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历史研究统万城考察札记三则袁林(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提要:本文关于历史研究提出了三个观点一、历史研究不是在人的意识中复现实际的历史过程而是在文字史料、实物史料、现存知识体系之间求取无矛盾的共同点二、历史研究的结果有可能出现同时或异时互相矛盾的真三、由主客体关系所决定的历史有三种互相联系但又互相隔绝的基本表现形式关键词:历史研究主客体关系中图分类号:收入日期:作者简介:袁林(1949)男陕西南郑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9月21日笔者有幸实地考察了大夏统万城遗址白色残垣矗立于蓝天白云与滚滚黄沙之间很远就可以看到站在城上极目北望蓝天与黄沙连接于天际地缘景色甚为壮观回到城下墙垣已残破不堪有些没于蒿草之中失去了踪影现存的城墙上后人开凿了许多窑洞城土被取下筑成猪圈这一切都使人感到历史的神秘、悲凉与沧海桑田突然间眼前似乎出现幻觉牛羊散布于城外岭北夷夏十万人1(晋书卷130赫连勃勃载记)齐声吆喝着筑城间或用占卜求取神灵指点时而以刀兵相见于原野仿佛回到了1600多年前幻觉消失回到现实不禁自问:看到残留的统万城看到文献中有关大夏的记载我们是否能够回到那个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中去?人类对于历史的认识究竟是怎样一个过程?历史研究究竟是怎样一种性质的工作?旅途中的思考导致了下述几篇札记现提出以求教于感兴趣者一关于统万城的筑造据晋书赫连勃勃用叱干阿利蒸土筑城锥入一寸即杀作者而并筑之1(晋书卷130赫连勃勃载记)城之坚固与赫连勃勃之残暴成为历史上的一个典型实地考察城垣确实十分坚固且建造极为得法如马面长且密等因此拓跋焘以数万之众攻统万只能示弱以诱敌出城此种筑城方法为赫连氏特长沈括大为赞赏曰:赫连之城深可为法也2(梦溪笔谈卷11)由于晋书有蒸土筑城的记载今人著作多说筑城之土曾被蒸如范文澜中国通史、吕思勉中国通史等考古调查统万东西两城周长分别为2470米和2566米西城墙基不计马面大约宽16米若加马面可达30米东城墙基约612米现存城垣高出地面210米西城西南隅墩台高达31.62米规模甚大以今天知识考虑似乎无法蒸土筑城一是如此巨大的土方量在1500多年前似乎无法进行蒸二是以今日知识衡量蒸土似无必要并不能增加墙体的强度考古工作者化验了墙体主要成分是石英、粘土和碳酸钙石英与粘土当来自本地沙土碳酸钙当源自石灰三者结合大大提高了夯土强度类如今天建筑中使用的三合土有学者推测或是生石灰加水使用在其变成熟石灰的过程中释出大量热气蒸雾冲腾史家不谙生产遂讹为蒸土筑城了3以今日相关知识看这种推测很有道理晋书以史实记载的蒸土筑城新五代史称其为故老传言4(新五代史卷40李仁福传)可见也有古人认为其来自传说未必是历史真实情况由上述可见关于筑造统万城这一历史事实今人是依据三个方面的资料进行研究的一是以文字形式留下来的史料一是以实物形式留下来的遗物一是基于现实事物的现有的相关知识体系根据文献得知统万城建造时用蒸土坚硬无比根据实物遗址城墙确实十分坚硬且有马面长且密等特征又征之文献梦溪笔谈记有同为赫连勃勃所筑之丰林城与统万城遗址所见类似由此确定文献与遗址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进而对墙体实物进行化验以其富含碳酸钙并联系到今天建筑中利用石灰的情况根据氧化钙加水变为氢氧化钙过程中产生大量热能、引起水汽蒸腾的现有知识推测筑城时使用石灰被人误记为蒸土那么有这三个方面的依据能否恢复历史真实面目呢?文字史料所见蒸土筑城为前人记述它是确实史实的记载?是有所歪曲的史实记载(如将石灰蒸汽误认为蒸土)?还是传说而并无其事?我们不知道也无法通过实践去验证白城子遗址是统万城经过大自然改造以后的残留它可以帮助我们以现在的知识去推测过去实际建造时的情况但它毕竟经过了1500余年风霜雨雪失去的部分究竟如何?现存城体的成分是否与当时全部城墙成分完全一致?构筑城墙是否使用了类如今天三合土的作法?作为当时城池存在环境与背景的自然与社会状况如何?