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的训练和培养.doc_第1页
语感的训练和培养.doc_第2页
语感的训练和培养.doc_第3页
语感的训练和培养.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学生“语感”的培养与训练甘肃定西安定李家堡初级中学 郭建平摘要:语感是言语能力的核心,是语文传意现象的积用,学生阅读、写作、表达能力的提高往往伴随着语感水平的增强。语感的培养需要长期的历练、内化,需要师生双方的密切合作,既需要教师的指导点拨,更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在反复诵读、比较品评、联想感悟和生活体验中去培养训练语感。关键词:语感 诵读 品评 联想 感悟“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吕叔湘语)。所谓语感,是人于感知的刹那在不假思索的情况下,有关的表象、联想、想象、理解、情感等主动自觉地联翩而至的一种心理现象,是对语言的一种迅速、敏锐、准确的感受能力。语感是一切文字的基础,是读者思想认识通向作者内心的桥梁,是训练学生感知语言之精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的金钥匙。它强调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受,最终达到语言文字快速领悟的境界。作为学生,其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和进步都伴随着语感能力的进步和增强。因此,“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将语文教学由过去的 “以知识为中心的讲授训练模式”、“以技能为中心的示范训练模式”推进到现在的“以语感为中心的感悟积累模式”。因此,加强学生的语感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 一、在反复诵读中培养语感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它能使诵读者很快地进入语言文字所构建的情境之中,感受到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意。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实质上说明了诵读的重要性。诵读把书面的文字语言转换为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是眼、口、耳、心并用,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诵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理清作者的思路及文章的脉络,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诵读要“目视、口诵、耳听、心思”,多方面立体化感知文章,使文中之意皆出我口,文中之情皆出我心。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训练,体会领悟文中的感情,加上适当的语气语调,才能产生较好的语感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齐读、吟读、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朗读、演读、听读等多种形式进行语感训练。对精读课文,教师要认真进行范读或放课文朗诵录音,并引导学生平时多听广播、电视播音、优秀的朗诵录音,让学生在听读中仔细品味语气、语调、语音和节奏,有意识地模仿并尝试朗诵练习,逐渐地提高朗读的技巧。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进而熟读成诵,形成语感积累。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课文和语段需要进行背诵,学生背诵的文章多了,可以积累不少好词、佳句、名篇,在运用时随时提取,信口(手)拈来,不但对语感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还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二、在生活体验中增强语感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用词混乱,是因为这些词没有跟他自己所做、所见、所观察和所想的东西联系起来”。是的,语言源于生活,生活是最丰富多彩的语言材料,是最佳的语言学习的环境,而且可随时、随地、无偿地使用。但学生身在生活中,“不识庐山真面目”,教师应该引导他们认识生活,关心生活,热爱生活。生活中有故事,我们都是其中的演绎者;生活中有真情,是维系人与人关系的纽带;生活中有希望,是人们努力奋斗的动力;生活中有丰富的真实的语言,带着学生去观察、去聆听、去欣赏,甚至就是在青山绿水间走一遭,也会得到语言“感受”,受到“熏陶”,形成“语感”。 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自参与、亲自体验。让学生在口语交际中感知语感,引导学生参加朗读、演讲、辩论,或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复述,转述; 让学生在写作练习中揣摩语感,练习扩写、缩写、仿写、改写、写读后感,读写结合;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深化语感,把生活当作语言的大教材,立足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把学办事、学交往、学合作、学做人与运用语言,提高听、说、读、写实践能力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开辟一片内化语言积累的崭新天地,就能使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跃上一个新台阶。三、在比较品评中训练语感 比较品评,是学习语言,增强语感的另一重要方法。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只有在不同语词、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当中,才能发现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品评语言的意蕴和情味从而培养语感。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发现课文中有些词语虽然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不难理解,但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可通过减一减、换一换、调一调、加一加等形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推敲、揣摩语言运用的准确精妙,挖掘其蕴含意义,从而有所感悟。这样,抓关键词句比较、咀嚼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领悟语言运用的规范意义。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比较、辨析、品味,使学生在比较中辨析出优劣来,在比较过程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唐代诗人贾岛在琢磨诗句“僧敲月下门”“推敲”的故事就是典范。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是千古名句,而其中的“绿”字则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字不仅写出了春天来到江南后景物的变化,还写出了春天鲜明的色彩和勃勃生机的景象。教学时,抓住“绿”字着力训练学生的语感。王安石在选定“绿”字之前曾想用“过”“入”“满”等字,让学生分别将这些字放入诗句中像诗人那样吟诵、比较,体会“绿”字的妙用。再比如郭沫若先生的剧本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张瑞芳同志扮演婵娟,在一回回的排练和演出中,对宋玉蔑视和痛恨的感情越来越强烈,因此脱口而出,将“你是个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这”与“是”一字之变,声势大振,确实改得好!四、在感悟联想中提升语感我们感知描写性的语言文字,除了准确、迅速地在脑子里呈现有关的表象外,更重要的是进行必要的联想和想象。因为好的作品都是一个空框结构或召唤结构,给读者留有广阔的思考空间和补白天地,读者只有调动起自己的联想力和想象力,才能达于理解乃至创造性的或个性化的解读。联想,主要是作忠于生活的还原式思考,如紫藤萝瀑布中“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一段,就必须联系那个特殊年代的社会背景才能领会得好。 想象,则是作倾向于艺术真实的创造式思考。上文的结尾是:“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为什么“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我”潜意识中隐含着怎样的情感和思绪?这只能靠我们的想象力了。教师创设与文本内容相应的情景并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展开想象,可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时空距离,可使教材上的语言文字化作有声有色的画面,从而强化学生的感受。长期训练可切实提高学生通过想象感知语言形象的能力。对于那些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隐性知识,往往隐藏在语言现象的背后,蕴含在读写听说的言语实践中,那只能靠学习者自己去感悟,去体验。刘锡庆教授说:“有些东西读过之后,要在肚子里慢慢地发酵,慢慢地悟,突然哪一天他会悟到什么。”读书的方法,写作的诀窍,学习的门径,都需要相当的感性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自然会突有所悟。它启示我们不必刻意于指点什么写作技巧,而要多提供些富于启发性的范例,使学生在不断积累中渐自有悟。如上孔乙己一课,教师可让学生模仿孔乙己“排钱动作,要求形神兼似。学生反复揣摩孔乙己当时的心境,反复以身模演,研习动作,终于悟得要义,既作得逼真表演又悟出鲁迅用字之妙,可谓一举两得。对有一定难度的人生话题或文本意境,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思考线索,以期起到某种提示或启发作用。如洪宗礼先生教行路难就设计了一条李白的“情感变化曲线”,让学生参照领悟,果然学生思路被打开,文本内涵也随之被领悟。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这时,给予某种暗示或提示,使之“豁然贯通”、“恍然大悟”或“茅塞顿开”。这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妙境,它依赖于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以及适时适度的点拨。让学生灵感思维的突然爆发,使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霎时有了线索或竟至解开。这种境界的出现,一靠“平日的底功和悟性”,二靠持久的专注与冥想,三靠全身心能量的投入。所以灵感思维乃基于平素深厚的知识积累。在语文教育中,应该而且可以通过情境创设和问题激发,发掘和发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悟性和灵性。让言语感受成为“有意义深度的直觉”(周震豪语)。语感教学是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既注重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又要重视对语言材料的感受、领悟;既注重篇章结构的详细剖析,又要对语言进行推敲、品味;既注重静态的语言分析,又要注重学生动态语言的学习,重视学生对生活的感知体验。随着语感培养实践的丰富,语感研究必将给语文教学研究、语文教学实 践增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