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性分析-统计学_第1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性分析-统计学_第2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性分析-统计学_第3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性分析-统计学_第4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性分析-统计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0 目 录 中文摘要 文摘要 、 引言 、 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 一) 产业结构分析 二) 就业结构分析 、回归模型的建立及其分析 一) 模型的构建 二)数据整理 三)模型建立以及分析 、提高我国产业结 构与就业结构的建议 考文献 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1 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性 分析 【摘要】 产业发展与劳动就业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关联,我国现阶段第一产业已经达到饱和 并且开始排斥劳动力,第二、三产业成为吸引劳动力的主要产业。 本文首先论述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关系,提出了对于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相关关联性的模型和实证分析,从模型出发解释模型数据意义并且 进一步为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相关性 优化与提高 on of to is to s in of to 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2 一、引言 面对经济全球 化 和知识经济浪潮的国际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特别是我国产业正处于战略转型时期,如何在保持一定速度经济增长的同时 应对接踵而来的挑战,把握难能可贵的机遇, 改进传统的产业结构,改善产业格局成为经济增长的突破口。 根据产业经济学的解释,产业结构是指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数量比例、比例关系,一般是指产业生产值占 比重,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金,人力资源和各种自然资源在各个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配置状况及联系方式。按照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 (示经济发展中一个国家或 地区产业结构应该朝着农业产业产出为主工业产业产出为主第三产业产出为主的方向不断发展前进。相应于此,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由于收入差异的拉大,劳动力会不断地向高收入产业转移,从而次产业劳动力不断减少,最终劳动力的构成逐渐由第一产业优势转化为第二、三产业优势。 产业结构的变动必然会带来就业结构的变动。就业结构又称社会劳动力分配结构,通常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所占用劳动力的数量、比例及其相互联系。就业结构不仅仅要满足产业结构变化对人力资源配置的要求,而且会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合理的就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由此可见,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具有高度关联性。 二、 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 (一) 产业结构分析 1989 5 7 9 11 13 15 17 19 21年份百分比系列1系列2系列3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3 系列 1、 2、 3分别表示各年第一、二、三产业占当年 比重 由图知,从我国 1989 年 2008 年的产业结构变化轨迹来看,产业结构变化与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保持一致。国内产业升级的趋势明显,其中第一产业的生产总值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的 降至 2008年的 第二产业所占当年 步上升至 2008年的 上升趋势明显;但第三产业生产值占 003年为分界点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从 1990年的 步上升至 2002年的 到 2003 年至 2008年间出现明显回落,保持在 40%左右的比重。 从以上数据看来,产业升级的形式明显,但第三产业变动不稳,其所占比重较其他国家明显偏低 (具体比较数据见本文第三部分) ,由此可见, 产业发展速度缓慢,需要进一步优化。 (二) 就业结构分析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4 表一显示的是中国 1989年 2008 年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的就业情况 总人数 第一产业人数 第二产业人数 第三产业人数 人 数 人 数 (万人) 百分比 ( %) 人 数 (万人) 百分比 ( %) 人 数 (万人) 百分比 ( %) 1989年 55329 33225 1976 0129 990年 64749 38914 3856 1979 991年 65491 39098 4015 2378 992年 66152 38699 4355 3098 993年 66808 37680 4965 4163 994年 67455 36628 5312 5515 995年 68065 35530 5655 6880 996年 68950 34820 6203 7927 997年 69820 34840 6547 8432 998年 70637 35177 6600 8860 999年 71394 35768 6421 9205 000年 72085 36043 6219 9823 001年 73025 36513 6284 0228 002年 73740 36870 5780 1090 003年 74432 36546 6077 1809 004年 75200 35269 6920 3011 005年 75825 33970 8084 3771 006年 76400 32561 9225 4614 007年 76990 31444 0629 4917 008年 77480 30654 1109 5717 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5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09)整理 第一产业劳动力份额呈下降趋势,第一产业就业人 员的绝对数量逐年减少,从 1990年的 38914万人减少到 2008年的 30654万人,减少了 8260万人;相应的第一产业所占份额也从 降到 2008 年的 下降了 第一产业人员就业份额变化与我国经济发展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有关,城市、乡镇等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大。 