我们都不知道也无法通过实践去探索检验因此研究者所进行的研究实际上是以基于现存事物而形成的现有知识体系为平台从研究者本人的视角对现存历史资料(文字的或实物的)做出的一种描述和解释虽然研究者一般都自认为他的描述和解释恢复了历史的真实但这是无法证明的不仅不能证明其恢复了历史的真实而且也无法证明其接近历史的真实那么怎样判定史学研究的结果、即对一定历史事实的描述和解释是正确的呢?由于无法进行验证因此在历史研究的实践中实际上是通过研究结论与有关各种资料及知识之间的无矛盾性来加以判定的首先要与现存的历史资料不矛盾当然现存的历史资料在用为研究依据时并不一定具有唯一性也就是说关于同一历史事实现存资料内部常常存在矛盾甚至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记述也完全不同而这是经常发生的历史学家经常要做的一项工作就是在不同的几种记载中肯定一种而否定其他同時現存史料也不具有自明性它不能自己解释自己因为任何历史资料都是死的进入活的研究过程时必须加以一定的解释由此方能为今人所理解并纳入其认识体系之中而这种解释的基础是现存知识体系因此尽管现存的具体史料可能是唯一的但现存史料的今人解释却可能并非唯一例如在目前已知资料范围之内蒸土这个以文字为表现形式的史料是唯一的但对于它已经有多种现代意义的解释一是解释为用水蒸气加工筑城用土其基础是现有的汉语词汇知识一是解释为用水加工筑城所用石灰发生蒸气的误记其基础是现有的关于石灰的化学和实用知识当然其中也包含一种史学知识即现存史料中有一些属于误记其次它必须与现有的知识体系不矛盾即无论对现存史料作出何种描述或解释它都可以被容纳进现有的某种知识体系中去而不与之发生矛盾例如我们可以将蒸土或描述为水蒸气蒸土或描述爲石灰遇水产生化学反应过程的表现但不能将其描述为对土地施加了一种类似水蒸气的气体而城墙自动从土中长了出来因为我们现有的知识体系不认为这种建筑方式是现实的虽然不能说这种建筑方式绝对不可能有在我们未知的领域里它是有可能的例如儒勒凡尔纳小说中的许多幻想在当时绝无可能但今天大多已成为现实基于现实的现存知识体系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基础当史料发生某种内部矛盾时史学家总要做出某种选择确定某些资料为正确的记载而相反的资料为伪判定的依据往往就是现有的知识体系在某些时候甚至直接以现有知识体系判定并未发生内部矛盾的史料为伪梁启超称其为理证推度的推论法作为例证他引用万斯同斥明建文帝逊国出亡为伪之说紫禁城无水关无可出之理他还指出随着现有知识体系的变化理证的结论也必然发生变化以指南车为例在数百年前之人或且度理以断其伪今日则正或度理以证其不伪也5(P122)当然基于现实的现有知识体系内部必然存在矛盾这种矛盾不仅是针对同一对象而形成的不同知识体系例如欧几里德几何学与非欧几何学而且也有现有知识体系在发展过程中所必然存在的矛盾例如爱因斯坦相对论力学与牛顿经典力学因此所谓正确的历史描述或历史解释必须与现有知识体系不矛盾只是指其与现有知识体系中某一内部无矛盾的知识系统不矛盾而已与此同时却有可能与另一知识系统相矛盾现有知识体系在历史研究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这在对史料本身的使用中也表现了出来其实在我们力争做到结论与现存史料不矛盾的时候其基础仍然是基于现存知识的对史料的现代解释对史料的这种描述或解释存在于现在正在活动的史学家的思维之中不论这种思维是个体的还是群体的至于它是否能够符合当时的历史现实由于我们无法进行验证而无从知晓如果硬要在没有经过验证时说今人的某种描述或解释符合曾经客观发生过的历史事实那就只能求助于信仰或是基督教的上帝或是黑格尔的绝对观念或是设定的事物本身隐含的某种本质根据上述讨论似乎可以得到这样一种认识:历史研究并不是对曾经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的复现因为客观历史事实无法验证的特性已经剥夺了历史学家复现历史的权利;也不能说历史学家现在的描述或解释逐渐靠近客观历史事实同样是因为对这种描述或解释无法加以验证历史研究实际上只是对于现存史料做出了某种合理的描述和解释而已所谓描述就是通过联结点状分布的现存史料描绘出一个涉及一定时空范围的历史过程所谓解释则是对这个描绘出来的历史过程的因果联系加以界定