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气候特点.doc_第1页
四川气候特点.doc_第2页
四川气候特点.doc_第3页
四川气候特点.doc_第4页
四川气候特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气候特征一、地理环境及其对气候的影响1、纬度位置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部,地处长江上游,经纬范围介于东经972110831和北纬26033419之间,北连青海、甘肃、陕西三省,东邻重庆市,南接云南省、贵州省,西与西藏藏族自治区相接。四川省的纬度位置在亚热带,地带性气候是亚热带气候类型,如果没有其它因素影响,全省应普遍具有较高的温度水平,但实际情况是东部温暖,西部寒冷。省境东部的盆地区和川西南山地的河谷地带,冬种喜凉作物,夏种喜温作物,不同生态型作物可一年二熟或三熟,常绿阔叶林广布,亚热带气候类型的自然景观特征十分明显。省境西部虽因地势高耸而气候转冷,但在该区偏南的海拔较低的河谷区仍有局部亚热带气候类型出现,显示出纬度地带性的根本性影响。2、地形地势四川省地形大势自西往东急剧下降。省境西部属青藏高原东南缘,整体隆起, 偏北部为丘状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中部、南部是横断山系北段,高山深谷相间。省境东部与重庆市连体构成盆地地貌,盆地内丘陵起伏,海拔多在200750米之间,盆地四周山脉环绕,山岭海拔一般15002000米,西缘山脉较高,海拔3000米以上山峰有多座。川西南山地指攀枝花市和凉山州的中低山区,大部分海拔在10001500米。1986年四川省农业资源与区划中的地貌区划,将全省分为两大地貌区。西半部是“四川西部高山高原区”,东半部是“四川东部盆地山地区”, 包括四川盆地和川西南山地。本文所述地貌区域参照上述划分, 仍沿用四川盆地名称,简称盆地区,但不包括现重庆市所辖区;川西高山高原区简称川西区;川西南山地简称川西南区。地形地势对四川气候的突出影响,表现在大面积区域内地带性气候类型被地形气候类型所取代。亚热带地带性气候类型集中于盆地区底部。盆周山区山地垂直气候类型占重要地位,以亚热带为基带,山地温带占较大面积,西缘山区有山地寒带类型出现。川西南区更以山地垂直气候类型为主体,亚热带气候类型仅见于河谷地带、山间盆地,山原及山体上部是温带、寒带气候类型。川西区是大片的温带、寒带气候类型区,部分区域终年天寒地冻,寸草不生,亚热带类型只在南部的河谷地带局部出现。地形地势的重大影响还表现在不同区域尺度的垂直分异作用叠加,导致气候类型的区域分布错综复杂。川西区与川西南区连在一起,形似一个纵贯省境南北并向东南倾斜的大坡面,坡面顶底的相对高差达3000多米,仅此就足以产生十余度的温差。再加上纬度差及不同秉性气流的影响,实际温差20有余。受这一尺度高度差的影响,从川西南到川西北,依次出现亚热带到寒带的气候类型演替。这一体系受南北走向的横断山系影响,暖区沿河谷北伸, 冷区顺山脊南下, 冷暖类型犬牙交错。在此基础上,因高山垂直分异作用又形成次级尺度的气候类型组合,使这一区域的气候类型分布更复杂化。青藏高原和盆周山区对北来冷空气起屏障作用,冷空气或是绕道从我国东部南下,或是以回流方式影响四川,即使越山入侵, 强度也大为削弱,这是四川较长江中下游同纬冬暖的主要原因。3. 区域环流与季风青藏高原强大的动力与热力作用干扰并改造了流经该区的行星环流,高原地区中低层的区域环流,对四川气候特点形成有最直接、最重要的作用。四川省处于东亚季风区,冬季盛行内陆冬季风,夏季盛行来自南方洋面的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除此之外,青藏高原与周围自由大气的热力差异产生的高原季风,对四川的影响也很大。几种季风虽各有其主控区,但又常相互交融,形成四川复杂多变的天气。