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格律诗常识王福荣格律诗是唐初兴起的一种诗体,也称近体诗。格律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文学艺术的精华,深爱人们喜爱。格律诗分为七律和五律,条件限制多,所以写好难度较大。为了学习传承和发展古诗词,在此介绍一下写格律诗的基本常识,以供想学写格律诗的老年和青少年朋友们,做为入门的参考。在进入正题之前,我们先共同欣赏一首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真是优美动听的千古绝句,这首诗严然一幅优美的山水画。这首诗为什么这么优美动听,琅琅上口呢?除了它有深远的意境和优美的语言之外,就是因为这是格律诗,在用字的声调上讲究平仄(z),读起来抑扬顿挫,富于节奏感和韵律美。现实中,有不少人对格律诗存有一定的模糊认识。好象只要八句,一句七个字,押韵,就叫七律;而只要八句,一句五个字,押韵,就叫五律。这都是不准确的,有的就不够条件,就不属于律诗。律诗必须具备三个要件:一、必须讲究平仄(z)平仄就是字的声调。古代的四声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四种,可称古声韵。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新中国成立后,推行普通话,新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叫新声韵。字典上的标调符号分别为、。平,就是阴平、阳平,仄就是上声、去声。古代的入声字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了,分别分散到现代的四声当中去了。在语调上,仄声缓抑,平声高扬,一仄一平,一抑一扬。在用律上,今人要与时俱进,提倡说普通话,用新声韵,写起来方便,读起来方便,听起来方便,查字典也方便。适当学一点古代四声也好,以方便欣赏用平水韵做为平仄规范的古代诗词。吴桥方言与标准语相差很大,必须常查字典。格律诗在用律上,分为平起和仄起。这要看第一句的第二个字,是平声的谓之“平起”,是仄声的谓之“仄起”。为什么不看第一个字,而看第二个字呢?因第一个字可平可仄。下面是古人为七律规定的四套平仄格式。1、平起不入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2、平起入韵只需把平起不入韵中第一句的第五字、第六个字位与第七个字位上的“平平仄”变换成“仄平平”,成为“平平仄仄仄平平”即可,其它七句的格式与上面完全相同。3、仄起不入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4、仄起入韵只把仄起不入韵中第一句后边的“平仄仄”变成“仄仄平”,改成“仄仄平平仄仄平”即可。其他七句与上面的完全相同。画“ ”者,即为可平可仄,这就适当减小了用律的难度。你从不入韵的这两套格式来看,实际上就是以下两组格式循环往复:第一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二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古人对律谱规定了四套,人们在选择使用时,不论是平起的,还是仄起的,都习惯上选用入韵的。入韵的头两句读起来更和谐,更有节奏感。对于新学写格律诗的朋友,对这四套平仄格式记得还不熟,为方便写作,可先把自己选定使用的那一套格式写在纸上,然后对照着,按要求往里填字。“平仄”两字,写起来56个,太麻烦,我提供一个比较简便的办法,用横竖道的符号代替,即“平”用“”,“仄”用“I”。示意如下:平平仄仄平平仄( I I I)仄仄平平仄仄平(I I I I )枫桥夜泊 (张继)I I I I I I I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I I I I I I I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时间长了熟悉了,就不必先画符号了。一首诗,意境再好,文辞再美,如不讲平仄格律,读起来就不会那么抑扬顿挫,琅琅上口,缺乏节奏感,没有古诗词的那种韵味。反之,平仄格律再严谨,对仗再工整,如果在内容上缺乏意境,文辞也不优美,不含蓄,太直白,也不算好诗。关于用律当中的几个主要的忌讳一忌三尾仄。就是在上联,即出句的最后三个字都是仄声,这叫三尾仄,如仄仄平平仄仄仄,这是不允许的。二忌三平调。就是在下联,即对句的最后三个字都是平声,这叫三平调,如平平仄仄平平平,这是不允许的。三忌孤平。就是在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中,除了韵脚是平声外,其他六个字还只有一个平声字,如仄仄仄平仄仄平,这是不允许的。为什么这些情况犯忌?主要是避免平仄节奏的不和谐,保持抑扬顿挫的节奏美。