而所谓合理则是合乎目前人们的知识体系这一体系不仅是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一定的思维方式因此历史研究其实是在文字史料、实物史料、现存知识体系之间求取某种同一性求取三者之间无矛盾的共同点也就是说研究主体对文字和实物史料做出的某种描述或解释它不仅不能与史料本身相矛盾而且必须与现存的知识体系不矛盾所以任何在史料与现存知识体系之间求得了无矛盾的同一性的研究结论都是合理的都有存在的价值显然在这样一个基础上的历史研究必然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其结论和成果也在不断革新之中如果作为研究基础三方面中的任何一个发生变化并且这种变化不能被包容在已得出的结论之中那就必须重新寻求在这三者间不具有矛盾的某种新的同一性从而得出新的描述或解释完成新一轮的历史研究足以改变已有结论的新的文字或实物史料极为难得可遇而不可求如殷墟甲骨、云梦秦简、马王堆帛书、秦兵马俑都使历史学家通过求取新的无矛盾的同一性而对历史作出新的描述和解释但其数量毕竟非常有限从理论上来说对于一个特定时段例如赫连勃勃所在的十六国时期其遗留下来的文字和实物史料是有限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史料只会减少不会增加总有一天将被穷尽那么到那个时候是不是十六国历史研究就死亡了呢?显然不是它仍然存在并继续发展关键就是现有知识体系的变化一百多年来自然科学的巨大变化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即使是最严格的似乎是天衣无缝的自然科学体系也处在不断的而且是速度越来越快的变化之中一个个旧体系被推翻一个个新体系迅速诞生哲学家们甚至认为科学的特征不是可证实性而是可证伪性6(P51-52)随着科学的变化原来人们认为已经做过了完备的描述和解释的自然现象又被重新进行完全不同的描述和解释引起这种变化的并不在于研究对象本身物理学从牛顿经典力学过渡到爱因斯坦相对论力学几乎可以说与自然界的变化无关决定性的是研究者的变化是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的变化历史学科也一样尽管研究对象并未发生什么变化但现存知识体系正在发生越来越剧烈的变化从而动摇了已有历史研究成果的基础必须在新的现存知识体系基础上重新寻找其与史料之间的同一性对史料作出新的描述或解释从而导致历史学的进步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史料更新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历史却常写常新并从而为历史学家提供了常吃常有、牢固可靠的铁饭碗因此历史研究发展的动力主要的或者说经常性的往往不在史料不在狭义的历史学科本身内部而是在其外部在基于现实而存在的现存知识体系显然以为通过各种史料可以复现历史可以回到曾经客观存在过的历史那是一种幻觉同样以为历史研究乃至存在于历史研究过程中的历史可以脱离现实生活可以脱离进行历史研究的主体也即历史学家那也是一种幻觉克罗奇说: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7(P2)卡尔说:历史是现在跟过去之间的永无止境的问答交谈8(P28)信哉!二统万城周围自然环境的变迁是学者们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其重要原因便是现实的需要这一带处于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之间是北方重要生态过渡带十分脆弱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沙漠化的加剧这一带也是生态危机区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学者们就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讨论并形成了一些对立的观点争论的焦点就是人类活动在毛乌素