(一)冬季 在青藏高原附近高原面平均高度(海拔高度约4000米)以下,副热带西风气流被高原所阻出现南北分支。四川省处在高原东侧两支西风的辐合区内,低层是北支冷气流,上层是南支暖流。盆地区接地层受北支西风下沉气流控制,风力微弱,天气稳定。在这层厚度不大的冷空气堆上有南海高压送来的较暖湿空气滑行,使四川盆地多阴沉天气,日照特少。川西南区处于南支西风影响下,气流绕经中亚、南亚干暖区域而来,温度高湿度小,天气多晴少雨,特别干暖。川西区南部盛行气流及气候特点与川西南区类同,但地势高不及后者冬暖;北部在偏北气流影响下,冷而干。(二)夏季 副热带西风带位置北移,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移西伸,来自南方洋面的夏季风往北推进,全省进入多雨季节。5000米高度流场上,青藏高原主体有一条东西向的切变线,切变线往东北伸展,位于35N附近。四川省位于切变线南侧,为一致的西南气流。3000米高度以下流场显示出,四川盆地的偏南气流主要是东南季风,而川西南区的偏南气流属西南季风,两支季风在105E附近汇合,它们带来丰沛的水汽。盛夏,当副热带高压脊控制四川盆地东部时,脊前的偏南气流越贵州高原入川,下沉增温,气层更趋稳定,导致盆地区东部出现连晴高温天气。与此同时,当西面有降水系统东移时,又常被上述高压脊所阻,在盆地区西部产生暴雨甚至持续暴雨,这种“东旱西涝”现象,是盆地区盛夏气候特色之一。有的年份,副热带高压脊提前北移西伸,则“东旱西涝”在初夏也可能出现;若高压脊撤退时间延迟,则这种景象可出现于初秋;高压过弱或过强的年份,“东旱西涝”可能表现不明显。川西南区在西南季风影响下,多雨湿润,与冬季西南暖流盛行时干燥少雨的天气特点大不相同。夏季,高原季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增加了海洋季风层厚度,有利于水汽供应;另一是青藏高原上的高原季风扰动,为四川盆地西部带来降水系统。(三)春、秋季 春季,随着冬季风的撤退和夏季风的增强,降水开始增多。这种变化,四川盆地约在春季后期开始,自东往西逐渐推进;川西南区时间后延至初夏;川西区受高原季风影响,雨季来临最早,约在4月下旬,首先从松潘一带开始,向西推进。秋季,夏季风撤退,冬季风挺进。四川盆地首先受到冬季风的影响,此时川西区的高原夏季风和川西南区的热带夏季风还在盛行,正是这几种季风转换时间的不同步,形成四川多秋绵雨的气候特点,盆地区西部和川西南区的东北部秋绵雨最为显著。二、气候特点地理环境条件形成四川气候的地域特色。主要表现在:区域差异特别大;山地气候垂直变化显著,垂直气候带谱完备,亚热带上限高度高,季节性气候别具特色,有的四季分明,有的基本无冬,有的冬长无夏。冬干夏雨的季风气候特点更明显,秋雨多于春雨,多夜雨,山地最大降水高度出现于较高海拔;气候类型极多,局地气候千差万别。1.区域差异显著。全国气候区划中, 四川省东半部(包括四川盆地和川西南山地)属中亚热带气候区,西半部属青藏高原气候区,区域气候差异之大由此可见。以年温为例,年温最高的区域可达20,最低的区域在0以下,区际温差竟达到20以上。亚热带气候区与高原气候区约各占省境的一半,冷暖如此悬殊的气候区域在省内共存,且面积不相上下,这样的格局是我国其他省份所未见的。四川省日照的地域分布也很不均衡。盆地区云多雾重日照少,年日照时数大部分地区少于1400小时,是全国两个日照最少区域之一。川西区及川西南区海拔高,空气洁净,多晴少云,年日照时数在2200小时以上,又属全国日照较多区之列。全省降水量的区域分布多寡相差也大,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盆地区普遍在800毫米以上,最多的超过1700毫米以上;川西区在800毫米以下,最少的不足400毫米。省内不同区域的干湿状况也大不一样。