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单元测试题.doc_第1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单元测试题.doc_第2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单元测试题.doc_第3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单元测试题.doc_第4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单元测试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订线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外装订线绝密启用前2017-2018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单元测试题试卷副标题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题号一二三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1隋的统一是以灭掉南方最后一个政权为标志的,这个南方政权是( )A. 南宋 B. 陈朝 C. 北周 D. 东晋22隋炀帝时期开凿的大运河,流经扬州的一段是()A. 永济渠 B. 通济渠 C. 邗沟 D. 江南河3小强和爸爸都是历史迷。一天,小强让爸爸猜我国古代的一位皇帝,他给出如下提示词:开通大运河、正式设置进士科、暴君。爸爸给出的正确答案应该是( )A. 晋惠帝 B. 隋文帝 C. 隋炀帝 D. 唐玄宗4隋朝与秦朝最突出的相同点在于()A.外戚建立,暴政而亡 B.结束分裂,实现统一C.定都长安,疆域广阔 D.大兴土木,民不聊生5“中书主出命,门下主封驳,尚书主奉行。”这段材料介绍的是()A西周的分封制B唐朝的三省制C元朝的行省制D明朝的廷杖制6唐太宗统治时期史称“贞观之治”,下列与之相关的事件是( )魏征直言 文成公主入藏玄奘西游 任姚崇为相A. B. C. D. 7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实行了()A郡县制B三省六部制C科举制D行省制8.毛泽东说,唐玄宗前期会当皇帝。下列史实不符合此结论的是( )A. 改革吏治 B. 大兴文治 C. 任用姚崇、宋璟 D. 宠爱杨贵妃,任用奸臣9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共同注意的问题是 ( )A. 轻徭薄赋 B. 重用人才 C. 减轻刑罚 D. 善于纳谏10以下路线图反映的史实应该是( )A. 张骞出使西域 B. 昭君出塞 C. 文成公主进藏 D. 玄奘西游1111下图诗句反映的史实是()A. 秦朝暴政 B. 赤壁之战C. 贞观之治 D. 安史之乱12如果把“大运河的开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的主题是()A国家的产生和统一B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第II卷(非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评卷人得分二、判断题13唐太宗时期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形成。( )14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连接了海河、黄河、长江等五大水系。( )15金城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婚,加强了西藏与内地之间的联系。( )评卷人得分三、综合题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摘自中国历史材料二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摘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材料一、材料二中选拔官吏的标准分别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分析科举制度的作用。17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6世纪80年代,在结束了200多年的分裂局面后,中国叉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中国也迎来了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材料二唐朝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因而受到各国的尊重,享有很高的声望。从这个时期起,唐朝成为中国的象征,各国人民开始把中国人称作“唐人”,这种称呼至今仍在一些国家沿用。(1)材料一中的“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的标志是什么?国家繁荣与开放的必要前提是什么?(2)材料二中说“唐朝成为中国的象征”,你知道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吗?(3)隋唐时期,为国家的统一和盛世局面的出现,哪两位皇帝作出了最重要的贡献?18由于全面开放和广泛的对外交流,使唐朝文明更加辉煌。请回答:(1)吐蕃很早生活在哪里?在7世纪前期至8世纪初,唐政府为加强 同该少数民族的联系,主要实行了“和亲”政策,唐太宗时期为唐朝和吐蕃之间的友好交往作出重要贡献的唐朝公主分别是谁?(2)请你举出唐朝对外友好交往的两个重要事件。(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唐朝的民族政策与对外政策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试卷第3页,总3页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参考答案1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即是隋文帝。589年,他派杨广率大军攻入建康灭陈,统一南北,因此被灭的南朝最后一个政权是陈朝。所以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2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隋朝大运河的相关史实。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年开始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分类四段,由北向南依次为从涿郡到洛阳这段叫永济渠、从洛阳到淮水叫通济渠、从淮水到江都叫邗沟、从江都到余杭叫江南河。江都就是今天的扬州,因此,流经扬州的一段是邗沟。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繁盛一时的隋朝3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隋炀帝相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605年至610年,隋炀帝动用百余万百姓,利用之前众多王朝开凿留下的河道,开通大运河;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设立;隋炀帝骄奢淫逸,滥用民力,遭到人民的反抗。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盛一时的隋朝大运河的开通4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隋朝与秦朝的相同点。两者的共同点在于结束分裂,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故选B。5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分析题干材料“中书主出命,门下主封驳,尚书主奉行。”可以知道这是唐朝的三省制。唐朝的三省包括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ACD和题文无关,不符合题意,故B选项是正确的。【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贞观之治6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唐太宗统治时期发生的史实的掌握情况,唐太宗时,任用敢于直言的魏征,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前往天竺,唐太宗时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根据所学知识,故答案是A。