沙漠的形成和发展中究竟是否主导性因素多数人认为其中主导性的因素是人类的过度开发少数人认为主要是自然因素的产物这里不详细评述两种观点只是以此为实例从认识过程的角度看一看历史研究还有些什么特点为叙述方便下文将两种观点分称为正方和反方例如对十六国北朝时期的此地环境正方多引用太平寰宇记、太平御览等文献记载作有力证据:赫连勃勃北游契吴而叹曰: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自马岭以北大河以南未有若斯之壮丽9(太平寰宇记卷37)反方则引水经注说明今无定河流域十六国北朝时期已分布有赤沙阜、沙陵、沙流等且考古发掘已证实统万城直接建筑在原生自然堆积的沙层之上这种沙层的成分与毛乌素沙漠流沙基本相同10正方认为赫连勃勃定都此地主要是因为环境优越并以魏书中记述拓跋焘平定此地后的环境描述为据:世祖之平统万定秦陇以河西水草善乃以为牧地畜产滋息马至二百余万匹橐驼将半之牛羊则无数11(魏书食货志)反方则引资治通鉴说明定都统万并非由于经济条件优越而是出于政治考虑:群臣请都长安勃勃曰:朕岂不知长安历世帝王之都沃饶险固!然晋人僻远终不能为吾患魏与我风俗略同土壤邻接自统万距魏境裁百余里朕在长安统万必危;若在统万魏必不敢济河而西诸卿适未见此耳12(资治通鉴卷118)此类争论还有很多恕不再例举这类不同观点或研究结果的争论在历史研究中屡见不鲜而且往往久拖不决有时似乎争论平息了但那只是因为争论者已经困倦暂时停止了争论或者是由于各种现实因素的作用相关学术圈子内部的多数人采信了某一种说法但是问题并没有解决而且即便是相关圈子里的学者都采信了某种说法达成了共识从而停止了争论我们也不能肯定这种说法就是符合历史真实的正确说法理由很简单我们没有办法进行实践检验因此在这种条件之下对不同观点所作出的肯定或否定都必然包含主观因素的强烈影响不论这种主观因素是个体的还是群体的那么如何解释关于同一历史事实而形成的针锋相对的不同结论呢?如何评判这些互相矛盾的描述和解释孰是孰非、孰成功孰失败、孰高明孰拙劣呢?仔细考察不同的观点都有自己的资料基础完全的无据之谈比较少见分歧的形成往往在于两个方面首先是在史料的处理方面一般来说争论者不会根据自己的需要而漠视或抹杀对自己不利的史料但作为论证的基础必须对与自己论点不利的史料作出某种解释使之对自己的观点不构成威胁主要的方法之一是证明该史料为伪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叙述到辨伪书12例、辨伪事7例5(P106-123)便是他史学研究实践的重要总结同时又对似乎与研究对象无关的史料通过一定的解释使之相关从而转化为论证的依据在上古史研究中间通假的使用便是常见的例子例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中有勺国和乾国通过通假人们得知其即赵国和韩国从而将这些史料与赵、韩两国联系了起来成为论证相关事实的依据其次在于史料的利用方面即如何解释现存的史料一般来说较早形成的某种观点对史料会形成某种确定的解释而新形成的观点往往会对同一史料做出新的解释这些新解释有时与旧解释大相径庭例如在中国古代社会性质问题的讨论中对于同一个人殉、人祭现象持奴隶社会说者以其人等同于牲畜而论证该社会为奴隶社会反对者则以其被杀证明其非社会主要生产者从而证明该社会并非奴隶社会无论旧解释还是新解释都并非史料自明而是研究者以现有知识体系为基础对已经僵死的史料进行活的分析的结果对于同一历史问题的不同观点或研究结论尽管大相径庭其基本的研究方法或研究途径是相同的仍然是以文字史料、实物史料、现存知识体系三个方面为基础从中寻找出其不矛盾的同一性以此作为对过去曾发生过的历史事实的描述和解释分歧形成于基础本身在研究的三个基础中文字史料和实物史料已经脱离了原有的历史事实成为原有史实的有选择从而必然有歪曲的一种表现或遗存这种选择可以是人有意识所为例如司马迁记述了某些历史事实而并未记述另一些历史事实秦始皇烧毁了一些历史记载而保留了其它一些记载;也可以是自然或社会的无意识所为例如就文字记载来说范晔之前编著后汉历史的史书共有18家20种但它们都消亡了就实物来说当年繁华的统万城现在只剩下了殘垣断壁既然文字和实物史料只是实际历史事实的有选择的表现因而相对于不同的研究者、从而也是相对于反映在不同研究者个体身上的不同的现存知识体