关于平仄的拗(o)救一个字用到这里准确鲜明生动,但就是不合律(背律),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一是宁可背律,也保持内容的完美;再是设法挽救,使这种背律合法化,这就用上了古人留给的办法拗(o)救。七律一句只有七个字,其中四个出句的第一和第三个字又都可平可仄。四个对句除了“I I I I ”这一格式第三字只能用平外,其余也是一三字可平可仄的。第一个出句的第七个字,如是入韵的,就必须是平;如是不入韵的就必须是仄。后三个出句的第七个字,都必须是仄声。四个对句的第七个字都必须是平声。这样一来,具备拗救条件的,就只有这八句中的第二、第四和第五、第六四个字位了。拗救的办法,主要有三个: 1、本句中的左右相救七律大运河中有一联是:堤上排排扬翠柳,河边片片铺绿茵。这是平起七律的第二联,是对仗句子。其格律要求是: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请大家比对一下看看,在对句中画“”的两个字都背律了。“铺”()字的字位应当是仄,用了平,而“绿”()字的字位应当是平,用了仄。可这样左右一互换,各自的背律就都合法了,这就是本句中的左右拗救。2、同联中的上下互救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如按新声韵对照,出句中的“碧”和对句中的“天”,就属于上下拗救。这两句按照格式应当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碧”字位应是平声,用了仄声;“天”字位应是仄声,用了平声。这样在相同字位的用律上,上下一互换,各自的背律也都合法了,这就是同联中的上下互救。3、在仄仄平平仄仄平的格式中,如出现第三或第四字位背律时,改变第五个字的格律。如“画苑墨林翥(zh)凤凰”句的格式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个字位应是平声,可用了墨字,是仄声,这就犯了孤平的忌讳。怎么才能挽救这个背律呢?就要求把第五个字位上的仄声字“翥”改成平声字,可选用“飞”,这样这句诗就变成了“画苑墨林飞凤凰”。拗救的目的,就是既成全思想内容的准确完美,又保持一首诗中平仄声的数量相对不变,读起来仍然保持抑扬顿挫的节奏美。有不少时候,并不是这么随心的。左边的字格律变了,右边的字却不能变;上边的字格律变了,下边的字却不能变。如遇到这种情况,就得权衡利弊,做出选择。如想强调内容的完美,就宁可背律;如想强调韵律的完美,就得在文字上忍痛割爱,另换合律的新词。只要舍得下功夫,呕心沥血,查字典、翻资料,还是能够找出合适的新字新词来的。在处理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上,尽力达到双完美,如达不到,也应形式为内容服务,不可因格律而害义。一首诗中,偶尔有一两处背律,也算不了什么。二、必须讲究对仗所谓对仗,就是上下两联语法结构一致,上下相对应的字,词性相同,平仄相反。人们常说的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等等,就是讲的对仗。对仗的上下两联,在内容上有正对,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有反对,如“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也有流水对,如“开仓散尽千斛(h)粟,取义捐出万户粮”。古今诗作中,经典的对仗句子比比皆是。区别是有的是既合律又对仗,有的是只对仗而不合律。律诗的当中两联必须对仗!如毛主席的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柳宗元的“惊风乱飐(zhn)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等等美不胜收,都是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格律严谨,对仗工整的典范诗句。在古今的五律中优美工整的对仗句子也比比皆是,如: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东北抗日联军首领李兆麟的“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重庆渣滓洞革命先烈的“洞中才数月,世上已千年。”要想对仗工整,必须懂语法、懂词性、懂词组分类和词组解析。不懂这些基本知识,就很难对得工整。写七律、五律,在技巧层面上,最难的就是当中这两联对仗句子。对仗忌拳合,既上下联出句对句用的字词完全不同,但思想内容却完全一样。如“华夏黎民乐,神州百姓欢。”又如“骅骝迅跑通衢畅,骏马奔腾大道宽。”对仗句子的上下两联,在内容的构成上,有的是说的同一个人或事物的两个不同的侧面,比如“艳动千人惊鸟兽,香飘万户入云烟。”这一联对仗句子,上联和下联都是讲花的,上联写的是花的色美,下联表的是花的味香。又如“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一对仗诗句,上下联各表的是不同的事物,上联写金沙江,下联写的是大渡桥。