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填图小结.doc_第1页
地质填图小结.doc_第2页
地质填图小结.doc_第3页
地质填图小结.doc_第4页
地质填图小结.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省宁武煤田霍州煤电集团金能煤业有限公司煤炭勘探 地 质 填 图 小 结2010年12月第一章 概 况第一节 目的与任务为满足山西省霍州煤电集团金能煤业有限公司煤炭勘探项目用图需要,根据煤田地质填图规程(150000 125000 110000 15000)(DZ/T 01751997),我公司于2010年12月在本区进行了地质填图工作,本次地质填图面积约50平方公里,目的在于通过地面自然露头或人工地质点进行系统的地质观测,研究地面地质规律和地质构造发育特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特征及环境地质现状。 其主要地质任务为: 1. 查明地层层序,详细划分地层,基岩地层填图单位划分到“段”,新生界地层划分到“统”。2. 了解地质构造形态,初步查明地层断距大于10m断层的地面位置及性质,初步查明长度大于100m的褶曲轴的地面位置。3. 调查区内生产矿井及老窑情况。4. 了解其它有益矿产的赋存情况。5. 调查了解测区内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现状。2010年12月1日,我公司进驻施工现场,开始了地质填图工作,于2010年12月20日完成了全部野外地质工作,经资料整理、图件编绘和文字报告编制,在此基础上提交山西省霍州煤电集团金能煤业公司煤炭勘探地质填图小结。第二节 位置与交通本区位于静乐县东北部,行政区划大部分隶属于静乐县曹峪乡管辖。本区东西最大长度约4.3km,南北最大宽度约5.4km,地质填图面积约50km2。本区位于静乐县城东北部,区内各村之间通有乡级公路,交通较为便利。第三节 自然地理一、地貌本区总体地势南高北低,最高点位于区内东北部边缘,标高为1590m,最低点位于区西不边缘,标高为1270.2m,最大相对高差319.8m,一般高差100m左右。二、气候本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多风沙。年降水量约486.1mm,年蒸发量10002000 mm。冬季严寒,夏季炎热,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6.2,极端最低气温-27.2,极端最高气温33。无霜期一般为120天左右。三、地表水本区水系均属黄河水系汾河流域,区内沟谷发育,雨季时树枝状沟谷有短暂洪流汇入大的沟谷。内有少量泉水分布,流量均不大。四、地震据地震局资料统计,本区及其周边地区历史上未发生过破坏性地震,按照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区属6度区。第四节 以往地质工作及质量评述宁武煤田开发及调查早年即有之,有些已无所考查,大规模的地质调查工作是解放后才开始的。1956年华北煤田地质局调查队编集了山西省煤田地质普查报告,对宁武煤田煤质有一初步认识。1957年华北煤田地质局测制120万“宁武煤田概略地质图”,为煤系地层划分、地质构造、煤层分布规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1958年华北煤田地质局143队,对宁武煤田做了较系统的110万“地质测量”,并提交了山西宁武煤田地质报告。1959年地质科学院山西地层研究队在宁武二马营至静乐红土沟一带进行剖面研究工作,使二叠、三叠系地层工作向纵深发展,为确立地层层序、进行地层划分,奠定了基础。1971年山西省建委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队编写并出版了120万静乐幅、原平幅、忻县幅地质图及其说明书。1985年山西省地质矿产局211队在宁武煤田化北屯矿区范围内进行了67Km2详查,并于1986年底提交了山西省化北屯矿矿区详查地质报告,山西地质矿产局于1985年5月以晋煤矿字(1985)第32号文批准了该报告。第二章 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第一节 工作方法一.准备工作1.根据本次的工作内容,详细收集资料。2.在深入研究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选择出露好的地段进行野外踏勘,了解填图区范围、标志层特征及构造特征,对填图区的地形地质条件形成了一个整体的认识。二.确定地层标志和填图单位根据煤田地质填图规程(150000、125000、110000、15000)(DZ/T-0175-1997)的要求和本区实际情况,本次地质填图单位代号如下: T1l/P2sh/P2s3/O2 /N2/Q2/Q3/Q4共8个填图单位。