系必然存在若干不同描述或解释的可能性另外现存知识体系内部必然存在的矛盾也使研究者在探讨三者之间同一性时处于不同的知识基础之上从而必然形成基于同样的现存史料但却完全不同描述和解释在可以用经验验证的学科领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在历史学科这一点无法做到尽管按照传统的理解从理论上说今天研究者对历史事实描述和解释的正确与否判定标准是看其是否符合曾经发生过的客观历史事实但是我们从历史研究的实际过程中已经可以看到这种判定标准不具备任何实际意义因为历史不可复现那么今人头脑中的历史(表现为用文字描述出来的历史)是否符合过去的事实便成为一种无法判定的事对于同一历史事实互相矛盾的描述和解释的是非也就成为无法判定的事因此在史学领域具有实际可操作意义的判定标准只能是以现有知识体系为参照系来看所得到的研究结论是否具有矛盾性凡是与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和现有知识体系都不矛盾的便是正确的凡是有矛盾的便是错误的这一标准实际上已为史学界所采用能够自圆其说而不产生自相矛盾便可以作为一种研究结论正式提出来由这一认识可以得到一些推论首先关于同一历史事实的互相矛盾的研究结论可以同时为真它们同时为真的依据并不是对原有历史事实的统一而是其内部的无矛盾性也即构成其基础的史料与现有知识体系的统一类似的实例在自然科学中也可以看到最典型的莫过于数学中的几何体系欧几里德几何学诞生两千年后出现了非欧几何学这是19世纪最有启发性、最重要的数学成就(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语)欧几里德几何学有5个基本公设其第五公设说:在平面上经过直线外的一点可以作一条直线与原直线平行1826年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改动了这条公设提出至少可以作两条直线与原直线平行1854年德国数学家黎曼则将这条公设改为过平面上一已知直线外一点没有直线与原直线平行由此形成了两种非欧几何学他们对于具体问题的很多结论完全不同例如欧氏几何学认为三角形三内角和为180度圆周长与直径比为而罗氏结论是三角形三内角和小于180度圆周率恒大于黎氏结论则是三角形三内角和大于180度圆周率恒小于尽管他们的具体结论针锋相对但并不妨碍他们同时为真并在不同领域发挥突出作用欧氏几何学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须臾不可离而没有黎氏几何学爱因斯坦相对论无以诞生又例如对力学关系的描述牛顿力学和相对论力学都是正确的可以并存尽管数学家已经证明非欧几何命题可以翻译成相应的欧氏几何命题尽管物理学家将牛顿力学表述为爱因斯坦力学的低速近似表述形式但他们毕竟是不同的体系相互矛盾而且同时为真的体系第二历史研究所求得的真不是表现为一个结果而是表现为一个过程历史常写常新我们今天所描述和解释的历史与50年前不同与500年前更不相同当然也必然与50年后、500年后不同各个时代历史学家所撰写的历史都是当时已知史料与当时知识体系统一的结果因而在当时代都具有合理性在当时代都是真的由于历史描述和解释的不可验证性我们无法对其是否与客观历史事实相对应或对应程度如何作出判断因而无法作出其中某一描述和解释为假的结论但是一般来说我们总是认为出现较晚的描述和解释优于出现较早的认识因而倾向于认同较晚的认识这样我们所看到的历史研究结果表现为一连串的真后面的真否定了前面的真而且还将被继续否定下去这似乎正好印证了卡尔波普尔的证伪学说由于历史研究者所面对的史料和其知识体系都在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我们看不到这一过程的终点无法达到一个最终的真其实这种特点不仅表现在历史研究中所有的自然科学研究也是这样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等等不都是表现为这样一个不断否定自身、但在其所在时代又都为真的过程吗?第三、判定一种真优劣的依据是其涵盖面的大小对于历史事实的描述和解释可以有同时并存的几种真也可以有异时存在的不同时代的真那么如何对这些真作出价值的判断呢?