对仗句子上下两联的内容互相补充,少有区别是可以的,但半斤对八两完全一样就是拳合,就犯了忌,须力避。三、必须讲究押平声韵这方面的限制也比较多。1、第一句如果入韵,必须是平声韵;如果不入韵,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2、第三、第五、第七句这3个出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且不可入韵。也有个别的诗作出句末字为仄又入了韵。如:王维终南山“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又如许浑金陵怀古中的“梧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官”等等。3、第二、第四、第六、第八,这四个对句必须押韵,且必须押平声韵。只有这样,读起来才会产生一抑一扬的和谐节奏。4、一首七律当中的四个或五个韵脚不准用同声韵。比如说,你用了一个“香”字做韵脚了,与这个香字同音的其他字,如“乡、箱、湘”等就都不可以使用了。这样限制的目的是,听起来避免重复感。当然也有个别用了同声韵的,如: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二、八句韵脚分别是“今”和“襟”;杜甫月夜忆舍弟二、六句韵脚“声”和“生”。以上所讲的就是写格律诗的三个基本要求:讲平仄、讲对仗、讲押平声韵。关于七绝和五律、五绝七绝,即“七截”,即从七律中截取四句的平仄格式。一般选择第一联和第四联组成四句。这种组合写起来比较容易些,因这两联只讲平仄不论对仗。如选当中两联难度就大多了,因既讲平仄,又必须对仗。如选第一、二联或第三、四联,其难度就界于前两者的中间。因它有一联讲对仗,有一联不讲对仗。五律,也同样是格律诗,把七律平仄格式中,每句的前两个字去掉,就成了五律的平仄格式。五绝,也即五截,情况同七绝。关于七言和五言古风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人们写的更多的是七言诗和五言诗。这些诗在句数上,不论是四句的八句的,还是不限定句数的,共同的特点是只讲押韵,而不讲究平仄和对仗。就是韵脚,也是可平可仄,不受那么多的限制。这样的诗显然是不符合咱前边讲的格律诗的基本条件的,不能冠以格律诗的名字。那么这类诗叫什么呢?在业内叫古风。就是古体风格的诗。七言的叫七言古风,五言的叫五言古风。就是在律诗最兴盛的唐朝,人们写的也不都是律诗,诗仙李白就有59首古风。因这种形式比较自由,不受那么多的限制和束缚,写起来比律诗容易些,易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且这种形式不受句数的限制,作品的容量可小可大。古风是学写格律诗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再掌握一些格律诗的常识,就能高攀一步,会写格律诗了。很多律诗作者,包括笔者本人,都是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地这么走过来的。其实句数是八句的古风,与律诗的界限也不是那么绝对的。如果写的律诗背律太多,对仗又很不工整,也就成了古风。而有的形式严谨的古风,也接近律诗的水平了。为此,我诚恳地希望会写古风的老年和青少年朋友们,也大胆地尝试着写一些格律诗,为在我县传承和发展格律诗词,这一中华民族的文学魂宝,不使其断了香火,而做出自己的贡献。关于词和曲词和曲的句式不同于律诗了,律诗每句不是七言即五言,太受束缚,词和曲突破了这种固定不变的句式,成了长短句,且词牌、曲牌千百种。但词和曲仍然属于格律诗的范畴,是格律诗的变种。词和曲,古人传下来的都有词谱和曲谱,每种词和曲都有各自固定的平仄和押韵要求,且有的词或曲也还有对仗的要求。如明朝杨慎的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前两句的平仄格式是:滚滚长江东逝水, ( 仄仄平平平仄仄 )浪花淘尽英雄。 ( 平平仄仄平平 )元代马致远著名的曲作天净沙秋思,它的平仄格律是:枯藤老树昏鸦, (平平仄仄平平)小桥流水人家。 (平平仄仄平平)古道西风瘦马, (仄仄平平仄仄)夕阳西下, (平平仄仄)断肠人在天涯。 (平平仄仄平平)此曲的第一、二句还要求对仗。以上我们所谈的多是关于写格律诗的外载形式之要求,但要写好格律诗词,内在的、核心的东西,还是诗的意境和诗的语言问题。这次限于篇幅,这个问题就不能再展开详论了。总之,写诗要求有好的意境,做到情景交融,要使用形象化的语言。能够把准确定位的抽象思维转化成鲜明生动的形象思维。尽量注意语言的含蓄,切忌太直白,以增强作品的文学性和感染力。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办到的。这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和磨练过程。这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