据有关年干燥度计算资料,盆地区干燥度1.0,属湿润气候区;川西南区和川西区大部分年干燥度1.01.49,而其中的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中游及岷江上游深切割的河谷地带年干燥度在1.50以上,属半干旱气候区,得荣是全年最干燥区域, 年干燥度3.7.多年平均年相对湿度, 盆地区除偏北部为70 80%外,大部分在80%以上,而川西南和川西区多在5070%之间。盆地区各月平均相对湿度均保持在70%或80%左右,四季湿度大是其气候特点之一。而川西南和川西区干季各月的相对湿度普遍在50%以下,最小相对湿度可降至零。2.山地气候的垂直变化急剧气温随海拔高度升高而降低是形成山地垂直气候带由暖向冷演替的根本原因。四川省地带性气候具有较高的温度水平,在此基础上由于多高山形成气温在垂直方向变化很大,山地垂直气候带呈现多层次结构是普遍现象,有完备的亚热带山地垂直气候带谱结构出现。例如贡嘎山,海拔7556米,位于大渡河谷西侧,岭谷相对高差在6200米以上,贡嘎山区河谷是亚热带气候,自下而上从亚热带依次演变为温带。寒带直至永冻带气候类型,上部终年积雪,有现代冰川。四川山地气候的另一地域性特点,表现在同高度上冬季气温比长江中下游同纬明显偏高。这是地形对内陆冬季风起屏障作用的结果。受此影响,四川亚热带的海拔高度上限相应上移。四川省东部常绿阔叶林分布的上限高度位置在海拔13002600米,高于我国大陆东部是这一特点的佐证。3.季节性气候地域特色鲜明四川省无论东部亚热带气候区或西部高寒区,一年中随太阳高度升降均无例外地有相对的冷暖季节变化。但若以气温达到一定标准(候平均气温10为冬, 22为夏,1022为春、秋)划分四季,则只有盆地区四季分明;川西南区有的无冬(攀枝花市河谷区),有的无夏(高山区),春秋季特长;川西区大部分地区无夏,北部甚至全年皆冬。地区间季节变化出入这样大也是我国其它省份所少见。四川省受地形因素影响,冬暖是显著的区域气候特色之一。不仅东部亚热带气候区比长江中下游同纬冬温高,即使是川西高寒区,与同纬同高度气温比较而言,冬暖特点也突出。例如,最冷月(1月)月温,盆地区的成都比杭州、武汉分别高1.7、2.5,川西南区海拔1099米的米易, 比维度相近而海拔仅124米的赣州高3.2。川西区单从本地气温看冬寒无疑,但据探空资料海拔4000米高度上的气温也高于我国东部同纬、同高度的气温。夏温不高是省内大部分地区的又一特点。川西区夏季冷凉,气温最低的区域最热月月温低于10。川西南区夏季正值雨季,气候凉爽,最热月月温一般不超过25。四川盆地西部盛夏是降水最集中的时期,最热月月温也只有26左右。全省最热的区域是盆地区东部和南部,最热月月温2628。冬暖夏温不高促成气温年变化幅度小。四川的气温年较差(最热月与最冷月月温之差)介于1422之间,在全国属偏小区域。春季,特别是早春,冬季风仍然活跃,四川地形屏障仍表现明显,所以春温偏高,春早。秋季受多阴雨天气的影响,气温略偏低。春温高于秋温是四川与长江中下游不同的季节特色之一,后者是秋温高于春温。冬干夏雨是我国季风气候的基本特点。四川省降水的季节分配具有这一共性,而且,冬夏降水量的分配比例差距更大,冬干夏雨的特点更突出。冬季(122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比例一般不足5%,最小仅12%;夏季(68月)降水量所占比例,多数地区是5060%,最高可达6075%。秋季(911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2030,略多于春季(35月)多夜雨是四川降水的另一特点,全年夜雨量约占年降水量6080%。4.气候类型特多。四川省气候类型极多,冷暖干湿各型齐备。最暖的类型是南亚热带型,基本无冬;最冷的类型是终年有冰雪的永冻型;最干的类型年干燥度大于3.5,而最湿的类型年干燥度不足0.5。正是由于有多样化的气候类型,才孕育出万千物种,这是省内动植物种属多、物种资源丰富的重要原因。气候类型分布错综复杂。