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增长大。改革开放的加快,政府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2008年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员绝对数量较 1990年比较上升了 7253万人,但从业人员份额增长缓慢,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科技的贡献率逐步提高,抑制了第二产业对于 劳动力的需求。 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份额偏低。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由 1990 年的 11979 万人迅猛上升到 2008年的 25717万人,就业人数翻一番。就业比重由 1990年 升到 但是依据世界工业化国家的数据显示,一般的工业 化 国家第三产业占 比重约为50% 60%,吸纳的劳动力约为 50% 80%,而我国第三产业占 0%,吸纳劳动力还不到 40%。由此可见,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仍然滞后。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伴随着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且第三产业比第二产业人数增长更为迅 猛,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对 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产生了影响。以下分别用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同三大产业的就业人员人数做回归,以观察三次 就业人数 和 产业产值 做回归,以了解其二者的内在联系。 三 、回归模型的建立及其分析 (一)模型的构建 参考 我国 1989年 2008 年 20年以来的产业结构数据和就业结构数据为依据 ,为分析三次产业就业人员同三次产业产值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以下相关性模型。 321 321)3,2,1( 用 别表示第一、 二、三产业的产值; 示第一、二、三产业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6 的就业人员数量, t 表示不同时期。 对上式两边取对数可得模型: n XL n XL n XL n AL n Y 321 321)( (二 )数据整理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7 表 2 19892008年我国产业和就业结构数据 时期 产业产值(亿元) 产业就业人员数量 (万人 ) 2 1 3 1989 3225 11976 10129 1990 8914 13856 11979 1991 9098 14015 12378 1992 8699 14355 13098 1993 7680 14965 14163 1994 6628 15312 15515 1995 5530 15655 16880 1996 4820 16203 17927 1997 4840 16547 18432 1998 5177 16600 18860 1999 5768 16421 19205 2000 6043 16219 19823 2001 6513 16284 20228 2002 6870 15780 21090 2003 6546 16077 21809 2004 5269 16920 23011 2005 3970 18084 23771 2006 2561 19225 24614 2007 1444 20629 24917 2008 0654 21109 25717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09)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8 (三)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应用 行模型回归,分别列出第一、二、三产业与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数量的关系结果。 1、 第一产业产业生产值与三次产业就业人员之间关系 (以下方程限于篇幅只列最终结果 ) 方程: n XL n XL n Y 39 9 ( R 2R =C o e f f i c i e n t 3 4 9 3 . 8 2 1 . 6 1 5 . 5 4 7- 1 . 2 8 5 . 2 5 0 - . 1 4 3 - 5 . 1 3 5 . 0 0 0. 1 8 0 . 2 5 7 . 0 4 0 . 7 0 0 . 4 9 41 . 9 2 2 . 1 1 3 . 8 6 9 1 6 . 9 4 8 . 0 0 04 . 2 6 5 2 . 6 2 7 1 . 6 2 4 . 1 2 3- 1 . 3 6 7 . 2 1 8 - . 1 5 2 - 6 . 2 6 8 . 0 0 01 . 9 9 2 . 0 5 4 . 9 0 0 3 7 . 0 5 7 . 0 0 0( C o n s t a n t )C o n s t a n t )o d e t d . E r r o rU n s t a n d a r d i z e dC o e f f i c i e n t sB e t aS t a n d a r d iz e dC o e f f i c i e n t i g .D e p e n d e n t V a r i a b l e : Y 1a . A N O V 7 2 1 3 2 . 2 4 0 8 2 4 . 2 7 7 . 0 0 0a. 0 4 3 16 . 0 0 36 . 7 6 4 196 . 7 1 9 2 3 . 3 6 0 1 2 7 4 . 3 6 9 . 0 0 0b. 0 4 5 17 . 0 0 36 . 