也就是说对于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来说哪一种真更优越一些、哪一种真更拙劣一些呢?由于获得这种真的基础是现存史料和现有知识体系因此凡是可以涵盖更多现存史料、更多现有知识体系的历史研究结论自然也就具有了描述更多历史现象、解释更多历史事实的能力从而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在物理学上我们知道相对论力学将经典力学看作低速运动系统的近似表示而它本身可以涵盖低速和高速等多种状态从而具有更高的优越性又例如在数学上欧氏几何的三维空间只是非欧几何空间的一种特殊状态从而非欧几何具有了更大的涵盖面因此更加优越对于历史学来说仅仅依据文献学知识的历史研究结论自然比还依据了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其他知识的历史研究结论要低劣而不仅依据文献还依据考古资料、民族学资料、人类学资料等其他资料的历史研究结论显然比只依据文献的研究结论要高明陈寅恪在总结王国维学术研究方法的高明之处时说: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异文互相释证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与国有之材料互相参证13(P219王静安先生遗书序)王国维在当时学术界异军突起取得卓越成就就在于他大大扩大了作为研究依据和基础的范围在一般学者只着眼于传世文献时候他注意到地下实物在其他人只注意本国文献时候他注意到了外国文献在一般学者局限于本国知识体系的时候他则将外国知识体系作为研究的依据之一既然史学研究中必然出现几种真并存的局面是一个新的真取代旧的真的历史过程那么宽容精神自然成为史学发展的必需动力应当受到维护和发扬三当我们从统万城遗址进入统万城历史的时候就会发现它不是始终一个样子而是以多重面孔出现在我们面前最近、最直接的面孔是现在的研究者通过研究各种资料所得到的有关统万城历史的认识它基于现在能够面对的各种史料和现有的知识体系是重新构造的因而是活生生的、可以描述和理解的历史但我们无法证明其符合于实际历史过程最遥远的面孔则是那个曾经真实存在过的大夏国都统万城历史它在当时是活生生的但现在只留下了僵死的遗迹对于今天的研究者来说我们相信它存在过但这个真实的过程是那样遥不可及在这中间则是晋书记载的统万城、新五代史记载的统万城、范文澜中国通史记载的统万城等等它们或远或近但共同的一点是它们既不能等同于曾经真实存在过的活生生的统万城也无法作为现在史学工作者头脑中可以活生生展现出来的统万城在过去和现在两个方面都是僵死的多重的统万城面孔不仅使统万城本身具有了历史感也使研究其历史的历史学具有了历史感多重的历史可以简化地分为三重或三个层次:一、实际发生过的历史过程二、前人认识中的历史过程三、正在进行的认识中的历史过程多重历史的存在取决于该历史得以形成的具体主客体关系不同的主客体关系确定了不同的历史层次并使其具有了不同的性质在这中间主体是主导性的因素主体本身或主体角度的变化导致历史在不同层次之间变换在第一个层次即实际发生的历史过程中主体扮演了历史创造者的角色与其他同时代的人一起他们的实践活动使脱离人的自然界变化为人化的自然从而使之纳入到了历史之中同时人的实践活动又使人自身产生异化形成了超越个人而又控制个人的社会从而通过社会将人自身也纳入到了历史之中在这里主体就是实际历史过程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而客体则是与主体相联系的自然界和由人所组成的社会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就是实际的历史过程这个历史过程既不能脱离客体也不能脱离主体当创造历史的人试图对历史本身进行认识的时候角色马上发生变换主客体及其之间的关系也发生根本性变化一方面客体从实践对象转变为认识对象而且它不仅仅是作为实践对象的自然界和社会还包括在实际历史过程中作为主体的人也就是说实际历史过程的主客体双方及其间关系在这里全部变成了客体即历史认识的对象也即史料当然这种转换一般都不是百分之百完全实现的往往遗失的比保存下来的更多转换的实现取决于是否