三.填绘地质图1.地质点点距及密度要求根据要求,基岩间地层界线点距小于100m,构造点点距小于200m,第四系界线及新生界与基岩露头线点距可适当放大。2.地质构造形态的控制初步查明出露长度100m的褶曲轴的地面位置及性质及断距10m的断层。五.水文地质测绘在填图过程中区内发现有流量大于0.1L/s的泉水1个,在填图时期各沟谷均有流水。六.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绘1.区内发现滑坡4处,为黄土滑坡。2.区内未发现对环境有影响的的污染源,也未发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上的文物古迹和重要文物七.测量工作本次地质填图过程中对地层界线点、构造点(包括断层、滑坡)、采用GPS进行了定点。八.原始编录和资料整理 各种原始资料编录按规定的记录内容和格式均在现场完成,并检查校对,做到了及时、准确、清晰、全面。 所有观测点均统一编号,做到实地标记与图面一致。当天的野外资料按规定当天整理完毕和清绘实际材料图。第二节 内业成图外业结束后,室内利用“MapGis6.5”软件进行编辑成图。地质部分参照煤田地质标准图例(中国煤田地质总局1986)进行成图。 1.编辑1: 5000地形地质图利用“MapGis6.1”软件,按1:5000、1:10000、1:25000地质图图例要求,编辑成图。2.检查验收检查内容:走线精度,原图内容是否齐全,符号赋值是否规格标准,然后进行集中了修改、编辑。第三节 检查验收以煤田地质填图规程(1:50000、1:25000、1:10000、1:5000)(DZ/T-0175-1997)为依据。一.外业检查验收1.作业员在作业当中进行了自检、互检。2.作业组长对资料经常性地进行了详细检查,发现有疑问和错漏时,并督促作业员修正。3.外业工作进行一定阶段后,技术负责对完成和正在完成的资料进行了室内100%的检查,在野外对主要构造线进行了巡视检查,对有代表性和室内发现的问题重点检查,作业员补充纠正后,重新进行了检查;4.外业工作结束和内业成图结束后,技术管理部门对外、内业工作进行了检查并及时提出修改的有关问题,并及时进行了修正。二.质量评级根据煤田地质填图规程(1:50000、1:25000、1:10000、1:5000)(DZ/T-0175-1997)中附录D的要求,外业评级结果为合格。第四节 工 作 量本次地质填图共完成实物工作量(见表2-1)。 工 作 量 统 计 表 表2-1 项 目单 位完成工作量外业地质填图km250地质观测点个543水井个1泉水个1褶曲条滑坡个4内业1:5000地形地质图张11:5000实际材料图张1第五节 质量评述一.工作方法正确,填图工作量达到规范要求。二.地层划分正确,填图单位划分符合要求。三.地质点定位、地质界线连线精度符合要求;构造线覆盖地段推测合理。四.对区内不良地质现象进行了填绘。五.对区内的水井进行了观测,符合有关要求。六.区内未发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上的文物古迹和重要文物。七.内业成图符合有关要求。第三章 地 层本区地层出露良好,出露的基岩地层依次有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上段(P2s3);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P2sh);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T1l);上第三系上新统(N2);第四系中更新统(Q2);上更新统(Q3),全新统(Q4),现将本区出露地层由老至新分述如下:一、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岩性为深灰色石灰岩、白云质灰岩、角砾灰岩。二、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上段(P2s3)勘探区内零星出露,岩性以紫红色、黄绿色、灰绿色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夹灰白色中-细粒砂岩。上部泥岩夹硅质条带,水平层理。三、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P2sh)在区内零星出露,岩性为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及紫红色中细粒砂岩为主。四、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T1l)在区内零星出露,岩性为浅红色灰紫色薄层状细粒砂岩为主,间夹紫红色砂质泥岩、粉砂岩。七、新生界上第三系(N2)角度不整合于下伏各时代地层之上主要分布于沟谷的两侧:(1)保德组(N2b)岩性主要以棕红色、浅棕红色含砂粘土为主,含钙质结核,中夹砾石层,底部为不稳定的砾岩或砾石层。