婆媳矛盾,80%怨媳妇,媳妇的素质太差。”“儿子想孝顺,怕老婆,不敢孝顺。”“儿子能拿住(控制)媳妇还可以,拿不住不行。” 这些对于媳妇的刻板印象和负面评价,更加重了媳妇们的逆反心理,认为自己无论怎样也得不到婆家的信任与好评,干脆摆出一副无所畏惧的样子,任人评说。 可以说,依靠提倡孝道或者学习一些婆媳相处技巧,并不能解决日益尖锐的婆媳矛盾。唯有改变当前农村的父系家庭规则,才是改善婆媳关系的有效切入点。破解两“难”:基层的突破点在哪里?上述状况可以看到,围绕“男孩偏好”的两个难题(传宗接代、养儿防老)形成两个怪圈:一个怪圈是人们千方百计要生男孩,导致出生性别比失衡,使得想要“传宗接代”的男子找不到老婆,从而无法传宗接代;另一个怪圈是人们生男孩本来是指望“养儿防老”,但结果却是“养儿不防老”,农村老人面临着严重的赡养危机。这两个难题和怪圈密切相关:传宗接代更多表现为思想观念,养儿防老则表现为村民的实际困难。观念改变了,旧的家庭制度、社区规则、风俗习惯也能随之改变,有利于实际困难的解决;而解决了实际困难,也会促进观念的转变。但是,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行。我们课题组就是同时在两个方向上努力:一方面在调研的基础上大规模开展对基层民众的性别平等意识的培训为了扭转传宗接代的观念;另一方面在农村社区进行“养老模式多样化”的探索实验(社会养老、儿子养老、女儿养老、儿女共同养老、互助养老、老人自养等)以改善农村老人的生存状况,为农村养老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要改变风俗、习惯和观念,促进养老模式的多样化,就必然涉及到村规民约。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地方的村规民约限制女儿留在本村招女婿,有的村明文规定“没有儿子的家庭只允许一个女儿招婿”;其他妇女只要结婚就得将户口外迁;不遵从规定者“出嫁的姑娘,不管户口是否迁出,一律不得参加土地分配和其他分配。”还有的妇女因离婚或丧偶回到本村,也会被视为外来人口,不能享受村民待遇。修订以上含有性别不平等内容的村规民约,不仅有利于倡导养老模式多样化,使目前农村老人的生存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也有利于推进新农村的乡风文明,有利于倡导“生男生女都一样”、“儿女都是传后人”的新观念,是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衡的一项治本之策。 探索计生、民生与新农村建设三结合的需要在一年多的调研与培训中,我们课题组逐渐认识到目前计生工作的瓶颈所在人口规模得到控制,出生性别比却居高不下。一位计生干部感慨地说:“惨淡经营年复年,综治奖扶加宣传;考评服务招用尽,百姓还是想生男”问题出在哪里?我们认为,计生工作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与时俱进的思维模式,以及具体而可操作的多种探索。尤其需要做到的有: 工作重点下移,从县市深入到村镇民间。在以往自上而下的工作模式中,如政府管理(综合治理,严打两非)、政策调整(奖扶激励家庭个人)、宣传倡导(文化大院,婚育新风等)等,存在着运行成本高、受益人群少、流于一般号召等问题。希望能够在原有基础上前行一步,自下而上地推动村规民约的修订,激励民众自觉改变文化习俗和思想观念,推进农村社区的性别平等; 将计生工作与更多领域结合。这里不是指综合治理中要求别的部门配合计生,而是看到其他领域的变化有可能成为计生工作的突破口,如新农村建设、保民生工程、医疗改革、村民自治等,都会为计生工作的全面推进(包括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衡)带来契机和转机。我们课题组的目标,就是在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全部环节中,自始至终贯穿性别平等的理念,抓住目前新农村建设和民生、计生、医改等多个契机,通过修订村规民约等一系列活动,使性别平等观念在民间扎根,变成千百万男女公民的自觉行为,为纠正男孩偏好创出一条治本之路。我们知道,这项工作十分艰巨,具有极大的挑战性;但因其势在必行,又是基层干群的迫切需求,所以虽然艰难却也切实可行。具体而言,我们从修改村规民约入手,探索“三结合”新路的想法是基于以下认识:基础在村,改变在民:修订村规民约大有可为从政府工作和新农村建设关系来看,20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不但是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方针,也是将计划生育、男女平等、环境与国土资源保护、改革开放这五大国策落实在基层的绝好契机和切入点。在新农村建设中,通过修订村规民约的活动,倡导性别平等以改变男孩偏好,改变男孩偏好以纠正出生性别比失衡,将计划生育和男女平等两大国策在基层落实,这是绝好的利国利民的善策。同时,修订村规民约时,必然会涉及到土地、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问题,更涉及到社会生活环境的改善。通过一个村庄的一部规约,由村民修订,村民执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达到社区和谐稳定,民生获益的目的,是一举多得之策,值得探索推行。众所周知,计划生育是我国推行最有力的基本国策,成绩举世皆知。虽然国家政策和各级政府管理都充分认识到计生工作的重要性,采取了各种举措,但计生工作的基础不在官而是在民。因为生育的主体是男女民众,对出生婴儿的性别选择是社会性别议题,而不是简单的自然生理现象。纠正男孩偏好必须触及社会根本,对症把脉,以人为本,细雨和风,自我教育,从切身利益中认清事理,改变观念,最后付之行动。如上所述,“传宗接代”、“养儿防老”是男女村民的两大心结(即“病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