亚热带类型集中成片出现于盆地区,在盆周山区和川西南区沿河谷分布,温带、寒带气候类型是山地产物,依附山体分布于不同高度层面, 平面图上呈齿状相嵌或斑状零散分布,反映出气候局地性强,咫尺之间可出现巨大变化;川西北高原面上有温带、寒带气候类型片状相连。三、 气候资源气候既是自然环境要素之一,又是一种自然资源。自然植被、农作物要在一定的温度、水分条件下才能通过光合作用生长发育。太阳能、风能这是两种重要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清洁能源,目前已进入深入研究、具体实施阶段。四川省的农业气候资源在地区间有较大差异。盆地区热量资源丰富,降水量较多,雨热同季,对农业发展有利;光照虽有不足,但四季宜耕,全年光资源均可供农作物利用,实效高,且进一步提高光资源利用率增产还有相当潜力。川西区干暖河谷是全省光资源最富足的区域之一, 热量条件也很优越,冬短或无冬,主要不利条件是干季极少雨,对农业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有限制性影响, 这可通过兴修水利解决。川西区光照虽多,但气温低,自然状态下利用的实效远不及盆地区和川西南区,但随着科技发展,在温室、大棚等方面已初步展现出光资源利用的良好前景。全省太阳能、风能的资源分布大势是西部多、东部少。两种能源可利用的最佳区域均在川西南区,川西区受高寒、空气密度小等因素影响,可利用实效次于川西南区。本节所用图幅资料取自2005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救灾办、四川省气象局出版的四川气候图集,资料整编时段19712000年。农业气候资源1.光资源(一)年太阳总辐射量 全省太阳总辐射量的分布形势是西部多于东部。川西区一般在45006000兆焦耳每平方米之间,中部、西北部在6000兆焦耳每平方米以上。川西南区40006000兆焦耳每平方米,攀枝花6373兆焦耳每平方米,为全省最大值。盆地区大部分在4000兆焦耳每平方米以下。年辐射的构成西部与东部不同。川西区、川西南区空气晴朗,以直接辐射所占比重大,年直接辐射多在25004000兆焦耳每平方米之间,约占年总辐射的50%60%。四川盆地多阴天,以散射辐射为主,年散射辐射多在22002800兆焦耳每平方米之间,约占年总辐射的50%70%。从区域分布看,年直接辐射分布大势与年总辐射一致;年散射辐射分布则与前者不同,以云雨多的盆地区西北部为最多中心,自此区往东南、西南方向减少。(二) 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 全省各地月总辐射的年变化曲线大体可分为双峰型和单峰型两类。川西区及川西南区呈双峰型,年内振幅小,最高峰点多出现在太阳高度虽不是最高但少云的干季4月或5月份,次高峰点见于雨季太阳高度最高时期的7月或8月。盆地区全年各月云量均多,月总辐射主要受太阳高度变化的影响,年变化曲线呈单峰型,最高峰点在7月或8月份。两种类型的最低谷点均在12月或1月份。(三) 年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 年日照时数在8002700小时之间,基本分布形势是西部多于东部。盆地区多云,日照时数为全国最少区之一,全年日照时数在1600小时以下,盆东北在12001400小时,盆西、盆西南及盆南在1200小时以下,宝兴、天全一带仅800900小时,为全省最少。川西区及川西南区年日照时数一般16002400小时,攀枝花、甘孜、理塘等地超过2600小时。年日照百分率(年实照时数占年可照时数百分比),盆地区在30以下,是全国最小的区域之一。川西区、川西南区大部分在40以上,雅砻江以西广大地区普遍大于50。 (四) 日照时数季节变化 四季日照时数受太阳高度及天气特点的季节变化影响而有差异。太阳高度夏高冬低,日照时数本应夏多冬少,但由于云量因素干扰, 实际情况有出入。川西区和川西南区冬半年(114月)是干季,多晴少云,日照时数占全年的5060%;夏半年(510月)是雨季,多云,日照时数反而少于冬半年;四季日照时数以冬春季最多, 夏季最少。