7 6 4 19R e g r e s s i o nR e s id u a t a lR e g r e s s i o nR e s id u a t a lM o d e u m o fS q u a r e s e a n S q u a r e F S i g .P r e d i c t o r s : ( C o n s t a n t ) , X 3 , X 1 , X 2a . P r e d i c t o r s : ( C o n s t a n t ) , X 3 , X 1b . D e p e n d e n t V a r i a b l e : Y 1c .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9 M o de l S um m a r y. 9 9 7 a . 9 9 4 . 9 9 2 . 0 5 2 1 3 3. 9 9 7 b . 9 9 3 . 9 9 3 . 0 5 1 3 4 5M o d e S q u a r eA d j u s t e S q u a r eS t d . E r r o r o ft h e E s t im a t eP r e d i c t o r s : ( C o n s ta n t) , X 3 , X 1 , X 2a . P r e d i c t o r s : ( C o n s ta n t) , X 3 , X 1b . 对于模型建立,自变量 t 检 验不能通过,因此剔除方程。 根据回归结果,参数 1 为 明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每上升 1%,就会导致第一产业产值下降 第一产业的产值与 第 一产业就业人员人数呈负相关,第一产业就业人数越多将会导致第一产业的生产产值越低,这正好说明了第一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作用。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越多,一方面不利于改变传统产业的升级,另一方面也阻碍农村部门的自由流动。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生产产值呈正相关。 程通过 (p= 拟合度较好。 2、 第二产业生产值与三次产业就业人员之间关系 方程: n XL n XL n Y ( R 2R =C o e f f i c i e n t 1 3 9 3 . 9 1 5 . 8 0 2 . 4 3 4- 2 . 0 9 3 . 2 5 6 - . 1 5 4 - 8 . 1 6 2 . 0 0 0- . 0 6 8 . 2 6 3 - . 0 1 0 - . 2 5 7 . 8 0 13 . 0 5 3 . 1 1 6 . 9 1 0 2 6 . 2 7 1 . 0 0 02 . 4 1 9 2 . 6 5 7 . 9 1 0 . 3 7 5- 2 . 0 6 3 . 2 2 1 - . 1 5 2 - 9 . 3 5 1 . 0 0 03 . 0 2 7 . 0 5 4 . 9 0 3 5 5 . 6 8 0 . 0 0 0( C o n s t a n t )C o n s t a n t )o d e t d . E r r o rU n s t a n d a r d i z e dC o e f f i c i e n t sB e t aS t a n d a r d iz e dC o e f f i c i e n t i g .D e p e n d e n t V a r i a b l e : Y 2a .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10 A N O V . 4 9 6 3 5 . 1 6 5 1 8 1 0 . 0 5 0 . 0 0 0a. 0 4 6 16 . 0 0 31 5 . 5 4 2 191 5 . 4 9 6 2 7 . 7 4 8 2 8 7 2 . 8 9 3 . 0 0 0b. 0 4 6 17 . 0 0 31 5 . 5 4 2 19R e g r e s s i o nR e s id u a t a lR e g r e s s i o nR e s id u a t a lM o d e u m o fS q u a r e s e a n S q u a r e F S i g .P r e d i c t o r s : ( C o n s t a n t ) , X 3 , X 1 , X 2a . P r e d i c t o r s : ( C o n s t a n t ) , X 3 , X 1b . D e p e n d e n t V a r i a b l e : Y 2c . M o de l S um m a r y. 9 9 9 a . 9 9 7 . 9 9 7 . 0 5 3 4 2 0. 9 9 9 b . 9 9 7 . 9 9 7 . 0 5 1 9 3 2M o d e S q u a r eA d j u s t e S q u a r eS t d . E r r o r o ft h e E s t im a t eP r e d i c t o r s : ( C o n s ta n t) , X 3 , X 1 , X 2a . P r e d i c t o r s : ( C o n s ta n t) , X 3 , X 1b . 第二产业产值与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量呈负相关, 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数量增加 第二产业产值下降 1%, 说明第一产业人数的增加会削减第二产业生产值,这也从侧面 反映了第二产业中科技进步等产业结构升级对传统劳动力的需求要求的变化。本模型的决定系数 调整的决定系数 2R =说明模型对样本数据的拟合效果较好,解释变量能对解释变量 变化 做出合理解释。方程二通过方程 p=. 3、 第三产业生产值与三次产业就业人员之间关系 方程三: n XL n XL n Y 32 7 ( R 2R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11 C o e f f i c i e n t 9 3 6 7 . 1 9 8 . 1 3 0 . 8 9 8- 1 . 8 2 2 . 4 7 2 - . 1 2 7 - 3 . 8 6 3 . 0 0 1- . 6 2 1 . 4 8 4 - . 0 8 7 - 1 . 2 8 3 . 2 1 83 . 5 1 2 . 2 1 4 . 9 9 7 1 6 . 4 3 3 . 0 0 0- 5 . 6 7 9 5 . 1 2 0 - 1 . 1 0 9 . 2 8 3- 1 . 5 4 0 . 4 2 5 - . 1 0 8 - 3 . 6 2 2 . 0 0 23 . 2 7 1 . 1 0 5 . 9 2 8 3 1 . 2 2 5 . 0 0 0( C o n s t a n t )C o n s t a n t )o d e t d . E r r o rU n s t a n d a r d i z e dC o e f f i c i e n t sB e t aS t a n d a r d iz e dC o e f f i c i e n t i g .D e p e n d e n t V a r i a b l e : Y 3a . A N O V . 9 9 9 3 5 . 6 6 6 5 8 7 . 3 3 5 . 0 0 0a. 1 5 4 16 . 0 1 01 7 . 1 5 3 191 6 . 9 8 3 2 8 . 4 9 1 8 4 7 . 9 1 0 . 0 0 0b. 1 7 0 17 . 