组厚047 m。(2)静乐组(N2j)为深棕红色粘土及棕红色含砂粘土、钙质粘土为主,夹浅灰色钙质结核层,粘土中含砾石、钙质结核及铁锰质鲕粒。本组厚050 m。八、新生界第四系中更新统(Q2)主要岩性为棕黄色砂质粘土等组成,底部有时为砂砾石层或粘土;具大孔隙,局部层间夹砾石透镜体。厚0-60m。九、新生界第四系上更新统(Q3):主要分布于各大沟谷两侧的二级阶地上。与下伏各时代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主要岩性为:浅灰黄色、浅黄色粉砂质粘土、粉土组成,颗粒均匀,结构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本统厚010m。十、全新统(Q4):分布于现代河床及河漫滩。岩性主要为灰、灰黄、杂色砂土,亚砂土以及不同粒级的砂砾石。本统厚015m。第四章 构 造本区受区域构造的控制和影响,主要分布北北西向的单斜。地表未发现有岩浆活动,本区地质构造属简单类。第五章 煤及其它有益矿产 第一节 煤层山西组和太原组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地层总厚平均160m左右。煤层平均总厚20m,含煤系数13%,共含煤16层,其中山西组4号煤层为局部可采煤层;太原组可采及局部可采3层,为5、7、9号煤层,其中7、9号煤层为主要可采煤层。第二节其它有益矿产据区域资料分析,本区可能存在的其它有益矿产主要为铝质岩、黄铁矿、菱铁矿及煤中的稀有元素。其中铝质岩、黄铁矿和菱铁矿主要分布于本溪组及太原组地层中。由于煤层气开发、利用技术的进步,作为有害气体的瓦斯现已成为可利用的有益能源。第六章 水文地质第一节本区水文地质一.地表水通过调查区内各沟谷均有水流,属黄河水系汾河支流。二.地下水(一)区内主要含水层1、中奥陶统石灰岩溶隙含水层2、上石灰统太原组石灰岩裂隙含水层:3、下二叠统山西组砂岩裂隙含水层:4、下二叠统山西组煤间夹基岩裂隙含水层:5、下二叠统山西组煤层顶板砂岩裂隙含水层:6、下二叠统石盒子组、石千峰组砂岩裂隙含水层:7、三叠统刘家沟组砂岩裂隙含水层8. 第四系松散含水层主要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含水层主要由砾石、细砂或砂土等组成,主要分布于山间河谷地带,富水性因地而异,愈靠近河谷富水性愈好,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河水的补给,受大气降水影响明显。(二)隔水层1.井田内的中上更新统其岩性主要为黄色亚粘土,含大量钙质结核,覆盖于各含水层上,使大气降水不能直接入渗补给地下水。2. 石炭系、二叠系中较厚、较稳定的泥岩和裂隙不发育的砂岩,为相对隔水层。3.井田内本溪组隔水层,为一套泥岩、粘土岩为主夹砂岩、灰岩和铁铝岩地层,隔水性能好,是太原组和奥陶系含水层间水力联系的天然屏障。第七章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第一节工程地质 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类型的划分1.第四纪中更新世堆积物为洪积类型主要分布于本区各大沟谷的梁顶及山坡上。岩性为浅棕红色,含砂粘土、砂质粘土,含钙质结核及砾石,夹有棕红色古土壤层,垂直节理发育。2.第四纪上更新世堆积物主要为冲洪积型主要分布于河流两测级阶地。岩性为浅棕黄色砂质粘土,含少量钙质结核,孔隙较大,垂直节理发育。3.第四纪全新世堆积物主要为冲积类型主要分布于河床、河漫滩及河流级阶地。主要由现代河流冲积的砂、砾石、砂质粘土组成。第二节 环境地质本区地貌形成属于黄土丘陵-低山地貌,地表经长期风化侵蚀,黄土冲沟纵横交错,冲沟间黄土梁峁断续分布,地形复杂。风化剥蚀强烈,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存在。区内季节性河流在山谷地带河床较窄,暴雨时易形成泥石流。雨季由于水流的冲刷作用,将大量泥砂带入河流,使河水出现许多混浊物,到旱季时河水逐渐变清。一.原生地表物理地质现象区内大部分为第四系地层覆盖,斜坡地貌较发育,属黄土基岩剥蚀型地貌,因此,斜坡上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主要是在大气降水入渗浸入下力学平衡遭到破坏而产生崩塌,或易形成滑坡。分析其形成原因是在大气降水入渗斜坡孔隙之中,增加了单位体积重量,加大剪应力,而促成下滑,形成了崩塌或滑坡。本区共调查滑坡4处,均为黄土滑坡,其中最大的滑坡位于区东部,平面形态为扇形状,滑向250,滑距10 m,面积约400200(m2);二.地表水及地下水区内地势高低起伏,村庄零星分布。区内河水、井水、泉水清澈透明,本区地下水、地表水均未被污染。在填图过程中未发现堆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