盆地区秋季多阴雨天气,冬季天空常被层状云遮蔽,特别寡照,冬半年日照时数仅占全年的3040%;四季日照时数以夏季最多、秋、冬季最少。日照时数年变化,盆地区大于川西区及川西南区,前者日照时数最多月与最少月差值可达100200小时,后者的差值一般在40120小时之间。2、 热 量 资 源热量资源状况常以平均气温、积温来表示。一个地区所能栽培的作物种类,它们生长发育期间的利弊条件,以及该地区的耕作制度与各种农事活动等,在很大程度上都决定于温度高低及其变化规律。 (一)年平均气温四川省年平均气温自东南往西北迅速降低,反映出地势西高东低的突出影响。年温最高中心在川西南区的攀枝花,达20.3;次高中心在四川盆地南部,1819。年温最低中心在川西高山高原的石渠、色达一带,0以下,石渠-1.6为全省最低值;次低中心在理塘,3。(二)四季气温1冬季气温1月份是全年最冷月(月平均气温最低月),以1月平均气温作为冬温代表。川西南区为冬温最高中心,1月月温一般在8以上,攀枝花12为全省最高值。盆地区南部长江河谷及西南部的汉源附近河谷地带是全省次高中心,78或以上,盆周山区各地4左右,其余地区47。川西区北部是全省最低中心,-8以下,石渠-12.5为最低值,次低中心在理塘,-6。最高与最低中心的温度值相差将近25。极端最低气温多出现于1月或12月。全省最低极端气温,盆地区北部-4-8,南部不低于-4;川西南区大部分在-4-8间, 攀枝花市河谷区在-4以上;川西区普遍在-12以下,石渠-37.7, 是迄今已观测到的全省最低值。2春季气温以4月平均气温作为春温代表。春温与冬温分布形势极为相似。最高中心仍在川西南区,攀枝花24.5为最高值;最低中心川西区北部,4以下,最低值-0.6;盆地区一般在1619之间。3夏季气温最热月(月平均气温最高月)多出现于7月或8月,7月与8月月温相差很小。以7月平均气温作为夏温代表。夏温分布特点和冬春不同。全省最高中心已不在川西南区,而是出现在盆地区东部和南部,7月月温在26以上;盆地其余地区在2426之间。川西区仍是最低中心,7月月温还在16以下,石渠8.5是全省最低值。川西南区雨季多雨凉爽,雨季各月气温相差很小,普遍低于盆地区。攀枝花市最热月出现于干季末的5月份。极端最高气温,盆地区多出现在8月,东部、南部可达40以上,已观测到的极值为42.9(叙永), 盆地其余地区3640. 川西南区的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干季末雨季初的5、6月份, 一般在3640之间,攀枝花市曾达40.4。川西区的极端最高气温普遍在34以下, 最冷的区域尚未见超过26记录。4秋季气温 以10月平均气温作为秋温代表。盆地区大部分为1618,长江河谷一带18以上,最高值18.6(长宁);川西南区南部也高于18, 攀枝花20.2是最高值;川西区北部最低中心已降至6以下,最低值-0.6(石渠)。(三)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的初终期、日数及积温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简称日温)的时期为广义生长期或农耕期,是一般喜凉作物的生长期。盆地区和川西南区河谷地带日温0持续期长达整年,积温大于5000,大部分地区在6000以上,盆地南部超过6500,攀枝花、米易一带高达7000以上。川西南区的山原、山地和川西区南部的河谷区日温0持续期于1、2月 开始,12月或次年的1月终止,持续日数300360天,积温一般在 35005500之间。川西区从南到北日温0,日温0初期从2、3月推迟到4、5月,终期则从11月提前到10月,持续日数由300天减少到240天以下,积温也由3500降到不足2000;石渠、色达一带,持续期仅约半年,积温在2000以下。