有确定的认识主体有认识主体它就转换为认识客体没有认识主体实际历史过程尽管可以作为客观事物存在但无法成为历史认识的客体相应如果认识主体所对应的只是实际历史过程的某一部分或某一侧面那么就只有这些部分或侧面转换为认识客体其余部分尽管是实际存在但并不能转换为客体另一方面主体从实践者转化为认识者这种转换可以在同一个人身上实现也可以在不同的个人身上实现认识者一经产生实践者就从实际历史过程中的主体转换为历史认识过程中的客体失去了主体的地位实践者是实际历史过程中的主体他在切切实实地改造着他的对象客体而认识者则不同他失去了任何干预实际历史过程的可能因为当历史成为认识对象的时候已经成为过去已经无法改变他又是认识过程中的主体必然改造与之相对的认识客体使之带有主体的烙印对史料的选择、解释是主体的烙印对史料有意无意的歪曲是主体的烙印以主体特有的思维体系和语言系统重现客体更是主体的烙印在这样的历史认识中的主客体关系中形成正在进行的认识过程中的历史它当然不能脱离正在进行认识的主体也不能脱离与主体相对应的认识客体在这一过程中主体处于主导位置他带着特定条件、环境的烙印以特定的知识体系为基础将相关的对象改造为客体在这样的主客体关系中形成的历史当然不能等同于实际发生的历史过程但它也不是僵死的它在人的意识中是活生生的这是历史的第三个层次当正在进行的认识过程中的历史已经结束并以某种形式(例如文字形式)明确表示出来的时候历史的这第三层次就开始宣告结束如果有新的主体直接面对这些结果(如文字的描述和解释)那么它就发生转换成为新的历史认识的客体即前人认识中的历史由此形成历史的第二个层次第二、第三两个层次经常发生这样的转换第三层次历史随着主体停止活动而转换为第二层次第二层次历史随着其进入新的历史认识活动而转换为第三层次历史中的客体这样的过程不断重复从而形成差异或大或小的多个层面在第二层次中客体远离实际发生的历史过程从而是僵死的而主体也已经成为过去也是僵死的只有新主体才能赋予这个层次的历史以新的生命历史的这三个层次是互相联系的没有实际发生的历史过程其他层次无从谈起;没有正在进行的认识过程中的历史也就没有前人认识中的历史而且一般来说前者也需要后者作为认识客体才能形成但是它们又是互相隔断的其间有无法逾越的鸿沟在认识中形成的历史不论是现在的还是过去的由于认识主体的参予总是无法等同于实际发生的历史过程而在认识中形成的历史由于认识主体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新的主体必然给客体打上自己的烙印而使之成为新客体变化了的新主体、新客体及其之间关系必然改变我们认识之中的历史从而使以前的历史认识变为前人认识中的历史并与之互相矛盾主体及主体角度的变换使认识中的历史不断地在第二、第三层次之间变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聚氨基双马来酰胺合作协议书
- 2025年烟度计合作协议书
- 会计师审计工作经历证明书(7篇)
- 农业生物技术运用与知识产权分享合同
- 软件服务业软件测试与质量管理优化方案研究
- 农业经济管理协作计划合同书
- 房地产行业销售佣金及奖金收入证明(6篇)
- 行政管理知识梳理试题及答案
- 广告代理发布合同协议书要求与
- 创业投资企业投资金额及权益证明书(8篇)
- 弘扬雷锋精神传递正能量课件
- 服装厂安全操作规程
- 2024北森图表分析题库
- 2025年水利工程师职称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中考数学二诊试卷
- 法院出庭授权委托书
- 2025年山东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招聘(192名)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中学校九年级二诊考试数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会计基础与实务》课件-项目五 登记会计账簿
- 2024初级注册安全工程师笔试题库答案分析
- 江西省南昌市2025年中考语文一调试卷(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