0 1 01 7 . 1 5 3 19R e g r e s s i o nR e s id u a t a lR e g r e s s i o nR e s id u a t a lM o d e u m o fS q u a r e s e a n S q u a r e F S i g .P r e d i c t o r s : ( C o n s t a n t ) , X 3 , X 1 , X 2a . P r e d i c t o r s : ( C o n s t a n t ) , X 3 , X 1b . D e p e n d e n t V a r i a b l e : Y 3c . M o de l S um m a r y. 9 9 5 a . 9 9 1 . 9 8 9 . 0 9 8 2 2 1. 9 9 5 b . 9 9 0 . 9 8 9 . 1 0 0 0 7 2M o d e S q u a r eA d j u s t e S q u a r eS t d . E r r o r o ft h e E s t im a t eP r e d i c t o r s : ( C o n s ta n t) , X 3 , X 1 , X 2a . P r e d i c t o r s : ( C o n s ta n t) , X 3 , X 1b . 方程三表明:第三产业产值与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量呈负相关,只与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正相关。参数3为 说明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每上升 1%,就会导致第一产业产值上升 上升幅度较大。 以上三个方程表明:第一、三产业产值均与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量呈负相关,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量越多 应的三次产业产值都会下降。同样的,第一、二、三产业均与 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数量呈正相关,第三产业人员投入量越多越能提高国民生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12 产总值。我国要寻找到保持高速发展的势头,必须持续不断的投入和鼓励第三产业从业人员。 四 、提高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建议 (一) 第一产业从 1989 2008年产业产值占 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不明显,有逐年减弱的趋势。我国第一产业就业比例持续下降。我国人口众多,地少人多是现 状 也是长期存在的一项基本国情,基础性质的农业生产效率逐年提高,耕地资源减少以及追求规模经济的背景下,农业剩余劳动力逐年以递增的速度向城镇转移成为解决农村 就业的主要方式。 就第一产业本身而言,产业级别较低,主要产出要靠人力资源的大量投入。使用规模农业的高效率作业方式仅在部分区域中推广,就其全国而言并不趋同,区域之间有一定差距。第一产业产出主要是附加值少的初级产品,易于受市场需求的影响,但是产出结果往往滞后于市场的需求,会受到极大的市场冲击,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逐渐提高第一产业产品的内部价值,将完全受制于市场的运行机制改变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良好循环模式。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的升级,建立集合高深加工等产业加工和营销,不但提高了第一产业创造的产业价值,也带动 了第二、三产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依赖加强,劳动力的流动不断变大,必须要提高劳动力在城镇的收入,尽量降低农民工的生活成本,否则将因收入效益的差距,出现劳动力回流,城镇出现“用工荒”。消除城乡不平衡发展的政策,促进劳动力有序流动,吸收高效和大量的劳动力,产业价值增长和保证就业同时抓起。 (二) 我国 第二产业 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 、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 第二产业对于我国经济起着支撑性作用,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 50%以上,就业人数总体有缓慢 上升趋势。第二产业内部产业逐步升级,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资本深化和科学技术贡献率的提高降低了我国相应产业就业人员的就业量,无法吸纳更多的劳动动力就业。 我国还是要通过金融危机过后的工业( 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 、 水的生产和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13 供应业 )的复苏带动第二产业对于劳动力的吸纳;同时加快工业内部产业调整,增强工业的竞争力,稳定就业环境和就业能力。建筑业是城市化快速发展的热点行业,保持合理渐进的发展,保证其发展的稳定性防止行业过快过热的发展,并且可以长期有序解决就业问题。培养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就业人员是稳定产 业稳定发展的必要手段,节约人力成本和构建结构化人力资源。 今后应该继续走高科技含量的产业带动新型产业的发展路子, 2010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的决定 16 中指出要进一步明确发展的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统筹部署,集中力量,加快推进,将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材料产业和新能源汽车制造业纳入重点发展产业。这些新型环保产业将我国原有产业进一步升级,也将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三) 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步伐 ,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吸纳劳动力的重要产业 。 根据世界发展银行和国际劳工组织 2005年发布的数据 2 显示高收入国家例如美国第一、二、三就业比例分别是 上中等收入国家例如马来西亚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例分别是 我国作为下中等收入国家同期第一、二、三产业就业比例分别是 虽然近几年我国产业发展较快,但是与经济发展较好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