(四)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的初终期、日数及积温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简称日温1)的时期是喜温作物的正常生长期。日温1的开始期,盆地区和川西南区大部始于月以前,终期见于11月或12月,持续期在240天以上,积温大于4500。其中盆地南部日温1持续期多于270天,积温大于5500;攀枝花一带日温1持续期超过330天,积温多达65007400,为全省日温1持续期最长、积温最多区域。川西区日温1初期5月以后开始,10月以前结束,持续期多在150天以下,积温不足2000, 其中西北部高原日温10持续期仅在68月出现,日数不足100天,积温在1000以下,只能生长耐寒牧草和高山灌丛,石渠一带日温10日数仅半月,积温不足200,已无种植意义。 3 降水资源 四川降水分布, 从区域看,暖区多雨,冷区少雨;从季节看,冷季雨少,暖季雨多。雨热相配,作物利用的有效性高。夜雨多,白昼少雨,有利作物光合作用,特别是盛夏,有利夏作产量形成。降水资源的不利因素主要是时空分布不均,常形成旱、涝灾害。(一)年、季降水量1年降水量全省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大部分在400-1200mm之间。盆地区一般8001200毫米,川西南区8001100毫米,川西区600800毫米之间。盆地去年降水量自四周向中部减少,盆中丘陵区普遍在1000毫米以下,少雨区不足800毫米;盆地四周在1000毫米以上,西缘最多雨区可超过1700毫米。川西南区年降水量相对均匀,最多1100毫米左右,最少区在金沙江河谷地带,为700800毫米。川西区受偏南北向纵向山系的影响,背风深谷区特别少雨。例如岷江上游九顶山背风面的茂县,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横断山北段背风面的 得荣年降水量仅325毫米,全省最少。2四季降水量冬季(122月)是全年降水最少的季节,冬季降水量最多中心在盆地南部和西南部,也只有50100毫米, 局部略多于100毫米,盆地其余地区2550毫米;川西南区多在1025毫米之间,川西区普遍在10毫米以下。春季(35月)降水量以盆地区东部、南部最多,一般200300毫米;盆地区西部普遍在150200毫米之间,雅安地区局部可达300毫米以上,盆中及盆西北大部在150毫米以下。川西南区东北部150200毫米,其余地区75150毫米。川西区雅砻江以西在100毫米以下,得荣仅26毫米,为全省最小值。夏季(68月)降水量,以盆地区西部最多,一般500700毫米,最多中心天全、雅安、峨眉山市一带可达9001100毫米;盆地东部400600毫米。川西南区大部分在500700毫米之间。川西区300500毫米。秋季(911月)降水量略多于春季,且多绵雨。盆地区东北部和西部至川西南区是秋季雨量最多的地区,200300毫米, 部分在300毫米以上。川西区东部150200毫米,西部100150毫米,仍以得荣最少,58毫米。3降水量的年变化全省降水量冬少夏多,夏半年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8090%, 夏雨比重愈往西愈大,东干特点愈往西愈突出。盆地区少雨与多雨季节转换是渐进式平缓过程,少雨季节湿度不小, 没有明显的转换界线。川西南区与川西区干雨季分明,干季湿度很小、多晴、降水稀少,雨季湿润多雨,干雨季转换具突发性,界线较清晰;常年雨季始于6月, 终于9月,不同年份的始期与终期有早有迟。全省不同区域逐月降水量变化曲线有不同特点。盆地区东北部初夏、初秋多雨,盛夏相对少雨,曲线呈双峰型,峰值出现于7月和9月;盆西、盆中初夏以前均少雨,盛夏7、8月降水高度集中, 两月降水量占全年的45%50%,曲线呈单峰变化,峰值出现于7月或8月。川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