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唐太宗贞观之治;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和同为一家”;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开放与交流7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科举制的有关知识。科举制有利于统治者笼络人才,巩固统治。进士科是科举制的主要考试科目。新科进士就是科举制选拔出的人才。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答案选C。【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科举制的创立8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年号“开元”,统治前期改革吏治,任用姚崇、宋璟为相,大兴文治,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开元末年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任用奸臣,朝政日趋腐败;因此史实不符合“唐玄宗前期措施”的是选项D;其余三项ABC属于唐玄宗前期措施,故选D。9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统治的共同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统治时期,共同注意的问题是重用人才,如唐太宗重用魏征、马周,武则天重用狄仁杰,唐玄宗重用姚崇、宋璟。所以答案选B。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女皇武则天;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开元盛世10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唐朝的民族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唐朝文成公主曾远嫁位于青藏高原的吐蕃,当时唐朝的都城在长安,吐蕃的都城是逻些,因此路线图反映的史实应该是文成公主进藏。ABD不符合题意,选项中C符合题意,故选C。【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和同为一家”11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诗人杜甫诗句的意思是,“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反映唐朝玄宗时期发生的安史之乱的情形,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A是秦朝;选项B是东汉末年;选项C是唐太宗时期,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12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隋唐的有关知识。“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隋唐的经济文化交流;“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代表了唐朝的繁荣;“遣唐使和鉴真东渡”反映出唐朝的对外开放。因此,符合这一单元内容的主题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繁盛一时的隋朝;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对外友好往来13错误【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正式设立进士科,进士科的设立,标志着我国科举制度的正式形成。唐朝时期,科举制度逐步完善。因此填写错误。14正确【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605年,隋炀帝开通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全长两千多千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因此填写正确。15错误【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641年唐太宗派人送文成公主入吐蕃(西藏),与松赞干布结亲;加强了西藏与内地之间的联系;促进了西藏经济文化的发展。因此填写错误。16(1)标准:材料一:门第(或出身)。材料二:才能(或学识)。(2)作用:有利于打破门第限制;有利于创造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有利于扩大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有利于增强国家机构的活力;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有利于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答出其中两点即得满分。)【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分析材料一的“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可以看出选拔官吏的标准是门第。分析材料二的“机会均等”可知选拔官吏的标准是才能。(2)本题考查科举制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二的“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可以概括出科举制度的作用是:有利于打破门第限制,给平民提供了机会;有利于创造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有利于扩大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有利于增强国家机构的活力;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有利于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科举制的创立科举制的诞生17(1) 589年隋朝重新统一南北;国家的统一,经济的发展。(2)唐朝国势强盛,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对外交往频繁,民族关系和睦。(任答3点即可)(3)隋文帝和唐太宗。【解析】(1)根据材料一“公元6世纪80年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589年,隋文帝派杨广率大军攻入建康灭陈,统一南北;因此“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的标志是589年隋朝重新统一南北;国家繁荣与开放的必要前提是国家的统一,政治清明,经济的发展等。(2)根据材料二“唐朝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因而受到各国的尊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成为中国的象征”,其主要原因是唐朝国势强盛,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对外交往频繁,民族关系和睦等。(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为国家的统一和盛世局面的出现,作出了最重要的贡献的两位皇帝是:隋文帝杨坚和唐太宗李世民。点睛:抓住题眼“隋唐时期,为国家的统一和盛世局面的出现的皇帝”,这是解题关键;因为,隋文帝杨坚消灭了南陈,使中国再次出现统一的局面,所以说他对国家统一作出最重要贡献。唐太宗在统治时期,励精图治,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史称贞观之治,对大唐盛世贡献卓越,因此唐太宗对盛世局面的出现作出最重要贡献。所以隋唐时期,为国家的统一和盛世局面的出现的两位皇帝是:隋文帝杨坚和唐太宗李世民。18(1)青藏高原。文成公主。(2)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教经义;唐玄宗时,鉴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